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择校费现象源于“择校热”,“择校热”源于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短缺且配置不均衡。以“扶弱保强”理念,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是对“择校热”现象釜底抽薪的治本之举。
一只鞭之不去的嗜血蚂蝗
近多年来,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存在的“择校热”和乱收择校费现象,一直在国人的怨声载道中“高歌猛进”,在政府整肃严查中愈演愈烈。
以西安市为例,尽管市政府出台了不少严查政令,但在市区内,2009年秋季违规招收择校生、乱收择校费现象仍较普遍存在。每个择校生缴费的多少,既与其择校(奥数)考试成绩挂钩,更与学校知名度相关。一般学校6千元到1万元,较好学校1到3万元,高知名度学校3到7万元,其中尤以所谓“八大名校”所属中小学为最甚,收费之多令人乍舌。有人粗略匡算,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收取择校费每年在3亿元以上。这些钱都是采取学生家长“被自愿”和不打任何收据的地下方式收取的。
存在于义务教育中的这一沉疴痼疾,。虽达不到吃人虎狼之祸,却算得上嗜血蚂蝗之患。它以“政府免费,学校收费”的悖谬现象,强力抵消国家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的政策效应,危害政府公信力,损伤教育公平。它以巨额“地下黑钱行为”滋生腐败,使有些“校官”、甚至党政官员乘机从事“权钱交易”、大发“择校财”。它把秘而不宣的奥数考试成绩异化为义务教育学校的录生依据,使窒息儿童天性的“奥数热”在喊“打”声中有升无降,小学生叫苦不迭。
择校费,一只鞭之不去的嗜血蚂蝗!
何以“抽刀断水水更流”
屡禁不止的“择校热”和择校费问题,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现状的矛盾日趋尖锐。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深化,人们已不满足于获得子女就近免费入学的机会,进而要求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但另一方面,由于地域或历史原因,优质教育资源却严重短缺,并且集中配置在城镇中的部分学校,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家长舍近求远,舍弃送孩子就近上学、享受免费教育的法定权利,而追求跨学区、掏高价、上优质学校的择校之路,进而酿造出不断升温的“择校热”和巨额择校费问题。而那些优质资源富集的义务教育中小学,既要执行政府的禁令,又抵挡不住“择校热”的压力和巨额择校费的诱惑力,于是,就选择了针锋相对的“曲线闯红灯”方式:“不准招收择校生”吗?那就秘密招生!“不准进行择校考试”吗?那就委托民办培训机构偷偷进行奥数考试!“不准收取择校费”吗?那就隐秘地自定择校费标准,迫使学生家长寻找并通过担保人“自愿”缴费,不打收据,不留把柄,收得干净利落!
不言而喻,义务教育阶段的客观矛盾,产生了择校问题上的“猫鼠游戏”,使政府的禁令成为“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徒劳之举。
釜底抽薪的治本之举
择校费现象源于“择校热”:“择校热”源于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短缺且配置不均衡。显而易见,以“扶弱保强”理念,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是对乱收择校费现象釜底抽薪的治本之举。不少地方政府虽已出台了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但进展缓滞,与群众期望值相差甚大。所以,应当深化对加速义务教育均衡化紧迫意義的认识,遵循城乡一体化思路,由点到面、由城镇到县域、由市区到市域,加快实施步伐:
一、加快整合义务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布局均衡。针对近年来生源加速由农村流向城镇,导致农村部分教育资源闲置而城镇却出现上学难的现象,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和城镇改造的推进,采取撤并、改扩建、新建学校等办法,大规模整合义务教育资源,调整和优化中小学布局,使其与生源状况相适应,为“就近入学”创造基本条件。
二、加快设施标准化建设,促进优质硬件均衡。针对各学校硬件资源配置不均衡状态,不断加大各级财政对义务教育办学设施标准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在项目安排、现代教学基本设施配备方面,着力向薄弱学校倾斜,使之尽快达到优质学校水平。
三、加快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促进优质师资均衡。通过构建和实行“教师定期轮换制”,努力实现师资在各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均衡配置。当下要狠抓两个环节:一是采取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促使“名校长”和“名师”向薄弱学校流动,充分发挥他们引领教学和引领生源的作用。二是以深造进修、观摩教学、现场指导等措施,全方位强化对薄弱学校教师的培训,促进其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加速提升,进而达到优质师资的均衡配置。这是整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均衡。针对由于信息不均等而导致的课程资源配置不均衡现状,加快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覆盖城乡、资源丰富、结构合理、功能适用的教育信息系统,及时将优质课程资源输向边远薄弱学校,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可以断言,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现之日,就是中小学择校费问题彻底解决之时。
亟需实施的治标之策
治标,就是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降温“择校热”。它的效果虽不及治本,但与治本却相辅相成。不有效降温“择校热”,义务教育均衡化则寸步难进。那么,怎样才能有效降温“择校热”呢?
