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的高考语文备考复习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科学有效地抓好最后100天的复习,对决胜高考全局至关重要。
一、既做强化训练,更注重基础和回归本源
高考试题一般是按由易到难以3∶5∶2的结构来命制的,其中80%属易答题和较有难度而绝大多数考生通过努力能够做出的,仅有20%的高难度题,是为了适应和突出高考的选拔性特点,有人称其为“二八法原则”。
语文备考复习最后阶段的强化训练固不可少,但要根据高考试题的设置及学生实际,不一味去做大量的高难度而又出力不讨好(效果差)的题,坚持保“八”争“二”的原则,力求回归《考纲》,回归基础,回归课本,回归试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系统梳理,关键之处讲清悟透,着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应试能力的目的。
二、稳扎稳打,抓好各个复习环节
1.针对学科特点,做卡片积累。
语文学科和数理化等学科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学好它,掌握其中方方面面的知识,既不能靠公式运算得来,又不能用定理推导获取,只能靠平时的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它需要的是慢功,像汉字的音形义、词、熟语(包括成语、俗语、谚语和歇后语)的意义和用法等识记性的基础知识,可做成卡片,随时翻看,随时积累,既掌握其常见读音、意义和用法,更要注意其特殊之处,同时督促学生阅读课文,背诵名言名句以及精彩词汇,既可应对默写又能在阅读鉴赏和写作中派上用场,这是提高成绩卓有成效的方法。
2.重锤敲打各个知识点,夯实基础。
在第一轮考点讲解、题型训练的基础上,认认真真地把课本上所有的文章梳理一遍,把散见在课本中的基础知识理清楚,并整理平时做过的所有试卷,按基础、阅读鉴赏、语言表达运用和作文分别归类,找准薄弱环节和知识盲点,对症下药,把错误集中、失分较多的部分作为重点,有目的地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使学生在一讲一练中掌握答题规律,获得解题技巧,揭示盲点,查漏补缺,不留遗憾。
同时,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问题,从近年全国卷、省市模拟题中搜集建立“错题档案”,这种方法比正面训练效果更佳。
3.抓典型试题,提高迁移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认真钻研近年来全国以及各省市高考试题,不光是看答案,更要看答案之所来,不死扣答案,而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理解做出类似答案。高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是历年得分较低、复习收效慢的部分,也是许多考生头疼的地方,加之命题者往往在时间、空间、逻辑等方面给考生设障碍,摆迷魂阵,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偷梁换柱、以偏概全、已然未然、断章取义、因果倒置、强加因果等手段设置陷阱,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在概念判断、信息筛选、句意理解和推断整合能力方面进行指导性训练,防止在这些方面碰硬伤,落入圈套。
4.强化写作基本功训练,全面提高成绩。
作文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中之重。作文备考要提早着手,渗透在平时。而在临近高考的100天里,要强化学生的写作实践训练,着重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锤炼语言方面入手,具体操作上也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读写并重、以读促写和专题训练与综合训练、片段写作与常规写作相结合的方法,如可以进行拟题、审题立意和整理、筛选梳理素材入文的训练。
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以文体为线索,可以有效地串起作文训练多方面的能力要求,是纲举目张的复习思路。复习前期,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和散文等主要文体的写作要领,让他们领会不同文体在不同情况下的相对优势。而在后阶段的复习中要因人而异,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高考作文的“文体自选”给了考生以较大的自由空间,我们在鼓励学生写擅长文体的同时,还应倡导他们最好写议论文,因为议论文能够更充分地反映考生认识事物的立场、观点、态度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更鲜明透彻地发表他们的见解看法,这种文体也受到大多数阅卷者的青睐。而议论文写作的关键是合理的章法结构和严密的论证过程。因此,要引导学生关心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学会思考,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他们运用联想和想象以及辩证思维、异向思维,对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作深入细致地思考,从而发掘题材,抒写个性,深刻立意。
一篇精彩而规范的考场作文一般有两大特点:一是内容上有新颖独到之处,读来让人情有所动;二是语言上有特色,能展示其扎实的文化底蕴。因此,我们要在鼓励学生平时积累词汇、材料的同时,引导他们在语言上、句式上、修辞上、引用上下功夫,通过扎实训练,让他们学会运用擅长的文体,拟写精彩的标题,打造精美的开头,表现美好的情趣,显示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营诗化的结尾,使考场作文有文采、有亮点,从而获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一、既做强化训练,更注重基础和回归本源
