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从小抓起,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对数学课堂教学作积极的探索,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建立民主和谐关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去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及时表扬学生取得的成绩,使其不断获得学习预期和尊重需要的满足,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和激情。其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活动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形成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第三,教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使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增强敢于创新、不怕挫折、执著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
如有这样一道题:某小学放两部科学教育影片,第一部长585米,放映19.5分钟,第二部长720米,要比第一部多放映多少分钟?对于这道题,教师要求是只列式不计算,比一比看谁用的方法多。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很快有多数同学先后列出3种不同的算式:①720÷(585÷19.5)-19.5;②19.5×(720÷585)-19.5;③(19.5÷585)×(720-585)。紧接着在教师的鼓励启发下,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相继又出现了2种不同的解法:④(720-585)÷(585÷19.5);⑥19.5×[(720-585)÷585]。然后指出回答每一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学生纷纷踊跃发言说出各自的理由,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这样既激活了课堂气氛,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丰富想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越丰富,创新能力就越强。想象是通过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心理过程。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的局限,引导往广处想、往新处想、往趣处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概念教学,学生除提出为什么这样表述外,想象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形。如教学“平行线概念”后,可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分别去掉“在同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这三个要点将会产生什么情形?这样学生就可能利用一种逆向思维小学数学课本中有很多题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题材,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思维,敢于大胆创新。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思考题: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平均种成6行,每行有3棵,该怎么种?学生知道,每行3棵,6行就是需要18棵,可现在只有7棵树,缺11棵树,怎么种?这个超乎常规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这时老师要把握机会,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老师可出示以下问题:①5棵树种成2行,每行有3棵,怎么种?②7棵树种成3行,每行3棵,怎么种?③6棵树种成3行,每行3棵,怎么种?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发现“公共树”的作用,掌握一棵树有时可顶上二棵树甚至顶上三棵树的不同排法,使上述思考题最终得以解决,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由此得到培养。
三、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通过老师的演示,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再采用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变一人演给众人看为人人参与、个个动手。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然后让同学们相互检查讨论。最后学生汇报。接着老师提问:①是不是每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剪拼成长方形(正方形)?②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它的面积大小有没有改变?③我们已经会求长方形的面积,那怎么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④我们看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与宽是什么关系?通过边操作边提问回答,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方法了。
四、鼓励质疑,保持创新的积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教学中,教师一定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尤其是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新旧知识的连结处,思考问题的转折处,沿着学生的思路认真斟酌,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中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钥匙”。二要层层设疑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每节课的重点、关键处,要给学生提供引起观察、探索、讨论、发现的疑问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递进式的质疑问难。三要针对学生实际采取竞赛、評比、游戏等方法,激励学生质疑问难,以维持其探索的动机,不断唤起新的创新意识。如,一位老师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有个学生发问:“为什么2+2=2×2,而4+4不等于4×4呢?”这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的独特的有价值的问题,这位老师及时予以表扬,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样,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乘法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强化了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求热情。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既体现了这位老师的教学艺术,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只要在教师的积极鼓励和指导下都具有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
五、巧设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因而在教学中除基本练习外,教师应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数学问题进行广泛的联想,积极探索,鼓励他们广开思路,作出与众不同的富有创见的设想,提出别出心裁好的解法。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关于人民币的知识很多,谁能把自己了解到的一些人民币的知识告诉同学们呢?学生甲说:“我知道壹百元的人民币对着阳光看,可以看出有道金属线,如果没有就是假币。”学生乙说:“里面还有一个人头像,如果说没有也是假币。”学生丙说:“人民币上印有几种不同的文字,是供少数民族看的。”学生丁说:“人民币上有一个或几个黑点,那是供盲人辨认的。”学生了解的课本以外的知识实在太多了,这样使学生的信息相互影响、相互吸引,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必要的。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的学数学,数学教学才有充满创新的活力。
一、建立民主和谐关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去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及时表扬学生取得的成绩,使其不断获得学习预期和尊重需要的满足,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和激情。其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活动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形成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第三,教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使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增强敢于创新、不怕挫折、执著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
如有这样一道题:某小学放两部科学教育影片,第一部长585米,放映19.5分钟,第二部长720米,要比第一部多放映多少分钟?对于这道题,教师要求是只列式不计算,比一比看谁用的方法多。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很快有多数同学先后列出3种不同的算式:①720÷(585÷19.5)-19.5;②19.5×(720÷585)-19.5;③(19.5÷585)×(720-585)。紧接着在教师的鼓励启发下,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相继又出现了2种不同的解法:④(720-585)÷(585÷19.5);⑥19.5×[(720-585)÷585]。然后指出回答每一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学生纷纷踊跃发言说出各自的理由,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这样既激活了课堂气氛,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丰富想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越丰富,创新能力就越强。想象是通过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心理过程。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的局限,引导往广处想、往新处想、往趣处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概念教学,学生除提出为什么这样表述外,想象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形。如教学“平行线概念”后,可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分别去掉“在同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这三个要点将会产生什么情形?这样学生就可能利用一种逆向思维小学数学课本中有很多题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题材,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思维,敢于大胆创新。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思考题: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平均种成6行,每行有3棵,该怎么种?学生知道,每行3棵,6行就是需要18棵,可现在只有7棵树,缺11棵树,怎么种?这个超乎常规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这时老师要把握机会,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老师可出示以下问题:①5棵树种成2行,每行有3棵,怎么种?②7棵树种成3行,每行3棵,怎么种?③6棵树种成3行,每行3棵,怎么种?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发现“公共树”的作用,掌握一棵树有时可顶上二棵树甚至顶上三棵树的不同排法,使上述思考题最终得以解决,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由此得到培养。
三、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通过老师的演示,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再采用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变一人演给众人看为人人参与、个个动手。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然后让同学们相互检查讨论。最后学生汇报。接着老师提问:①是不是每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剪拼成长方形(正方形)?②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它的面积大小有没有改变?③我们已经会求长方形的面积,那怎么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④我们看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与宽是什么关系?通过边操作边提问回答,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方法了。
四、鼓励质疑,保持创新的积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教学中,教师一定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尤其是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新旧知识的连结处,思考问题的转折处,沿着学生的思路认真斟酌,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中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钥匙”。二要层层设疑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每节课的重点、关键处,要给学生提供引起观察、探索、讨论、发现的疑问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递进式的质疑问难。三要针对学生实际采取竞赛、評比、游戏等方法,激励学生质疑问难,以维持其探索的动机,不断唤起新的创新意识。如,一位老师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有个学生发问:“为什么2+2=2×2,而4+4不等于4×4呢?”这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的独特的有价值的问题,这位老师及时予以表扬,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样,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乘法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强化了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求热情。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既体现了这位老师的教学艺术,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只要在教师的积极鼓励和指导下都具有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
五、巧设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因而在教学中除基本练习外,教师应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数学问题进行广泛的联想,积极探索,鼓励他们广开思路,作出与众不同的富有创见的设想,提出别出心裁好的解法。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关于人民币的知识很多,谁能把自己了解到的一些人民币的知识告诉同学们呢?学生甲说:“我知道壹百元的人民币对着阳光看,可以看出有道金属线,如果没有就是假币。”学生乙说:“里面还有一个人头像,如果说没有也是假币。”学生丙说:“人民币上印有几种不同的文字,是供少数民族看的。”学生丁说:“人民币上有一个或几个黑点,那是供盲人辨认的。”学生了解的课本以外的知识实在太多了,这样使学生的信息相互影响、相互吸引,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必要的。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的学数学,数学教学才有充满创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