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船下篙,于关键处生发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a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至今,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一理念已深入人心。《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标准还建议我们要“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因地制宜利用社区活动资源;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种社会资源”。这只是从大方向上给予我们指导,但究竟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才能使课程资源的开发更具实效性,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事实上,在开发课程资源上,许多教师都作了尝试,但在笔者平时的听课、学习中,常常发现并不如人意。有些教师一味地把课外资源引进课堂,冲淡了原本的教材;还有些教师补充的课程资源与教材联系不紧密,强拉硬靠,不能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必须靠船下篙,于关键处生发。
  一、追问——打破砂锅问到底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品德教材中,有许多图片、故事、资料等为我们呈现生活的表象,那深层次蕴含的道理、产生的原因等,就需要通过发问来促进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有时答案就在教材中,有时却必须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对教材进行充实、建构。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一课,教材安排了一个小故事《水乡闹水荒》,编这一故事旨在让学生知道水资源紧缺的严重程度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连河道纵横交错的水乡都闹水荒了,那些原本就缺水的地区,其缺水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但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停留在“知道水资源缺乏”这个目标上,而是要“懂得珍惜水资源,节约水资源”。所以,教学时,笔者在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后,追问“因为污染连水乡也闹起了水荒,我们这里也是水乡,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你们认为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有哪些?”这时,学生纷纷出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工厂污水的排放,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外来入侵物种水葫芦的疯狂蔓延对河道的阻塞等。在交流汇报中懂得了“不污染是最大的节约”的道理。
  这些资料不需要教师自己去准备,而是通过追问的形式,巧妙地把任务抛给了学生。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有了亲身体验,在交流汇报中有了提升,学生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二、补白——从无字句处读书
  补白,顾名思义,即填补空白。当然,从哲学意义上讲,此空非真空,它蕴含的内容可能远比图片、文字等呈现出来的要丰富、深刻得多。品德教材中有许多留白之处,只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就会发现这“空白”的价值所在。巧妙利用,能给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一课,教材在重点讲了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和形成原因后,就安排了一个“自然资源紧急求救”的小剧本,它列出了三个求救角色——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可我们紧缺的资源哪里就只是这三个,就连我们呼吸的空气,这种用之不竭的资源也因为种种原因正在恶化,这就是教材中的留白。对这个留白,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而要“借题发挥”。所以,笔者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为这三个角色写求救内容,还让学生为自己关心的其他资源写求救台词。
  这样做,学生务必要通过报纸、网络等多种途径进行相关资源的整理,以便课堂上进行汇报。而这些内容的补充不仅紧贴教材,而且充实了教材。
  三、巧抓——得来全不费功夫
  每一个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无论课前做多么充足的准备,课堂都不可能完全按照教者预设的流程一步步走下去,总会出现一些突发性的、生成性的东西。这些课堂的生成资源稍纵即逝,像闪电一样,教师必须在那一瞬间抓住。恰当处理这些生成资源,它必将成为课堂上的亮点,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言喻的。
  在一次全市品德优质课课堂展评中,笔者曾经听到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课《我的好习惯》的教学片段。有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将自己的作品送给听课老师,请老师评价。听课老师给予了热情的表扬,孩子得到夸奖后,径直回去了。执教老师连忙提醒:“孩子,客人老师给了你这么高的评价,你应该怎么做呀?”孩子恍然大悟,立刻向客人老师道谢。这时,执教老师笑眯眯地说:“对别人的辛勤付出,我们表示真挚的谢意,这也是一种好习惯。”
  这是一位非常聪慧的老师,她敏锐地抓住了“孩子没有道谢”这个生成的课堂资源,教导孩子要养成感谢的好习惯,把培养好习惯这个目标渗透到了每一个地方。
  四、引渠——为有源头活水来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不仅要认真读书,更要关注国家大事。我们这个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会发生一些热点事件。这些事件由于其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因此对孩子们的认知更具冲击性和影响力,而囿于教材编写的实际情况的限制,这些是不可能立即被编进去的。所以,作为教师,更应该有敏锐的眼光和与时俱进的意识,把这些鲜活的新闻事件引进课堂,使我们的课堂更具活力和时代气息。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天有不测风云》一课,在小百科栏目里列出了自然灾害的种类,其中有“病毒传染病”,讲到这个,我们就可以联系现在夺去许多人生命的“埃博拉病毒”,现在报纸上、新闻中时有报道,资料的搜集非常容易。再如学习第十课《战争何时了》时,可以结合现在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内乱,以及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它们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如上所说的课程资源,数不胜数,我们不可拘泥,可以随时根据教学的时间、内容,结合当时的时事进行调整,无定律。
