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复立法问题的思考

来源 :人大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y24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复立法是一个老话题,从地方有立法权以来就一直存在,至今也未找到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本文结合新时代立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情况,谈谈个人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一、何谓重复立法
  立法是通过法定程序将国家意志制度化、法律化,创制法律规则的一项政治活动。那么,什么是重复立法呢?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立法者、专家学者等各有不同的理解和说法。笔者认为,从地方立法实践来看,所谓重复立法,简单地说,就是下位法不必要、不适当的照抄照搬上位法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的情形或者行为。此外,地方立法照抄照搬部门规章条款内容的情形或者行为,也属于重复立法的范畴。
  2015年3月修正后的立法法,针对重复立法的情况,专门增加一条规定,即“制定地方性法规,对上位法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一般不作重复性规定”。但这个规定在地方立法实践中贯彻落实得并不理想,不同层级的下位法重复上位法的情形和行为从根本上尚未得到解决。当下,重复立法的情况也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指出:“有立法权的地方应当紧密结合本地发展需要和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和针对性、实效性,创造性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健全地方立法工作机制,提高立法质量,确保不与上位法相抵触,切实避免越权立法、重复立法、盲目立法。”如何才能有效避免重复立法,需要各立法主体和有关方面共同研究解决。
  二、重复立法的情形
  经过对一些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政府规章的分析和比较,在地方立法实践中,重复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是整章重复。即把上位法的某章所有条款内容,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到下位法之中,包括章名。这种情形虽然极少,但也不乏实例。二是整条重复。即把上位法的某条或者若干条内容,一字不落的照抄照搬到下位法之中,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这种情况较为普遍。三是整款重复。即对上位法某条或者若干条中的一款或者若干款明确规定的内容,全部复制到下位法之中,作为一款或者一条。此种情形也比较常见。四是组合重复。即把上位法的两三个或者若干个条款内容“化整为零”,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拆解归纳,复制粘贴,重新组合,调整顺序,变换成新的条款,但内容仍然是照搬上位法,并未作改变。五是与部门规章重复。即在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时,照抄照搬部门规章的内容,重复的形式也有整章、整条、整款、组合重复等。此外,还有一些做法存在重复之嫌,需要进一步梳理研究,暂且称作变相重复。即从表面上看没有完全照抄照搬上位法内容,但在表述方法上有变化,内容上有增减,上位法本意还在。例如,有的对上位法的某一条款内容,通过增加或者减少部分内容进行改造;有的将某些超出地方立法权限范围的内容去掉,略加修改变成下位法内容;有的为了规避重复,变换上位法语句、表述方式、结构编排,但其原意并未改变;有的断章取义,对上位法若干条款内容通过拆分、整合,进行归纳式、概括式表述等。
  需要说明的是,移植照搬外地的同类法规内容,应该是类同化、趋同化、同质化立法,不应算作重复立法的范畴。重复立法主要是指上位法与下位法、地方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而言的。
  三、重复立法的结果
  必要、适当的重复是可以的,但不当、过量的重复立法,已经成为困扰新时代地方立法质量的重要问题,并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是损害了上位法的权威和形象。下位法照抄照搬上位法明确规定的内容,实际上是把上位法降级成了下位法,不但架空了上位法,也使上位法的权威性、严肃性受到挑战和损害,而且有负于社会大众对良法善治的期待。二是模糊了上位法与下位法的权力边界。我国的立法体制是统一而又分层次的,立法的权力边界基本是划分清楚的。不适当的过多重复立法,必然引发不同法律规范之间位阶和效力层次的混乱,也可以说是“乱了辈分”。三是浪费了有限的立法资源。立法主体是特定的,立法资源也是有限的。过多的重复立法,既不解决问题,又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立法的质量和成本效益是比较低的,甚至出现了重复都重复不好的问题,如对一些条款内容东拼西凑、张冠李戴、断章取义,扭曲了上位法的精神和原意。四是失去了地方立法的特色、创新功能。下位法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上位法的拾遗补缺、细化完善和探索创新。如果盲目地模仿移植、照抄照搬,大面积重复上位法的明确规定,就会出现抄袭有余、创新不足、缺乏特色的现象,法规也显得干巴巴的,平淡而无味。五是背离了中央授权地方立法的初衷。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创造性,解决地方的具体实际问题,因而中央才赋予地方立法权,扩大了立法主体,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上下一般粗”“一刀切”和地方的特殊问题。不必要、不适当的重复立法,实际上是只重复不立法,不仅是对立法资源的一种浪费,更是背离了中央授权地方立法的初衷。六是造成了执法、司法工作的困扰和不便。大面积的重复立法,对执法、司法工作来说,也造成了一些困扰和难题。比如,很多重复条款尤其是经过拼凑而成的重复条款,需要经过费时费力的仔细查阅和比对,才能确定是上位法规定还是下位法规定,不然的话就会导致法律规范适用的错误。由此会带来学法、用法的诸多不便,增加了法律法规条款适用的麻烦和成本。
  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必要、不适当的重复立法是一种立法懈怠,或者说是消极立法,必须加以纠正和改进。
  四、重复立法的成因
