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形势下,大学生人文素质缺乏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本文针对该现象进行了阐述,并对人文素质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人文科学相通相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0000-00
1.引言
甲:“抗日战争是什么时间爆发的?”
乙:“我怎么可能知道,我是理科生!”
这样的对话你是否很熟悉?甚至是你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如今的学生懂得ABC,懂得XYZ,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了解长城,黄河,不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懂得《四书》、《史记》,他们怎么可能为中华民族献身?怎么可能为中国服务?”
你是否听过这样的担忧?
“现在多数的学生是借一些应用性强的书籍,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会借阅文学、历史、哲学之类的人文书籍了,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我们学校,很多理工院校也都是这样的”
你是不是留意过这样的现象?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现在很多人都把大学教育看成是一种单纯的职业教育。认为上大学,就是学一门专业,掌握一门技能,毕业后能找到一个好的职业(工资高,待遇好),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诸如上述理科生不熟悉历史,人文素养缺乏的现象也就比比皆是!
尤其,我国高等教育中,急功近利的“功利化”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重科技轻人文,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轻教养。对理工科学生,忽视如何做人的人文教育,忽视文化这一更加重要的做人的基础。表面看来,似乎这些基础在业务工作中并不直接有用,并不立竿见影。似乎我们的教育只是为了物质文明建设,只是为了经济建设,乃至只是为了市场经济而服务的!
孰不知,现代化建设不是靠资金,也不是靠技术,归根到底要靠人才!人才并不是仅仅拥有专业技术就行,必须是人文素质和科学教养相结合的全才,尤其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必不可少的。人文教养会深刻地影响到一个社会的治、乱、兴、衰,而且通过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对这个民族的发展产生久远的影响。
我们培养出的理工科方面高层次人才决不应该是仅仅掌握科学本领的“机器人”,而应是有知识、有智慧、有教养的人,让他们的知识得以不断充实,智慧不断激发,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得以不断提升,用所掌握的科技本领去服务人民,服务于国家。“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德”与“教养”是根本,是源泉。无论从目前教育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来考虑,还是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来考虑,应该是加强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时刻了!
3.人文素养的内涵及其提升途径
何谓人文素质?一定程度上,人文素质与科学教养是两个对举的概念。科学教养主要指崇尚真理、实事求是、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等,而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
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有结构合理的知识网络。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必须有丰富的人文知识,知识面涉及一个大学生的格局问题。例如,学理工科的学生,不仅要熟悉与自己有关的理工科知识,还要广泛地涉猎文科知识。学习文科知识可完善我们的思维能力,这对于做一个全面的,高层次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学习知识时应该准确的把握内容,并深刻的体会与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能达到丰富自身内涵的目的。同时,还应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必须做到主次分明,而且主次之间有合理的关系。主要领域的重要知识当然要精要细,而次要领域的知识不妨浅显一些。
其次,要培养应用的能力!有的人知识面很广,却写不出来文章,讲不出道理,甚至表达不清楚自己的想法,这样当然不行。知识只有内化成为能力后,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这就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一样,给你再多的知识,你总有一天会用完;若能将其上升转化为能力,则如有钓鱼技术在手一样,你将一辈子有鱼吃,而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老师的传授与指点,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善于思考,勇于实践,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层次——将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人文素质。学习文科知识,不能止于获得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重在领悟其中的精神,使知识和技能内化为人文素质。例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可作为我们学习的楷模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几千年来,千万爱国志士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献身的浩然正气,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十分宝贵的人文精神。总之,要结合知识的学习,教育学生做人的基本道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为荣什么为耻,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4.高等学校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今天提倡的人文教育,是“人性复归”的教育,它来自于人们对近百年来科学教育的发达、人文教育的失落所造成的人性缺陷的猛省;来自于人们对工业发达的同时所造成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从而引发的忧患意识和对幸福、对生存价值的沉思;更来自于人们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的拜金主义,以及在此观念之下贪污腐败,法制观念淡漠,道德水准下降等卑劣现象的深恶痛绝。因此,它既是全人类的自省意识,又是民族自省意识。高等教育以其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地位和自身的特点,在人文教育中具有特殊功能,负有重要使命![4]
所以,高等学校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开展人文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系统开设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类的选修课程,并规定文、理、工各科类学生选修人文、艺术类课程的最低学时和学分,在课程结构上保证文化素质教育得以实施。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积极意义。
②实施必读书目制度。图书馆应该是大学的最重要的设施,好书应该是人生最优秀的老师。认真读一部文化名著,就是接受一次文化的熏陶,其意义不亚于听一门文化教育课程。尤其刚入校的学生,尚未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缺乏自觉读书的习惯,向他们推荐若干必读书目,有利于将其带入一个色彩斑斓的文化世界。
③开设各种文化素质教育的专题讲座。高水平的人文艺术类讲座集学术功能、教育功能于一体,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④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对文化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在实际操作与活动中耳濡目染,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从而提高文化修养。
5.德才兼备,方显英雄本色
在高等教育中,重视人文教育,高举人文素质教育的大旗,并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正是顺应了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走在了时代的前面。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通相融,就可能使科学教养和人文素质浑成一体,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石亚军.面向21世纪:高等文科教育的改革和建设[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吴廷玉主编.大学生人文修养[G].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9.
[3]唐英等.人文科学与人文素质导论[G].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9.
