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抗战中国行考辨二题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84343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明威是美国著名记者、小说家,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谈到他青年时代就读过的美国作家作品时表示: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第一次去古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我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我认为,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们需要去深入了解。
  除了《老人与海》外,海明威还著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作品。
  出生于美国小镇奥克帕克的海明威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身为记者和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足迹遍及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古巴等国,素有“世界公民”之称。1941年,海明威和当时的夫人、著名战地记者葛尔虹还曾来到我国香港、广东、桂林、重庆等地,对中国人民艰苦的抗日斗争加以报道。
  海明威80年前在中国抗战最艰难时刻的中国之行,既是中美两国人民友誼的见证,也是中美新闻(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不过,由于时代久远,海明威没有相关回忆文字,葛尔虹也明确表示当时没有“记录”,这造成了海明威中国之行的一些具体细节不够明确,甚至还有讹传的现象。围绕相关史料“抽丝剥茧”,有可能还原或重现历史的原貌。

一、海明威曾在中国杀鬼子


  近几年来,有关海明威在中国采访时直接参加战斗的故事甚嚣尘上。2016年7月13日,《文汇报》以接近大半个版的篇幅刊登了署名“本报记者 陈晓黎”的文章(以下简称“陈晓黎文”),题目就是《1941年,海明威在中国杀鬼子》,作为海明威逝世55周年的纪念。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引用”当年的《新华日报》报道说:
  1941年5月1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重庆《新华日报》头版报道:“中央香港 16日电:香港《史密斯日报》报道了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广东前线曾随中国部队分乘沙船三艘,乘夜向下游进驶,在广州近郊登陆。海明威用他丰富的战地经验,在广东韶关利用夜幕的掩护,亲自破坏了日寇的一段铁丝网,并干掉了一个日本士兵,缴获了日寇的一杆枪和几颗手榴弹,他们于拂晓前安然离去。”
  笔者当时在《文汇报》读到此文时,心情激动与惭愧参半:供职多年的《新华日报》,大半个世纪之前曾刊登海明威帮助国人杀日本鬼子的新闻,自己竟然闻所未闻,甚至从来没有听报社老一辈同人提及,颇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感觉。遗憾的是,抗战期间的《新华日报》老报纸,报社并无保存,直到五年后的今日,笔者才有机会寓目1941年5月17日的《新华日报》,但令人讶异的是,当日《新华日报》上所刊登的海明威新闻,和《1941年,海明威在中国杀鬼子》中引用的所谓“新华日报”上的报道有很大区别。
  为方便读者辨别,特将1941年5月17日的《新华日报》刊登的题为《海明威随我军入广州近郊》的新闻(以下简称“新华日报海明威原文”)照录如下:
  (中央社香港十六日电)士蔑西报今日晚版中刊载美名作家海明威,近在广东前线时之冒险事迹。据称:海明威在韶关时,某夜曾随中国部队分乘沙船三艘,乘夜向下游进驶,在广州近郊登陆,将日本军事建筑若干破坏,于拂晓前安然引去。据传此次之冒险,给与海明威以深刻之印象,证明各方所传沦陷城市内之日军夜间常撤至安全地点,以避免中国游击队之进攻一节,确属事实。
1941年5月17日《新华日报》头版

