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文化价值观及“快餐文化”的冲击下日益凋零。为了增强其活力,扩大受众面,保证其传承,国家各级政府及有关剧团对其进行了行之有效地改革。本文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豫剧的改革,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豫剧;传统音乐;戏剧;市场推广
【中图分类号】J643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戏曲的现状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影响最大、最具民族性格的艺术形式,它集中华民族文化之大成,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融合表演、器乐、歌唱、舞蹈于一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戏剧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传统剧种大约有三百六十余个,其中流传比较广的有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秦腔等。
从原始歌舞、汉代“角抵戏”、唐代的“参军戏”、到宋代的“宋杂剧”、金代的“金院本”和“南戏”,再到元代的“元杂剧”,最终到清朝的百花争鸣,中国古代戏剧逐步发展成熟,并且延续至今,人们从戏曲艺术中吸取众多精神营养。戏曲的光辉令人难忘,戏曲的魅力让人神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戏曲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锦上添花。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娱乐活动也日趋多样化,戏曲也因此受到了多元文化方式的强烈冲击,导致了全国的戏曲剧团衰落相当严重,中国传统戏曲也失去了当年的辉煌。据2006年11月9日《中国文化报》报道:“中国戏曲剧种上个世纪50年代有368个,到80年代有317个,2005年是267个,基本上是每年消亡2个剧种。”云南滇剧“上个世纪50年代剧团为30余个,到80年代减为近20个,而今天只剩下了两个半。”2002年的《中国百姓蓝皮书》中提到:2000年共有345 个剧团全年无演出,占剧团总数13.2%。据河南有关单位统计,曾经以剧团总量居全国第一的河南省,剧团总数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219个下降到了现在的151个,而其中能够正常演出的仅有78个。按照这个数字每年这些团体能够覆盖的观众人数为4700万左右,也就是说河南每年约有近3000万农村人口看不到一场由专业艺术团体演出的剧目。
不可否认,由于戏曲与当代现实生活脱节、节奏较为缓慢、人们文化及生活休闲方式多样化、戏曲改革的滞后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面对中国的传统戏曲时,表示深感陌生。尚长荣认为,古典并非不时尚,只要很好地开掘戏剧戏曲的生命力,发挥其独有的特色,年轻的一代会爱上中国的国粹,但这需要每个戏剧人共同去努力。保护国粹,推广国粹,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推广的道路上,需要按照艺术发展的规律和形式,加入适当的时尚元素,挖掘和开发每种剧种,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并且加入竞争,时刻激励自己,多走出去,与其他剧种在交流中竞争,在竞争中交流,不断进步,赢得广大观众的好评。
二、豫剧面向市场的改革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戏曲要想实现创新推广,除了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外,最重要的是各个剧种在保留自身基本特征及价值的基础上,剔除负面及低俗内容,在节奏、表演形式、器乐伴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革,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豫剧历史及现状概述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如今已流传近三百年。根据2006年中国文化部的调查,豫剧获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眼”,曾被誉为“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豫剧作为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之一,在安徽的北部地区,被称为梆剧,在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被称为梆子戏。其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份都有专业豫剧团。二十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豫剧也完成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转型,豫剧也在深入进行着改革。
(二)戲曲改革运动中的豫剧
清朝末年,我国戏曲界掀起了一场“戏曲改革”运动,但因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改革未得到相应地开展。受社会偏见及自身内容的影响,豫剧常被人称为低俗之物,豫剧演员的地位也较为低下。《河声日报》曾记载“河南梆子未免过于粗俗,唱词亦不文雅,说白完全土语又觉得鄙俚,使人听之殊觉不耐。至究其内容,无非败俗伤化,所谓公子遭难,小姐养汉,鄙俚之怪剧,与其通俗教育极端背驰,豫剧愈演愈甚,积而久之,必酿成人心风俗之忧”。上世纪三十年代,豫剧进行了一场较大规模的改革,豫剧农村的“跑野台”开始向中、小城市转移,并逐步占领了相应地舞台。在这期间,有一些知识分子如樊粹庭等都自觉主动且积极地参与了戏曲改良。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传统豫剧就较难转型为现代豫剧,豫剧也绝不会是今天如此的局面。现代豫剧的出现,事实上就是豫剧在自我肯定中的自我否定,在自我完善中寻找自我发展的道路。
