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娱乐至死》对中国娱乐现实的启示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yy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尼尔·波茨曼的《娱乐至死》是对 20 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的探究和哀悼。本文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阐述。并通过这一理论对目前我国电视和网络时代的娱乐化倾向做出反思,在如今的媒体时代,各种形式的娱乐节目已经形成了文化垄断,侵占了人们大部分精神消费的领地。娱乐悄无声息又堂而皇之地渗透进了生活的各个角落,麻痹人的精神,最终让人心甘情愿、毫无反抗地加入娱乐的狂欢中,娱乐至死。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娱乐化的发展现状,并希望能够找到抵制“娱乐至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娱乐至死》;娱乐;网络;阅读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10-02
  在《娱乐至死》这本书里尼尔.波兹曼控诉了电视媒介是如何使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1](p13)虽然波兹曼所在的那个年代与现在相距甚远,却无一意外的言中了,只是可怕的程度要比波兹曼当年所预见的大得多。
  一、我国娱乐化的发展现状
  (一)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特别是在数量上的发展更让人难以置信。各大卫视的歌唱类、相亲类等节目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出。就连江苏卫视标榜的所谓“国内首档大型科学类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7],在本质上也是娱乐节目。从内容上来看通过观看这样一档“科学类”节目我们究竟获得了多少科学知识,而这些科学知识中又有多少被我们接受和吸收?恐怕除了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得到满足外,其他的所剩无几。因为我们是抱着一种被娱乐而非学习的心态去观看电视节目。真正的科学应该是严肃、谨慎的,绝非用来娱乐观众的。而在电视节目上,科学被用娱乐化的结构呈现出来,而被观众广泛而轻易地接受。所以,渐渐地科学也成为了轻松搞笑的对象。
  (二)网络娱乐的发展现状。
  除了电视娱乐节目外,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有颠覆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之势。网络简直就是娱乐的乐土,在这里娱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互联网上随处可见的风气就是“娱乐至上”,大多数公众对于网络娱乐的底线和边界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对于大多数普通网民来说,上网的目的究竟何在呢?网上聊天、网上游戏、收听再先线音乐、收看网上节目等等,让百分之八十的网民从中得到了工作疲劳之外的内心松弛,网络的娱乐性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没有娱乐性的特征,网络是不能吸引人的,娱乐性是网络所有功能的集中和升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增加了娱乐的时间,自然就降低了思考和阅读的时间。而可怕的是,网络不仅占用了思考的时间更剥夺了我们思考的权利。电脑强大的储存功能解放了我们的大脑,再也不用记那么多东西了,随时打开电脑进行搜索就会有成千上万条信息;写作业和材料时第一反应就是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借鉴甚至抄袭。这看起来好像是解放了我们的大脑,但实际上呢?降低了我们的记忆力甚至思考能力思考能力的降低恐怕是最大的悲哀。
  (三)手机等移动终端娱乐化发展的現状。
  就在近段时间,南京某大学研究生会组织发起了“左手戴手环,挑战21天上课不用手机活动”。 经过前期的征集,共有200多名大学生进行体验,按照活动规则,如果上课完全不看手机,则当天挑战成功,并把图片发给该校研会微信平台。不过,截止第一天的规定时间,只有不到10名学生发了成功图片。而失败率达到了95%。[10]虽然调查的人数和范围有限,95%的失败率却毫不夸张,足以反映手机对我们学习和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甚至改变了以往的话语结构和内容。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说的很贴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却在玩手机。是手机,让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偶尔的同学和朋友聚会上也不在热闹非凡;就连春节好不容易回家与父母团聚,也是只见红包飞、不见父母泪。人与人只见面对面的交流好像越来越少越来越不重要,有什么事儿打电话发短信就可以,没必要见面。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却又越来越陌生。人际交流尤其是亲身交流是最有效的一种传播方式。我们说话的语气、表情、肢体动作都能传递相应的信息,其内容的丰富程度远远高于网上交流,更重要的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所以亲身交流的互动性和及时性是我们用手机交流所无法比拟的。
  与此同时,手机等移动终端带来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有人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我看来信息爆炸等于没有信息。也许有人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却是最真实的。
  二、娱乐盛行的原因
  为什么我们都如此偏爱娱乐性的信息?就算花费再多的时间和精力,却依然乐此不疲。而导致“娱乐”大行其道的原因又是什么?我想可以从人的心理本能和媒介对市场的需求这两方面来解释。
  (一)“本我”的需要。
  弗洛伊德在一个关于人格很著名的理论中指出: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其中“本我”是由“快乐原则”所支配的,所以它的运行原则就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13]而英国的社会心理学家马罗理也认为,观众会更愿意接受那些不需要动脑筋以及更具有刺激性的事物。所以,不管是在什么时代,人类在“本我”的这一面上对于娱乐的追求和享受是不会改变的,这就是娱乐化的信息会深受大众喜爱并充满了整个社会的原因之一。
  (二)市场的需要。
  不管是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的大众媒介还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介,作为市场经济下的一种企业,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传播媒介了,即使是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的传统媒体也不例外。所以,为了赢得市场、提高视听率和点击率,就必须要迎合受众,否则就会造成“曲高和寡”的后果。“传播的社会效果和提升受众经验被摆在次要位置,让受众参与更广泛的公共领域的活动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同样也被降低。”[14]所以,各类型媒介为了赢得更多受众的青睐,会主动地迎合受众的口味,其结果就是媒介都更偏爱娱乐化的信息。   三、反思与对策研究
  (一)反思。
  事实上我们正处于这个被电视、电脑、手机、平板等媒介所充斥的时代,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所以,在这里我并不是想号召大家远离网络、远离手机、远离电视,毕竟我们身处在这个时代——一个由互联网连接起来的时代。我所要提醒的是,在一片娱乐的浪潮中不要渐渐地被媒介所牵制、而丧失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更要提醒的是,我们在进行媒介选择和接触时需要更多的理性,而不是盲目跟风。媒介应该为我们所用,而不应该反过来被媒介所利用,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作为娱乐本身来講,它是没有错的。但是当一种社会文化的形态随着技术传播手段的发展而受到压制,从而使社会在传播信息这一方面变得更加一味地倾向于娱乐化,并使得这种娱乐化的模式控制或者压迫普通公众的思想。同时对原有的社会文化形态造成破坏,这样才引发了许多的社会问题。
