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以“情”为首。学生因亲师信道,自然会把学习的过程变成富有亲和力的情感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以“养”为重。语文教学应承载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魅力,不断地用以滋养学生的心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探索求知,把学识“经世济用”,“修身养性”。语文教学以“活”为本。“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惟有“活”才能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关键词:情感活动;滋养心性;据实应变
语文教师要攀摘“神手其枝”“神而明之”的教学明珠,是离不开坚持不懈地“探索”与“修炼”的。我将十年的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视为一个不断探索和修炼的过程。如同一切事物探索的过程一样,教学探索既曲折又漫长,虽然如此,我也要及时把在教学探索过程中种得的小花小果与同行们共享。
一、语文教学以“情”为首
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语文教材篇篇有情,教师学生人人有情。语文教学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凭借着师生之间的相容力;凭借着教师对学生的感召力;凭借着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和智慧的主动力,汇聚成诚挚的情感纽带,自然而然会把教材溶入师生们的思想、学习、生活中,触动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敏感,增进双方的相互认识,开拓各自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学生因亲师信道,自然会把学习的过程变成富有亲和力的情感的体验过程。师生的互信加上教材的情感,便能尽情地流露出对教材和对客观现实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的人之七情,当这种真情显露出和谐统一时,语文教学定要绽放出灿烂的火花。
由于传统教学单调贫乏,应试教育冷酷无情。唯分数主义的招生政策扭曲了教育的初衷。它不但忽视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又压抑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便足以应付来日的就业,甚至认为其他学科可有可无,而把语文视为无味、讨厌、休息的课程。这无疑给职业教育带来莫大的困惑与冲击。面对诸此问题,我为学生们解惑:“你们是受招生规模、政策制约的,是被人为设置的对象。但你们并不比别人差。进校学习也不是优胜劣汰的结局。一次升学考试的成绩的好坏只是反映这次竞争的结果,绝不是衡量你们智力和能力的标尺,更不是区别高低成败的分水岭。所以大家不必轻视自己,更不能自暴自弃。因为人是活的,人总在发展变化着的。只要大家认真总结、急起直追,总有一天我们也会立于不败之地。古人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师生间这种互勉互励,使得谆谆之声余音绕梁,贴心又温馨。只要学生从暂时的憋屈中站出来,就会回味、满意、轻松、自信、静思、憧憬。由于情感的源源不断的流露,教与学始终充满着快乐和希冀,共鸣之音符便会美妙绝伦。
二、语文教学以“养”为重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魅力。所谓魅力,从心理学角度说就是一种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语文教学就应承载和发扬这种魅力,不断地用以滋养学生的心性。语文教学期盼教师不惜时机地为学生揭示语言、文学的典故,一边充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一边持续调动他们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一起奔向“非学无以广才”的康庄大道。由此教师要善于用自己丰富的文化素养、扎实的教学功力去启迪学生内在的、强大的、持久的求知欲与主动力,引导学生自觉地探索求知,细心品味知识的真谛,认真品赏语文学习的价值,并如饥似渴地把学识“经世济用”,“修身养性”。这就是语文教学理想效果的崇高追求。不妨分享几个案例:
三、语文教学以“活”为本
“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惟有“活”才能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教学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活”一直鼓励着语文教师在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与处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助互学的协调或教学活动的组织等都要标新立异。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字、词、句、篇的积累和对语感、品质的积累,精准地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从而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谈得上名副其实的灵活性、实效性、创新性。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记叙说明、议论兼备、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样式齐全。但每篇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不同。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也千差万别。这就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技巧与方式方法都要“活”,会据实应变,烹调出与教学实际相适应的佳肴“大飨”学生,令他们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因此教学可以长文短教、或浅文深教、或以读代讲、或精雕细刻层层剥笋、或质疑释问评点渗入、或反思探究溯本追源、或讲练结合直观板示、或一篇带多篇、单元组合归类比较、或课内外结合相辅相成……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暑假,央视开辟了“开心学国学”专题节目,呈现给国人富有传统特色、又具现代气息的国学“大餐”。形式多样且具中国印记的竞答题目让人目不暇接;选手的作答过程和观众的同步思考过程洋溢着国人学国学的热情和志趣;专家大师的精彩诠注和点评扣人心弦,让人如痴如醉。观众们从中不但学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学识,还陶冶荡涤了各自的性灵。最让人久难忘怀的是,获大赛二等奖的一名男生的轻松幽默的临场表现和三名幼儿诵读经典时流利稚嫩的童音,他们深深地吸引、打动着观众。因为人们从节目中领略到中华文化的浩瀚府库,也看到文化延续的新精神和新希望。相信老师们也能从中领略到创新教学的新曙光与新模式。