(三)豫剧的危机及推广现状
豫剧作为中国最大的地方性剧种之一,在2006年就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前豫剧的受众群体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和淮河中下游一带的居民,但随着人口的迁移以及豫剧自身的影响力,通过河南籍乡亲的宣传,其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广,甚至通过海外侨胞已经传播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
观众是戏曲的上帝,在最近一二十年内,受现代文化娱乐方式多元化的影响,豫剧的观众越来越少,尤其是青少年关注豫剧的更是少之又少。豫剧的不景气,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多媒体,当前很少有观众会去戏剧院听戏,而是选择在家用电脑进行搜索;同时,豫剧与时俱进的速度也不够快,现在豫剧的曲目大多都是以前的曲目,与生活的贴近度不够;从豫剧演出的成本来看,以前只需要有十多个演员,用一辆或者两辆车就可以实现演出。到如今,演出一场从导演,编剧,演员、剧务、场记、道具等,成本比以前翻了很多倍。当然从实力上来看,省级的剧团实力比较强,地、市级的剧团则要略次,至于县级以下的剧团基本上就是名存实亡了。因此豫剧要想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必须努力改变现状。 对于豫剧的推广,最具影响力也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河南省电视台的《梨园春》栏目。它创办于1994年,在1999年进行了全面改革,其采用的戏迷擂台的方式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曾到达到惊人的35.7%的收视率,它为广大戏迷朋友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加强交流的平台,丰厚的奖品更是为大众参与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自《梨园春》节目推出以来,观众积极踊跃报名,参与擂台赛的群众高达五万人次,同时,少儿擂台赛的推出,更是为豫剧的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这个流行歌舞当道的时代,豫剧以崭新的传播形式出现在了大众面前,指引着才华横溢的青少年们去学习、去展现中国传统戏曲的经典美。2004年底,河南电视台梨园春主办的“擂响中国”全国戏迷擂台赛,年仅4岁的孔莹幸运地摘得了少儿组金奖的桂冠,成为梨园春创办以来,年龄最小、人气最高的金奖擂主 ,并且通过这个平台走向大众视野,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榜样的出现,更是引领了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豫剧的学习和传承中来,最近几年,梨园春栏目组通过与各省卫视合办戏曲晚会的方式,再次将豫剧推向全国,更值得骄傲的是,大型戏曲交响音乐会《梨园飞歌》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成功举办,豫剧人首次将豫剧推向海外并获得了好声一片,国人骄傲,华人华侨更为自豪。
三、戏曲市场推广的问题及建议
(一)戏曲市场推广存在的问题
与流行歌舞相比较,戏曲面临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但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让戏曲更加适应时代潮流、更加迎合市场这一问题就非常重要。通过以上分析,当前戏曲市场推广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市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研究中发现,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市场是根本,如何吸引更多的观众认知戏曲是根本中的根本。
众所周知,2015年,原本不十分有名气的老腔却在国内一炮走红,在上海卫视举办的音乐节目中,老腔和谭维维携手亮相,一曲《给你一点颜色》震惊全场,刘欢等艺人均对老腔给与高度的评价,2016年除夕,谭维维再次携手老腔登上央视春晚,从而让更多观众认识并了解老腔。
老腔并不是一个大剧种,其传唱范围也极为有限,但因其市场推广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值得一提。明朝末年,老腔以华阴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逐渐发展形成,是皮影戏曲剧的一种。他的特色主要有声腔高亢刚直;落音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和的拖腔;伴奏音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等。
在市场推广面临的危机和改革中,作为小剧种,老腔因与流行元素完美结合,认知度大幅度提高,相比较一些大剧种,虽底蕴深厚,却不为人所知,形成鲜明对比,足以表明市场推广中改革的重要性。只有正确认知市场,才能做好传统戏曲的推广工作。
2.宣传手段过于单一
