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学习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公民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应该受到学校教育的高度关注。为此,近两年,我校以培育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为取向,进行了基于小组合作的初中生学业水平过程性评价研究。
一、实施评价的基本原则
对于成长中的初中学生,我们坚持学习的过程优化比结果优化更为重要的信念,确立了注重过程、及时反馈、突出引导、重在激励的指导思想。我们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明确方向和自我改进为导向,确定了以下三个基本评价原则。
(一)多元化原则。我们以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活动:“课程学习”和“班级生活”为基本观测范畴,一方面坚持评价内容的多元,既看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行为表现,又看学习状态、方法和效果,力求从学生在课堂和班级生活中的生命质量去考量;另一方面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既有班主任的评价,也有各任课教师的评价,还有各学习小组的自我评价。
(二)指导激励原则。在评价中,我们十分注重学生对课堂学习与班级活动的主动参与性和持续改进力,强调课程学习、班级生活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的落实。各评价主体以正面引导为主,以反馈信息、肯定个性、激发优势、唤醒自觉为主要取向,尊重学生主体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力求帮助学生找到自我改进的方向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三)互动交流原则。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评价过程的开放性和学生参与性,力求让学生通过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随时了解自己的发展状态,让评价与成长互动;对自己认为不准确、不公正、不客观的评价意见,学生可随时申辩,与相关评价主体沟通,让学生随时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二、评价的核心要素和观测要点
根据《21世纪技能》(美,特里林·菲德尔著,洪友译)和《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手册》等权威著作关于可持续学习能力的论述,以及新课程关于人的核心素养的研究,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我校《博雅教育课程纲要》,我们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选取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用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观察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沟通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五种能力作为可持续学习能力的评价要素,并确立了每一种能力的主要观测要点(见下页表1)。力求通过评价要点的跟踪观察记录,反映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变化。
三、评价的主要操作机制
伴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网络环境下初中生身心发展独立性逐步增强,小组合作在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备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2015年4月,我校《基于小组合作的班级生活重建与初中生成长研究》课题正式被省教育厅确定为2015年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创新项目,小组合作已经成为我校学生课程学习与班级生活的基本方式。目前全校各班都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自愿组合、适当调配”的原则,组成了四人小组。为培植学习小组同伴互助、公平互尊、合作共生的合作文化,让小组合作成为学生课堂学习和班级生活的基本生态,我们本着以评价促合作、以评价促成长的指导思想,开始了小组合作的评价研究。考虑到评价的可操作性,我们逐步建立了基于小组合作的学科课堂学习和班级日常生活的可持续学习能力评价机制。各班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课堂学习情况由各任课教师和各小组长评价,班级生活表现由班主任和各小组长评价,每周进行一次量化评价,阶段(月)累计,以小组为单位分类表彰(分课堂学习和班级生活两类)。学校设“红棉奖”“白兰奖”“卓越奖”,分别表彰在班级生活、课堂学习和综合表现三方面的优秀者。学期末将小组的总分按小组各成员的贡献程度分等赋值(设小组总分的四人平均值为标准“1”,优为1.3,良为1.1,中为0.9,差为0.7),作为每个学生全学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总评,记录于成长档案。
(一)学科课堂学习中的可持续学习能力评价
学科课程学习是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培养和训练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希望通过推进基于小组合作的课程学习方式,引导各学科教师改进教学,在组织学生学习各科知识、技能,感悟学科文化的过程中,着力培训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学生课程学习中各项可持续学习能力的评价主要是随着教学活动的进程,从前置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同伴互组学习、作业体验学习、课后拓展学习五大环节来观察和考量,由各科任课教师和各小组长进行评价。各小组的各项学习能力表现通过学校“云平台”的“评价记录表”进行统计计算。下表是某班一个小组的化学课可持续学习能力记录表(受篇幅限制,这里列举部分)。
(二)班级日常生活中的持续学习能力评价
学生在日常班级生活的自主管理、集体活动、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综合实践等,也是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加强这一领域的指导与训练,对于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们建立了由班主任和全班学生共同参与的小组班级生活的可持续学习能力评价机制,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建设和班级实践活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下表是八年级某班班级日常生活的可持续学习能力评价表(受篇幅限制,这里列举部分)。
