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出现的账本

来源 :故事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1314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
  村里的运河在县里的煤矿上工作,是个吃国库粮的。这天他正干着活,突然接到家里信,说他老婆死了,他的头就“嗡”的一下懵了。
  运河媳妇小玲从小身体就不好,自从进了他家门,三天两头地生病,咳起来没个完。亏了运河有工资,家里还没难为着。
  小玲的病不好也不坏,运河都习以为常了,可没想到这次却死了。
  等运河赶到了家里,处理完了老婆的丧事,就翻开家里的箱子。在箱子最底下的被子里,藏着一个皮夹子。他每月发了工资都给老婆拿来,小玲就放在那个皮夹子里。
  运河拿出皮夹子来一数,还有50块钱,心里就犯疑。上个月他刚拿回100块钱的工资来,家里也没买什么,怎么就还只剩下这点钱呢?这一定是有人来借钱了。
  村里谁都有个手头紧的时候,而运河有工资钱就宽裕,很多村民就都来借。小玲心也好,凡是張开嘴的,就尽量借给人家。乡亲们虽然借钱不打欠条,但都很讲信用,借出去的钱,一定能还上。
  可这回小玲死得太突然,到底是谁来借了钱呢?
  他还清晰地记得,上次回家时,老婆说小皮家里盖房子,他媳妇来借了50;筏子给娘过大寿,来借了20;小清赶集,来借了10块……这一理就100多块。而这段时间谁又借了他家的钱呢,就不知道了。
  这就成了运河心头的一块疙瘩。
  就在小玲死后的第二天,小清就到运河家来,先安慰了他一番,然后又说:“我以前还借了嫂子10块钱呢,那回给孩子买胶鞋,家里没钱,现在我还回来。”小清就拿出10块钱。
  运河客气了几句,把钱收下了。
  到下午,筏子也来了,拿出20块钱来,说:“上次我借了嫂子20块钱,没想到嫂子说没就没了。”
  筏子的钱也到账了。
  下午,又来了好几个乡亲,有的3块5块,有的10块8块,多多少少的都还回来了。
  运河的心里热乎乎的,还是乡亲们讲信用呀。
  晚上,小皮媳妇也来了,说:“没想到弟妹走得这么快呀,前天我来还她那50块钱的账,她还好好的,可没想到……”
  运河心里就“咯噔”一下:小皮媳妇安慰他是假,而是来说,借了他的钱还上了。运河当时没说什么,可他心里却起了疑:小皮借的50块钱,可不是个小数目呀,如果还上了,可家里的钱并没多呀。
  第二天,又有水子媳妇来了,也是说,把几个月前借他家的钱还上了。
  接着,又陆陆续续来了几个乡亲,平安、木星……他们异口同声,都说已经把钱还上了。
  这些人,就像走马灯似的,运河心里就有数了。
  几天后,运河突然在家大哭起来。乡亲们都来劝说。运河却拿出个本子来,对大家说:“我昨天才翻到老婆这个账本子,她真是个有心人呀,家里的每一笔账她都记在这个本子上,借贷来往一点也不马虎。她这一没,家里没了个好管家,我可怎么过呀。”
  大家看到,那个本子都有点陈旧了,看来用了很多年了,虽然没人知道里面的内容,说不定乡亲向他家借钱的那些事,都记在里面了。
  这事过后的第二天,小皮媳妇突然又来了,一进门就说:“你看我这记性,当初我借嫂子的钱还没还呀。我是想着还来的,又有别的事花出去了。”说完就拿出50块钱还运河。运河也接了。
  之后,又有几个乡亲登门,他们都改了口,一进门就说记性不好,那钱没还。运河也不多说话,只管把钱接过来……
  又过了些时日,小皮家盖房子,手里又有些紧了,可村里能借出钱来的,还是运河家。
  正好运河在家,小皮媳妇就又来借。运河却说:“说起借钱来了,我老婆那个账本子还没叫你看呢。”他就拿出那个陈旧的本子来。小皮媳妇拿过来一翻,脸腾地就红了,什么也没说,调头就走。
  以后,村里有谁手头紧了,就会想起运河来,来找他借钱。
  有的乡亲一提,他就会拿出钱来,借给人家;可有的乡亲来了,他却只拿出那个账本子来,对方只要一翻账本子,立即脸红得像块红布,调头就走。
  有趣的是,谁也不知道那个账本里记了什么,那些借不到钱的,也没说过在账本上看到了什么。
  直到几年后,有次运河喝高了,才拿出那个账本来。大家翻开来,都惊呆了,原来账本里什么也没记,一个字都没写。
  运河就说:“这是我当年在单位里获得的生产标兵的奖品,我一直珍藏着,一个字也没写。其实,大家不知道,我老婆是个文盲,她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呢。”
  大家这才明白了。
其他文献
我出生在河北省一个贫困的小山村里。村子四周都是莽莽苍苍的大山。打从我记事起,就听村里人说我妈会驱蜂咒。小时候,不懂这话是啥意思,只是隐隐约约觉得,这是个天大的本事。等到稍微懂点事后,我就明白这几个字的含义了,也觉得太不可思议,回家后就问我妈,她是不是真会驱蜂咒。  我妈笑吟吟地说:“我会呀。”  我缠着她说:“那就教给我吧。”我妈抚摸着我的头说:“等你长大了,我就教给你。”  没等到我长大,我就见