当今“大数据”已悄然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更是被大家所普遍接受,但戏曲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传播还略显滞后。早期,文化的发展一般由政府包办,传统戏曲的市场推广多依靠政府,多以贴海报,政府组织等形式进行宣传,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的增多,常规的剧院演出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中国戏曲市场推广改革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戏曲面向市场的改革,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1.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政府应当首先提高戏曲工作者的待遇,这样就为他们宣传、传承戏曲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应当加大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解决剧团到地方演出时场地受限的问题,同时政府在出台戏曲普及政策时,在强调“国粹”的基础上应当适当考虑其他剧种,而非一刀切要求全部学习一个剧种。
2.創新表演形式
戏曲传播的根本在市场,市场需求的根本在戏曲本身,假若戏曲不能迎合市场,那么政府或其他部门做出再大的努力也有可能付诸东流,相反戏曲如果能结合市场需求做出相应改变,就像老腔与现代摇滚的结合,那么其宣传和传承必将极为顺利。
3.丰富宣传手段
伴随着自媒体的异军突起,常规的宣传已经很难实现吸引人们眼球的效果,因此,各个剧种应当专门设立宣传部门,在已有的宣传基础上,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戏曲。
四、结束语
中国戏曲历史源远流长,曾经作为人们的主要娱乐形式,其所内涵的自强不屈、艰苦奋斗、团结友爱、孝敬父母等精神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但面对市场经济和科技信息的发展,尤其是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戏曲日趋凋零,受众面越来越小,但我们相信,在政府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在戏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面对市场进行深化改革,探索适合自己剧种的推广途径,戏曲必将焕发出第二春。
参考文献
[1]周春雨.当代戏曲演出营销研究[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2009.
[2]郭月亮.对当代中国戏剧市场的思考[Z].中国戏剧,2007(07).
[3]陈国华.二十世纪豫剧艺术改革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2006.
[4]赵逵夫.论秦腔的艺术传统与改革发展问题[J].中国秦腔研究,2003(01).
[5]田玉婷.戏剧如何适应市场[N].中国戏剧,2007(10).
[6]王玉坤.戏剧电视节目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2014.
作者简介:王靓颖(1993—),女,汉族,山东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硕士,研究方向:传统音乐研究。
【关键词】豫剧;传统音乐;戏剧;市场推广
【中图分类号】J643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戏曲的现状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影响最大、最具民族性格的艺术形式,它集中华民族文化之大成,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融合表演、器乐、歌唱、舞蹈于一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戏剧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传统剧种大约有三百六十余个,其中流传比较广的有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秦腔等。
从原始歌舞、汉代“角抵戏”、唐代的“参军戏”、到宋代的“宋杂剧”、金代的“金院本”和“南戏”,再到元代的“元杂剧”,最终到清朝的百花争鸣,中国古代戏剧逐步发展成熟,并且延续至今,人们从戏曲艺术中吸取众多精神营养。戏曲的光辉令人难忘,戏曲的魅力让人神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戏曲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锦上添花。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娱乐活动也日趋多样化,戏曲也因此受到了多元文化方式的强烈冲击,导致了全国的戏曲剧团衰落相当严重,中国传统戏曲也失去了当年的辉煌。据2006年11月9日《中国文化报》报道:“中国戏曲剧种上个世纪50年代有368个,到80年代有317个,2005年是267个,基本上是每年消亡2个剧种。”云南滇剧“上个世纪50年代剧团为30余个,到80年代减为近20个,而今天只剩下了两个半。”2002年的《中国百姓蓝皮书》中提到:2000年共有345 个剧团全年无演出,占剧团总数13.2%。据河南有关单位统计,曾经以剧团总量居全国第一的河南省,剧团总数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219个下降到了现在的151个,而其中能够正常演出的仅有78个。按照这个数字每年这些团体能够覆盖的观众人数为4700万左右,也就是说河南每年约有近3000万农村人口看不到一场由专业艺术团体演出的剧目。
不可否认,由于戏曲与当代现实生活脱节、节奏较为缓慢、人们文化及生活休闲方式多样化、戏曲改革的滞后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面对中国的传统戏曲时,表示深感陌生。尚长荣认为,古典并非不时尚,只要很好地开掘戏剧戏曲的生命力,发挥其独有的特色,年轻的一代会爱上中国的国粹,但这需要每个戏剧人共同去努力。保护国粹,推广国粹,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推广的道路上,需要按照艺术发展的规律和形式,加入适当的时尚元素,挖掘和开发每种剧种,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并且加入竞争,时刻激励自己,多走出去,与其他剧种在交流中竞争,在竞争中交流,不断进步,赢得广大观众的好评。
