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办多年,为旅游行业培养并输送了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然而,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本文将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旅游管理 实践教学 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受琼州学院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基金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2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一种生活必需品。面对复杂多变的旅游需求,旅游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对就业情况影响很大,而实施实践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的培养。[1]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应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不断的改进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从学校及社会两个角度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检验。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类专业教材欠缺,专业课程教材雷同
实践类教材选择的合适与否,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执行效果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任何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建立在一定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目前,绝大多数的旅游管理专业都纷纷开设了以下专业课程,《旅游学概论》、《休闲旅游》、《导游基础》、《旅游地理》、《旅游资源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通过比对所选教材的章节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以上各门教材从目录到具体章节的内容上,都存在多处雷同,而市面上针对以上课程专门的实训类教材要么过于浅显,要么不够专业,要么就是换汤不换药的生搬硬套凑字数,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一定程度的阻碍了任课教师教学的主动性。
(二)教师引进机制不合理,对专业性质认识不够
目前,许多旅游管理专业院校不断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尤其是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及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受教育的条件,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上则存在了许多问题,从而直接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与受众(学生)的课堂互动。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招聘门槛有待提高。在过去,旅游管理类的高素质人才奇缺,各院校片面的理解了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层次,大多数人认为此专业进入门槛低,要求少,许多非专业人士经过短期的所谓“进修”或“实习”即可胜任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因此在学院专业教师招聘的过程中未能严格把关,仅用所谓的“高学历”来决定人员的去留,这种执行方法直接导致许多对旅游一知半解的人员进入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队伍中来。其次,任课教师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度欠缺。许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对待相关课程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对涉及教材表面意义的理解,加之自己本科或硕士或博士所学并非对口的旅游专业的学习,同时欠缺旅游相关企业的工作经历,匆忙上阵,错误解读教材深层的含义,实践教学照本宣科,缺乏针对性强的案例,忽视课程的性质及学生的课堂反应。
(三)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旅游管理教师授课普遍存在实践课程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步骤、实践教学报告设计缺乏的问题。首先,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中,仅满足于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及个人在讲台上的“自编自导自演”式授课。其次,在进行相应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真实性有待考量,加之专业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对某些案例的讲解,学生无法产生共鸣。最后,许多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形同虚设,教学手段缺少变化,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及动手实践的权利。总之,由于缺少直观的现实感受,学生动手能力低,实践操作技能差。[2]教学效果欠佳。
(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需要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进而游客对于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趋于高标准化,相应地,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依然注重理论人才的教育及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仅仅是一句口号,部分实践教学也存在内容缺乏新意,实践设计单调,不能与时俱进的跟进市场需求输送专业人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从而直接导致了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在很长时间无法胜任工作。正因如此,旅游企业面对旅游专业毕业生,纷纷感叹“专科可用可留,本科难用难留,研究生不敢用不敢留”。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严格教材征订审核,组织人员编写实践教材
教材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选择切合实际的相关实践教材是实践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首先,在专业设置上,要制定完善的教学培养方案,对即将开设的每门课程名称进行严格的考量和定制,并结合地方旅游特色开设相应的特色课程。其次,教材征订应先由任课的专业教师呈递教材名称,再由专业负责人审核后汇总,并呈交专业课程总负责人审核通过后,方可下订单。尽可能选择出版日期较接近现阶段的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再次,定期举行教材征订研讨会,借鉴兄弟院校或名牌旅游管理院校的教材征订书目,结合自身院校的发展实际,征订适用的实践性教材。最后,针对个别特色课程,面对市面上可选教材不多的窘况,可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教材编写或组织人员对国外的相关专业实践教材进行翻译、集结成册出版,进而为本院校所用。
(二)完善教师招聘机制,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旅游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既有完备的理论知识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其有旅游相关行业的阅历和经验。旅游就业的门槛低,并不意味着旅游专业教师队伍进入的门槛低。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型人才,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实践型师资队伍。各旅游院校应拓宽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来源渠道,制定具有吸引力的、灵活的人才聘用条件,有意识地吸引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旅游界人士加盟教师队伍。鼓励中青年教师到旅游企业兼职、挂职,丰富实践知识,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还应为教师多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定期不定期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院校或知名的旅游企业学习进修或进行学术访问。可引进或聘请国内外具有较高理论素养、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者兼职教师,提高教师对旅游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明确教学目的,加强第二课堂教学
