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经济的迟福林正在编一本书,书名很煽情——《痴心热土》。“用来纪录海南20年的历程,也是自己20年来梦想与追求的真实写照。”迟福林现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的执行院长,作为亲身经历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全过程的一名改革研究者,从1988年4月“上岛”那天起,他开始海南研究、参与海南规划、见证海南发展,被称作“给海南画蓝图的人”。
海南“特”在哪儿
与中国其他省市相比,海南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迟福临给出的答案很简洁:“特”。在他看来,“特”字是海南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海南发展的关键所在。海南是个岛屿,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特殊的经济结构,占有中国42%以上的热带面积;海南还有独特的生态结构。迟福林说,突出“特”,是海南20年发展的主线,也是海南全部工作的主题。
“来海南时,我还是个老青年,现在都半大老头了”,20年前,迟福林作为中央派任的第一个干部来到海南。在他看来,那个年代,每个到海南的人都有那么一股子劲头,“舞会,跳三个半小时不带歇口气的;半夜去敲省委书记的门,一起讨论问题,光着膀子起草文件……”经历过海南建省初期激情岁月的迟福林,对“敢做、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充满了留恋。
在迟福林看来,对海南来讲,“特”字既是客观的描述,是20年的总结,又是今后海南发展的主线。20年的探索实践表明,什么时候抓住了“特”,海南就与众不同了,而抓不住“特”字,海南发展就陷入了停滞甚至倒退。“海南要在‘特’字上做文章,没有‘特’字,在海南折腾啥都没有意义”,迟福林强调说。
海南探寻“特”字20年
“海南20年的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建省之初,到1993年,突出‘特’字,使一个贫穷落后的国防前哨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增长速度为42%。”当然,也是因为当时海南财政收入才2.7亿,GDP不到70个亿。但不管怎样,那个年代创造的奇迹是最多的。
第二阶段从1994年到1997年,海南进入一个严重困难时期,发展陷入了低潮,连续几年居全国经济发展倒数第一、第二的水平。
迟福林把从1998年到2003年,称作是“海南发展的恢复性增长阶段”。GDP增长平均达到9%。这个阶段海南从“区域开放”转向“产业开放”,由产业开放拉动产业升级,逐步拉动工业、旅游业等的增长。
而从2004年开始,海南进入较快发展的阶段,GDP增长10%-15%。海南再度打起“突出特色”的旗号,经济增长速度、效应明显提升,开始接近于全国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了海南建省头三年的水平。
“曾经有一度,海南把‘特’字丢了,”迟福林说,20年前,中央对海南建省有三大基本战略:第一是用3-5年时间赶上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第二是再用5-8年赶上全国沿海发达的地区的平均发展水平,这个现在远远没有达到;第三,再用10-15年时间赶上东南亚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发展水平。“当时的设计是20-25年,使海南跻身于东南亚地区最发达的行列中。但回过头来看,我们用了20年,才初步实现第一个目标。”海南现在重新意识到要走“特”之路,开始步入又好又快的阶段。“对过去20年海南错失某些重要机遇深感惋惜,今天再次强调突出‘特’字,深感机遇来之不易,切不可再失呀!”迟福林很感慨。
海南要打好“特”字牌
迟福林近年来致力于经济改革问题与经济政策研究,研究的重点是转轨经济理论与政策。在迟福林看来,只有作为一个特殊的地区,海南特殊的作用和特别的优势才会发挥出来,因此,他认为海南有五张“特”字牌可打:
首先,海南应该成为中国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的前沿基地,这才能更好地发展。海南还应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特别是和平、合作进行南海油汽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基地。南海的油气资源开发,以及中国和东盟的“10 1”进程,都为海南全面开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第三是要采取一套特殊的管理办法,通过建立环境保护特区,使海南成为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更好地体现海南的优势和价值。
海南还应该成为重要的国际休闲基地。旅游产业是海南最具特色、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要在医疗配套、饮水标准等方面进行努力,达到国际化水平。
第五,海南应该成为中国热带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基地,这是其他地方取代不了的。目前海南农业热带品种的革命已经完成,但其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市场程度远不适应这种品种革命的变化,海南未来应为全国提供一个享受最好热带产品的供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