二、豫剧面向市场的改革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戏曲要想实现创新推广,除了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外,最重要的是各个剧种在保留自身基本特征及价值的基础上,剔除负面及低俗内容,在节奏、表演形式、器乐伴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革,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豫剧历史及现状概述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如今已流传近三百年。根据2006年中国文化部的调查,豫剧获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眼”,曾被誉为“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豫剧作为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之一,在安徽的北部地区,被称为梆剧,在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被称为梆子戏。其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份都有专业豫剧团。二十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豫剧也完成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转型,豫剧也在深入进行着改革。
(二)戲曲改革运动中的豫剧
清朝末年,我国戏曲界掀起了一场“戏曲改革”运动,但因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改革未得到相应地开展。受社会偏见及自身内容的影响,豫剧常被人称为低俗之物,豫剧演员的地位也较为低下。《河声日报》曾记载“河南梆子未免过于粗俗,唱词亦不文雅,说白完全土语又觉得鄙俚,使人听之殊觉不耐。至究其内容,无非败俗伤化,所谓公子遭难,小姐养汉,鄙俚之怪剧,与其通俗教育极端背驰,豫剧愈演愈甚,积而久之,必酿成人心风俗之忧”。上世纪三十年代,豫剧进行了一场较大规模的改革,豫剧农村的“跑野台”开始向中、小城市转移,并逐步占领了相应地舞台。在这期间,有一些知识分子如樊粹庭等都自觉主动且积极地参与了戏曲改良。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传统豫剧就较难转型为现代豫剧,豫剧也绝不会是今天如此的局面。现代豫剧的出现,事实上就是豫剧在自我肯定中的自我否定,在自我完善中寻找自我发展的道路。
(三)豫剧的危机及推广现状
豫剧作为中国最大的地方性剧种之一,在2006年就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前豫剧的受众群体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和淮河中下游一带的居民,但随着人口的迁移以及豫剧自身的影响力,通过河南籍乡亲的宣传,其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广,甚至通过海外侨胞已经传播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
观众是戏曲的上帝,在最近一二十年内,受现代文化娱乐方式多元化的影响,豫剧的观众越来越少,尤其是青少年关注豫剧的更是少之又少。豫剧的不景气,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多媒体,当前很少有观众会去戏剧院听戏,而是选择在家用电脑进行搜索;同时,豫剧与时俱进的速度也不够快,现在豫剧的曲目大多都是以前的曲目,与生活的贴近度不够;从豫剧演出的成本来看,以前只需要有十多个演员,用一辆或者两辆车就可以实现演出。到如今,演出一场从导演,编剧,演员、剧务、场记、道具等,成本比以前翻了很多倍。当然从实力上来看,省级的剧团实力比较强,地、市级的剧团则要略次,至于县级以下的剧团基本上就是名存实亡了。因此豫剧要想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必须努力改变现状。 对于豫剧的推广,最具影响力也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河南省电视台的《梨园春》栏目。它创办于1994年,在1999年进行了全面改革,其采用的戏迷擂台的方式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曾到达到惊人的35.7%的收视率,它为广大戏迷朋友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加强交流的平台,丰厚的奖品更是为大众参与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自《梨园春》节目推出以来,观众积极踊跃报名,参与擂台赛的群众高达五万人次,同时,少儿擂台赛的推出,更是为豫剧的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这个流行歌舞当道的时代,豫剧以崭新的传播形式出现在了大众面前,指引着才华横溢的青少年们去学习、去展现中国传统戏曲的经典美。2004年底,河南电视台梨园春主办的“擂响中国”全国戏迷擂台赛,年仅4岁的孔莹幸运地摘得了少儿组金奖的桂冠,成为梨园春创办以来,年龄最小、人气最高的金奖擂主 ,并且通过这个平台走向大众视野,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榜样的出现,更是引领了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豫剧的学习和传承中来,最近几年,梨园春栏目组通过与各省卫视合办戏曲晚会的方式,再次将豫剧推向全国,更值得骄傲的是,大型戏曲交响音乐会《梨园飞歌》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成功举办,豫剧人首次将豫剧推向海外并获得了好声一片,国人骄傲,华人华侨更为自豪。
