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四逆散随症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经胃镜确诊的慢性胃炎患者74例,根据症候运用中药随症加减治疗,7天1个疗程,4~5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优53例(71.6%),良16例(21.6%),可3例(4.1%),差2例(2.7%),总有效率97.3%。结论:四逆散随症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具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 慢性胃炎 四逆散 疗效
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多发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改变的胃部疾病【sup】[1]【/sup】,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反酸”、“痞满”等范畴【sup】[2]【/sup】。慢性胃炎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可表现为胀、刺、隐痛等,伴有腹胀、脘闷、嗳气、泛酸、口苦或痛连两胁、恶心、呕吐、大便不调等症状。慢性胃炎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每每缠绵难愈。2008年2月~2010年10月采用四逆散随症加减治疗慢性胃炎患者74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74例,男49例,女25例;年龄22~78岁,平均42.3±8.9岁;病程2~20年,平均10.7±4.6年。所有病例皆经胃镜及病理切片确诊,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1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6例,反流性胃炎16例,糜烂性胃炎14例。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以四逆散为主方,方药组成:柴胡6g,白芍20g,枳壳12g,甘草6g。
随症加减:根据病症之不同,在主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治法上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但须辩证求因,审因论治。服用方法,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所有患者以7天1疗程,治疗4~5个疗程后观察疗效。①因天气变化或饮食生冷致胃胀痛,痛势较剧,脘痛得温则减,口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则加高良姜10g,香附15g,香元皮10g,苏梗10g,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②胃脘胀满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不消化食物,嘈杂泛酸,苔厚腻,脉滑,则加山揸15g,神曲15g,莱菔子10g,陈皮10g,姜半夏10g,厚朴9g,连翘10g。③胃痛痛连两胁,伴口苦,泛酸,每因情志因素而痛势加剧,舌红苔黄,脉弦或数,则加香附10g,延胡索15g,川芎6g,煅瓦楞子10g,焦山栀10g,郁金10g,旋复花10g,黄连6g,吴萸2g。④胃脘部隐痛,不思纳食,消瘦,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腰膝酸软,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弱,则加黄芪18g,党参15g,升麻5g,白术10g,陈皮10g,茯苓10g,干姜6g,当归10g,佛手10g,香元皮10g。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吴忠早等的报道【sup】[3]【/sup】。①优:临床症状消失,胃黏膜镜检充血、水肿消失。②良: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胃黏膜病变转为淡红微润。③可:临床症状有所减轻,胃黏膜充血、水肿稍有改善。④差:临床症状及胃黏膜病变均无改善。
结 果
所有患者皆能完成疗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74例患者皆门诊复诊,并根据临床症状改善及胃镜复查情况进行疗效评判。74例中,优53例(71.6%),良16例(21.6%),可3例(4.1%),差2例(2.7%)。以优、良、可为有效,总有效率97.3%。
讨 论
慢性胃炎的基本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胃与脾同属中焦,属土,喜濡润而主受纳、腐熟水谷,与脾同为后天之本,共主升降,故二者在生理上相辅相成,而在病理上往往相互影响。肝属木,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肝胃之间,木土相乘,则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致气机阻滞,发为胃痛。寒凉伤中,饮食失节,内生食滞,气机不利,胃气失和而发病。然其基本病机是气机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针对病机,笔者从疏肝之法入手,佐以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理气、解郁、和胃、止痛,使寒热清、肝气舒、脾气升、胃气降、出入有序,胃则安和,以起到护膜生肌,祛淤生新的作用,从而改善胃功能,促进胃黏膜修复。综上之述,药与证合,故疗效较理想。由于本病为慢性疾病,病程较长,当遵循久痛入络的原则,易导致血行不畅,故胃痛久治不愈应施以理气活血之法,所以在治疗上重在随症灵活变通,不拘泥某证某方某药。同时,应注意平素的饮食起居、精神情志和体育锻炼,忌粗糙多纤维饮食、浓茶、咖啡、烟酒、辛辣及药物刺激等致病因素,避免过劳及精神紧张。
总之,四逆散随症加减辩证治疗慢性胃炎简便、高效、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小,具有標本兼顾的特点,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00年,上海)[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7,24(1):58-63.
