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灌草地、次生林地、果园、牧草地、旱地)的土壤养分测定数据,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灌草地、次生林地、果园、牧草地、旱地)的土壤养分测定数据,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氮含量随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灌草地和次生林地比果园、牧草地和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86%~155%、全氮含量高62%~119%、有效氮含量高66%~215%(P<0.05);全磷和全钾含量主要受养分来源的影响,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较小;速效磷含量主要受施肥的影响,有效钾含量则主要受植被覆盖和水土流失状况的影响.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等养分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粗放的农业耕作降低了土壤养分并引起土壤退化,而植被恢复等措施可以培肥土壤.因此,喀斯特区域应改变粗放的农业耕作方式,加强施用有机肥和平衡施肥,对坡度≥25°的坡耕地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措施,以恢复和重建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他文献
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秋乐2122作为供试材料,以不含硝酸盐的Hoagland溶液为对照,研究不同浓度硝酸盐对小麦根系发育的影响。利用分光光度计和组化染色法检测根尖细胞
以棉花赣棉杂109为材料,设置1穴1株、1穴2株、1穴3株3个栽培模式以及7个不同种植密度共9个处理试验,研究不同的栽培模式和栽培密度对棉花农艺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连续两年采用不同小麦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进行大田试验,建立了小麦叶片色素含量的光谱定量监测模型.结果表明,叶片色素含量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而提高,品种间存在差异,叶绿素(Chl)a
为了探讨外源水杨酸(SA)调控水稻化感抑草效应的可行性,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外源SA对强化感水稻P1312777抑草效应的影响及其生理生化特性,并运用实时定量RT-PCR(FQ—PCR)技术检测SA介
采集了贡嘎山海螺沟原始森林区的7种主要苔藓,分析了其重金属(Hg、Cr、Cd、Ni、Pb、Cu、Mn、Zn和Fe)含量,并选择两种分布较广的赤茎藓和多枝砂藓进行汞吸附试验.结果表明,贡嘎山海
采用不同浓度硅(Si)对菜心进行处理,研究了Si对菜心炭疽病发生、菜薹形成及Si吸收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Si对菜心炭疽病的发生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并存在基因型差异;感病品种2.5mmol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播期对大麦(Hordeum vulgare L.)品种鄂大麦263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密度对鄂大麦263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且主要通过调控有效穗数
于2005年选用3个水稻品种(扬稻6号、扬粳9538和武香粳14)在抽穗开花期设置无水(0cm)、浅水(2~4cm)和深水(10cm以上)3个水分处理,研究水分管理对水稻不同部位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30—
在样线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内蒙古四子王旗人工榆树林对温带草原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榆树林对草原的物种多样性有明显影响.随榆树林树木密度的提高,林下草本植物的丰
以次生林为对照,研究了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侵蚀退化红壤及其恢复为马尾松林、板栗园和百喜草地后土壤轻组有机质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侵蚀裸地表层土壤轻组有机质含量在0.05~0.14g.kg-1,无明显的季节变化;恢复的马尾松林、板栗园和百喜草地表层土壤轻组有机质含量季节变化明显,其中冬春季节比夏季高58%~122%.夏季恢复植被下的土壤轻组有机质C含量和C/N均较低,而轻组有机质N含量较高,表明夏季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