当然教师要把“阳光”撒播到学生心里,首先自己怀里要有“春天”,肚子里要有“墨水”,因此语文老师的敬业爱生才是为人师那昂首挺胸的脊梁;俯身潜读才是为人师那立于讲台的脏腑;寸铢尺累才是为人师那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的泉源。我要把自己的知识美、语言美、结构美、节奏美、板书美……聚合成“师表美”,把那迷人的情感信用、人格信用、智力信用充分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来“美化”学生,让语文教学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情感活动;滋养心性;据实应变
语文教师要攀摘“神手其枝”“神而明之”的教学明珠,是离不开坚持不懈地“探索”与“修炼”的。我将十年的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视为一个不断探索和修炼的过程。如同一切事物探索的过程一样,教学探索既曲折又漫长,虽然如此,我也要及时把在教学探索过程中种得的小花小果与同行们共享。
一、语文教学以“情”为首
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语文教材篇篇有情,教师学生人人有情。语文教学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凭借着师生之间的相容力;凭借着教师对学生的感召力;凭借着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和智慧的主动力,汇聚成诚挚的情感纽带,自然而然会把教材溶入师生们的思想、学习、生活中,触动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敏感,增进双方的相互认识,开拓各自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学生因亲师信道,自然会把学习的过程变成富有亲和力的情感的体验过程。师生的互信加上教材的情感,便能尽情地流露出对教材和对客观现实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的人之七情,当这种真情显露出和谐统一时,语文教学定要绽放出灿烂的火花。
由于传统教学单调贫乏,应试教育冷酷无情。唯分数主义的招生政策扭曲了教育的初衷。它不但忽视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又压抑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便足以应付来日的就业,甚至认为其他学科可有可无,而把语文视为无味、讨厌、休息的课程。这无疑给职业教育带来莫大的困惑与冲击。面对诸此问题,我为学生们解惑:“你们是受招生规模、政策制约的,是被人为设置的对象。但你们并不比别人差。进校学习也不是优胜劣汰的结局。一次升学考试的成绩的好坏只是反映这次竞争的结果,绝不是衡量你们智力和能力的标尺,更不是区别高低成败的分水岭。所以大家不必轻视自己,更不能自暴自弃。因为人是活的,人总在发展变化着的。只要大家认真总结、急起直追,总有一天我们也会立于不败之地。古人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师生间这种互勉互励,使得谆谆之声余音绕梁,贴心又温馨。只要学生从暂时的憋屈中站出来,就会回味、满意、轻松、自信、静思、憧憬。由于情感的源源不断的流露,教与学始终充满着快乐和希冀,共鸣之音符便会美妙绝伦。
二、语文教学以“养”为重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魅力。所谓魅力,从心理学角度说就是一种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语文教学就应承载和发扬这种魅力,不断地用以滋养学生的心性。语文教学期盼教师不惜时机地为学生揭示语言、文学的典故,一边充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一边持续调动他们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一起奔向“非学无以广才”的康庄大道。由此教师要善于用自己丰富的文化素养、扎实的教学功力去启迪学生内在的、强大的、持久的求知欲与主动力,引导学生自觉地探索求知,细心品味知识的真谛,认真品赏语文学习的价值,并如饥似渴地把学识“经世济用”,“修身养性”。这就是语文教学理想效果的崇高追求。不妨分享几个案例:
三、语文教学以“活”为本
“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惟有“活”才能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教学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活”一直鼓励着语文教师在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与处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助互学的协调或教学活动的组织等都要标新立异。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字、词、句、篇的积累和对语感、品质的积累,精准地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从而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谈得上名副其实的灵活性、实效性、创新性。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记叙说明、议论兼备、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样式齐全。但每篇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不同。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也千差万别。这就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技巧与方式方法都要“活”,会据实应变,烹调出与教学实际相适应的佳肴“大飨”学生,令他们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因此教学可以长文短教、或浅文深教、或以读代讲、或精雕细刻层层剥笋、或质疑释问评点渗入、或反思探究溯本追源、或讲练结合直观板示、或一篇带多篇、单元组合归类比较、或课内外结合相辅相成……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暑假,央视开辟了“开心学国学”专题节目,呈现给国人富有传统特色、又具现代气息的国学“大餐”。形式多样且具中国印记的竞答题目让人目不暇接;选手的作答过程和观众的同步思考过程洋溢着国人学国学的热情和志趣;专家大师的精彩诠注和点评扣人心弦,让人如痴如醉。观众们从中不但学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学识,还陶冶荡涤了各自的性灵。最让人久难忘怀的是,获大赛二等奖的一名男生的轻松幽默的临场表现和三名幼儿诵读经典时流利稚嫩的童音,他们深深地吸引、打动着观众。因为人们从节目中领略到中华文化的浩瀚府库,也看到文化延续的新精神和新希望。相信老师们也能从中领略到创新教学的新曙光与新模式。
当然教师要把“阳光”撒播到学生心里,首先自己怀里要有“春天”,肚子里要有“墨水”,因此语文老师的敬业爱生才是为人师那昂首挺胸的脊梁;俯身潜读才是为人师那立于讲台的脏腑;寸铢尺累才是为人师那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的泉源。我要把自己的知识美、语言美、结构美、节奏美、板书美……聚合成“师表美”,把那迷人的情感信用、人格信用、智力信用充分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来“美化”学生,让语文教学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