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92)生前默默无闻,只公开发表10首诗,还有一说是7首,不管怎样,她生前发表的不到她诗作的(现存她诗作1775篇)百分之一。然而现在她被推崇为与惠特曼齐名的美国一流诗人,并且被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人视为先驱,开创了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河。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这样评价狄金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除了莎士比亚,狄金森是但丁以来西方诗人中显示了最多认知原创性的作家。”在纽约圣约翰教堂的诗人角,美国人献给狄金森的铭文是:“啊,杰出的艾米莉·狄金森!”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她也是默默无闻的。她25岁开始便弃绝社交,足不出户,家务劳动之余埋头写诗。30岁之后,这种倾向越来越严重,患了“自闭症”。她喜欢穿白色的衣服,她不愿接待大多数来访的客人,甚至不到隔壁的哥哥家去拜访,她被称为“艾默斯特修女”。以至于当希金森来访,她不知道说什么,话语断断续续,像孩子一样。她是一个十足的家庭妇女,她是父亲的面包师,是她缠绵病榻母亲的护士。有诗为证,她写道:“如果你能在秋季来到,/我会用掸子把夏天掸掉/一半轻蔑,一半含笑,/像管家妇把苍蝇赶跑。”(江枫译,下同)这个比喻显然来自她平日的家庭劳动。据其他文章介绍,她当时只不过是镇上一名没有任何名气的独身女子。一封寄给“狄金森小姐”的信要辗转送到几个狄金森小姐之手,发现都不是写给她们的之后,邮政局长才让人把信交给艾米莉,并且嘱咐说如果不是写给她的,请立即退还。她甚至写诗《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在他们中间寻求知音。
1862年,她32岁(这一年也是她创作欲最旺盛的一年,她写了366首诗),艾米莉从《大西洋月刊》杂志上读到希金森(1823-1911)的一篇文章,在文中他阐明:“发掘天才是编辑的天职”等观点,并教导青年作家“将生命的热情注入写作风格……让多年的热情溶入一个词汇中,把半辈子的生活积蓄写在一个句子里。”他的这些观点无疑契合了狄金森的文艺观,她的意象的确是溶入了她多年的热情,她的句子是她半辈子生活经历的结晶,她简洁的文风,已经简洁到让人难以捉摸,更不必说赘言。她被这些观点所吸引,就情不自禁地给希金森写了一封信,陈述了自己的文学观点,并且寄了自己的四首诗。她恳求希金森能够做她的“导师”,并将她自己称为“您的小精灵”和“您的学生”。
然而可惜的是希金森并没有认识到狄金森的价值,他习惯于陈旧的维多利亚诗歌的规范,建议“推迟发表”,还指出她诗歌用韵“不稳”“痉挛”。狄金森回复道:“读到你建议我推迟‘发表’,我不觉哑然失笑——发表的念头和我的思想相去有如天渊。”但不管怎么说,希金森给了她很大鼓励,并且于1870年和1873年两次到狄金森家看望她,狄金森与希金森之间的通信,为研究狄金森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同时她的这些信件也是不分行的诗歌,是她留给世人的又一批文学财富。
真正给她文学上启蒙和指导的是曾师从她父亲学法律的牛顿(1821-1853)。是他教导艾米莉如何藏书和写诗的,并劝她要重视自己的诗歌创作,而不要将其仅仅作为一种消遣。狄金森在给希金森的信中写道:“我曾有一个朋友,他曾教导我什么是不朽”,并且称他为“我的导师”。
她一直在秘密地写诗,连家人在内几乎没有人知道她会写诗。她写作方式也很随意,习惯将诗句写在一些便笺和废纸片上,积少成多之后她就把纸片缝在一起,卷成卷儿用一条绸带系住,存放在自己桌子的抽屉里。她临去世前将自己的诗稿交给妹妹,嘱咐她将其焚毁,就像后来的卡夫卡一样。但幸运的是,她妹妹看过这些诗作后,不忍心毁掉诗稿,从而使这一千七百多首诗作留传下来,成为美国文学中的瑰宝。
她写诗《发表,是拍卖》,明确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表,是拍卖/人的心灵——/贫困,批准/这种腐败行径……经营,应该作/神圣美德的商贾——/切不可使人的精神/蒙受价格的羞辱——”她不愿出版自己的诗,因为不愿自己的诗向世俗的品位妥协,她抗议刊登在《共和国报》上的她的诗被改得不成样子,她说:“我的诗一定得亮着自己的光芒,无需他人的擦拭,要不然,我会藏起来直到合适的光出现。”她坚信:“今天世界将黄金当成垃圾,但时间只会让它更珍贵。”在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上,艾米莉显示了她作为天才的自尊与自傲。狄金森一直用大写的“我”来实践一种独树一帜的艺术。
