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院是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课、研究学问的场所,其承载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与现在的大学类似。现在大学有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等说法,古人也会根据办学条件评选著名书院。四大书院中,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三大书院无争议,嵩阳书院与石鼓书院有争议。1998年,国家邮政局准备发行“四大书院”邮票,到石鼓书院实地考察,因只见山石、不见书院,遂选嵩阳书院为四大书院之一。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是宋代最高学府之一。相传,唐贞元年间(公元785年前后),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庐山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主人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称其所居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南唐升元年间,此处建起学校,称“庐山国学”,由李善道掌管教育和学习。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为南康郡守时,重建院宇,在此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条规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吸引了海内外知名学者来此地讲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几百年“讲学式”书院的楷模,成为当时我国一个文化中心。白鹿洞书院鼎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今尚存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传播学术而闻名于世,而对理学的传播和发扬尤为突出。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南宋乾道元年(公元 1165年),刘珙重建岳麓书院,邀请著名理学家张栻管理,使书院出现鼎盛局面。张栻以传道济民为办学指导思想,其“循序渐进”“博约相须”“学思并进”“知行互发”“慎思审择”等教学方法,至今仍有可借鉴之处。
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后经其学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发展,学子们“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北宋朝廷开科取士,应天府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有五六十人。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宋真宗因追念太祖自立為帝,应天顺时,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改为应天府,处陪都地位。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宋仁宗将应天府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在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发展。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后人还在此立碑并刻《范文正公讲院碑记》,以兹纪念。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游嵩山时,把嵩阳观作为行宫,更名为奉天宫。五代后周时(公元951—960年),改名为太乙书院。北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改名为嵩阳书院,此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嵩阳书院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北宋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朱熹等也曾在此讲学。司马光巨著《资治通鉴》有一部分就是在嵩阳书院撰写的。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是宋代最高学府之一。相传,唐贞元年间(公元785年前后),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庐山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主人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称其所居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南唐升元年间,此处建起学校,称“庐山国学”,由李善道掌管教育和学习。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为南康郡守时,重建院宇,在此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条规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吸引了海内外知名学者来此地讲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几百年“讲学式”书院的楷模,成为当时我国一个文化中心。白鹿洞书院鼎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今尚存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传播学术而闻名于世,而对理学的传播和发扬尤为突出。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南宋乾道元年(公元 1165年),刘珙重建岳麓书院,邀请著名理学家张栻管理,使书院出现鼎盛局面。张栻以传道济民为办学指导思想,其“循序渐进”“博约相须”“学思并进”“知行互发”“慎思审择”等教学方法,至今仍有可借鉴之处。
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后经其学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发展,学子们“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北宋朝廷开科取士,应天府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有五六十人。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宋真宗因追念太祖自立為帝,应天顺时,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改为应天府,处陪都地位。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宋仁宗将应天府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在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发展。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后人还在此立碑并刻《范文正公讲院碑记》,以兹纪念。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游嵩山时,把嵩阳观作为行宫,更名为奉天宫。五代后周时(公元951—960年),改名为太乙书院。北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改名为嵩阳书院,此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嵩阳书院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北宋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朱熹等也曾在此讲学。司马光巨著《资治通鉴》有一部分就是在嵩阳书院撰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