高考试题一般是按由易到难以3∶5∶2的结构来命制的,其中80%属易答题和较有难度而绝大多数考生通过努力能够做出的,仅有20%的高难度题,是为了适应和突出高考的选拔性特点,有人称其为“二八法原则”。
语文备考复习最后阶段的强化训练固不可少,但要根据高考试题的设置及学生实际,不一味去做大量的高难度而又出力不讨好(效果差)的题,坚持保“八”争“二”的原则,力求回归《考纲》,回归基础,回归课本,回归试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系统梳理,关键之处讲清悟透,着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应试能力的目的。
二、稳扎稳打,抓好各个复习环节
1.针对学科特点,做卡片积累。
语文学科和数理化等学科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学好它,掌握其中方方面面的知识,既不能靠公式运算得来,又不能用定理推导获取,只能靠平时的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它需要的是慢功,像汉字的音形义、词、熟语(包括成语、俗语、谚语和歇后语)的意义和用法等识记性的基础知识,可做成卡片,随时翻看,随时积累,既掌握其常见读音、意义和用法,更要注意其特殊之处,同时督促学生阅读课文,背诵名言名句以及精彩词汇,既可应对默写又能在阅读鉴赏和写作中派上用场,这是提高成绩卓有成效的方法。
2.重锤敲打各个知识点,夯实基础。
在第一轮考点讲解、题型训练的基础上,认认真真地把课本上所有的文章梳理一遍,把散见在课本中的基础知识理清楚,并整理平时做过的所有试卷,按基础、阅读鉴赏、语言表达运用和作文分别归类,找准薄弱环节和知识盲点,对症下药,把错误集中、失分较多的部分作为重点,有目的地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使学生在一讲一练中掌握答题规律,获得解题技巧,揭示盲点,查漏补缺,不留遗憾。
同时,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问题,从近年全国卷、省市模拟题中搜集建立“错题档案”,这种方法比正面训练效果更佳。
3.抓典型试题,提高迁移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认真钻研近年来全国以及各省市高考试题,不光是看答案,更要看答案之所来,不死扣答案,而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理解做出类似答案。高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是历年得分较低、复习收效慢的部分,也是许多考生头疼的地方,加之命题者往往在时间、空间、逻辑等方面给考生设障碍,摆迷魂阵,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偷梁换柱、以偏概全、已然未然、断章取义、因果倒置、强加因果等手段设置陷阱,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在概念判断、信息筛选、句意理解和推断整合能力方面进行指导性训练,防止在这些方面碰硬伤,落入圈套。
4.强化写作基本功训练,全面提高成绩。
作文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中之重。作文备考要提早着手,渗透在平时。而在临近高考的100天里,要强化学生的写作实践训练,着重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锤炼语言方面入手,具体操作上也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读写并重、以读促写和专题训练与综合训练、片段写作与常规写作相结合的方法,如可以进行拟题、审题立意和整理、筛选梳理素材入文的训练。
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以文体为线索,可以有效地串起作文训练多方面的能力要求,是纲举目张的复习思路。复习前期,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和散文等主要文体的写作要领,让他们领会不同文体在不同情况下的相对优势。而在后阶段的复习中要因人而异,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高考作文的“文体自选”给了考生以较大的自由空间,我们在鼓励学生写擅长文体的同时,还应倡导他们最好写议论文,因为议论文能够更充分地反映考生认识事物的立场、观点、态度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更鲜明透彻地发表他们的见解看法,这种文体也受到大多数阅卷者的青睐。而议论文写作的关键是合理的章法结构和严密的论证过程。因此,要引导学生关心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学会思考,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他们运用联想和想象以及辩证思维、异向思维,对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作深入细致地思考,从而发掘题材,抒写个性,深刻立意。
一篇精彩而规范的考场作文一般有两大特点:一是内容上有新颖独到之处,读来让人情有所动;二是语言上有特色,能展示其扎实的文化底蕴。因此,我们要在鼓励学生平时积累词汇、材料的同时,引导他们在语言上、句式上、修辞上、引用上下功夫,通过扎实训练,让他们学会运用擅长的文体,拟写精彩的标题,打造精美的开头,表现美好的情趣,显示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营诗化的结尾,使考场作文有文采、有亮点,从而获得较为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