假如狄金森听从了希金森的建议,她可能顺利地发表诗作;假如她为了追逐名利,她可能当时就成为“一流”的诗人,而美国文学史上则多了一个二流、三流的诗人;假如她遵从了旧俗,她那电报式的文体,闪光的意象就会黯然消失,美国的意象派诗人也找不到他们的前驱。然而,这一切都是假设,而历史是容不得假设的,历史就是历史。艾米莉就是艾米莉,她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坚守着自己所创造的艺术王国,坚守着自己心灵的洁白。她为自己的灵魂选择了伴侣:“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然后,把门紧闭——/她神圣的决定——/再不容干预//发现车辇,停在,她低矮的门前——/不为所动——/一位皇帝,跪在她的脚下——/不为所动——”这就是她灵魂的高贵。她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我为美而死,对坟墓/几乎还不适应/一个殉真理的烈士/就成了我的近邻——//他轻声问我‘为什么到下’?/我回答他:‘为了美’——/他说:‘我为真理,真与美——/是一体,我们是兄弟’——//就这样,像亲人,黑夜相逢——/我们隔着房间谈心——/直到苍苔长上我们的嘴唇——/覆盖掉,我们的姓名——”
虽然狄金森社会阅历并不广,但她转向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在人的内心世界她找到了广阔的天地。她探讨自然、生命、信仰、友谊、爱情这些永恒的话题,特别是她对死亡的独特体验:“我听到苍蝇的嗡嗡声——当我死时/房间里,一片沉寂/就像空气突然平静下来——/在风暴的间隙//注视我的眼睛——泪水已经流尽——/我的呼吸正逐渐变紧/等待最后的时刻——上帝在房间里/献身的时刻——降临”(石灵译)1886年5月,她临终前给她两个“小表妹”的最后的一封遗书,只写了两个词构成的短促的一句:“归”(Called back)。由她对死亡的独特的体验,大大丰富了人们对死亡的认识。
最后,我们用她《这是我写给世界的信》结尾,这也是她写下的“诗的遗嘱”:
这是我写给世界的信
它不曾给过我一个字——
是自然告诉我的简单的消息——
以温柔而庄严的方式
我把她的信息交给了
我看不见的手里——
为了爱她,亲爱的,同胞——
评判我时,请用善意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她也是默默无闻的。她25岁开始便弃绝社交,足不出户,家务劳动之余埋头写诗。30岁之后,这种倾向越来越严重,患了“自闭症”。她喜欢穿白色的衣服,她不愿接待大多数来访的客人,甚至不到隔壁的哥哥家去拜访,她被称为“艾默斯特修女”。以至于当希金森来访,她不知道说什么,话语断断续续,像孩子一样。她是一个十足的家庭妇女,她是父亲的面包师,是她缠绵病榻母亲的护士。有诗为证,她写道:“如果你能在秋季来到,/我会用掸子把夏天掸掉/一半轻蔑,一半含笑,/像管家妇把苍蝇赶跑。”(江枫译,下同)这个比喻显然来自她平日的家庭劳动。据其他文章介绍,她当时只不过是镇上一名没有任何名气的独身女子。一封寄给“狄金森小姐”的信要辗转送到几个狄金森小姐之手,发现都不是写给她们的之后,邮政局长才让人把信交给艾米莉,并且嘱咐说如果不是写给她的,请立即退还。她甚至写诗《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在他们中间寻求知音。
1862年,她32岁(这一年也是她创作欲最旺盛的一年,她写了366首诗),艾米莉从《大西洋月刊》杂志上读到希金森(1823-1911)的一篇文章,在文中他阐明:“发掘天才是编辑的天职”等观点,并教导青年作家“将生命的热情注入写作风格……让多年的热情溶入一个词汇中,把半辈子的生活积蓄写在一个句子里。”他的这些观点无疑契合了狄金森的文艺观,她的意象的确是溶入了她多年的热情,她的句子是她半辈子生活经历的结晶,她简洁的文风,已经简洁到让人难以捉摸,更不必说赘言。她被这些观点所吸引,就情不自禁地给希金森写了一封信,陈述了自己的文学观点,并且寄了自己的四首诗。她恳求希金森能够做她的“导师”,并将她自己称为“您的小精灵”和“您的学生”。
