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课枯燥乏味,学生在历史课上无精打采,考试成绩也不甚理想。问其原因,教师照本宣科讲授历史实在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
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真正做到有效课堂教学,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经多年来的思考与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以人文精神为导向
在历史教育中更多的关注学生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思考,进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把握自身的命运。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先人在为民族团结统一、国家独立富强和社会繁荣进步的斗争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可以看到无数富有个性的历史杰出人物,如封建帝王中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乾隆帝的风流儒雅;辅国大臣中商鞅的锐意变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魏征的忠贞劝谏;爱国将领中卫青的勇猛、祖逖的豪放、岳飞的精忠、史可法的气节;历代诗人中屈原的忠贞、李白的浪漫、陆游的忧思等等。穿越古今,他们的声音仿佛仍在长空中回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古人这些事例、素材,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生动,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与时代潮流相结合
古人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与时代潮流相结合,要求教师精心选择材料,拓展延伸,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火药的发明时,告诉学生:火药的发明并不是古人有目的地研制的,而是古人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意外的发现。纵观中国历史,火药发明后虽被当作武器使用,但更多的是被中国人用来做喜庆或祛邪的爆竹。可是,当火药传到欧洲,便成了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手中锐利的武器,不仅把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阶层炸得粉碎,而且凭借其坚船利炮打开了我们东方大国的大门,从我国掠走大量的财富和国土。
发明火药,使国人惊喜骄傲;但固守不前,不去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落后就要挨打受屈辱。现在我们国家发展经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学习世界各国一切先进技术来发展自己。只有人人自强不息、奋发努力,才能民强国富,我们的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三、走教育改革创新路
“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毫无疑问,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但一些教师对创新的理解和在教学中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他们过分追求标新立异,总想着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有前人不曾有过的结论。而事实上你要推翻现有的结论,必须有足够的材料说明,否则很可能犯错误。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容易被各种新鲜事物所吸引;接受能力强,容易吸取各种知识,模仿成年人的举动;可塑性强,容易按照各种模式进行塑造。教师要有崭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地进行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历史教学中要改变学生原来的机械学习、个体学习和被动接受学习的旧方式,积极地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的崭新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
例如: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结合电影、电视中的历史故事片进行教学,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像开展历史竞赛,进行历史观点辩论等,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能力并举的效果。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
四、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种形式。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
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
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但学生对具体交战国的参战性质并不能一一区分。笔者这样提问:“塞尔维亚参战是否也属于非正义性质呢?”大家讨论后统一了认识:塞尔维亚的参战带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质,是正义的;但从交战范围、参战人数来说,影响小,不改变整个战争性质。经过比较,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蕴涵着丰富的内涵,教师把握得好,学生就学得轻松,他们的兴趣就浓,积极性就高,主动性就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像开展历史竞赛,进行历史观点辩论等,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能力并举的效果。
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真正做到有效课堂教学,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经多年来的思考与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以人文精神为导向
在历史教育中更多的关注学生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思考,进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把握自身的命运。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先人在为民族团结统一、国家独立富强和社会繁荣进步的斗争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可以看到无数富有个性的历史杰出人物,如封建帝王中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乾隆帝的风流儒雅;辅国大臣中商鞅的锐意变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魏征的忠贞劝谏;爱国将领中卫青的勇猛、祖逖的豪放、岳飞的精忠、史可法的气节;历代诗人中屈原的忠贞、李白的浪漫、陆游的忧思等等。穿越古今,他们的声音仿佛仍在长空中回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古人这些事例、素材,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生动,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与时代潮流相结合
古人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与时代潮流相结合,要求教师精心选择材料,拓展延伸,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火药的发明时,告诉学生:火药的发明并不是古人有目的地研制的,而是古人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意外的发现。纵观中国历史,火药发明后虽被当作武器使用,但更多的是被中国人用来做喜庆或祛邪的爆竹。可是,当火药传到欧洲,便成了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手中锐利的武器,不仅把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阶层炸得粉碎,而且凭借其坚船利炮打开了我们东方大国的大门,从我国掠走大量的财富和国土。
发明火药,使国人惊喜骄傲;但固守不前,不去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落后就要挨打受屈辱。现在我们国家发展经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学习世界各国一切先进技术来发展自己。只有人人自强不息、奋发努力,才能民强国富,我们的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三、走教育改革创新路
“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毫无疑问,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但一些教师对创新的理解和在教学中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他们过分追求标新立异,总想着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有前人不曾有过的结论。而事实上你要推翻现有的结论,必须有足够的材料说明,否则很可能犯错误。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容易被各种新鲜事物所吸引;接受能力强,容易吸取各种知识,模仿成年人的举动;可塑性强,容易按照各种模式进行塑造。教师要有崭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地进行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历史教学中要改变学生原来的机械学习、个体学习和被动接受学习的旧方式,积极地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的崭新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
例如: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结合电影、电视中的历史故事片进行教学,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像开展历史竞赛,进行历史观点辩论等,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能力并举的效果。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
四、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种形式。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
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
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但学生对具体交战国的参战性质并不能一一区分。笔者这样提问:“塞尔维亚参战是否也属于非正义性质呢?”大家讨论后统一了认识:塞尔维亚的参战带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质,是正义的;但从交战范围、参战人数来说,影响小,不改变整个战争性质。经过比较,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蕴涵着丰富的内涵,教师把握得好,学生就学得轻松,他们的兴趣就浓,积极性就高,主动性就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像开展历史竞赛,进行历史观点辩论等,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能力并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