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月的流逝冲淡了我童年的记忆,赶忙拿起笔来记录下那难忘的时光……
农村的孩子是比较寒酸的,什么都见不着,吃也没的可吃。那时候,学校门口突然来了一位挑着担子卖东西的老奶奶,她的酸角梅理所当然成了我们公认的人间至品,而且一毛钱就能换好多。大家便想方设法“偷”家里的毛毛钱买来吃。倘若偷不到,也便只好去用可怜的眼神乞求老奶奶的施舍了。后来好长时间见不到那老人,之后传来她去世的消息。只是儿时不懂,太多的遗憾只为以后吃不到酸角梅了。
学校里其实也不乏设施,我也是离开小学两年后,才想起原来那两个一直被我们称作“带筐的高个子”便是传说中的篮球架。可惜的是,它们也就是个摆设,直到完全锈掉。前年回去,听说好像被守学校的老大爷当废铁卖了,这倒不是令我很伤感。
玩儿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孩子们总是催着自己父亲买烟抽,甚至迫不及待地将父亲的烟拿出来,自己用烟盒叠“三角”。
当时若有一个“小熊猫”的三角,那是必须要在同伴们面前炫耀一番的。想想现在竭力劝父亲少抽烟,大概是弥补儿时的错误吧,不过似乎父亲当时也没有生气。春秋是很无聊的,夏天我们依旧会偷钱买冰棍儿吃,吃再多都觉得意犹未尽,肚子也从未痛过。偶尔父亲高兴,买冰棍儿给我们兄弟,心情自然是不必讲的,即使吃完,那木棍也会被嚼得变了形状。记得山沟里还有一眼清澈的泉水,泉水一直冒着,池子有两米多深,到了夏季,池子里有好多蝌蚪。几个伙伴便偷偷去了,据说有狼,但蝌蚪的诱惑更大,每次回来,母亲都把我们的屁股抽得红红的。但还是会去,因为蝌蚪变成青蛙便不再可爱。终于,太奶奶一次又一次给我们讲狼的故事,大家才会收敛好多。
学校里有个坡,也是通往教室的必经之路,冬天就全指望它了。北方的冬天,冰还是常见的,孩子们故意将水泼在坡上,坐个塑料袋子往下滑,胆子大的,甚至站着滑下去,把坡磨得发亮。老师们是不敢轻易走上去的,作为与老师抗争的孩子的代表,多穿点衣服准备在教室外罚站,成了我冬天里的一门课程。尽管这样,我的老师还是会爱抚地摸着我的头向其他老师笑着说:“乖孩子是不会有出息的……”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每次都冲着老师傻笑。
守着一块地,虽不会富有,但也不至于挨饿。我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干农活,父亲说,多干农活身体壮。于是,随着年龄慢慢长大,拔草升为锄草,小锄头改为大锄头,终究几乎全部农活都会干了。回想起来,父亲从我幼时就教会我吃苦耐劳,让我明白每一份收获的来之不易,这是我应该感到无比骄傲的。
春节是孩子们最为期待的日子,一来可以领到压岁钱,二来有新衣服穿。农村人收入低,一年到头辛苦劳作也落不下几个钱,但孩子们一年一次的这点儿愿望,父母是肯定会在节俭的前提下去尽力满足的。大家不会互相比较谁的衣服更漂亮,好像不约而同地认为只要有新衣服穿,这个春节,就已经无限幸福了。长大一点,伙伴们便在除夕之夜凑钱买炮仗玩儿,围个大圈,买的炮仗放中间,击鼓传花决定每个炮仗的“点燃权”,那种快乐,那种欢叫声,响彻整个村子。
当然,眼泪也流过不少,记得最清晰的有两次。
八岁那年,太奶奶去世,虽然太爷爷走时我已出生三个月,但如说悲伤,显然是没有人相信的。太奶奶的葬礼举行得十分隆重,孝子们排了长长一列,个个披麻戴孝,走一段儿,跪一会儿,绕整个村子一圈,伤心地为太奶奶送行,我也跟在队伍里。之前就听母亲说,如果哭不出来,也千万别笑,这倒也不难。谁料,我的伙伴们一路跟在我旁边逗我,我是无论如何也哭不了了。父亲见我笑,跑过来狠狠踢了我两脚,还真管用,眼泪刷刷流下来了。其实,我确也悲伤,太奶奶慈祥的面孔和她讲狼故事时的表情,我恐怕一生也不会忘记。
十岁那个夏天,父亲顶着太阳在房顶摊麦子,我悄悄给父亲送水,因为上到房顶要经过一条窄窄的墙路,所以母亲是从来不会让我上去的。终于还是出事了,一声惨叫,我从四米多高的墙上摔下来,地上好多血,身上却没有知觉。父亲吓坏了,抱起我朝着村卫生站狂跑,直到现在,那也绝对是他最急的一次。大腿不知道被什么东西划了一道两寸多长的深口子,医生说必须马上缝合,却抱歉地告诉父亲没有麻醉剂。父亲紧紧按住我,医生一针一针将伤口缝好,母亲只能哭着为我抹泪。后来是怎么好的,我竟忘了,只记得当时的抚慰品——一个奶油三明治,是我哭着品尝到的最美的东西。
没有去过游乐场,却比城里孩子享受了更多的欢乐;寒酸地过着生活,因此常常为一点小小的满足自由开心地笑;即使是哭,那种感觉也折射着乡村的和谐。而今,都长大了,伙伴们有了自己的家庭,担起了父母的责任。但每每大家坐在一起谈笑过往,不自觉又卸下了成年的包袱。
哪怕成长,也愿永远留住儿时的记忆,为逝去的时光赢得一丝天真的笑。
