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对策探析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ansha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国要在20年间实现小康目标,关键在于真正解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而且一定要超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范围加以思考。为此,必须做到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新型市场竞争主体;加快建立国家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法律体系,依法支持和保护农产品出口。
  关键词 “三农”问题;综合竞争力;对策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2004年、2005年中央分别下发了关于农业问题的一号文件,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坚信,在中央支农惠农的政策推动下,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一定会迈出新的步伐,农村各项事业一定会取得新的进步。
  
  1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走农业技术现代化之路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日本政府为了促进农业技术现代化,调动农民机械化操作、水利化灌溉、科学化栽培和优良化选种的积极性,对农户实行长期限优惠贷款政策,并规定前10年不收贷款利息,后15年只收2%~2.8%微利贷款利息。
  在我国农业技术现代化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实行生产机械化、农田水利化、栽培科学化和品种优良化等;另一方面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指导,发展前瞻型农业,如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环保农业、海洋农业、基因农业和微生物农业等,把我国农业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研制发明了生物产品EM(Effective Microorganisms)制剂,它是采用特殊的生产工艺把具有不同作用的光合细菌类、乳酸菌类、酵母菌类、放线菌类等10个属80多种有效微生物复合培养而成的一种新型的生物制剂。这种制剂在实施生态农业、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EM液在全球80多个国家广泛运用于种植业、养殖业、环境保护和家庭生活等领域。然而EM液自1992年进入我国后,却由于效果不明显、价格昂贵等原因未被国人接受。针对这一情况,1999年,甘肃大圣公司董事长齐进军邀请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浦训教授、甘肃农业大学龚大勋教授以及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肃省农科院等知名科研院所的30余名专家教授,组成了甘肃省微生物研究小组,并投资150多万元建起大圣生物研究所。他们借鉴国外先进技术,进行了菌种的解析分离、优化提纯,添加有效菌种和微量元素,经数年研究探索,在EM原技术基础上,研制开发出有效活菌数更多、成本更为低廉、保质期更长、pH值更稳定、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剂——AM(Artificial Microorganisms)系列新型高效微生物制剂。该产品作为生产绿色食品、改善生态环境、增进人体健康的最佳生产资料和原料,广泛应用于农业、畜牧业、环保领域和普通家庭,深受种植、养殖、环保等领域专家学者及广大用户的欢迎,该产品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认证,并被甘肃省科技厅授予“科技进步奖”,该认证填补了西北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史上的空白,给农牧业的发展带来积极促进作用。为此,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农业现代化设施生产的投入,加大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推广力度;鼓励企业开发和生产大、中、小型农业机械产品、水利装配设施产品、科学栽培技术产品和品种改良技术产品;在实现作物栽培科学化和作物品种优良化方面,应帮助和鼓励农民积极同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联姻,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也应主动同农民联合建立科研园区和实验基地,以推动农业技术现代化进程。
  
  2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民收入
  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務。报告肯定,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向前推进的,我国1949年城镇化水平只有12%左右,新中国成立以后城镇化在曲折中发展,至1978年城镇化水平达到17.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至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可达41%;但与工业化程度相比较,我国的城镇化仍然滞后,目前中低收入国家组的城镇化率平均为52%,高于我国11个百分点,我国至今仍有占63%的人口在农村,有占近5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而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15%。因此,今后的任务是在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更有力地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问题,一方面是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将成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农民的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就是调整农业结构。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全面着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3年后初见成效,2001年与1998年相比,增加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面积600多万公顷,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30.6%,增加了3.7个百分点。种植业开始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尤其是蔬菜、水果、花卉发展迅速,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全国肉类产量增加了623万吨,增长10%;禽蛋产量增加了269.5万吨,增长13.4%;水产品产量增加了473万吨,增长12.1%。2004年全国又恢复了1.016亿公顷的粮食播种面积,比2003年增加了220万公顷,扭转了连续5年下滑的局面。全年粮食总产量4 694.5亿千克,增产387.5亿千克,单产提高了285kg/hm2,粮食总产的增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主产区的建设进一步加强。13个粮食主产省份增产粮食的数量相当于全国增量的91%。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明显增强,投入增加,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936元,比2003年增加了314元,增幅是6.8%,创1997年以来最好水平。粮食收入明显增加,养殖业的收入和特色农产品的收入增加也比较明显。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甘肃省金塔县立足实际,挖掘优势,采取政策推动、示范带动、流通拉动和科技、服务助推等措施,引导广大农户大力发展羊草产业,使肉羊产业迅速成为继棉花产业之后农民增收的又一支柱产业。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全县肉羊饲养量已突破100万只,全县种植优质饲草0.4万公顷,建规模养羊示范组475个,有1.67万农户改建高标准圈舍4万多间,发展50只以上养羊大户3691个,100只以上养羊户1075户。全县肉羊良种普及率达70%,有70%的农户修建了高标准圈舍,实现了科学饲喂。2004年全县畜牧业收入达9560万元,人均来自以肉羊为主的草畜产业收入可达872元,较2003年增加155元。另外农产品的安全卫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很快,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3让“三资”进入农业领域,大力开发农业资源
  “三资”指的是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无论从当前农业、农村经济现实看,还是从长远发展趋势看,“三资”都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因此,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三资”投入农业。农业专家们认为,要把“三资”作为农业投入的主攻方向,将这些新资本注入农业领域,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业投入、机制和市场农业根基问题,而且有利于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科技兴农和农业产业化水平。首先,“三资”投资农业提升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水平和科技含量,加快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其次,“三资”投资农业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农业竞争主体,造就了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家,他们以“经营农业”作为新理念,推动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再次,“三资”进入农业,使土地、资金、技术和人才得到优化配置,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围绕“三资”企业进行生产,并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生产中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的困难,避免了自然灾害风险、自主经营的市场风险和生产上的技术风险。因为“三资”的拥有者投资农业完全是自主的市场经济行为,一般起点比较高,规模大,以开发多种经营项目为主。因此,“三资”农业进行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生产标准化产品,有利于实现农业结构升级和科技的应用推广,加强了农民的组织性,增强了农民的现代科技意识,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为我国农业应对入世,提高农业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应变能力创造了条件。为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和经济优势,江苏省建湖县瞄准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在开发本地特色农副产品的同时,积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国外新品种,先后引进美国三色甜椒、樱桃番茄、荷兰豆、非洲芹等20多个优质品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使农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该县农民聘请“洋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沿河镇蔺草公司每年聘请日本农业专家马盐先生前来指导农民科学种植蔺草。目前,该镇蔺草面积扩大到533.3hm2,出口创汇近600万美元。建湖县每年都要聘请来自中科院、南农大、省水产研究所、上海水产大学的30多名专家教授,对农民进行常年培训,使许多农民成了“鱼专家”、“蟹状元”、“虾博士”。然而,他们却不满足于此,还大胆投资办起了科研所。据统计,建湖农村已涌现各类农民科研所50多家。钟庄镇农民乔元华等人在市、县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在苏北率先创办了水生作物研究所,探索出一整套茨菰早熟栽培新技术,创造了最高单产29.25t/hm2,平均单产近24t/hm2的奇迹。为把科研成果推广和应用,他们与附近农民签订合同,包产品销售,同时建立起科研发展基金。目前,该镇已有5个村的200多户农民种植以茨菰为主的水生作物,面积达133.3hm2,每户年平均收入1.5万元。一些农民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后,还怀揣技术闯天下,如恒济镇农民徐进才,便被宝应县天平镇聘为“养殖教育头”,除每月发给他800元工资外,还按河蟹收成的10%给他提成。这种以能人带村,以村带乡,以乡带县的科技示范模式是该县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优化配置农业资源的驱动力。
  