四、评价的初步效应与反思
以提高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为宗旨的学生学业水平过程性评价,彻底改变了传统学业水平评价内容片面、评价主体单一,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应用”、重“结果”轻“过程”、重“甄别”轻“激励”的偏向,更加关注学生在具体学习情境、活动情境中的反映和表现。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自信心,使举手问、开口说、动手做、动脑想、同伴议,成为课堂的新常态,课堂和班级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不再以知识的积累为取向,学生所有这些能力的形成都不是教师所能包办的,也是单一的讲解、示范教学无法实现的。给学生情境、给学生资源、给学生问题、给学生时间、给学生空间,还学习与成长的主动权于学生,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
同时,我们也发现,各评价主体(班主任、任课教师、学习小组长)对评价指标各观测点存在理解和操作上的明显偏差,这是需要在评价的过程中通过沟通交流,逐步完善的。从引导学生成长的角度讲,对小组行为表现的观察记录十分重要,它是指导学生及时反思的重要信息,具有及时性和针对性的特点;每一个阶段评价小结的教育价值是值得充分利用的。这项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始,我们将逐步研究完善。
2015年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
(乡村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广州召开
2015年11 月26日,“2015年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乡村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来自全省15 个地区的297名“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和20 名“广东省乡村优秀教育工作者”参加表彰大会,并接受荣誉证书和奖金。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王斌伟出席表彰大会,并为受表彰的乡村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作了《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教师》主题报告。
王斌伟指出,近年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取得较大成绩,这与全省乡村教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全省乡村教师要深入理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为广东教育发展再作贡献。最后,王斌伟就如何做一名“四有”好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据悉,此次获得“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荣誉的教师,每人还将获得由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提供的5000 元跟岗培训费。他们将分批进行集中研修,由高校专家团队结合学校管理以及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专题培训,并分学科分专业到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等地的优秀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跟岗学习。(省教育厅办公室供稿)
一、实施评价的基本原则
对于成长中的初中学生,我们坚持学习的过程优化比结果优化更为重要的信念,确立了注重过程、及时反馈、突出引导、重在激励的指导思想。我们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明确方向和自我改进为导向,确定了以下三个基本评价原则。
(一)多元化原则。我们以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活动:“课程学习”和“班级生活”为基本观测范畴,一方面坚持评价内容的多元,既看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行为表现,又看学习状态、方法和效果,力求从学生在课堂和班级生活中的生命质量去考量;另一方面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既有班主任的评价,也有各任课教师的评价,还有各学习小组的自我评价。
(二)指导激励原则。在评价中,我们十分注重学生对课堂学习与班级活动的主动参与性和持续改进力,强调课程学习、班级生活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的落实。各评价主体以正面引导为主,以反馈信息、肯定个性、激发优势、唤醒自觉为主要取向,尊重学生主体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力求帮助学生找到自我改进的方向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三)互动交流原则。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评价过程的开放性和学生参与性,力求让学生通过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随时了解自己的发展状态,让评价与成长互动;对自己认为不准确、不公正、不客观的评价意见,学生可随时申辩,与相关评价主体沟通,让学生随时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二、评价的核心要素和观测要点
根据《21世纪技能》(美,特里林·菲德尔著,洪友译)和《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手册》等权威著作关于可持续学习能力的论述,以及新课程关于人的核心素养的研究,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我校《博雅教育课程纲要》,我们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选取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用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观察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沟通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五种能力作为可持续学习能力的评价要素,并确立了每一种能力的主要观测要点(见下页表1)。力求通过评价要点的跟踪观察记录,反映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变化。
三、评价的主要操作机制