  “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就是我们最充足的课程资源库。如何从中挑选出你最需要的、最有价值的,实现课堂效率的最优化,这就必须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方法千千万,但只有靠船下篙,才能更加有的放矢。
  (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小学北校区 224700)
其他文献
教科研论坛作为各所学校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主要阵地,历来为各校所重视。因此,如何策划好、用好每周的教科研论坛显得尤为重要。以往各所学校的论坛内容大都大同小异,涵盖了生活智慧、教学科研、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各个方面。  教改项目是指学校优秀的教科研成果的推广活动。如何利用教科研论坛推动教改课改项目的实施呢?实践证明“论坛 项目 课例”的培训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  “论坛 项目 课例”的
任务型语言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模式,已受到广大外语教师的重视。这种学习活动以完成任务为基础,以目标为导向,学生在活动中真实地使用语言,以达到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目的。  英语阅读教学通常分为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相互紧扣、层层递进,不同的教学环节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不同的环节设计不同的任务,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
英语教学作为外语学习的基础之基础,其教学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关注”什么呢?下列四点十分重要。  一、合理处理教学内容,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人的交际是在内容与情感两个层面进行的。不联系生活,照本宣科的英语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地处理教材,把死的教材变“活”。以教材为框架,以学生面临的实际为内容,以课堂为舞台,使学生进入交际的状态,找寻语言
在中国数千年的战争史上,曾有一位战神般存在的将领,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最后甚至达到了相关国家不敢与其一战的地步,这就是战国时期的武安君白起。在近代中国军事史上,如传奇般诞生于神州大地的共产党武装力量,曾创造性使用一种战术,因敌变阵,因势用兵,百战百胜,所向披靡,最后也达到了传说中令敌人不敢接战的绝高境界。这种战术就是著名的围点打援,是解放军对人类军事科学的一大贡献,堪称解放军的军事名片和战术标签。
追本溯源  澳大利亚皇家海军装备新型水下杀手以代替老旧的“奥伯龙”级柴电常规潜艇的计划,于1978年7月浮出水面。计划建议,潜艇的主体部分应在澳大利亚国内制造,并且新造潜艇的数量要超过6艘“奥伯龙”级的规模。但是澳洲人的一厢情愿却不太现实,因为以当时澳大利亚薄弱的造船工业,要完工数艘技术先进且工程量浩大的常规潜艇,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在发达工业国的大力援助下建造潜艇,才具备可行性,同时
【摘 要】基于一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心智发展、认知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阶段性特征,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力求做到基于儿童、适于儿童和发展儿童,努力达成“理”与“趣”的协同发展。通过游戏化的教学设计、整合化的学习过程、结构化的材料支持、序列化的思维进阶以及个性化的成果表达等策略,引领学生在充满童趣的科学探究中建立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  【关键词】一年级科学;学习兴趣;科学概念;科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展“走近岳飞,品味杭州”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家乡杭州,在体验与感悟中了解岳飞的爱国情怀,滋发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本文试以此活动为例,阐述将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有效推进的几个要点。  一、充分尊重学生
2013年初,韩国三星技术有限公司在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上展出了其最新研制的EVO-105式105毫米车载榴弹炮(题图)。稍早时间,塞尔维亚也曾推出一款105毫米车载榴弹炮。  EVO-105式105毫米车载榴弹炮  这款炮将22倍口释的105毫米M101A1牵引榴弹炮安装在5吨级卡车底盘上,并配有导航系统、炮控系统、火控系统等以适应现代作战的需要。三星技术有限公司表示,这种设计方法可应用于现役10
“你虽然没成为战场杀敵立功的英雄,但是你凭着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忠诚,在九天八夜的时间里,没有丢失自己的武器和弹药,爬回祖国,也是名符其实真正的英雄!”1980年,国家副主席王震上将对在昆明军区总医院疗伤的肖家喜讲了以上一段话……  2012年2月,蓉城冬雨绵绵,寒气袭人。记者在这里见到了已转业到金牛区国税局任正处级调研员的“钢铁战士”肖家喜。  肖家喜身材很高,四肢匀称,颇有英俊之貌。他很健谈,毫
【摘 要】将传统文化寓于德育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与改革前的小学品德课程比较,《道德与法治》更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为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捕捉问题“微镜头”、榜样“微镜头”和民俗“微镜头”等学生身边的资源,将之有机融入课堂,以求取得教学实效。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微镜头;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