三、戏曲市场推广的问题及建议
(一)戏曲市场推广存在的问题
与流行歌舞相比较,戏曲面临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但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让戏曲更加适应时代潮流、更加迎合市场这一问题就非常重要。通过以上分析,当前戏曲市场推广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市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研究中发现,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市场是根本,如何吸引更多的观众认知戏曲是根本中的根本。
众所周知,2015年,原本不十分有名气的老腔却在国内一炮走红,在上海卫视举办的音乐节目中,老腔和谭维维携手亮相,一曲《给你一点颜色》震惊全场,刘欢等艺人均对老腔给与高度的评价,2016年除夕,谭维维再次携手老腔登上央视春晚,从而让更多观众认识并了解老腔。
老腔并不是一个大剧种,其传唱范围也极为有限,但因其市场推广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值得一提。明朝末年,老腔以华阴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逐渐发展形成,是皮影戏曲剧的一种。他的特色主要有声腔高亢刚直;落音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和的拖腔;伴奏音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等。
在市场推广面临的危机和改革中,作为小剧种,老腔因与流行元素完美结合,认知度大幅度提高,相比较一些大剧种,虽底蕴深厚,却不为人所知,形成鲜明对比,足以表明市场推广中改革的重要性。只有正确认知市场,才能做好传统戏曲的推广工作。
2.宣传手段过于单一
当今“大数据”已悄然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更是被大家所普遍接受,但戏曲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传播还略显滞后。早期,文化的发展一般由政府包办,传统戏曲的市场推广多依靠政府,多以贴海报,政府组织等形式进行宣传,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的增多,常规的剧院演出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中国戏曲市场推广改革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戏曲面向市场的改革,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1.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政府应当首先提高戏曲工作者的待遇,这样就为他们宣传、传承戏曲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应当加大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解决剧团到地方演出时场地受限的问题,同时政府在出台戏曲普及政策时,在强调“国粹”的基础上应当适当考虑其他剧种,而非一刀切要求全部学习一个剧种。
2.創新表演形式
戏曲传播的根本在市场,市场需求的根本在戏曲本身,假若戏曲不能迎合市场,那么政府或其他部门做出再大的努力也有可能付诸东流,相反戏曲如果能结合市场需求做出相应改变,就像老腔与现代摇滚的结合,那么其宣传和传承必将极为顺利。
3.丰富宣传手段
伴随着自媒体的异军突起,常规的宣传已经很难实现吸引人们眼球的效果,因此,各个剧种应当专门设立宣传部门,在已有的宣传基础上,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戏曲。
四、结束语
中国戏曲历史源远流长,曾经作为人们的主要娱乐形式,其所内涵的自强不屈、艰苦奋斗、团结友爱、孝敬父母等精神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但面对市场经济和科技信息的发展,尤其是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戏曲日趋凋零,受众面越来越小,但我们相信,在政府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在戏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面对市场进行深化改革,探索适合自己剧种的推广途径,戏曲必将焕发出第二春。
参考文献
[1]周春雨.当代戏曲演出营销研究[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2009.
[2]郭月亮.对当代中国戏剧市场的思考[Z].中国戏剧,2007(07).
[3]陈国华.二十世纪豫剧艺术改革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2006.
[4]赵逵夫.论秦腔的艺术传统与改革发展问题[J].中国秦腔研究,2003(01).
[5]田玉婷.戏剧如何适应市场[N].中国戏剧,2007(10).
[6]王玉坤.戏剧电视节目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2014.
作者简介:王靓颖(1993—),女,汉族,山东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硕士,研究方向:传统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