  不必要、不适当重复立法的原因很多,既有立法体制、立法技术因素,也有立法人责任担当和作风等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是调查研究不深入。深入第一线调查不够,征求意见不广泛,研究问题不透彻,没有吃透上位法和基层情况,更没有找准立法要解决的问题,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总结提炼不出自己的东西,就只好照搬上位法内容或者照抄部门规章,或者抄袭其他地方的同类法规。二是选题立项不科学。选题缺乏科学论证评估,题目宏大而宽泛,小切口、小快灵项目不多,没有找准地方立法的空间;还有一些是领导的“命题作文”,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做,不得不抄。三是起草技术比较“粗糙”。具体表现在:多数地方法规由部门组织起草,“草台班子”多、“起草专班”少,参与起草人员在其业务上是“内行”,但在立法上是“外行”,不会做“作业”,就只能抄别人的“作业”;不少地方在主观上抱有“大而全”“小而全”的立法情结,存在“形象立法”倾向,只好较多照搬照抄上位法内容;有的部门为了执法方便,按照编印执法手册的思路来起草法规草案,大量汇编、复制相关法律法规条文;缺乏科学处理上位法与下位法关系的技能技巧。四是重复立法的界限不明確。2015年3月修正后的立法法,关于重复立法的规定就只有一条,即“制定地方性法规,对上位法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一般不作重复性规定”。这个规定比较原则,缺乏具体界限和标准,怎么理解“一般不重复”,实践中不好掌握。   此外,也与多层次立法体制、多元化立法主体有关,还与未建立重复立法的备案审查机制、立法成果没有知识产权等因素有关。
  五、必要、适当重复立法的情形
  立法法规定,制定地方性法规,对上位法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一般不作重复性规定。换句话说,允许下位法重复上位法规定的内容,就是不一般的内容。笔者认为,绝对不重复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国的立法体制是统一而多层次的,下位法是依据上位法而制定的,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不是截然分开的。正如一句俗语所讲的那样,上位法与下位法之间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可以说,重复是必然的,但应当是必要的、适当的,而且尽可能是最低限度的,不能无原则的大量重复上位法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
  必须重复的关键要掌握好重复的理由和分寸。一般地讲,当影响到法规逻辑结构时,可以重复上位法规定,特别是对上位法中具有承上启下、前后贯通作用的结构性、衔接性条文,还有原则性、制度性等概括规定,可以作必要的重复。一是结构性重复。如目录和总则、分则、附则章节名称的重复,特别是一些“大而全”“小而全”的实施性法规,需要对上位法的整体内容作出细化、补充规定,基于规范结构的完整性,可以在章节体例上与上位法对应,这些重复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只是对上位法的局部内容作出细化、补充规定,就不必再搞体例对应、搞大而全小而全,不片面追求形式完整。二是衔接性重复。对上位法的一些原则性、宏观性、纲要性条款,或者对上位法的主要制度、关键措施、法律责任等概括性内容,下位法在补充、细化时,涉及法条之间的关联性和有机衔接,可以作重复性规定。一般是用一款先直接引用上位法原则性、制度性等概括式规定,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再接着用一款或者多款作细化量化的具体规定。国务院的实施条例在这方面做得好,是地方立法学习借鉴的样板。三是概念性重复。上位法对调整事项的重要概念界定和专业性术语,下位法不能随意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下位法也可以作出重复性规定,如《国务院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对“农业机械”的界定就重复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规定。
  需要注意的是,确需重复上位法某条某款规定时,下位法必须注意引用的完整性、准确性,不要“挑三拣四”对上位法作选择性重复,更不要断章取义,随意拆解、合并、拼凑上位法条款内容。
  六、解决重复立法的建议
  地方立法的价值在于它能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对上位法原则规定和主要制度进行细化补充,在上位法尚未涉及的领域进行创新探索,达到拾遗补缺的效果。如果仅限于“上传下达”,当“二传手”,大量重复和照搬照抄上位法,不仅浪费立法资源,增加法律运行的成本,影响立法的严肃性,而且损害上位法的权威。
  解决不必要、不适当重复立法的问题,應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科学选题立项。选题要坚持问题导向,树立立什么法、解决什么问题的思路。题目不能宏大而宽泛,尽量多选小切口、小快灵项目,少搞大而全小而全项目。题目选好后应该加强科学评估,重点论证解决问题的主要制度设计与可行性分析。要防止叠床架屋、交叉重复立项,避免立法对象、调整关系不清晰以及过于碎片化的项目立项。二要组织专班起草。立法项目确定后,要明确承担起草任务的人员和组织形式。建议以专班起草为主要组织形式,可以是部门内跨单位的起草专班,也可以是跨部门的起草专班,还可以委托有能力的第三方起草。无论以哪种方式起草,都要坚持开门起草,注意吸收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尽量做到立法、实务和专家三结合,避免“草台班子”起草。三要深入调查研究。首先要学深悟透上位法和相关政策;其次要深入第一线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吃透基层情况和问题症结所在,更要找准立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次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集中民意民智。最后经过充分研究,总结提炼出自己的特色特点,包括好的做法经验,把它凝炼成法言法语,增加原创性内容比例。四要认真审议法规草案。应该提前把草案送到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手里,尽量把立法工作与执法检查、专题询问、辅导讲座、立法后评估、法规清理等结合起来,为审议法规做好充分准备。五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一是明确重复立法的界限。立法法关于重复立法的规定比较原则,缺乏具体界限和标准,怎么理解“一般不重复”?实践中不好掌握,建议制定一个指导性意见。二是建立重复立法的说明制度。在草案的起草和审议阶段,提供文本对照表格,对重复的上位法条文,要加上标识,并要说明重复的理由。三是建立重复比例量化和退回制度。对必要、适当重复的条款数简单划一个比例原则,对不符合要求的法规草案实行退回处理。
