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灌注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研究与应用
【机 构】
:
313000 湖州市第二医院外科,313000 湖州市第二医院外科,313000 湖州市第二医院外科
【出 处】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发表日期】
:
1996年13期
其他文献
对1例髂外动脉损伤和1例髂外及股动脉损伤局部伴有炎症和疤痕、瘘管形成、旋转皮瓣坏死皮肤缺损人造血管外露不宜行原位血管移植的病人,用对侧腹壁下动脉根部和患侧股动脉间桥接长段静脉的手术方法,重建肢体血供,达到理想疗效。我们认为大血管有缺损,局部有严重感染时,选用 "静脉桥接法" 较为适宜。
运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和免疫组化技术,以抑癌基因P53第7外显子24q密码子的突变和P53蛋白表达,以及AFP和雌激素受体(ER)作为鉴别细胞克隆间异同的指标,对11例肝细胞癌(HCC)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4例经两次手术切除的原发与复发肝癌的细胞克隆来源不同,7例多个病灶的肝癌,6例多发性癌结节来源于同一细胞克隆,1例来源于不同的细胞克隆。结果表明:多个病灶的
为研究激素疗法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切除术后肝衰的治疗效果,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行70%肝切除术,并分成三组:A组:经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B组:经末梢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C组:经门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结果发现,C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并且肝能量负荷、动脉血酮体比,中性粒细胞氧自由基产生能的低下也得到明显的改善,而B组的结果则介于A、C组之间。因此,经门静脉甲基强的松龙投药法可能成为肝切除术后肝衰
采用封闭群大鼠建立一种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研究肝移植后的自然耐受状态对小肠移植物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在封闭群单独小肠移植组大鼠,术后14天内排斥率为100%。与之相比,肝小肠联合移植组大鼠术后14天时小肠排斥率显著降低(55.6%,P<0.01),小肠排斥的程度也比单独同品种小肠移植组轻。该组另有44.4%的大鼠至术后14天时移植小肠无排斥,肠壁上Ach E,AkP和ATPase等酶的活性以及S
采用特异性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和正常对照组家兔血浆内皮素含量,并研究血浆内皮素含量与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关系。结果发现,肝硬化门脉高压家兔血浆内皮素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0.564±0.192pg/Lvs1.170±0.342pg/L,P<0.01),且与自由门静脉压,门静脉血流量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内脏动脉阻力存在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作为目前已知最强的内源性缩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与肝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35例肝硬化患者21例扩张的胃冠状静脉血流动力学进行研究,对其中18例进行了术中冠状静脉及门静脉测压。结果发现:肝硬化冠状静脉压力比正常明显升高(P<0.01),并约有三分之一的冠状静脉压力明显高于门脉主干压力(P<0.05),冠状静脉压力与其扩张的程度、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有很好的相关性,胃冠状静脉压力升高是食道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对胃冠状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
对由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组成的纤维蛋白胶的止血效果进行动物实验观察。在6只兔的肝脏上分别制造三种伤口,(1)表面切口,(2)楔型切口,(3)部分肝组织切除。在不采用暂时阻断肝脏血液供应或肝组织缝合等措施条件下,第一、二种伤口的出血,施用纤维蛋白胶后被立即止住,平均6~10秒,而第三种伤口的完全止血则需施用第二、三层纤维蛋白胶。术后第2、7、14天分别对每组兔(一组两只)再次开腹时,发现肝脏伤口愈合良
应用Fura-2单细胞显微荧光探测技术观察活血去瘀中药丹参注射液对68例肝叶/段切除病人肝缺血再灌注期肝细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影响的临床研究,同期观察肝组织脂质过氧化自由基ROO·电子自旋共振信号幅值(ESR技术),肝细胞超微结构病理改变,及手术前后血清天门冬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活力变化。结果发现:丹参可明显降低肝细胞内[Ca2+]i,ROO·幅值,减轻细胞受损的病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