  同一天,重庆《中央日报》第二版,也使用了“中央社”这条有关海明威的消息,题目为《海明威壮举 随军夜袭广州近郊》(以下简称“中央日报海明威原文”),标题虽不一样,但文字和“新华日报海明威原文”基本一致,篇幅不长,还是照录如下:
  (中央社香港十六日电)士蔑西报今日晚版中刊载美名作家海明威,近在广东前线时之冒险事迹。据称:海明威在韶关时,某夜曾随中国部队潜入广州,华军于是夜将日本军事建筑若干所破坏。彼等一行分乘沙船三艘,乘夜向下游进驶,在广州近郊登陆,完成破坏工作,于拂晓前安然引去。据传此次之冒险,给与海明威以深刻之印象,证明各方所传沦陷城市内之日军夜间常撤至安全地点,以避免中国游击队之进攻一节,确属事实。
  同样是当时中国最大新闻通讯社“中央社”发布的稿件,刊载在两份不同的报纸上,核心内容一致,文字有些微差别,做过版面编辑的新闻人都明白,应是当值编辑根据版面情况对文字进行的删削和调整。“中央日报海明威原文”标题虽有“海明威壮举 随军夜袭广州近郊”的字样,不免给人以联想,但通读全文以及“新华日报海明威原文”,只有中国军队破坏日军建筑的记述,没有一个字或一个细节涉及海明威亲自动手杀鬼子、夺取枪支和手榴弹!
  当然,无论是“新华日报海明威原文”还是“中央日报海明威原文”,都没有“中央社”所依据的香港《士蔑西报》1941年5月16日“晚版”上有关海明威的英文原文来得准确。香港《士蔑西报》查询不易,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甚至国家图书馆都没有馆藏,承台南大学许舜杰博士大力协助,费尽周折笔者终于找到《士蔑西报》1941年5月16日“Final Edition”,其首页刊登有题为《Hemingway’s Adventure With Chinese Soldiers》的新闻,内容和上述《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刊载的“中央社香港十六日电”基本一致,同样只字没有提及海明威亲自杀鬼子或参与破坏日军设施!
1941年5月17日《中央日报》第二版刊载《海明威壮举 随军夜袭广州近郊》
  对比可见,“陈晓黎文”和事实上《新华日报》上的文字(包括《士蔑西报》上的英文原文)相左甚矣。
  为溯本求源,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服务平台进行关键字查询。结果显示,早在2011年,山西《文史月刊》第5期就刊登李良旭《海明威来中国打“鬼子”》一文,此文被当年《晚报文萃》第8期转载。亦被《传奇故事(百家讲坛版)》《炎黄纵横》等各式各样的媒体转载、引用。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文章信口开河之处颇多,例如把“中央社”错为“中央”;名列“香港四大英文报刊”的老牌西报《The Hong Kong Telegraph》(《士蔑西报》,一译《香港电闻报》或《香港电讯报》),错成一个子虚乌有的香港《史密斯日报》。这里顺便提一下,海明威研究专家杨仁敬教授所著《海明威在中国》一书,同样引用了《新华日报》的这则消息,不过,书中误把“士蔑西报”录为“士蔑西根”,还专门加了一个注释,云:“指斯密斯根(Smith Daily)”。
  海明威硬汉的形象,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高大伟岸,取决于他在抗战最困难的阶段来到中国,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体现了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有力支持。至于海明威是否亲手杀了鬼子、是否亲身参与了破坏日寇军事设施,有无这些细节,都不会改变海明威本身的硬汉形象。
1941年5月16日《士蔑西报》首页刊登有题为《海明威和中国士兵的冒险》的新闻