首先,改革优质高中招生方式,实行完全的“指标到校”政策。优质高中,就是优质教育资源富集、教育教学质量高并被社会所认可的标准化高中。毋庸讳言,这些优质高中依据中考成绩“统一择优录生”而形成的各初中不同的升学率,是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趋向和择校热度的动力引擎。遏制“择校热”,必须从改革此点入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优质高中的全部招生指标,按各初中所招本学区在校生的相同比例,定向切块分配到校,分别单独划定各参考初中的录分线。这样做,由于使各初中学校毕业生升八优质高中的升学率相同,使按学区就近上学并达到条件的初中生都可以平等地升人优质高中而不需要择校,从而势必使初中、乃至小学的“择校热”自行降温,同时,也为薄弱学校稳定生源、加快发展提供了契机。
在这里,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指标“分配到校”的比例,至关重要。比例过小,比如陕西规定只按15%向普通初中分配,对于不断升温的“择校热”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无济于事。像灭火一样,泼水太少,只会越泼火越旺。
其次,改变封堵办法,实行严格限制下的“阳光择校”、“阳光收费”政策。择校,反映了人民群众追求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良好愿望。在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还未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还相对集中于城镇部分学校的情况下,在我国加速向工业化城镇化社会转型、社会人口加速向城镇流动的情况下,市区和城区发生择校现象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就西安市区而言,每年都有一些不符合就近入学条件、 而且义务教育“照顾政策”又涵盖不了的学龄儿童或少年。如果绝对禁止择校,这批学生难免陷入无学可上的境况。所以,将择校“一刀切”地加以禁止是不可取的。与其让长期封堵不住的“择校热”和乱收择校费现象在地下泛滥,不如在市区城区实行严格限制下的“阳光择校”、“阳光收费”政策。其要点有四:
一是在对各校教育资源状况和承担本学区义务教育学生数量做出恰当评估的基础上,由政府分别拟定出各校招收择校生的控制比例,将择校严格限制在完成本学区招生任务之后和拟定比例之内。控制比例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推进而逐步缩小,直至为零。
二是坚持择校生免试入学原则,严禁中小学委托社会上奥数学校(奥数班)进行变相入学考试。
三是在核算教育成本的基础上,由政府拟定择校费标准并向社会公布,由学校按照标准收费并出具正式收据,做到收费透明化。
四是各接收择校生的义务教育学校,应将择校生名单和择校费收支情况如实上报教育行政部门并予以公示,主动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和核查。
最后,还要切实改变治理“择校热”、乱收费的软弱状态,严治违规,严惩腐败。关键是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改变党政领导对违规违法现象睁只眼闭只眼、甚至纵容或参与的状况,要求其对教育部门不施压力、不批条子、不打招呼,对法规之所禁不开口子、不破例子、不给面子。二是改变监管不力状况,建立和强化政府职能部门齐抓共管、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与人民群众据实举报“三结合”的义务教育招生收费监管机制。三是改变处置违规违法事件“雷聲大、雨点小”的软弱状态,依规严惩其主要负责人,依法严究索贿受贿等腐败分子的刑事责任。
建立标本兼治的管理体制
无论是作为治本之举的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还是作为治标之策的降温“择校热”,都是必须由区域政府持之以恒地统筹规划、统筹投入、统筹资源、统筹政策、统筹管理的持续系统工程。它从管理体制上,要求区域内的一切义务教育资源和义务教育行为都要纳入统筹协调范围,区域政府要切实负起统筹协调职责。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一些由高等学校等国有事业或企业单位主办的义务教育学校、尤其是“名校”却非属地管理,当地政府对它们所拥有的教育资源鞭长莫及,甚至对其违规教育行为也无可奈何,从而使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超越区域法规的“特殊学校”,形成法规面前各义务教育学校不平等的现象。这是标本兼治择校费问题的体制障碍。
所以,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大胆实施属地化改革,将这些学校纳入区域政府统筹、统辖、统管的范围,从管理体制上保障标本兼治战略的有效实施。
日前,《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0)》揭晓,“2009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西安在30个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一。据媒体报道,西安的“择校热”及教育资源不均衡,是影响该城市排名的重要原因之一。
号称“教育大市”的西安该如何应对这次“排名”危机呢?在笔者看来,这或许正是一次契机,当地政府通过总结教训,认真反思,标本兼治,奋起直追,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西安的教育就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一只鞭之不去的嗜血蚂蝗
近多年来,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存在的“择校热”和乱收择校费现象,一直在国人的怨声载道中“高歌猛进”,在政府整肃严查中愈演愈烈。