2 马洁.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6):89-90.
3 吴忠早,毕玉堂,曾国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110例疗效观察[J].中华医药杂志,2004,4(8):124.
关键词 慢性胃炎 四逆散 疗效
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多发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改变的胃部疾病【sup】[1]【/sup】,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反酸”、“痞满”等范畴【sup】[2]【/sup】。慢性胃炎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可表现为胀、刺、隐痛等,伴有腹胀、脘闷、嗳气、泛酸、口苦或痛连两胁、恶心、呕吐、大便不调等症状。慢性胃炎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每每缠绵难愈。2008年2月~2010年10月采用四逆散随症加减治疗慢性胃炎患者74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74例,男49例,女25例;年龄22~78岁,平均42.3±8.9岁;病程2~20年,平均10.7±4.6年。所有病例皆经胃镜及病理切片确诊,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1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6例,反流性胃炎16例,糜烂性胃炎14例。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以四逆散为主方,方药组成:柴胡6g,白芍20g,枳壳12g,甘草6g。
随症加减:根据病症之不同,在主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治法上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但须辩证求因,审因论治。服用方法,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所有患者以7天1疗程,治疗4~5个疗程后观察疗效。①因天气变化或饮食生冷致胃胀痛,痛势较剧,脘痛得温则减,口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则加高良姜10g,香附15g,香元皮10g,苏梗10g,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②胃脘胀满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不消化食物,嘈杂泛酸,苔厚腻,脉滑,则加山揸15g,神曲15g,莱菔子10g,陈皮10g,姜半夏10g,厚朴9g,连翘10g。③胃痛痛连两胁,伴口苦,泛酸,每因情志因素而痛势加剧,舌红苔黄,脉弦或数,则加香附10g,延胡索15g,川芎6g,煅瓦楞子10g,焦山栀10g,郁金10g,旋复花10g,黄连6g,吴萸2g。④胃脘部隐痛,不思纳食,消瘦,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腰膝酸软,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弱,则加黄芪18g,党参15g,升麻5g,白术10g,陈皮10g,茯苓10g,干姜6g,当归10g,佛手10g,香元皮10g。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吴忠早等的报道【sup】[3]【/sup】。①优:临床症状消失,胃黏膜镜检充血、水肿消失。②良: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胃黏膜病变转为淡红微润。③可:临床症状有所减轻,胃黏膜充血、水肿稍有改善。④差:临床症状及胃黏膜病变均无改善。
结 果
所有患者皆能完成疗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74例患者皆门诊复诊,并根据临床症状改善及胃镜复查情况进行疗效评判。74例中,优53例(71.6%),良16例(21.6%),可3例(4.1%),差2例(2.7%)。以优、良、可为有效,总有效率97.3%。
讨 论
慢性胃炎的基本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胃与脾同属中焦,属土,喜濡润而主受纳、腐熟水谷,与脾同为后天之本,共主升降,故二者在生理上相辅相成,而在病理上往往相互影响。肝属木,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肝胃之间,木土相乘,则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致气机阻滞,发为胃痛。寒凉伤中,饮食失节,内生食滞,气机不利,胃气失和而发病。然其基本病机是气机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针对病机,笔者从疏肝之法入手,佐以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理气、解郁、和胃、止痛,使寒热清、肝气舒、脾气升、胃气降、出入有序,胃则安和,以起到护膜生肌,祛淤生新的作用,从而改善胃功能,促进胃黏膜修复。综上之述,药与证合,故疗效较理想。由于本病为慢性疾病,病程较长,当遵循久痛入络的原则,易导致血行不畅,故胃痛久治不愈应施以理气活血之法,所以在治疗上重在随症灵活变通,不拘泥某证某方某药。同时,应注意平素的饮食起居、精神情志和体育锻炼,忌粗糙多纤维饮食、浓茶、咖啡、烟酒、辛辣及药物刺激等致病因素,避免过劳及精神紧张。
总之,四逆散随症加减辩证治疗慢性胃炎简便、高效、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小,具有標本兼顾的特点,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00年,上海)[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7,24(1):58-63.
2 马洁.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6):89-90.
3 吴忠早,毕玉堂,曾国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110例疗效观察[J].中华医药杂志,2004,4(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