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发展。本文重点讲述陆良县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之路的相关探讨。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融合
一、陆良县“两化”融合现状
近年来,陆良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市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把推进企业信息化、推进“两化”融合作为加速全县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来抓,工业信息化取得较大发展。随着我县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一批企业领先应用信息技术,在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了良好的效益。企业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整体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大大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园区信息化初见成效,信息化建设伴随园区发展快速推进,为全县行业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二、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县“两化”融合还处在起步阶段。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应看到,我县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一)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正确和充分。一些企业满足于现状,认为搞不搞信息化建设,企业照样生存发展。因此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需求不强烈。另外,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后,其效果短期内难以显现,效益难以评估,也是导致企业不重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原因。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随着大型企业实施信息化向纵深发展,部分中小企业未能及时跟上,差距拉大。即便是相对较好的企业,与沿海大部分省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三)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没能通过信息技术融合实现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更多的还处于生产经营管理和单纯的生产自动控制等初级阶段。在供应链集成、网上支付、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应用还不普遍。在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化的资源整合作用,没能实现全市工业体系和发展模式的优化再造;在政策支持方面,还没有制定专门针对两化融合发展的系统性、配套性的政策措施。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重组滞后。信息化建设的实质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而进行的更高层次上的管理重组,部分企业注重设备和技术上的更新,而忽视了与此相应的管理模式的转变,因而并未获得最佳的投资回报。
(五)信息产业发展不平衡。我县信息产业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主要集中在电信、广电等通讯领域,其他电子制造业虽然增长较快,但规模偏小,产业带动作用不强。我县规模较大、技术层次稍高的IT企业,主要业务局限于简单的网页制作维护、电脑销售、软件代理服务等。技术含量低、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推动我县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六)信息化建设人才比较少。信息化管理部门虽然成立了,但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都是非信息化相关专业,开展信息化工作比较困难,到企业指导工作只是去学习,帮企业解决不了问题,企业需要高层的层次信息化人才比较奇缺,聘用信息化人才成本过高。
三、“两化”融合发展对策
(一)加強工业研发设计信息化。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技术,适应高质量、低能耗、低成本、短周期、生产柔性、环境友好的工业生产模式。
(二)强化工业生产装备和生产过程融入信息技术。重点在电力、建材、煤炭、化工、造纸印刷等行业中推广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工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生产控制技术,实现设计、制造、测试全流程的信息化。采用先进工艺和节能技术,淘汰落后产能,降低对能源、材料、水等资源的消耗,加强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把工业各行业发展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特别是在建材行业,浮法玻璃生产系统和水泥生产系统等装备中融入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控制后,有效提高产量、降低能耗、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三)进一步加强企业和行业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各层次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产品数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决策支持等信息系统,强化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库存等环节以及人员、资金、物资、信息、客户资源的管理,促进企业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产业链的合理化,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整个行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信息技术与产业相结合,繁衍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长”做“宽”工业经济。在工业领域,加快工业从生产型制造向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服务型制造转变。鼓励发展软件产业、互联网产业、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顺应现代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
(五)进一步加强培育新一代产业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改善工业行业人才结构,营造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人才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随着工业行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加快各类人才和高级技工人才的培养,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后相关劳动力的再培训和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行业有序转移,既带动就业,又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四、推进“两化”融合的意见、建议
(一)省、市、县政府应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建议省、市工信委对不同工业发展规模、不同工业园区的县,实行有差别的资金扶持,以便最大限度发挥扶持资金的作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效融合,最大限度地促进工业的发展;选择两化“融合”试点企业、或者信息化扶持企业时,应该选择有一定基础,有一定代表性的企业,才容易出效果,避免政府专项资金的浪费。
(二)加强指导。建议省、市工信委及其他相关部门,加强对各县的指导培训,多组织县之间的交流学习,以开阔思路,提高视野,促进交流和沟通。
(三)加强宣传。积极通过主流媒体宣传,来提高全社会对两化融合的认知度和参与度。通过政策宣传、案例展示等,提高企业和管理部门的“两化”融合意识,以吸引企业主动参与。
(四)制定和完善政策。加快“两化”融合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引导和带动全社会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投入,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立“两化”融合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中的重点技术改造与创新、示范工程、软件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关键技术开发与推广项目的资助、贴息和奖励;健全融资机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协调各有关银行、各类风险投资资金、贷款担保基金重点支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项目贷款、投资及担保;进一步推进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工作。科学、成熟的评价体系是两化融合工作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标记,是工作中一个重要抓手,应扎实做好。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融合
