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的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发挥学生创新的潜能。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那么,现在学生的质疑能力到底如何呢?筆者做了一简单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学校新招生的三、四、五年级的100名学生。结果显示,敢于课后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占55.8%,敢于课堂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25.5%,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则仅占4.3%,当问及为什么课堂上不踊跃提问时,得到的答案是:“没有什么可问的。”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效的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可以帮助教师反馈教学效果,从而不断地调整教学。
一、营造氛围,敢于质疑
1.师生间自然融洽的关系,是学生质疑的前提
为使每个学生都敢于提问,实际教学中笔者根据情况,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自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的学生,让他们课外继续提问。
2.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只有时刻想着去问,才能促进学生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比如讲授《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初读课文后,笔者和学生一起做了文中的试验,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提问,结果大大出乎意料,有价值的问题层出不穷。
3.珍惜学生的每一次提问,循序渐进的培养质疑能力
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还是孩子。这个年龄段思维不够成熟,有时提的问题很简单,如:这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千万不可批评甚至挖苦他们。要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乐于提问,明确提问的方法。
二、指导方法,善于质疑
学会质疑是前提,而会主动质疑才是教师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不质疑就不会学习。懂得质疑的方法才具备质疑能力的标志。
1.在预习中质疑
在讲授某一篇文章之前,笔者会安排时间让学生预习。预习中除了要求学生完成常规的任务外,还要做到“读书即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这样课前预习课文不光是让学生画生字、查字典,更重要的是可以尝试着初步体验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并能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尝试着自主探索。
2.在课题上质疑
一篇文章的课题浓缩了整篇文章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也是一篇文章的楔子,所以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中出示课题后,学生说说通过课题知道了什么,还特别想知道什么,既理解了课题,又为理解文章设置了悬念,激发了探究内容的兴趣。如《爬山虎的脚》一课,出示课题后,学生问:“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爬山虎怎么还有脚啊?几个问题就引出了课堂探究的重点。
3.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在进一步深入探究文章时,学生们会不断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正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情感的好机会。在阅读指导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学生读书必有疑,从而培养了他们勇于探索的习惯,启迪了他们的创造意识。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疑问读书,学生摸准了文章思路,课文的难点也得到了解决,在读书中享受到质疑释疑的乐趣。
4.课后质疑
阅读理解了文章之后,学生回顾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可能又会产生新的疑问。此时的质疑,是学生们对文章的反思深化,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释疑
学会质疑只是理解文本的手段,解疑才是最终目的。有了“问题”就要想方设法去解决,把问题交还给学生去讨论,在合作探究中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得到更加深刻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颐和园》一文前,笔者就要求学生收集有关颐和园的图片资料,当学生看到这些丰富的图片信息后,就可感受到颐和园的风景秀丽,也自然地解决了课题初的疑问“颐和园的景色是什么样的?”这样再结合文章内容,对文章主题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要解放思想,敢于放手,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把理解探究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实现“无疑——生疑——质疑——释疑——再生疑”的良性循环,让教学更适合学生,使他们自由茁壮地成长。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那么,现在学生的质疑能力到底如何呢?筆者做了一简单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学校新招生的三、四、五年级的100名学生。结果显示,敢于课后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占55.8%,敢于课堂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25.5%,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则仅占4.3%,当问及为什么课堂上不踊跃提问时,得到的答案是:“没有什么可问的。”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效的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可以帮助教师反馈教学效果,从而不断地调整教学。
一、营造氛围,敢于质疑
1.师生间自然融洽的关系,是学生质疑的前提
为使每个学生都敢于提问,实际教学中笔者根据情况,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自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的学生,让他们课外继续提问。
2.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只有时刻想着去问,才能促进学生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比如讲授《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初读课文后,笔者和学生一起做了文中的试验,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提问,结果大大出乎意料,有价值的问题层出不穷。
3.珍惜学生的每一次提问,循序渐进的培养质疑能力
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还是孩子。这个年龄段思维不够成熟,有时提的问题很简单,如:这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千万不可批评甚至挖苦他们。要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乐于提问,明确提问的方法。
二、指导方法,善于质疑
学会质疑是前提,而会主动质疑才是教师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不质疑就不会学习。懂得质疑的方法才具备质疑能力的标志。
1.在预习中质疑
在讲授某一篇文章之前,笔者会安排时间让学生预习。预习中除了要求学生完成常规的任务外,还要做到“读书即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这样课前预习课文不光是让学生画生字、查字典,更重要的是可以尝试着初步体验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并能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尝试着自主探索。
2.在课题上质疑
一篇文章的课题浓缩了整篇文章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也是一篇文章的楔子,所以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中出示课题后,学生说说通过课题知道了什么,还特别想知道什么,既理解了课题,又为理解文章设置了悬念,激发了探究内容的兴趣。如《爬山虎的脚》一课,出示课题后,学生问:“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爬山虎怎么还有脚啊?几个问题就引出了课堂探究的重点。
3.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在进一步深入探究文章时,学生们会不断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正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情感的好机会。在阅读指导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学生读书必有疑,从而培养了他们勇于探索的习惯,启迪了他们的创造意识。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疑问读书,学生摸准了文章思路,课文的难点也得到了解决,在读书中享受到质疑释疑的乐趣。
4.课后质疑
阅读理解了文章之后,学生回顾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可能又会产生新的疑问。此时的质疑,是学生们对文章的反思深化,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释疑
学会质疑只是理解文本的手段,解疑才是最终目的。有了“问题”就要想方设法去解决,把问题交还给学生去讨论,在合作探究中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得到更加深刻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颐和园》一文前,笔者就要求学生收集有关颐和园的图片资料,当学生看到这些丰富的图片信息后,就可感受到颐和园的风景秀丽,也自然地解决了课题初的疑问“颐和园的景色是什么样的?”这样再结合文章内容,对文章主题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要解放思想,敢于放手,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把理解探究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实现“无疑——生疑——质疑——释疑——再生疑”的良性循环,让教学更适合学生,使他们自由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