以西安市为例,尽管市政府出台了不少严查政令,但在市区内,2009年秋季违规招收择校生、乱收择校费现象仍较普遍存在。每个择校生缴费的多少,既与其择校(奥数)考试成绩挂钩,更与学校知名度相关。一般学校6千元到1万元,较好学校1到3万元,高知名度学校3到7万元,其中尤以所谓“八大名校”所属中小学为最甚,收费之多令人乍舌。有人粗略匡算,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收取择校费每年在3亿元以上。这些钱都是采取学生家长“被自愿”和不打任何收据的地下方式收取的。
存在于义务教育中的这一沉疴痼疾,。虽达不到吃人虎狼之祸,却算得上嗜血蚂蝗之患。它以“政府免费,学校收费”的悖谬现象,强力抵消国家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的政策效应,危害政府公信力,损伤教育公平。它以巨额“地下黑钱行为”滋生腐败,使有些“校官”、甚至党政官员乘机从事“权钱交易”、大发“择校财”。它把秘而不宣的奥数考试成绩异化为义务教育学校的录生依据,使窒息儿童天性的“奥数热”在喊“打”声中有升无降,小学生叫苦不迭。
择校费,一只鞭之不去的嗜血蚂蝗!
何以“抽刀断水水更流”
屡禁不止的“择校热”和择校费问题,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现状的矛盾日趋尖锐。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深化,人们已不满足于获得子女就近免费入学的机会,进而要求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但另一方面,由于地域或历史原因,优质教育资源却严重短缺,并且集中配置在城镇中的部分学校,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家长舍近求远,舍弃送孩子就近上学、享受免费教育的法定权利,而追求跨学区、掏高价、上优质学校的择校之路,进而酿造出不断升温的“择校热”和巨额择校费问题。而那些优质资源富集的义务教育中小学,既要执行政府的禁令,又抵挡不住“择校热”的压力和巨额择校费的诱惑力,于是,就选择了针锋相对的“曲线闯红灯”方式:“不准招收择校生”吗?那就秘密招生!“不准进行择校考试”吗?那就委托民办培训机构偷偷进行奥数考试!“不准收取择校费”吗?那就隐秘地自定择校费标准,迫使学生家长寻找并通过担保人“自愿”缴费,不打收据,不留把柄,收得干净利落!
不言而喻,义务教育阶段的客观矛盾,产生了择校问题上的“猫鼠游戏”,使政府的禁令成为“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徒劳之举。
釜底抽薪的治本之举
择校费现象源于“择校热”:“择校热”源于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短缺且配置不均衡。显而易见,以“扶弱保强”理念,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是对乱收择校费现象釜底抽薪的治本之举。不少地方政府虽已出台了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但进展缓滞,与群众期望值相差甚大。所以,应当深化对加速义务教育均衡化紧迫意義的认识,遵循城乡一体化思路,由点到面、由城镇到县域、由市区到市域,加快实施步伐:
一、加快整合义务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布局均衡。针对近年来生源加速由农村流向城镇,导致农村部分教育资源闲置而城镇却出现上学难的现象,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和城镇改造的推进,采取撤并、改扩建、新建学校等办法,大规模整合义务教育资源,调整和优化中小学布局,使其与生源状况相适应,为“就近入学”创造基本条件。
二、加快设施标准化建设,促进优质硬件均衡。针对各学校硬件资源配置不均衡状态,不断加大各级财政对义务教育办学设施标准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在项目安排、现代教学基本设施配备方面,着力向薄弱学校倾斜,使之尽快达到优质学校水平。
三、加快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促进优质师资均衡。通过构建和实行“教师定期轮换制”,努力实现师资在各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均衡配置。当下要狠抓两个环节:一是采取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促使“名校长”和“名师”向薄弱学校流动,充分发挥他们引领教学和引领生源的作用。二是以深造进修、观摩教学、现场指导等措施,全方位强化对薄弱学校教师的培训,促进其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加速提升,进而达到优质师资的均衡配置。这是整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均衡。针对由于信息不均等而导致的课程资源配置不均衡现状,加快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覆盖城乡、资源丰富、结构合理、功能适用的教育信息系统,及时将优质课程资源输向边远薄弱学校,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可以断言,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现之日,就是中小学择校费问题彻底解决之时。
亟需实施的治标之策
治标,就是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降温“择校热”。它的效果虽不及治本,但与治本却相辅相成。不有效降温“择校热”,义务教育均衡化则寸步难进。那么,怎样才能有效降温“择校热”呢?
