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比较中药、西药、中西医结合药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结合药组,每组40例。中药组服用清心安神颗粒,西药组服用氟西汀,中西医结合药组服用氟西汀,同时配合中药(随症加减),疗程6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三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5.0%,西药组总有效率为87.5%,中西医结合药组总有效率为97.5%。中西医结合药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用药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很好的疗效,效果优于中药或西药的单独治疗。
【关键词】 抑郁症;中药;西药;中西医结合药;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9.0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99-01
近年来,随着各种应激因素的加剧,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攀升[1]。根据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继冠心病之后的第二类疾病负担源。抑郁症近年来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随着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研究发现抑郁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情感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本文研究了中药、西药、中西医结合药对抑郁症的疗效,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药在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上明显好于中药或者西药的单独治疗。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从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20例抑郁症患者,其中男70例,年龄(44~64)岁,平均年龄56.6岁,病情1~6年不等。女50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5.7岁,病情1~7年。随机分成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结合药组,每组各40例。各组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 精神抑郁症的症状及诊断标准:①患者心境低落二周以上;②丧失兴趣,无愉快感;③患者精力明显减退及疲乏;④精神运动退滞或激越;⑤伴有自责、自罪,妄想;⑥其思考能力降低;⑦有自杀的念头;⑧早醒或嗜睡;⑨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功能减退等等。
1.3 治疗方法 中药组服用清心安神颗粒(法半夏15g,胆南星、陈皮、黄连、栀子、竹茹、远志、郁金各10g,茯苓20g,白术、枳壳各12g,酸枣仁、合欢皮、生龙骨各30g,甘草6g)[3],每天2剂,分早晚2次服,治疗6周;西药组服用氟西汀(苏州礼来,国药准字J20080016)治疗,20~60mg/d,平均34mg/d,疗程6周[4];中西医结合组服用氟西汀10mg/d,同时配合中药(桃仁10g,香附25g,青皮10g,柴胡25g,陈皮10g,菖蒲24g,远志20g,大腹皮30g,赤芍20g),水煎服,随症加减,疗程6周[5]。
1.4 评价标准[6] 痊愈:症状完全消失;有效: 症状大部分消失;显效: 症状有所改善,无效: 症状无改。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计数资料结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表明,中药组痊愈8例,有效12例,显效10例,无效10例;西药组痊愈12例,有效15例,显效8例,无效5例;中西医结合药组痊愈15例,有效18例,显效6例,无效1例。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5.0%、87.5%和97.5%,中西医结合药组明显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
由于抑郁症确切的发病机制仍然没有完全明确[7],所以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有一定的难度。目前,抑郁症的治疗还存在不少问题:①抑郁症的中医治疗当中没有明确的诊断规范,需要制定统一的诊断标准。②虽然临床研究发现中药、中成药治疗抑郁症有较好的效果,但在科研中的投入却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停滞不前,需要进一步加强。③西药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显著、方便快捷,但其副作用很多,严重危害了病人健康。
本研究选用经过医疗同行总结出来的几种药物进行配合治疗。以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再配合以宁心安神的各类中药进行辅助治疗,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从研究的结果来看,中西医结合药治疗抑郁症的效果为97.5%,明显好于中医组的75.0%和西医组的87.5%。由此可见,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抑郁症的方法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杨小英,陈杰,杨新明,等.抗抑郁药物及其研究方法的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9):770-774.
[2]贾继敏,徐俊冕.抑郁症诊断的有关问题探讨[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0,6: 542-543.
[3]姜林芳,张凤霞.清心安神颗粒治疗抑郁症[J].新中医,2009,41(12):76-77.
[4]陈晓丹.氟西汀治疗抑郁症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1):18-25.
[5]刘霖.西酞普兰联合中药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11):1295-1297.
[6]Manji HK, Drevets WC, Charneg DS, et al. The cellular neurobiology ofdepression[J]. NatMed, 2001, 7: 541 -547.
[7]朱紫青,季建林,肖世富.抑郁障碍诊疗关键[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99-100.
(收稿日期:2014.07.02)
【关键词】 抑郁症;中药;西药;中西医结合药;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9.0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99-01
近年来,随着各种应激因素的加剧,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攀升[1]。根据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继冠心病之后的第二类疾病负担源。抑郁症近年来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随着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研究发现抑郁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情感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本文研究了中药、西药、中西医结合药对抑郁症的疗效,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药在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上明显好于中药或者西药的单独治疗。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从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20例抑郁症患者,其中男70例,年龄(44~64)岁,平均年龄56.6岁,病情1~6年不等。女50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5.7岁,病情1~7年。随机分成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结合药组,每组各40例。各组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 精神抑郁症的症状及诊断标准:①患者心境低落二周以上;②丧失兴趣,无愉快感;③患者精力明显减退及疲乏;④精神运动退滞或激越;⑤伴有自责、自罪,妄想;⑥其思考能力降低;⑦有自杀的念头;⑧早醒或嗜睡;⑨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功能减退等等。
1.3 治疗方法 中药组服用清心安神颗粒(法半夏15g,胆南星、陈皮、黄连、栀子、竹茹、远志、郁金各10g,茯苓20g,白术、枳壳各12g,酸枣仁、合欢皮、生龙骨各30g,甘草6g)[3],每天2剂,分早晚2次服,治疗6周;西药组服用氟西汀(苏州礼来,国药准字J20080016)治疗,20~60mg/d,平均34mg/d,疗程6周[4];中西医结合组服用氟西汀10mg/d,同时配合中药(桃仁10g,香附25g,青皮10g,柴胡25g,陈皮10g,菖蒲24g,远志20g,大腹皮30g,赤芍20g),水煎服,随症加减,疗程6周[5]。
1.4 评价标准[6] 痊愈:症状完全消失;有效: 症状大部分消失;显效: 症状有所改善,无效: 症状无改。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计数资料结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表明,中药组痊愈8例,有效12例,显效10例,无效10例;西药组痊愈12例,有效15例,显效8例,无效5例;中西医结合药组痊愈15例,有效18例,显效6例,无效1例。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5.0%、87.5%和97.5%,中西医结合药组明显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
由于抑郁症确切的发病机制仍然没有完全明确[7],所以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有一定的难度。目前,抑郁症的治疗还存在不少问题:①抑郁症的中医治疗当中没有明确的诊断规范,需要制定统一的诊断标准。②虽然临床研究发现中药、中成药治疗抑郁症有较好的效果,但在科研中的投入却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停滞不前,需要进一步加强。③西药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显著、方便快捷,但其副作用很多,严重危害了病人健康。
本研究选用经过医疗同行总结出来的几种药物进行配合治疗。以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再配合以宁心安神的各类中药进行辅助治疗,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从研究的结果来看,中西医结合药治疗抑郁症的效果为97.5%,明显好于中医组的75.0%和西医组的87.5%。由此可见,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抑郁症的方法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杨小英,陈杰,杨新明,等.抗抑郁药物及其研究方法的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9):770-774.
[2]贾继敏,徐俊冕.抑郁症诊断的有关问题探讨[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0,6: 542-543.
[3]姜林芳,张凤霞.清心安神颗粒治疗抑郁症[J].新中医,2009,41(12):76-77.
[4]陈晓丹.氟西汀治疗抑郁症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1):18-25.
[5]刘霖.西酞普兰联合中药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11):1295-1297.
[6]Manji HK, Drevets WC, Charneg DS, et al. The cellular neurobiology ofdepression[J]. NatMed, 2001, 7: 541 -547.
[7]朱紫青,季建林,肖世富.抑郁障碍诊疗关键[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99-100.
(收稿日期:2014.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