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地方,让他心有所属,情有所依,“故园”(出生地或曾经长期生活过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其实,“故园”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意象,也是历代文学艺术家创作的源泉。你有着怎样的故园情怀呢?
请以“故园情怀”为题写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首著名的《逢入京使》出自当时准备远赴西域的唐代诗人岑参,岑参在路上遇见回京述职的友人,请友人代为转达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则是另一番风味,“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一次偶然触动的乡思。不期而至的玉笛声,出乎诗人的意料,古老的《折杨柳》借着春天柔和的东风,离别的曲调破空而来,将绵长、惆怅的乡思洒满全城。
观照古人,现代人虽然不会有那种“背井离乡”的悲壮,但每一个现代人骨子里都有割舍不掉的故乡情结。对故乡的眷念和不舍,对故乡改变落后面貌的期望以及面对故园欲去还留的纠结情绪,等等。明白了这些,我们的作文立意就比较好确定了。
写作点睛>>
面对自己出生、成长或曾经长期生活过的地方,我们大都是以一种远离“她”的视角来观察。在或短或长的人生历程中,故园的一花一草、一园一景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一种今非昔比的复杂情感郁结在心。
故园承载着特殊的情感,但如果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是“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仍然唱着过去的歌谣,守着一成不变的模样,岂不是也很悲哀?
当然,除了上述两种特别的情感,我们会有更接近现实的考量:永远待在故园那个小地方,人何以进步?而离开故园,内心又燃起特别的惆怅。这种欲去还留的纠结,很多身处现代社会的人都深有体会。
素材呈现>>
《《 角度1:故园今非昔比的情感落差
点拨:故园以前那些温馨、和谐的房屋庭院都不见了,变成了封闭、独立、冰冷的高楼大厦;以前长满春花秋草的乡间小路不见了,变成了一条条乌黑宽敞的柏油马路。故园面貌不再如前,我们只能在回忆里祭奠遗失的美好。
素材速写:“记得当时年纪小, 你爱谈天我爱笑。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林梢鸟在叫,不知怎样睡着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这首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的《记得当时年纪小》一下子让人回到过去,回到年少时光。春天的冰融了,夏天的树绿了,秋天的果黄了,冬天的雪下了,四季的轮回在故乡的每一个普通农家小院次第上演,春夏秋冬在每个成人和孩子的眼里、心里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
只可惜,这一切都变了。清澈的小河变得污浊肮脏,成片的树林被砍倒,连树桩都没留下,高楼一栋栋拔地而起。回望曾经的小院,围墙上一个大大的“拆”字,让人痛彻心扉!
《《 角度2:为故园的落后而悲伤
点拨:由于现实、历史等原因,乡村落后于城市,二者在生产水平、经济收入、文化水平和生活条件等方面还存在着本质差别,短期内还无法完全消除。
素材速写:前些年,《中国青年报》上面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文章中所描写的一个农村学子奋进的激情引起无数农村孩子的强烈共鸣。不久之后,又有人续写了《我奋斗了18年还是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悲壮中有些许无奈,那些天然的无形的鸿沟真让人无法跨越。
今天,我想再写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我来自小城镇,与大城市相比,那里没有大型超市、医院,没有图书馆,甚至没有报摊,那里的人们一年四季还在为满足基本的生存而努力着。我走出来了,我看到了我的家乡还是那么贫穷、封闭,时光在我的故乡几乎没有留下痕迹,她是不是还保留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模样?我奋斗了18年,绝不是为了和你们一起喝咖啡,而是要通过我自身的努力,改变家乡的模样,改变我的村庄,我的学校,我的乡亲,我的成长环境!