首先,改革优质高中招生方式,实行完全的“指标到校”政策。优质高中,就是优质教育资源富集、教育教学质量高并被社会所认可的标准化高中。毋庸讳言,这些优质高中依据中考成绩“统一择优录生”而形成的各初中不同的升学率,是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趋向和择校热度的动力引擎。遏制“择校热”,必须从改革此点入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优质高中的全部招生指标,按各初中所招本学区在校生的相同比例,定向切块分配到校,分别单独划定各参考初中的录分线。这样做,由于使各初中学校毕业生升八优质高中的升学率相同,使按学区就近上学并达到条件的初中生都可以平等地升人优质高中而不需要择校,从而势必使初中、乃至小学的“择校热”自行降温,同时,也为薄弱学校稳定生源、加快发展提供了契机。
在这里,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指标“分配到校”的比例,至关重要。比例过小,比如陕西规定只按15%向普通初中分配,对于不断升温的“择校热”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无济于事。像灭火一样,泼水太少,只会越泼火越旺。
其次,改变封堵办法,实行严格限制下的“阳光择校”、“阳光收费”政策。择校,反映了人民群众追求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良好愿望。在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还未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还相对集中于城镇部分学校的情况下,在我国加速向工业化城镇化社会转型、社会人口加速向城镇流动的情况下,市区和城区发生择校现象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就西安市区而言,每年都有一些不符合就近入学条件、 而且义务教育“照顾政策”又涵盖不了的学龄儿童或少年。如果绝对禁止择校,这批学生难免陷入无学可上的境况。所以,将择校“一刀切”地加以禁止是不可取的。与其让长期封堵不住的“择校热”和乱收择校费现象在地下泛滥,不如在市区城区实行严格限制下的“阳光择校”、“阳光收费”政策。其要点有四:
一是在对各校教育资源状况和承担本学区义务教育学生数量做出恰当评估的基础上,由政府分别拟定出各校招收择校生的控制比例,将择校严格限制在完成本学区招生任务之后和拟定比例之内。控制比例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推进而逐步缩小,直至为零。
二是坚持择校生免试入学原则,严禁中小学委托社会上奥数学校(奥数班)进行变相入学考试。
三是在核算教育成本的基础上,由政府拟定择校费标准并向社会公布,由学校按照标准收费并出具正式收据,做到收费透明化。
四是各接收择校生的义务教育学校,应将择校生名单和择校费收支情况如实上报教育行政部门并予以公示,主动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和核查。
最后,还要切实改变治理“择校热”、乱收费的软弱状态,严治违规,严惩腐败。关键是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改变党政领导对违规违法现象睁只眼闭只眼、甚至纵容或参与的状况,要求其对教育部门不施压力、不批条子、不打招呼,对法规之所禁不开口子、不破例子、不给面子。二是改变监管不力状况,建立和强化政府职能部门齐抓共管、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与人民群众据实举报“三结合”的义务教育招生收费监管机制。三是改变处置违规违法事件“雷聲大、雨点小”的软弱状态,依规严惩其主要负责人,依法严究索贿受贿等腐败分子的刑事责任。
建立标本兼治的管理体制
无论是作为治本之举的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还是作为治标之策的降温“择校热”,都是必须由区域政府持之以恒地统筹规划、统筹投入、统筹资源、统筹政策、统筹管理的持续系统工程。它从管理体制上,要求区域内的一切义务教育资源和义务教育行为都要纳入统筹协调范围,区域政府要切实负起统筹协调职责。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一些由高等学校等国有事业或企业单位主办的义务教育学校、尤其是“名校”却非属地管理,当地政府对它们所拥有的教育资源鞭长莫及,甚至对其违规教育行为也无可奈何,从而使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超越区域法规的“特殊学校”,形成法规面前各义务教育学校不平等的现象。这是标本兼治择校费问题的体制障碍。
所以,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大胆实施属地化改革,将这些学校纳入区域政府统筹、统辖、统管的范围,从管理体制上保障标本兼治战略的有效实施。
日前,《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0)》揭晓,“2009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西安在30个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一。据媒体报道,西安的“择校热”及教育资源不均衡,是影响该城市排名的重要原因之一。
号称“教育大市”的西安该如何应对这次“排名”危机呢?在笔者看来,这或许正是一次契机,当地政府通过总结教训,认真反思,标本兼治,奋起直追,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西安的教育就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