  (作者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会等群团组织参与国家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必须把群团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使之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铁路基层站段工会组织要深入学习、深化认识,立足自身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群众优势、资源优势,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在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敦煌契约文书研究》,系“中国法律史学文丛”之一,王斐弘著,520页,43.2万字,商务印书馆馆2021年9月出版。  敦煌法学是敦煌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敦煌法学主要研究对象之一的敦煌契约文书,广涉借贷契、买卖契(包括一般买卖、土地交易)、租佃契、雇工契、养男立嗣契和放妻书、放良书、分书和遗书,可称为“敦煌五契四书”。  本书是集中、系统、深入研究敦煌契约文书的著述之一。通过这些隐含于民间的民间
期刊
重大事项决定权,即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作出决议决定,这是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十四五”规划编制事关未来长远发展和民生福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浙江省湖州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服务市委决策、保证市委部署落实,强化责任担当,积极探索实践,把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贯穿于“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取得了“市委肯定、政府支持、群众满意”的良好效果,并形成了一些经验体会,也作了一些理性思考.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全生产做出的一系列论述、指示批示,紧紧抓住了安全生产的关键点和问题的要害处,为铁路安全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行动指南,对统筹推进、综合治理铁路运输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只有深刻领会、精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方法论、实践论,全方位补齐短板,大力夯实基础,才能确保安全生产持续稳定、久久为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生态立法科学性,提升生态立法实效性,增强生态立法合法性。生态立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须始终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为目标遵循,以推动生态立法公众有序有效参与为路径遵循,以理性识别和发现生态立法中真实民意为内容遵循,通过科学的生态立法促进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共生。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法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与2019年11月他在考察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时首次提出的“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重要论述一脉相承,是对“中国式民主”的最新重要阐释,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浙江在市县乡层面全面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追溯其渊源,就是发端于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票决制借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平台的载体优势,抓住了群众
期刊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无论是保障市场经济体系良好运行,还是生态环境保护,都需要通过法治来实现;无论是破解眼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还是社会治理的长远发展,都需要法治的规范、引领和保障。因此,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方法治体系建设,着力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法治引领城镇总体规划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快
期刊
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包括以斗争为主;以合作为主、斗争为辅;以合作为根本,以斗争和竞争求合作。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零散到系统发展,背后的原因既与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以及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使命相关,也与变化多端的国际形势相关。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要掌握国际话语主动权,就应该植根于党的具体实践和文明转向,开辟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关系新格局,不断推进国际话语平台建设。
西方各国纷纷布局数字时代的产业重组、技术标准设定和法律法规的兼容,特别是美国与欧盟试图通过成立具有跨大西洋性质的贸易与技术委员会来抢先设定国际数字规则,进而以共同价值观来排挤中国在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参与和数字秩序构建。鉴于此,中国应立足自主创新,完善产业布局、强化供应链安全;构建合作网络,形成产业联盟、扩散中国技术标准;推进贸易对话,参与规则制定、反对西方价值观输出,分化西方技术孤立,警惕美国与欧盟利用新的贸易和技术规则建立数字话语霸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这一重要论述要求并指引铁路基层党组织要学好用好党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强化党建优势,聚力融合举措,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努力推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筑牢干部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思想根基,为铁路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