期刊
明永乐二十年春,永平府庆阳村附近的一块空地上,五六个八九岁的孩子正在嬉戏追逐。跑在最前面的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被后面4个孩子追上,遭到拳打脚踢,女孩奋起反抗,而男孩只知道站着哭。女孩被那4个孩子打翻在地,4人还朝她身上撒尿,之后一哄而散。  这两个受欺负的孩子,男孩叫毛书贤,女孩叫白芳,二人是表兄妹。白芳的父母在她3岁时在一场瘟疫中双双离世,她的姨妈毛杨氏一家也在这场瘟疫中只剩母子二人,于是,姨妈收养
期刊
贺乡长要在全乡大规模搞特色农业种植,这天,他到蛤蟆村去视察200亩生姜规划种植情况。可是,进村一打听,村主任老莫就告诉他,200亩生姜的种植任务很不顺利,一些村民反对得很厉害,尤其是一个叫王老四的人,叫嚷得最凶。  贺乡长一听,立刻对老莫说:“让他们种姜发财还反对,真是榆木疙瘩不开窍!走,去你说的那个王老四家里看看!”  王老四在村子的东头住着,是一座很平常的农家小院。老莫领着贺乡长走进院子时,王
期刊
凌子雄是台湾高雄人。一晃3年海外留学生涯结束了,在回家看过家人后,子雄第一件事便是来找阿川。阿川是他青梅竹马的恋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何况都分别3年了。  3年不见的阿川如今更漂亮了,一双眸子顾盼生辉,而且身上添了一种精明干练的气息。见子雄吃惊,阿川抿嘴一笑,指指身后。子雄一看,那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门面房,门楣上有个大大的黑底绿字匾额,上面写着6个字“眷村牛肉面馆”。阿川说:“这间面馆就是我开的,想
期刊
清朝乾隆年间,童疃村里有一位富户名叫童长庆,富甲一方。这年,童疃村一带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村里的人家都快断粮了,只有童家顿顿鱼肉飘香。  这天上午,一位汉子急匆匆地向童家走去,脸上的神态十分焦急。他叫何大岭,家住童疃村。他之所以急匆匆地赶往童家,是因为他想说服童长庆,借些银子给村里的人家买些粮食,度过眼下的难关。  原来,童长庆虽然富有,但对别人却非常抠门。最近,村里不少缺粮的人家,都想从童长庆的
期刊
计划科的杨科长体检检查出肺部有慢性病,加上年事已高,过两年就到退休的年龄,局里研究决定让他提前内退,在科员中培养一位新科长接手工作。  杨科长属意的接班人是刘俊杰,内退的决定一出来,他就找刘俊杰谈话,让他多管些科里的工作,有不懂的多问他,尽快上手。  其实杨科长看中刘俊杰,并不是他的工作能力有多强,而是刘俊杰是行政科马科长的外甥。杨科长老婆的侄女小顾前几年考上公务员,就分在行政科。马科长和杨科长是
期刊
老钱头最近心里有点窝火,老伴每天除了保证三餐以外,就光顾自己出去活动了,对他不闻不问。更让老钱生气的是,老伴上午下午都要出去,到吃饭时间才回来。  “哼,年轻时说得天花乱坠,什么海枯石烂、天长地久都是骗人的鬼话,现在我生病了,你就不理我了。”老钱越想越生气。他打电话告诉了在美国的女儿,女儿着急地说:“爸,你可得把我媽看紧啦,现在很多老年人也赶时髦,搞婚外恋呢。”  老钱心里一惊,难道真的像女儿说的
期刊
南宋年间,浙江临安府(今杭州)的吴山脚下,有一钱姓富商,家财万贯,奴仆成群。钱员外膝下唯有一女名叫贞子,容貌秀丽,聪明伶俐。员外中年得女,视若掌上明珠,给她请了教书先生,传授琴棋书画。  转眼贞子已芳龄十八,更是端庄高雅,窈窕动人。钱员外见女儿到了婚嫁年龄,便与夫人商议起女儿的归宿。得知钱员外要择婿,求婚者络绎不绝。夫人只得让女儿躲在珠帘后,以家传的梅花发簪为凭,若有中意的就将发簪插在其人的名帖上
期刊
中午下了班,吴明远跟着赵发换了衣服,悄悄骑上一辆摩托车出发了,来到城南五六公里的小镇上。自从上级部门发布禁酒令以后,两个人就到这儿来找饭局了。两个人一左一右,站在马路两旁,等待着将要上钩的鱼儿。  不到两分钟,一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骑着一辆摩托车驶来,吴明远和赵发互递了一个眼色。等车子离吴明远还有10米远,他不慌不忙地迎了上去,年轻人慌忙刹车,等车子停稳,正好离吴明远不足一米,这个距离想掉头已经没有
期刊
以前,赵友顺一年才回老家一次。如今,老母親去世了,赵友顺反而经常回老家了,和他一起回老家的,还有妻子马莉和8岁的女儿。赵友顺对马莉说:“这辈子我都愧对咱妈,老人家健在的时候,我没有尽到做儿子的义务。”  周六这天,太阳下山了,天边原本浓艳的金黄也逐渐暗淡。赵友顺拉着女儿的小手,一家三口走在村口的小道上。因为已经到了做晚饭的时间,路上总飘着姜葱蒜热油锅的香气。  “爸爸,这里一点都不好玩,我要回咱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