《《 角度3:欲去还留的纠结
点拨:宋人黄公度在《浣溪沙·时在西园偶成》里写道:“欲去还留无限思,轻匀淡抹不成妆。”表达了一种欲去还留、欲说还休的纠结情绪,面对故园,这也是一种普遍的心态。
素材速写:从前我以为,走遍那方土地就看遍了世界;如今看遍了世界,我却想再走一走那片土地。
我早已熟识许多地名,我甚至可以孤身一人去别的城市,然而无论走多远,我始终会在某一个瞬间想不顾一切放下所有跑回去。我会因在路旁看到一株油菜花而想骑自行车去拥抱整片花海,于是我吵着要回家;我会因意外撞见窗外的夕阳而想坐在楼顶上看那片幽深的紫色,于是我吵着要回家;我会因店铺老板娘专门搬椅子坐在门外晒太阳而想在阳光适宜的温度里酣睡,于是我吵着要回家。最终,我也只是吵嚷而已,我还是得不停脚步地为了未来而奋斗。
妈妈说,像我这种人,注定走不远。
请以“故园情怀”为题写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首著名的《逢入京使》出自当时准备远赴西域的唐代诗人岑参,岑参在路上遇见回京述职的友人,请友人代为转达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则是另一番风味,“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一次偶然触动的乡思。不期而至的玉笛声,出乎诗人的意料,古老的《折杨柳》借着春天柔和的东风,离别的曲调破空而来,将绵长、惆怅的乡思洒满全城。
观照古人,现代人虽然不会有那种“背井离乡”的悲壮,但每一个现代人骨子里都有割舍不掉的故乡情结。对故乡的眷念和不舍,对故乡改变落后面貌的期望以及面对故园欲去还留的纠结情绪,等等。明白了这些,我们的作文立意就比较好确定了。
写作点睛>>
面对自己出生、成长或曾经长期生活过的地方,我们大都是以一种远离“她”的视角来观察。在或短或长的人生历程中,故园的一花一草、一园一景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一种今非昔比的复杂情感郁结在心。
故园承载着特殊的情感,但如果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是“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仍然唱着过去的歌谣,守着一成不变的模样,岂不是也很悲哀?
当然,除了上述两种特别的情感,我们会有更接近现实的考量:永远待在故园那个小地方,人何以进步?而离开故园,内心又燃起特别的惆怅。这种欲去还留的纠结,很多身处现代社会的人都深有体会。
素材呈现>>
《《 角度1:故园今非昔比的情感落差
点拨:故园以前那些温馨、和谐的房屋庭院都不见了,变成了封闭、独立、冰冷的高楼大厦;以前长满春花秋草的乡间小路不见了,变成了一条条乌黑宽敞的柏油马路。故园面貌不再如前,我们只能在回忆里祭奠遗失的美好。
素材速写:“记得当时年纪小, 你爱谈天我爱笑。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林梢鸟在叫,不知怎样睡着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这首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的《记得当时年纪小》一下子让人回到过去,回到年少时光。春天的冰融了,夏天的树绿了,秋天的果黄了,冬天的雪下了,四季的轮回在故乡的每一个普通农家小院次第上演,春夏秋冬在每个成人和孩子的眼里、心里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
只可惜,这一切都变了。清澈的小河变得污浊肮脏,成片的树林被砍倒,连树桩都没留下,高楼一栋栋拔地而起。回望曾经的小院,围墙上一个大大的“拆”字,让人痛彻心扉!
《《 角度2:为故园的落后而悲伤
点拨:由于现实、历史等原因,乡村落后于城市,二者在生产水平、经济收入、文化水平和生活条件等方面还存在着本质差别,短期内还无法完全消除。
素材速写:前些年,《中国青年报》上面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文章中所描写的一个农村学子奋进的激情引起无数农村孩子的强烈共鸣。不久之后,又有人续写了《我奋斗了18年还是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悲壮中有些许无奈,那些天然的无形的鸿沟真让人无法跨越。
今天,我想再写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我来自小城镇,与大城市相比,那里没有大型超市、医院,没有图书馆,甚至没有报摊,那里的人们一年四季还在为满足基本的生存而努力着。我走出来了,我看到了我的家乡还是那么贫穷、封闭,时光在我的故乡几乎没有留下痕迹,她是不是还保留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模样?我奋斗了18年,绝不是为了和你们一起喝咖啡,而是要通过我自身的努力,改变家乡的模样,改变我的村庄,我的学校,我的乡亲,我的成长环境!
《《 角度3:欲去还留的纠结
点拨:宋人黄公度在《浣溪沙·时在西园偶成》里写道:“欲去还留无限思,轻匀淡抹不成妆。”表达了一种欲去还留、欲说还休的纠结情绪,面对故园,这也是一种普遍的心态。
素材速写:从前我以为,走遍那方土地就看遍了世界;如今看遍了世界,我却想再走一走那片土地。
我早已熟识许多地名,我甚至可以孤身一人去别的城市,然而无论走多远,我始终会在某一个瞬间想不顾一切放下所有跑回去。我会因在路旁看到一株油菜花而想骑自行车去拥抱整片花海,于是我吵着要回家;我会因意外撞见窗外的夕阳而想坐在楼顶上看那片幽深的紫色,于是我吵着要回家;我会因店铺老板娘专门搬椅子坐在门外晒太阳而想在阳光适宜的温度里酣睡,于是我吵着要回家。最终,我也只是吵嚷而已,我还是得不停脚步地为了未来而奋斗。
妈妈说,像我这种人,注定走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