一、陆良县“两化”融合现状
近年来,陆良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市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把推进企业信息化、推进“两化”融合作为加速全县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来抓,工业信息化取得较大发展。随着我县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一批企业领先应用信息技术,在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了良好的效益。企业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整体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大大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园区信息化初见成效,信息化建设伴随园区发展快速推进,为全县行业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二、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县“两化”融合还处在起步阶段。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应看到,我县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一)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正确和充分。一些企业满足于现状,认为搞不搞信息化建设,企业照样生存发展。因此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需求不强烈。另外,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后,其效果短期内难以显现,效益难以评估,也是导致企业不重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原因。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随着大型企业实施信息化向纵深发展,部分中小企业未能及时跟上,差距拉大。即便是相对较好的企业,与沿海大部分省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三)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没能通过信息技术融合实现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更多的还处于生产经营管理和单纯的生产自动控制等初级阶段。在供应链集成、网上支付、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应用还不普遍。在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化的资源整合作用,没能实现全市工业体系和发展模式的优化再造;在政策支持方面,还没有制定专门针对两化融合发展的系统性、配套性的政策措施。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重组滞后。信息化建设的实质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而进行的更高层次上的管理重组,部分企业注重设备和技术上的更新,而忽视了与此相应的管理模式的转变,因而并未获得最佳的投资回报。
(五)信息产业发展不平衡。我县信息产业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主要集中在电信、广电等通讯领域,其他电子制造业虽然增长较快,但规模偏小,产业带动作用不强。我县规模较大、技术层次稍高的IT企业,主要业务局限于简单的网页制作维护、电脑销售、软件代理服务等。技术含量低、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推动我县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六)信息化建设人才比较少。信息化管理部门虽然成立了,但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都是非信息化相关专业,开展信息化工作比较困难,到企业指导工作只是去学习,帮企业解决不了问题,企业需要高层的层次信息化人才比较奇缺,聘用信息化人才成本过高。
三、“两化”融合发展对策
(一)加強工业研发设计信息化。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技术,适应高质量、低能耗、低成本、短周期、生产柔性、环境友好的工业生产模式。
(二)强化工业生产装备和生产过程融入信息技术。重点在电力、建材、煤炭、化工、造纸印刷等行业中推广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工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生产控制技术,实现设计、制造、测试全流程的信息化。采用先进工艺和节能技术,淘汰落后产能,降低对能源、材料、水等资源的消耗,加强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把工业各行业发展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特别是在建材行业,浮法玻璃生产系统和水泥生产系统等装备中融入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控制后,有效提高产量、降低能耗、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三)进一步加强企业和行业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各层次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产品数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决策支持等信息系统,强化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库存等环节以及人员、资金、物资、信息、客户资源的管理,促进企业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产业链的合理化,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整个行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信息技术与产业相结合,繁衍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长”做“宽”工业经济。在工业领域,加快工业从生产型制造向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服务型制造转变。鼓励发展软件产业、互联网产业、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顺应现代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
(五)进一步加强培育新一代产业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改善工业行业人才结构,营造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人才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随着工业行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加快各类人才和高级技工人才的培养,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后相关劳动力的再培训和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行业有序转移,既带动就业,又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四、推进“两化”融合的意见、建议
(一)省、市、县政府应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建议省、市工信委对不同工业发展规模、不同工业园区的县,实行有差别的资金扶持,以便最大限度发挥扶持资金的作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效融合,最大限度地促进工业的发展;选择两化“融合”试点企业、或者信息化扶持企业时,应该选择有一定基础,有一定代表性的企业,才容易出效果,避免政府专项资金的浪费。
(二)加强指导。建议省、市工信委及其他相关部门,加强对各县的指导培训,多组织县之间的交流学习,以开阔思路,提高视野,促进交流和沟通。
(三)加强宣传。积极通过主流媒体宣传,来提高全社会对两化融合的认知度和参与度。通过政策宣传、案例展示等,提高企业和管理部门的“两化”融合意识,以吸引企业主动参与。
(四)制定和完善政策。加快“两化”融合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引导和带动全社会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投入,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立“两化”融合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中的重点技术改造与创新、示范工程、软件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关键技术开发与推广项目的资助、贴息和奖励;健全融资机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协调各有关银行、各类风险投资资金、贷款担保基金重点支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项目贷款、投资及担保;进一步推进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工作。科学、成熟的评价体系是两化融合工作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标记,是工作中一个重要抓手,应扎实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