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班主任工作,就是选择了责任,就是选择了奉献。班主任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主要体现在他是否关注班级管理中的细节问题。注重细节,就要有责任心,就要有爱心,就要有丫鬟的“腿”,就要有婆婆的“嘴”。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一、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能使师生亲密合作,缩短教师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记得很早以前看过一部电影《苗苗》,故事情节是这样的:苗苗老师在第一次与学生会面时,她就一个一个准确地叫出了学生的名字……我永远都记得学生们听到新老师叫出自己名字时那欣喜的表情。因此,我也深深懂得了,从细节入手能很快走进学生内心的道理。于是,我也会在新学期开始,用最短的时间记住我每个学生的名字,用心去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及爱好,而且,在我的抽屉里,常年备有创可贴等生活必需品,因为工作经验告诉我,活泼好动的男生经常会弄出点皮外伤,而刚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子常会遭遇措手不及的尴尬……尤其对于那些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这些小小的细节往往能带给他们深刻的印象。记得我曾教过一个学生,我发现他开学初总穿一件很破旧的T恤,而且总是脏兮兮的,我侧面了解到他的家庭状况后,我拿来几件衣服,趁没人时悄悄送给他,虽然,他也从未说过什么,但我能从他越来越开朗的笑容中感受到他对老师爱心的感谢。
二、注重日常教育
老师关爱学生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日常接触中。见到学生,我都首先同他们打招呼:常和学生在一起活动,活动中我不摆老师的架子,平等遵守活动规则——经过一段时间,消除了学生对老师的畏惧感,增进了师生感情。下课时,孩子们总会围着我问长问短;下班时向我招手说再见。而我不管有多忙,当孩子和我打招呼的时候,我总是会用十分真诚友善的微笑来回应他们,并嘱咐孩子们要睡好吃好,要遵守纪律。当孩子帮助我做了些虽然是极小的事情时,我会及时地说声谢谢;当看到学生的钮扣没有系好时,我会俯下身子帮助他们系好;当天气发生变化时,我会告诉学生及时增减衣服。润物细无声,对他们说一说贴心的话,一个抚摸,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嘘寒问暖的问候, “小心,别摔着”“吃饭了吗?”“多穿点”这样的行为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因为这些细微之处的关怀可以从心灵深处震撼学生,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对老师的爱戴之情。在这些小事中,学生感到自己被尊重和被关爱了,学生把我当成他们的贴心人,有心里话愿意和我讲,师生的心灵互相沟通,师生的情感在一个个细节中得到交流和增进。
三、注重刚柔相济的互补效应
处罚,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教育学生时常使用的一种手段,但它只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它应该是教师在一定方式约束下达到某种纠错目的的教育手段,若太多地使用和泛用,其结果只会让学生形成“见多不怪”的感觉。十五六岁的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还不是很强。在其生活、学习的过程中犯点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若我们的班主任一味只是“按规定”来执行,学生可能表面上是接受了,但心里不一定会接受,更有甚者可能还会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但若班主任在对待这类学生时能适时、适度地采用“柔性”的方式来教育他们,如:使之在认识其不足的基础放其一码,适当使用“视而不见”,“听而不答”,不当众处罚、批评等手段,这些学生可能就会在教师对其的信任和暗示的眼光里感悟教师的用心,找回希望,找回自尊,努力去克服和改正自己的不足,这样的教育效果可能比“处罚”要好得多。
四、注重自身形象
“欲明人者先自明,欲正人者先正己”。马卡连柯说过:“教者的自身行为是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教师是做人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关注之下,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可能会让你成为学生真心崇拜的偶像,也可能会让你的光辉形象毁于一旦。我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学生展现自己优雅的风度和修养,对学生施以正面的影响。加里宁说:“一个教师必须好好的检点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过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有人说:“孩子是一张白纸,可以画最美的图画,但也可以画最糟糕的图画。”这就要看我们如何去引领他,影响他。“言传不如身教”“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来”。因而每天我到班级,看到课桌不整齐,总要伸手排排;地上有纸屑了,赶紧弯腰捡起;黑板擦得不干净了,马上拿起黑板擦擦一擦------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做一个榜样。在这种熏陶下,学生每天进教室也能这样去做。我要求学生不缺课,自己有好几次咽喉发炎,声音嘶哑,但是我都一直坚持给学生上课。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是无限的,用自己的行动去说服学生,胜于上百句空话。
