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科伤口通常分为四类,即清洁伤口(Ⅰ)、清洁-污染伤口(Ⅱ)、污染伤口和脏的或已感染伤口(Ⅲ)。各类伤口在愈合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如处理不当,伤口红肿、脂肪液化可转变为伤口感染;感染伤口处理得当,则可缩短愈合时间,并降低医疗费用等。因此,伤口的正确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资料与方法
本组100例,年龄18~83岁,手术伤口包括Ⅰ、Ⅱ、Ⅲ类,均经积极观察和处理伤口,发现并消除不利于伤口愈合的因素,使伤口自然愈合。
例1:患者,女,73岁,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手术病人,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同时合并发生急性重症胰腺炎。切口敷料渗出物逐渐增多,右上腹斜切口内外端分别裂开3~4cm,中间与皮下相通且潜行于腹腔内。
傷口处理要点:①伤口充分引流,同时保证腹腔内渗出液引流通畅。②胰腺炎渗出液应尽量减少与皮肤的接触。③保证充分引流时伤口不能完全敞开,以免体液丢失过多。
我们应用血浆引流管1根,中间剪孔,由内-外端引出并固定于皮肤,两端分别接无菌引流袋。待引流液24小时不超过10ml时,拔除引流管。拔管后的伤口类似贯穿腹壁的瘘管,应用碘伏纱布自两端填塞,换药时逐渐减少纱布的填塞,直到伤口愈合。
例2:患者,女,45岁,乳腺癌根治术后病人,术后皮瓣下积液,大量渗出液由引流管及管周溢出,伤口厚敷料每日更换达2次,切口无红肿压痛等。给予伤口消毒后,充分挤压出皮瓣下积液,厚敷料加压包扎,第2天伤口敷料即见干燥,负压引流管引出液体约10ml。2天后拔管,切口自然愈合。
该病例的换药初始由缺少经验的低年资医生处理,以致于因加压不够导致皮瓣下多量积液,应引起重视。
讨 论
伤口正常自然愈合:此类伤口可包括Ⅰ、Ⅱ、Ⅲ类,术后伤口及周围2cm内可表现轻微肿胀和压痛,伤口干燥。伤后第2天进行第1次换药,如发现内层纱布由于渗液、血而与皮肤粘连,不要粗暴地揭去,而用生理盐水棉球浸湿后使纱布与皮肤分离,再揭去敷料;伤口消毒由中心部开始,一般达伤口外3~5cm即可,然后应用酒精纱布3~4层覆盖,外加6~8层包扎固定即可,3天后再换药1次,等待拆线。
伤口红肿:此类伤口可见于Ⅰ/乙、Ⅱ/乙、Ⅲ/乙伤口。伤口局部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伤口红肿,轻微压痛,但无渗出,触诊无波动感。在同前伤口消毒后,覆盖酒精纱布3~4层,再用凡士林纱布覆盖以减少酒精挥发。一般自手术后第2天进行第1次换药,以后每日换药,红肿可逐渐消退。
伤口脂肪液化:表现为术后5~7天时伤口有淡黄色血性油样物质溢出,液体无异臭味。这类伤口经消毒后,拆除溢液处伤口缝线,应用换药镊子探查伤口,内置入凡士林碘伏纱布充分引流,每日换药1次,至伤口基底部肉眼可视后,于伤口表面覆以 3~4层碘伏纱布,再用凡士林纱布覆盖,以保持伤口适度湿度,可隔日换药待伤口愈合。
伤口感染:一般于术后1周左右,伤口局部出现红、肿、热、痛,触诊有波动感。多数伤口可自行裂开,溢出暗红色脓肿液,表明已形成脓肿;感染较深时,局部炎症不明显,但疼痛、触痛明显,同时局部伴有肿块或硬结,多出现发热等全身表现,经局部穿刺抽出暗红色脓液可证实。此类伤口可于波动明显或肿块隆起处拆除部分缝线,充分敞开引流,然后置凡士林抗生素油纱条换药。每日1次,以后换药同脂肪液化伤口的换药。
资料与方法
本组100例,年龄18~83岁,手术伤口包括Ⅰ、Ⅱ、Ⅲ类,均经积极观察和处理伤口,发现并消除不利于伤口愈合的因素,使伤口自然愈合。
例1:患者,女,73岁,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手术病人,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同时合并发生急性重症胰腺炎。切口敷料渗出物逐渐增多,右上腹斜切口内外端分别裂开3~4cm,中间与皮下相通且潜行于腹腔内。
傷口处理要点:①伤口充分引流,同时保证腹腔内渗出液引流通畅。②胰腺炎渗出液应尽量减少与皮肤的接触。③保证充分引流时伤口不能完全敞开,以免体液丢失过多。
我们应用血浆引流管1根,中间剪孔,由内-外端引出并固定于皮肤,两端分别接无菌引流袋。待引流液24小时不超过10ml时,拔除引流管。拔管后的伤口类似贯穿腹壁的瘘管,应用碘伏纱布自两端填塞,换药时逐渐减少纱布的填塞,直到伤口愈合。
例2:患者,女,45岁,乳腺癌根治术后病人,术后皮瓣下积液,大量渗出液由引流管及管周溢出,伤口厚敷料每日更换达2次,切口无红肿压痛等。给予伤口消毒后,充分挤压出皮瓣下积液,厚敷料加压包扎,第2天伤口敷料即见干燥,负压引流管引出液体约10ml。2天后拔管,切口自然愈合。
该病例的换药初始由缺少经验的低年资医生处理,以致于因加压不够导致皮瓣下多量积液,应引起重视。
讨 论
伤口正常自然愈合:此类伤口可包括Ⅰ、Ⅱ、Ⅲ类,术后伤口及周围2cm内可表现轻微肿胀和压痛,伤口干燥。伤后第2天进行第1次换药,如发现内层纱布由于渗液、血而与皮肤粘连,不要粗暴地揭去,而用生理盐水棉球浸湿后使纱布与皮肤分离,再揭去敷料;伤口消毒由中心部开始,一般达伤口外3~5cm即可,然后应用酒精纱布3~4层覆盖,外加6~8层包扎固定即可,3天后再换药1次,等待拆线。
伤口红肿:此类伤口可见于Ⅰ/乙、Ⅱ/乙、Ⅲ/乙伤口。伤口局部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伤口红肿,轻微压痛,但无渗出,触诊无波动感。在同前伤口消毒后,覆盖酒精纱布3~4层,再用凡士林纱布覆盖以减少酒精挥发。一般自手术后第2天进行第1次换药,以后每日换药,红肿可逐渐消退。
伤口脂肪液化:表现为术后5~7天时伤口有淡黄色血性油样物质溢出,液体无异臭味。这类伤口经消毒后,拆除溢液处伤口缝线,应用换药镊子探查伤口,内置入凡士林碘伏纱布充分引流,每日换药1次,至伤口基底部肉眼可视后,于伤口表面覆以 3~4层碘伏纱布,再用凡士林纱布覆盖,以保持伤口适度湿度,可隔日换药待伤口愈合。
伤口感染:一般于术后1周左右,伤口局部出现红、肿、热、痛,触诊有波动感。多数伤口可自行裂开,溢出暗红色脓肿液,表明已形成脓肿;感染较深时,局部炎症不明显,但疼痛、触痛明显,同时局部伴有肿块或硬结,多出现发热等全身表现,经局部穿刺抽出暗红色脓液可证实。此类伤口可于波动明显或肿块隆起处拆除部分缝线,充分敞开引流,然后置凡士林抗生素油纱条换药。每日1次,以后换药同脂肪液化伤口的换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