图/刘宇轩
农村的孩子是比较寒酸的,什么都见不着,吃也没的可吃。那时候,学校门口突然来了一位挑着担子卖东西的老奶奶,她的酸角梅理所当然成了我们公认的人间至品,而且一毛钱就能换好多。大家便想方设法“偷”家里的毛毛钱买来吃。倘若偷不到,也便只好去用可怜的眼神乞求老奶奶的施舍了。后来好长时间见不到那老人,之后传来她去世的消息。只是儿时不懂,太多的遗憾只为以后吃不到酸角梅了。
学校里其实也不乏设施,我也是离开小学两年后,才想起原来那两个一直被我们称作“带筐的高个子”便是传说中的篮球架。可惜的是,它们也就是个摆设,直到完全锈掉。前年回去,听说好像被守学校的老大爷当废铁卖了,这倒不是令我很伤感。
玩儿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孩子们总是催着自己父亲买烟抽,甚至迫不及待地将父亲的烟拿出来,自己用烟盒叠“三角”。
当时若有一个“小熊猫”的三角,那是必须要在同伴们面前炫耀一番的。想想现在竭力劝父亲少抽烟,大概是弥补儿时的错误吧,不过似乎父亲当时也没有生气。春秋是很无聊的,夏天我们依旧会偷钱买冰棍儿吃,吃再多都觉得意犹未尽,肚子也从未痛过。偶尔父亲高兴,买冰棍儿给我们兄弟,心情自然是不必讲的,即使吃完,那木棍也会被嚼得变了形状。记得山沟里还有一眼清澈的泉水,泉水一直冒着,池子有两米多深,到了夏季,池子里有好多蝌蚪。几个伙伴便偷偷去了,据说有狼,但蝌蚪的诱惑更大,每次回来,母亲都把我们的屁股抽得红红的。但还是会去,因为蝌蚪变成青蛙便不再可爱。终于,太奶奶一次又一次给我们讲狼的故事,大家才会收敛好多。
学校里有个坡,也是通往教室的必经之路,冬天就全指望它了。北方的冬天,冰还是常见的,孩子们故意将水泼在坡上,坐个塑料袋子往下滑,胆子大的,甚至站着滑下去,把坡磨得发亮。老师们是不敢轻易走上去的,作为与老师抗争的孩子的代表,多穿点衣服准备在教室外罚站,成了我冬天里的一门课程。尽管这样,我的老师还是会爱抚地摸着我的头向其他老师笑着说:“乖孩子是不会有出息的……”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每次都冲着老师傻笑。
守着一块地,虽不会富有,但也不至于挨饿。我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干农活,父亲说,多干农活身体壮。于是,随着年龄慢慢长大,拔草升为锄草,小锄头改为大锄头,终究几乎全部农活都会干了。回想起来,父亲从我幼时就教会我吃苦耐劳,让我明白每一份收获的来之不易,这是我应该感到无比骄傲的。
春节是孩子们最为期待的日子,一来可以领到压岁钱,二来有新衣服穿。农村人收入低,一年到头辛苦劳作也落不下几个钱,但孩子们一年一次的这点儿愿望,父母是肯定会在节俭的前提下去尽力满足的。大家不会互相比较谁的衣服更漂亮,好像不约而同地认为只要有新衣服穿,这个春节,就已经无限幸福了。长大一点,伙伴们便在除夕之夜凑钱买炮仗玩儿,围个大圈,买的炮仗放中间,击鼓传花决定每个炮仗的“点燃权”,那种快乐,那种欢叫声,响彻整个村子。
当然,眼泪也流过不少,记得最清晰的有两次。
八岁那年,太奶奶去世,虽然太爷爷走时我已出生三个月,但如说悲伤,显然是没有人相信的。太奶奶的葬礼举行得十分隆重,孝子们排了长长一列,个个披麻戴孝,走一段儿,跪一会儿,绕整个村子一圈,伤心地为太奶奶送行,我也跟在队伍里。之前就听母亲说,如果哭不出来,也千万别笑,这倒也不难。谁料,我的伙伴们一路跟在我旁边逗我,我是无论如何也哭不了了。父亲见我笑,跑过来狠狠踢了我两脚,还真管用,眼泪刷刷流下来了。其实,我确也悲伤,太奶奶慈祥的面孔和她讲狼故事时的表情,我恐怕一生也不会忘记。
十岁那个夏天,父亲顶着太阳在房顶摊麦子,我悄悄给父亲送水,因为上到房顶要经过一条窄窄的墙路,所以母亲是从来不会让我上去的。终于还是出事了,一声惨叫,我从四米多高的墙上摔下来,地上好多血,身上却没有知觉。父亲吓坏了,抱起我朝着村卫生站狂跑,直到现在,那也绝对是他最急的一次。大腿不知道被什么东西划了一道两寸多长的深口子,医生说必须马上缝合,却抱歉地告诉父亲没有麻醉剂。父亲紧紧按住我,医生一针一针将伤口缝好,母亲只能哭着为我抹泪。后来是怎么好的,我竟忘了,只记得当时的抚慰品——一个奶油三明治,是我哭着品尝到的最美的东西。
没有去过游乐场,却比城里孩子享受了更多的欢乐;寒酸地过着生活,因此常常为一点小小的满足自由开心地笑;即使是哭,那种感觉也折射着乡村的和谐。而今,都长大了,伙伴们有了自己的家庭,担起了父母的责任。但每每大家坐在一起谈笑过往,不自觉又卸下了成年的包袱。
哪怕成长,也愿永远留住儿时的记忆,为逝去的时光赢得一丝天真的笑。
图/刘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