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个教师都感受到新的教育理念的巨大魅力;只有用心努力,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老师工作的细节还有很多,做教师应懂得:教育无小事,事事为育人。
一、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能使师生亲密合作,缩短教师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记得很早以前看过一部电影《苗苗》,故事情节是这样的:苗苗老师在第一次与学生会面时,她就一个一个准确地叫出了学生的名字……我永远都记得学生们听到新老师叫出自己名字时那欣喜的表情。因此,我也深深懂得了,从细节入手能很快走进学生内心的道理。于是,我也会在新学期开始,用最短的时间记住我每个学生的名字,用心去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及爱好,而且,在我的抽屉里,常年备有创可贴等生活必需品,因为工作经验告诉我,活泼好动的男生经常会弄出点皮外伤,而刚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子常会遭遇措手不及的尴尬……尤其对于那些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这些小小的细节往往能带给他们深刻的印象。记得我曾教过一个学生,我发现他开学初总穿一件很破旧的T恤,而且总是脏兮兮的,我侧面了解到他的家庭状况后,我拿来几件衣服,趁没人时悄悄送给他,虽然,他也从未说过什么,但我能从他越来越开朗的笑容中感受到他对老师爱心的感谢。
二、注重日常教育
老师关爱学生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日常接触中。见到学生,我都首先同他们打招呼:常和学生在一起活动,活动中我不摆老师的架子,平等遵守活动规则——经过一段时间,消除了学生对老师的畏惧感,增进了师生感情。下课时,孩子们总会围着我问长问短;下班时向我招手说再见。而我不管有多忙,当孩子和我打招呼的时候,我总是会用十分真诚友善的微笑来回应他们,并嘱咐孩子们要睡好吃好,要遵守纪律。当孩子帮助我做了些虽然是极小的事情时,我会及时地说声谢谢;当看到学生的钮扣没有系好时,我会俯下身子帮助他们系好;当天气发生变化时,我会告诉学生及时增减衣服。润物细无声,对他们说一说贴心的话,一个抚摸,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嘘寒问暖的问候, “小心,别摔着”“吃饭了吗?”“多穿点”这样的行为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因为这些细微之处的关怀可以从心灵深处震撼学生,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对老师的爱戴之情。在这些小事中,学生感到自己被尊重和被关爱了,学生把我当成他们的贴心人,有心里话愿意和我讲,师生的心灵互相沟通,师生的情感在一个个细节中得到交流和增进。
三、注重刚柔相济的互补效应
处罚,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教育学生时常使用的一种手段,但它只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它应该是教师在一定方式约束下达到某种纠错目的的教育手段,若太多地使用和泛用,其结果只会让学生形成“见多不怪”的感觉。十五六岁的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还不是很强。在其生活、学习的过程中犯点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若我们的班主任一味只是“按规定”来执行,学生可能表面上是接受了,但心里不一定会接受,更有甚者可能还会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但若班主任在对待这类学生时能适时、适度地采用“柔性”的方式来教育他们,如:使之在认识其不足的基础放其一码,适当使用“视而不见”,“听而不答”,不当众处罚、批评等手段,这些学生可能就会在教师对其的信任和暗示的眼光里感悟教师的用心,找回希望,找回自尊,努力去克服和改正自己的不足,这样的教育效果可能比“处罚”要好得多。
四、注重自身形象
“欲明人者先自明,欲正人者先正己”。马卡连柯说过:“教者的自身行为是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教师是做人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关注之下,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可能会让你成为学生真心崇拜的偶像,也可能会让你的光辉形象毁于一旦。我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学生展现自己优雅的风度和修养,对学生施以正面的影响。加里宁说:“一个教师必须好好的检点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过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有人说:“孩子是一张白纸,可以画最美的图画,但也可以画最糟糕的图画。”这就要看我们如何去引领他,影响他。“言传不如身教”“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来”。因而每天我到班级,看到课桌不整齐,总要伸手排排;地上有纸屑了,赶紧弯腰捡起;黑板擦得不干净了,马上拿起黑板擦擦一擦------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做一个榜样。在这种熏陶下,学生每天进教室也能这样去做。我要求学生不缺课,自己有好几次咽喉发炎,声音嘶哑,但是我都一直坚持给学生上课。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是无限的,用自己的行动去说服学生,胜于上百句空话。
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个教师都感受到新的教育理念的巨大魅力;只有用心努力,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老师工作的细节还有很多,做教师应懂得:教育无小事,事事为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