伴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网络环境下初中生身心发展独立性逐步增强,小组合作在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备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2015年4月,我校《基于小组合作的班级生活重建与初中生成长研究》课题正式被省教育厅确定为2015年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创新项目,小组合作已经成为我校学生课程学习与班级生活的基本方式。目前全校各班都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自愿组合、适当调配”的原则,组成了四人小组。为培植学习小组同伴互助、公平互尊、合作共生的合作文化,让小组合作成为学生课堂学习和班级生活的基本生态,我们本着以评价促合作、以评价促成长的指导思想,开始了小组合作的评价研究。考虑到评价的可操作性,我们逐步建立了基于小组合作的学科课堂学习和班级日常生活的可持续学习能力评价机制。各班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课堂学习情况由各任课教师和各小组长评价,班级生活表现由班主任和各小组长评价,每周进行一次量化评价,阶段(月)累计,以小组为单位分类表彰(分课堂学习和班级生活两类)。学校设“红棉奖”“白兰奖”“卓越奖”,分别表彰在班级生活、课堂学习和综合表现三方面的优秀者。学期末将小组的总分按小组各成员的贡献程度分等赋值(设小组总分的四人平均值为标准“1”,优为1.3,良为1.1,中为0.9,差为0.7),作为每个学生全学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总评,记录于成长档案。
(一)学科课堂学习中的可持续学习能力评价
学科课程学习是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培养和训练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希望通过推进基于小组合作的课程学习方式,引导各学科教师改进教学,在组织学生学习各科知识、技能,感悟学科文化的过程中,着力培训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学生课程学习中各项可持续学习能力的评价主要是随着教学活动的进程,从前置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同伴互组学习、作业体验学习、课后拓展学习五大环节来观察和考量,由各科任课教师和各小组长进行评价。各小组的各项学习能力表现通过学校“云平台”的“评价记录表”进行统计计算。下表是某班一个小组的化学课可持续学习能力记录表(受篇幅限制,这里列举部分)。
(二)班级日常生活中的持续学习能力评价
学生在日常班级生活的自主管理、集体活动、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综合实践等,也是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加强这一领域的指导与训练,对于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们建立了由班主任和全班学生共同参与的小组班级生活的可持续学习能力评价机制,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建设和班级实践活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下表是八年级某班班级日常生活的可持续学习能力评价表(受篇幅限制,这里列举部分)。
四、评价的初步效应与反思
以提高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为宗旨的学生学业水平过程性评价,彻底改变了传统学业水平评价内容片面、评价主体单一,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应用”、重“结果”轻“过程”、重“甄别”轻“激励”的偏向,更加关注学生在具体学习情境、活动情境中的反映和表现。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自信心,使举手问、开口说、动手做、动脑想、同伴议,成为课堂的新常态,课堂和班级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不再以知识的积累为取向,学生所有这些能力的形成都不是教师所能包办的,也是单一的讲解、示范教学无法实现的。给学生情境、给学生资源、给学生问题、给学生时间、给学生空间,还学习与成长的主动权于学生,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
同时,我们也发现,各评价主体(班主任、任课教师、学习小组长)对评价指标各观测点存在理解和操作上的明显偏差,这是需要在评价的过程中通过沟通交流,逐步完善的。从引导学生成长的角度讲,对小组行为表现的观察记录十分重要,它是指导学生及时反思的重要信息,具有及时性和针对性的特点;每一个阶段评价小结的教育价值是值得充分利用的。这项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始,我们将逐步研究完善。
2015年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
(乡村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广州召开
2015年11 月26日,“2015年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乡村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来自全省15 个地区的297名“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和20 名“广东省乡村优秀教育工作者”参加表彰大会,并接受荣誉证书和奖金。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王斌伟出席表彰大会,并为受表彰的乡村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作了《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教师》主题报告。
王斌伟指出,近年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取得较大成绩,这与全省乡村教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全省乡村教师要深入理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为广东教育发展再作贡献。最后,王斌伟就如何做一名“四有”好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据悉,此次获得“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荣誉的教师,每人还将获得由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提供的5000 元跟岗培训费。他们将分批进行集中研修,由高校专家团队结合学校管理以及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专题培训,并分学科分专业到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等地的优秀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跟岗学习。(省教育厅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