首先,严格规范上课制度,要求任课教师每堂课都必须制定详细的教案,教案内容应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手段、参考资料等。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精心制作课程设计,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多角度全方位的引导并激发学生课堂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兴趣,形成自觉实践的良好氛围。其次,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应积极与旅游相关企业、旅游景区联系,签订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尽可能在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课外专业见习,由专业教师带队,事后布置学生撰写专业见习报告,对报告进行评选,对得奖的同学给予鼓励并将其报告、经验作为范本供同学们交流学习。再次,在校园内积极成立相关的学生社团或利用专项资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开展专业性强的、操作性强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商务导游协会、旅游商品协会、会展协会等。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型旅游接待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并激发其对本专业的热爱及自豪感。最后,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校外的专业技能竞赛,加强与同类旅游管理专业院校的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精进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
(四)了解市场需求,培养特色型人才
密切留意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院校所在城市旅游发展的特色,培养“适销对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专业人才。首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忽视市场需求盲目的照搬照抄,必须找准院校所在城市的旅游定位,开设对口的专业实践课程。例如,著名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三亚,因其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高质量的生态环境、高频率的大型国际赛事而享誉海内外,那么在三亚的旅游院校则可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以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诸如《游轮经济》、《游艇旅游》、《高尔夫挥杆原则》、《高尔夫球场设计》、《会展管理》、《海洋经济学》等课程。其次,建立长期、规范、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校内外实训基地双管齐下,努力培养专业性、应用型、特色型人才。再次,实行班主任责任制,进一步把握学生的动态,建立校友数据库,培养和增强母校情怀,并利用校庆等特殊时期积极联络校友回校参观、指导,增进校友情谊,利用校友中的明星学长、学姐的成功事迹,鼓励在校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增强母校自豪感与校友间的凝聚力。最后,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专业社会实践,相关院校应主动争取所在城市旅游相关活动的承办权或参与权,多方面的拓宽渠道,增强在校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结语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应紧随市场潮流,加强实践教学力度,结合旅游院校所在城市的特点,针对传统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调整,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引进,为学生在校内、校外创造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培养符合新时期旅游业需求的特色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文,陈国生.论高师旅游管理本科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3):85-88.
[2]王志芬.对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创新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09,(21):8-9.
作者简介:
吴素吟,女,生于1982年11月,硕士,讲师,琼州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关键词】旅游管理 实践教学 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受琼州学院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基金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2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一种生活必需品。面对复杂多变的旅游需求,旅游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对就业情况影响很大,而实施实践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的培养。[1]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应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不断的改进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从学校及社会两个角度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检验。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类专业教材欠缺,专业课程教材雷同
实践类教材选择的合适与否,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执行效果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任何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建立在一定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目前,绝大多数的旅游管理专业都纷纷开设了以下专业课程,《旅游学概论》、《休闲旅游》、《导游基础》、《旅游地理》、《旅游资源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通过比对所选教材的章节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以上各门教材从目录到具体章节的内容上,都存在多处雷同,而市面上针对以上课程专门的实训类教材要么过于浅显,要么不够专业,要么就是换汤不换药的生搬硬套凑字数,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一定程度的阻碍了任课教师教学的主动性。
(二)教师引进机制不合理,对专业性质认识不够
目前,许多旅游管理专业院校不断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尤其是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及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受教育的条件,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上则存在了许多问题,从而直接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与受众(学生)的课堂互动。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招聘门槛有待提高。在过去,旅游管理类的高素质人才奇缺,各院校片面的理解了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层次,大多数人认为此专业进入门槛低,要求少,许多非专业人士经过短期的所谓“进修”或“实习”即可胜任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因此在学院专业教师招聘的过程中未能严格把关,仅用所谓的“高学历”来决定人员的去留,这种执行方法直接导致许多对旅游一知半解的人员进入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队伍中来。其次,任课教师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度欠缺。许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对待相关课程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对涉及教材表面意义的理解,加之自己本科或硕士或博士所学并非对口的旅游专业的学习,同时欠缺旅游相关企业的工作经历,匆忙上阵,错误解读教材深层的含义,实践教学照本宣科,缺乏针对性强的案例,忽视课程的性质及学生的课堂反应。