然而可惜的是希金森并没有认识到狄金森的价值,他习惯于陈旧的维多利亚诗歌的规范,建议“推迟发表”,还指出她诗歌用韵“不稳”“痉挛”。狄金森回复道:“读到你建议我推迟‘发表’,我不觉哑然失笑——发表的念头和我的思想相去有如天渊。”但不管怎么说,希金森给了她很大鼓励,并且于1870年和1873年两次到狄金森家看望她,狄金森与希金森之间的通信,为研究狄金森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同时她的这些信件也是不分行的诗歌,是她留给世人的又一批文学财富。
真正给她文学上启蒙和指导的是曾师从她父亲学法律的牛顿(1821-1853)。是他教导艾米莉如何藏书和写诗的,并劝她要重视自己的诗歌创作,而不要将其仅仅作为一种消遣。狄金森在给希金森的信中写道:“我曾有一个朋友,他曾教导我什么是不朽”,并且称他为“我的导师”。
她一直在秘密地写诗,连家人在内几乎没有人知道她会写诗。她写作方式也很随意,习惯将诗句写在一些便笺和废纸片上,积少成多之后她就把纸片缝在一起,卷成卷儿用一条绸带系住,存放在自己桌子的抽屉里。她临去世前将自己的诗稿交给妹妹,嘱咐她将其焚毁,就像后来的卡夫卡一样。但幸运的是,她妹妹看过这些诗作后,不忍心毁掉诗稿,从而使这一千七百多首诗作留传下来,成为美国文学中的瑰宝。
她写诗《发表,是拍卖》,明确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表,是拍卖/人的心灵——/贫困,批准/这种腐败行径……经营,应该作/神圣美德的商贾——/切不可使人的精神/蒙受价格的羞辱——”她不愿出版自己的诗,因为不愿自己的诗向世俗的品位妥协,她抗议刊登在《共和国报》上的她的诗被改得不成样子,她说:“我的诗一定得亮着自己的光芒,无需他人的擦拭,要不然,我会藏起来直到合适的光出现。”她坚信:“今天世界将黄金当成垃圾,但时间只会让它更珍贵。”在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上,艾米莉显示了她作为天才的自尊与自傲。狄金森一直用大写的“我”来实践一种独树一帜的艺术。
假如狄金森听从了希金森的建议,她可能顺利地发表诗作;假如她为了追逐名利,她可能当时就成为“一流”的诗人,而美国文学史上则多了一个二流、三流的诗人;假如她遵从了旧俗,她那电报式的文体,闪光的意象就会黯然消失,美国的意象派诗人也找不到他们的前驱。然而,这一切都是假设,而历史是容不得假设的,历史就是历史。艾米莉就是艾米莉,她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坚守着自己所创造的艺术王国,坚守着自己心灵的洁白。她为自己的灵魂选择了伴侣:“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然后,把门紧闭——/她神圣的决定——/再不容干预//发现车辇,停在,她低矮的门前——/不为所动——/一位皇帝,跪在她的脚下——/不为所动——”这就是她灵魂的高贵。她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我为美而死,对坟墓/几乎还不适应/一个殉真理的烈士/就成了我的近邻——//他轻声问我‘为什么到下’?/我回答他:‘为了美’——/他说:‘我为真理,真与美——/是一体,我们是兄弟’——//就这样,像亲人,黑夜相逢——/我们隔着房间谈心——/直到苍苔长上我们的嘴唇——/覆盖掉,我们的姓名——”
虽然狄金森社会阅历并不广,但她转向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在人的内心世界她找到了广阔的天地。她探讨自然、生命、信仰、友谊、爱情这些永恒的话题,特别是她对死亡的独特体验:“我听到苍蝇的嗡嗡声——当我死时/房间里,一片沉寂/就像空气突然平静下来——/在风暴的间隙//注视我的眼睛——泪水已经流尽——/我的呼吸正逐渐变紧/等待最后的时刻——上帝在房间里/献身的时刻——降临”(石灵译)1886年5月,她临终前给她两个“小表妹”的最后的一封遗书,只写了两个词构成的短促的一句:“归”(Called back)。由她对死亡的独特的体验,大大丰富了人们对死亡的认识。
最后,我们用她《这是我写给世界的信》结尾,这也是她写下的“诗的遗嘱”:
这是我写给世界的信
它不曾给过我一个字——
是自然告诉我的简单的消息——
以温柔而庄严的方式
我把她的信息交给了
我看不见的手里——
为了爱她,亲爱的,同胞——
评判我时,请用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