[4]周远清、阎志坚编.论文化素质教育[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关键词]人文科学相通相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0000-00
1.引言
甲:“抗日战争是什么时间爆发的?”
乙:“我怎么可能知道,我是理科生!”
这样的对话你是否很熟悉?甚至是你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如今的学生懂得ABC,懂得XYZ,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了解长城,黄河,不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懂得《四书》、《史记》,他们怎么可能为中华民族献身?怎么可能为中国服务?”
你是否听过这样的担忧?
“现在多数的学生是借一些应用性强的书籍,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会借阅文学、历史、哲学之类的人文书籍了,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我们学校,很多理工院校也都是这样的”
你是不是留意过这样的现象?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现在很多人都把大学教育看成是一种单纯的职业教育。认为上大学,就是学一门专业,掌握一门技能,毕业后能找到一个好的职业(工资高,待遇好),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诸如上述理科生不熟悉历史,人文素养缺乏的现象也就比比皆是!
尤其,我国高等教育中,急功近利的“功利化”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重科技轻人文,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轻教养。对理工科学生,忽视如何做人的人文教育,忽视文化这一更加重要的做人的基础。表面看来,似乎这些基础在业务工作中并不直接有用,并不立竿见影。似乎我们的教育只是为了物质文明建设,只是为了经济建设,乃至只是为了市场经济而服务的!
孰不知,现代化建设不是靠资金,也不是靠技术,归根到底要靠人才!人才并不是仅仅拥有专业技术就行,必须是人文素质和科学教养相结合的全才,尤其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必不可少的。人文教养会深刻地影响到一个社会的治、乱、兴、衰,而且通过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对这个民族的发展产生久远的影响。
我们培养出的理工科方面高层次人才决不应该是仅仅掌握科学本领的“机器人”,而应是有知识、有智慧、有教养的人,让他们的知识得以不断充实,智慧不断激发,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得以不断提升,用所掌握的科技本领去服务人民,服务于国家。“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德”与“教养”是根本,是源泉。无论从目前教育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来考虑,还是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来考虑,应该是加强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时刻了!
3.人文素养的内涵及其提升途径
何谓人文素质?一定程度上,人文素质与科学教养是两个对举的概念。科学教养主要指崇尚真理、实事求是、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等,而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
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有结构合理的知识网络。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必须有丰富的人文知识,知识面涉及一个大学生的格局问题。例如,学理工科的学生,不仅要熟悉与自己有关的理工科知识,还要广泛地涉猎文科知识。学习文科知识可完善我们的思维能力,这对于做一个全面的,高层次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学习知识时应该准确的把握内容,并深刻的体会与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能达到丰富自身内涵的目的。同时,还应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必须做到主次分明,而且主次之间有合理的关系。主要领域的重要知识当然要精要细,而次要领域的知识不妨浅显一些。
其次,要培养应用的能力!有的人知识面很广,却写不出来文章,讲不出道理,甚至表达不清楚自己的想法,这样当然不行。知识只有内化成为能力后,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这就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一样,给你再多的知识,你总有一天会用完;若能将其上升转化为能力,则如有钓鱼技术在手一样,你将一辈子有鱼吃,而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老师的传授与指点,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善于思考,勇于实践,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层次——将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人文素质。学习文科知识,不能止于获得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重在领悟其中的精神,使知识和技能内化为人文素质。例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可作为我们学习的楷模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几千年来,千万爱国志士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献身的浩然正气,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十分宝贵的人文精神。总之,要结合知识的学习,教育学生做人的基本道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为荣什么为耻,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4.高等学校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今天提倡的人文教育,是“人性复归”的教育,它来自于人们对近百年来科学教育的发达、人文教育的失落所造成的人性缺陷的猛省;来自于人们对工业发达的同时所造成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从而引发的忧患意识和对幸福、对生存价值的沉思;更来自于人们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的拜金主义,以及在此观念之下贪污腐败,法制观念淡漠,道德水准下降等卑劣现象的深恶痛绝。因此,它既是全人类的自省意识,又是民族自省意识。高等教育以其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地位和自身的特点,在人文教育中具有特殊功能,负有重要使命![4]
所以,高等学校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开展人文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系统开设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类的选修课程,并规定文、理、工各科类学生选修人文、艺术类课程的最低学时和学分,在课程结构上保证文化素质教育得以实施。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积极意义。
②实施必读书目制度。图书馆应该是大学的最重要的设施,好书应该是人生最优秀的老师。认真读一部文化名著,就是接受一次文化的熏陶,其意义不亚于听一门文化教育课程。尤其刚入校的学生,尚未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缺乏自觉读书的习惯,向他们推荐若干必读书目,有利于将其带入一个色彩斑斓的文化世界。
③开设各种文化素质教育的专题讲座。高水平的人文艺术类讲座集学术功能、教育功能于一体,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④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对文化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在实际操作与活动中耳濡目染,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从而提高文化修养。
5.德才兼备,方显英雄本色
在高等教育中,重视人文教育,高举人文素质教育的大旗,并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正是顺应了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走在了时代的前面。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通相融,就可能使科学教养和人文素质浑成一体,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石亚军.面向21世纪:高等文科教育的改革和建设[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吴廷玉主编.大学生人文修养[G].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9.
[3]唐英等.人文科学与人文素质导论[G].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9.
[4]周远清、阎志坚编.论文化素质教育[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