(三)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旅游管理教师授课普遍存在实践课程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步骤、实践教学报告设计缺乏的问题。首先,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中,仅满足于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及个人在讲台上的“自编自导自演”式授课。其次,在进行相应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真实性有待考量,加之专业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对某些案例的讲解,学生无法产生共鸣。最后,许多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形同虚设,教学手段缺少变化,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及动手实践的权利。总之,由于缺少直观的现实感受,学生动手能力低,实践操作技能差。[2]教学效果欠佳。
(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需要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进而游客对于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趋于高标准化,相应地,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依然注重理论人才的教育及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仅仅是一句口号,部分实践教学也存在内容缺乏新意,实践设计单调,不能与时俱进的跟进市场需求输送专业人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从而直接导致了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在很长时间无法胜任工作。正因如此,旅游企业面对旅游专业毕业生,纷纷感叹“专科可用可留,本科难用难留,研究生不敢用不敢留”。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严格教材征订审核,组织人员编写实践教材
教材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选择切合实际的相关实践教材是实践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首先,在专业设置上,要制定完善的教学培养方案,对即将开设的每门课程名称进行严格的考量和定制,并结合地方旅游特色开设相应的特色课程。其次,教材征订应先由任课的专业教师呈递教材名称,再由专业负责人审核后汇总,并呈交专业课程总负责人审核通过后,方可下订单。尽可能选择出版日期较接近现阶段的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再次,定期举行教材征订研讨会,借鉴兄弟院校或名牌旅游管理院校的教材征订书目,结合自身院校的发展实际,征订适用的实践性教材。最后,针对个别特色课程,面对市面上可选教材不多的窘况,可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教材编写或组织人员对国外的相关专业实践教材进行翻译、集结成册出版,进而为本院校所用。
(二)完善教师招聘机制,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旅游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既有完备的理论知识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其有旅游相关行业的阅历和经验。旅游就业的门槛低,并不意味着旅游专业教师队伍进入的门槛低。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型人才,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实践型师资队伍。各旅游院校应拓宽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来源渠道,制定具有吸引力的、灵活的人才聘用条件,有意识地吸引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旅游界人士加盟教师队伍。鼓励中青年教师到旅游企业兼职、挂职,丰富实践知识,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还应为教师多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定期不定期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院校或知名的旅游企业学习进修或进行学术访问。可引进或聘请国内外具有较高理论素养、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者兼职教师,提高教师对旅游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明确教学目的,加强第二课堂教学
首先,严格规范上课制度,要求任课教师每堂课都必须制定详细的教案,教案内容应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手段、参考资料等。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精心制作课程设计,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多角度全方位的引导并激发学生课堂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兴趣,形成自觉实践的良好氛围。其次,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应积极与旅游相关企业、旅游景区联系,签订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尽可能在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课外专业见习,由专业教师带队,事后布置学生撰写专业见习报告,对报告进行评选,对得奖的同学给予鼓励并将其报告、经验作为范本供同学们交流学习。再次,在校园内积极成立相关的学生社团或利用专项资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开展专业性强的、操作性强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商务导游协会、旅游商品协会、会展协会等。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型旅游接待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并激发其对本专业的热爱及自豪感。最后,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校外的专业技能竞赛,加强与同类旅游管理专业院校的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精进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
(四)了解市场需求,培养特色型人才
密切留意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院校所在城市旅游发展的特色,培养“适销对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专业人才。首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忽视市场需求盲目的照搬照抄,必须找准院校所在城市的旅游定位,开设对口的专业实践课程。例如,著名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三亚,因其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高质量的生态环境、高频率的大型国际赛事而享誉海内外,那么在三亚的旅游院校则可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以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诸如《游轮经济》、《游艇旅游》、《高尔夫挥杆原则》、《高尔夫球场设计》、《会展管理》、《海洋经济学》等课程。其次,建立长期、规范、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校内外实训基地双管齐下,努力培养专业性、应用型、特色型人才。再次,实行班主任责任制,进一步把握学生的动态,建立校友数据库,培养和增强母校情怀,并利用校庆等特殊时期积极联络校友回校参观、指导,增进校友情谊,利用校友中的明星学长、学姐的成功事迹,鼓励在校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增强母校自豪感与校友间的凝聚力。最后,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专业社会实践,相关院校应主动争取所在城市旅游相关活动的承办权或参与权,多方面的拓宽渠道,增强在校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结语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应紧随市场潮流,加强实践教学力度,结合旅游院校所在城市的特点,针对传统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调整,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引进,为学生在校内、校外创造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培养符合新时期旅游业需求的特色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文,陈国生.论高师旅游管理本科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3):85-88.
[2]王志芬.对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创新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09,(21):8-9.
作者简介:
吴素吟,女,生于1982年11月,硕士,讲师,琼州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