  (二)对策研究。
  既然娱乐化已经成为现实,作为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又应当如何利用好媒介?那么对于中国当今的媒介环境来说,各种媒介所带来的话语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等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拦的,也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有句俗语说的好:既然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自己吧!所以,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说的具体一点就是,要学会筛选。筛选媒介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主动传播积极的信息,而不是人云亦云,逞一时口舌之快。同时也要能够主动规避媒介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谣言止于智者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娱乐或者不娱乐、娱乐到什么程度都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也就是说都是由人的自觉性和自我认知来决定的,除了“本我”以外还有“自我”和“超我”,人毕竟是理性的动物,不能让“本我”完全控制了自己。同时,也必须学会摆脱机器、图像的控制,学会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保持自己的主观判断,批判地进行信息选择,而不是淹没其中。
  对于媒介所带来的娱乐化未来,笔者认为还是应该抱有希望和信心。如果能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那么“娱乐至死”就不一定会出现。对于媒介带来的“诱惑”,如果能带着一颗警惕的心,合理地选择信息而不过分沉迷,相信“娱乐至死”是可以被避免的。
  四、结语
  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体本身也经历了巨大变化和壮大,传媒业的发展壮大是经济发展的体现也是时代进步的象征。除了传统的电视媒体以外,互联网更是让新兴媒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媒介渐渐地受到了商业性质的感染甚至控制。收视率、点击率、票房以及广告收入成为了衡量节目好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标准的衡量下,媒体自身或多或少地也成为了一种利益的集体。而为了达到这些标准,“娱乐”无疑是最能取悦受众的方式也成为了各种媒体实现其自身利益的重要途径。从五花八门的选秀节目到近几年兴起的相亲节目、凤姐、干露露等人的走红,这些都反映出了媒介对“娱乐话语”的偏好。
  我们需要娱乐但这并不意味着过度娱乐,当这种商业性质的泛娱乐化充斥我们的日常生活,则需要引起警惕了。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
  [7]http://baike.baidu.com/zuqiangdanao/11418870/14253996.htm
  [10]http://js.ifeng.com/app/js/detail_2015_04/15/3788527_0.shtml
  [13]陈力丹、陈俊妮.《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44.
  [14][英]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译.《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
  作者简介:李梨(1992-),女,汉族,湖北荆州人,研究生在读,传播学硕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传播学专业,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其他文献
期刊
新闻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其内容一般表现在职业理念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在谋求发展与生存的关键时刻,就更应该建立好完善的财务内控体系。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
无形文化遗产,也就是国际上所说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它包括各种类型的民间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及其他文化艺术。近年来这些民间文化遗产有的已经迅速地消失了,如世界上唯一女性文字濒临灭绝,宫廷绝活“扛箱会”传人仅存一位,面临失传危机。我们泰州市海陵区的海陵古乐、泰州干丝制作技艺、许氏
摘要:音乐自身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在电影中的运用就要显得比人声和音响更复杂一些,由于画面的制约,电影中的音乐不能像独立的音乐作品那样,不能只考虑音乐作品自身所想要表达的内容,那样会造成音画分离,而要与画面相结合,但如果一味的附和画面,音乐与画面重叠,音乐又成了可有可无的形式。在电影发展初期,音乐作为电影中的背景音乐还保留着作品自己独立的特征,随着电影的發展,音乐逐渐与电影中的剧情靠拢,开始注重
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环节,在高职人才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湖南商务职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替代毕业论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策
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密不可分,在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纽带力和辐射力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作用.伴随着企业管理的不断深化,企业文化也将不断的丰富、
摘要:为了把握法制电视节目与法治建设状况和大众精神需要的关系,依被引频次选取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在1998年至2013年期间被引用超过1次的268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法制电视节目研究随社会进步、法治建设而发展繁荣;法制电视节目发展繁荣与其研究互为因果,其研究领域宽泛,学科专业界限非常明显。但当下法制节目研究面较窄,对文本和案例研究过于偏重,其他领域涉及较少,尤其是法学领域,这不得不引起警惕
一座城市的发展既离不开物质文明建设,也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群众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一个载体,是城市文化的一个窗口,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与历史发展阶段,都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因为它对提高市民素质、引导和规范市民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在构建城市文化的蓝图中,建设与人民大众需求相适应的群众文化,扩张和提高群众文化的总量和质量,强化并丰富全民审美教育,提高市民素质,是群众文化的历史使命。而要做到这一点,必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逐步向着高层化发展,建筑结构日益复杂化,为了确保公共建筑超高层建筑的工程质量,就必须做好消火栓、喷淋系统、生活给水系统的设计方案。文章中笔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