  4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完善农业保险机制
  农业投融资渠道匮乏和农业保险体系脆弱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面临的两大问题。我国农业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资金的渴求。目前的情况是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总量不足,农村资金外流比较严重。据统计,2002年农业贷款约占全国贷款余额的5.4%,乡镇企业贷款占全国贷款余额5.2%,但农业和乡镇企业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却分别达到14.5%和31.6%。到2004年9月,全國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8871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85.6%,但农户贷款覆盖面仅为25%,也就是说多达3/4的农户没能享受到农业贷款。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农户的信贷需求规模小、分散,缺少抵押担保且季节性强,单靠强调资金流动性、安全性的正规金融机构比如农业银行、信用社等不可能满足农户多样化、复杂化的信贷需求。因此,为实现小康社会的长期目标,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信贷资金为支撑,外资和证券市场资金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同时加强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建立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制度。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保险却严重滞后,与目前整个保险业迅速上升的势头很不一致。从1982年到现在,农业保险累计保费收入仅83亿元,其中赔款支出就有70.4亿元,2004年农业保险收入更创下新低,仅为3.77亿元。农业保险市场的供求格局一直呈现出相反的情况,一边是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业务下降,另一边则是迫切需要农业保险的农户无处投保。为此,目前当务之急是重组农险体系,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在立法、税收、再保险和农业风险基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现有的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吸引精通农业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公司来我国投资。在农业再保险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借鉴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成功的经验,如美国由联邦政府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在中央建立再保险基金,负责向开展农作物保险的保险人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再保险责任按赔付率分段确定。
其他文献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常引起病愈鸡免疫抑制,导致免疫接种失败,增加雏鸡易感鸡大肠杆菌、新城疫等病的风险性。从病原学入手,介绍了该病的流
研究贵州省遵义县海拔900m地区不同移栽密度对益玉1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移栽密度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密度间差异达到板显著水平,以移栽4.50-5.25万株/hm^2产量最高,达
高中新课标颁布以来,整本书的阅读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界的广泛关注。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整本书阅读的大潮来袭,我们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一、整本书阅读的困局  第一,茫然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科学技术和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发挥作用的载体,品种推广将成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最重要的手段。指出我国种子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并就如何
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相关研究,以期为土壤呼吸以及全球碳循环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田;土壤呼吸;碳循环;CO2通量  中图分类号 S15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22-0156-01    土壤呼吸指土壤向大气排放CO2的过程,是土壤有机碳输出的主要形式。土壤呼吸包括3个生物学过程(植物根系呼吸、土壤微生物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和1个非生物学
微生物技术有着广阔的前景,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特别是配制成的生物肥,实用性强,应用面广,效果显著。特介绍生物肥的作用原理、制作方法以及应用效果。
摘要介绍了大中农场生态农业建设的做法和成效,指出了大中农场生态农业建设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实践;思考;大中农场  中图分类号S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4-0281-01    在全社会高度关注食品质量安全的氛围里,人们对保持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和规避经营风险的要求更加迫切,国务院连续第6年以1号文件的形式下发《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