二、海明威周恩来重庆会面时间考


  美国记者海明威的中国之行,当时的陪都重庆是重要的一站。海明威和夫人葛尔虹受到了国民政府异常热情的欢迎,包括蒋介石宋美龄夫妇设私宴招待。不过,海明威和蒋介石的会见,当时重庆的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并没有报道。
  当时未见诸报端的,还有海明威夫妇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同时任《新华日报》董事长)在重庆的秘密会见。对于这段会见,《红岩村轶事》以《周恩来秘见海明威》一节专门叙述,有些演绎的成分。海明威和周恩来会见时的内容,较可信的是当时担任翻译的王安娜回忆:
  在那一个小时当中,周恩来只说了两三句话,其他时间全是这位著名作家独自演讲。内容与解决远东诸问题有关的。他的讲演富于空想,但与根据具体事实得来的认识距离太远了。
  而另一方当事人海明威对于这次会见未见书面提及,他的夫人玛莎·葛尔虹则在回忆录中赞扬了周恩来给她和海明威留下的深刻印象,但表示,当时由于太激动而忘了做记录,没能把周恩来跟海明威的谈话传给后代,因此十分遗憾。
  海明威的中国之行,不仅仅是中美新闻交流的一件大事,他和周恩来的会面,对中国共产党的外交工作,也有很大的促进。海明威回美国之后,除了向政府有关方面(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转交了《周恩来将军为我所写的对整个时局问题看法的》报告外,《周恩来年谱》还有如下记载:
  (1941年)5月16日
其他文献
【关键词】学习适应;积极应对;心理辅导;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6-0065-04  【作者简介】何蕾,海南省儋州市民族中学(海南儋州,571700)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七年级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面对新的起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尽快融入新生活中,是一项重要工作。本课从“学习适应”切入,
【摘要】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孕育了文化在民族意识里的内化,从而使得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往往从文化、道德、精神而不是物质和制度的角度来看待民族和国家的问题。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尤其是政治知识分子,无论是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者还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激进者,都赋予文化过高的重要性,认为国家重建、民族复兴很大程度上依赖文化上的大发展。但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遵循却恰恰构成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困境。  【关键词】
【关键词】科学用脑;学习状态;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9-0137-04  【作者简介】江慧慧,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江苏苏州,215006)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大脑。四年级学生学业压力日益增大,如果不注重用脑卫生,就容易用脑过度,导致学习状态不佳,学习效果事倍功半。
贺绿汀(1903—1999),是我国著名音乐家,他的歌曲作品《游击队歌》《天涯歌女》《四季歌》《秋水伊人》等在民间广为流传,他的钢琴作品《牧童短笛》和交响乐作品《森吉德玛》以及艺术歌曲《嘉陵江上》等更是音乐史上的经典曲目。他既是一个修养全面、作品甚丰、国内外知名的音乐家,也是一位1926年便参加革命,有性格、有骨气的革命斗士。他曾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和全国政协
胡亚基(1816—1880),有个官名叫胡璇泽。他出生于广州市黄埔乡,15岁移居新加坡,经营“黄埔公司”渐有起色而致富,人称“黄埔”或“黄埔先生”,颇受尊敬。由于是少年从商,他没有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不过他很好学,自学掌握了多种语言。他热心公益,曾在市郊修建花园别墅“南山园”,对公众开放;还出资买地开辟植物园,是新加坡植物园的前身;他还积极支持并参与创办医院、女子学校等。他热心保护华人利益,有意加
编者按:  王福时(1911.11.26-2011.7.2),著名翻译,是九三学社主要创始人王卓然之子,辛亥革命的同龄人。出生于今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河北乡莲岛湾村。王福时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却始终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企图消灭共产党,全国人民再次陷入战争苦难之中。当时在印度工作的王福时,主动
【关键词】求真;虚荣;心理核心素养;班会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8-0067-03  【作者简介】胡莹,浙江省杭州市惠兴中学(杭州,310002)教师。【设计理念】  进入初中后,学生开始关注外在容貌上的装扮,渴望得到集体、社会和他人的肯定,这些都是学生自尊心的表现。但自尊心扭曲后会变成虚荣心,虚荣心常常表现为盲目攀比、好大喜功,过分看
【关键词】高一;心理辅导课;自我悦纳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8-0071-04  【设计理念】   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普遍对自我更加关注,尤其是对自身的“不足”非常敏感,希望自己完美,没有缺陷。他们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从而造成对自我认知的偏差。   为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正向的自我认知,促进学生
【摘 要】创建“福流班集体”,应抓住高中生心理发展建设的关键期,通过重塑学生的精神世界,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创设互帮互助、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福流;班集体;安全感;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0-0012-04  【作者简介】万蓉蓉,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南京,210004
【关键词】换位思考;班级心理委员;团体辅导;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6-0056-04  【作者简介】王云,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实验小学(广东佛山,528300)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在教学的过程中,班级心理委员能够协助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他们能够为心理有困惑的同伴提供帮助和支持,换位思考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