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市场推广改革浅析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lk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文化价值观及“快餐文化”的冲击下日益凋零。为了增强其活力,扩大受众面,保证其传承,国家各级政府及有关剧团对其进行了行之有效地改革。本文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豫剧的改革,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豫剧;传统音乐;戏剧;市场推广
  【中图分类号】J643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戏曲的现状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影响最大、最具民族性格的艺术形式,它集中华民族文化之大成,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融合表演、器乐、歌唱、舞蹈于一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戏剧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传统剧种大约有三百六十余个,其中流传比较广的有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秦腔等。
  从原始歌舞、汉代“角抵戏”、唐代的“参军戏”、到宋代的“宋杂剧”、金代的“金院本”和“南戏”,再到元代的“元杂剧”,最终到清朝的百花争鸣,中国古代戏剧逐步发展成熟,并且延续至今,人们从戏曲艺术中吸取众多精神营养。戏曲的光辉令人难忘,戏曲的魅力让人神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戏曲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锦上添花。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娱乐活动也日趋多样化,戏曲也因此受到了多元文化方式的强烈冲击,导致了全国的戏曲剧团衰落相当严重,中国传统戏曲也失去了当年的辉煌。据2006年11月9日《中国文化报》报道:“中国戏曲剧种上个世纪50年代有368个,到80年代有317个,2005年是267个,基本上是每年消亡2个剧种。”云南滇剧“上个世纪50年代剧团为30余个,到80年代减为近20个,而今天只剩下了两个半。”2002年的《中国百姓蓝皮书》中提到:2000年共有345 个剧团全年无演出,占剧团总数13.2%。据河南有关单位统计,曾经以剧团总量居全国第一的河南省,剧团总数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219个下降到了现在的151个,而其中能够正常演出的仅有78个。按照这个数字每年这些团体能够覆盖的观众人数为4700万左右,也就是说河南每年约有近3000万农村人口看不到一场由专业艺术团体演出的剧目。
  不可否认,由于戏曲与当代现实生活脱节、节奏较为缓慢、人们文化及生活休闲方式多样化、戏曲改革的滞后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面对中国的传统戏曲时,表示深感陌生。尚长荣认为,古典并非不时尚,只要很好地开掘戏剧戏曲的生命力,发挥其独有的特色,年轻的一代会爱上中国的国粹,但这需要每个戏剧人共同去努力。保护国粹,推广国粹,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推广的道路上,需要按照艺术发展的规律和形式,加入适当的时尚元素,挖掘和开发每种剧种,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并且加入竞争,时刻激励自己,多走出去,与其他剧种在交流中竞争,在竞争中交流,不断进步,赢得广大观众的好评。
  二、豫剧面向市场的改革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戏曲要想实现创新推广,除了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外,最重要的是各个剧种在保留自身基本特征及价值的基础上,剔除负面及低俗内容,在节奏、表演形式、器乐伴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革,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豫剧历史及现状概述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如今已流传近三百年。根据2006年中国文化部的调查,豫剧获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眼”,曾被誉为“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豫剧作为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之一,在安徽的北部地区,被称为梆剧,在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被称为梆子戏。其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份都有专业豫剧团。二十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豫剧也完成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转型,豫剧也在深入进行着改革。
  (二)戲曲改革运动中的豫剧
  清朝末年,我国戏曲界掀起了一场“戏曲改革”运动,但因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改革未得到相应地开展。受社会偏见及自身内容的影响,豫剧常被人称为低俗之物,豫剧演员的地位也较为低下。《河声日报》曾记载“河南梆子未免过于粗俗,唱词亦不文雅,说白完全土语又觉得鄙俚,使人听之殊觉不耐。至究其内容,无非败俗伤化,所谓公子遭难,小姐养汉,鄙俚之怪剧,与其通俗教育极端背驰,豫剧愈演愈甚,积而久之,必酿成人心风俗之忧”。上世纪三十年代,豫剧进行了一场较大规模的改革,豫剧农村的“跑野台”开始向中、小城市转移,并逐步占领了相应地舞台。在这期间,有一些知识分子如樊粹庭等都自觉主动且积极地参与了戏曲改良。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传统豫剧就较难转型为现代豫剧,豫剧也绝不会是今天如此的局面。现代豫剧的出现,事实上就是豫剧在自我肯定中的自我否定,在自我完善中寻找自我发展的道路。
  (三)豫剧的危机及推广现状
  豫剧作为中国最大的地方性剧种之一,在2006年就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前豫剧的受众群体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和淮河中下游一带的居民,但随着人口的迁移以及豫剧自身的影响力,通过河南籍乡亲的宣传,其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广,甚至通过海外侨胞已经传播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
  观众是戏曲的上帝,在最近一二十年内,受现代文化娱乐方式多元化的影响,豫剧的观众越来越少,尤其是青少年关注豫剧的更是少之又少。豫剧的不景气,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多媒体,当前很少有观众会去戏剧院听戏,而是选择在家用电脑进行搜索;同时,豫剧与时俱进的速度也不够快,现在豫剧的曲目大多都是以前的曲目,与生活的贴近度不够;从豫剧演出的成本来看,以前只需要有十多个演员,用一辆或者两辆车就可以实现演出。到如今,演出一场从导演,编剧,演员、剧务、场记、道具等,成本比以前翻了很多倍。当然从实力上来看,省级的剧团实力比较强,地、市级的剧团则要略次,至于县级以下的剧团基本上就是名存实亡了。因此豫剧要想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必须努力改变现状。   对于豫剧的推广,最具影响力也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河南省电视台的《梨园春》栏目。它创办于1994年,在1999年进行了全面改革,其采用的戏迷擂台的方式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曾到达到惊人的35.7%的收视率,它为广大戏迷朋友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加强交流的平台,丰厚的奖品更是为大众参与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自《梨园春》节目推出以来,观众积极踊跃报名,参与擂台赛的群众高达五万人次,同时,少儿擂台赛的推出,更是为豫剧的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这个流行歌舞当道的时代,豫剧以崭新的传播形式出现在了大众面前,指引着才华横溢的青少年们去学习、去展现中国传统戏曲的经典美。2004年底,河南电视台梨园春主办的“擂响中国”全国戏迷擂台赛,年仅4岁的孔莹幸运地摘得了少儿组金奖的桂冠,成为梨园春创办以来,年龄最小、人气最高的金奖擂主 ,并且通过这个平台走向大众视野,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榜样的出现,更是引领了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豫剧的学习和传承中来,最近几年,梨园春栏目组通过与各省卫视合办戏曲晚会的方式,再次将豫剧推向全国,更值得骄傲的是,大型戏曲交响音乐会《梨园飞歌》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成功举办,豫剧人首次将豫剧推向海外并获得了好声一片,国人骄傲,华人华侨更为自豪。
  三、戏曲市场推广的问题及建议
  (一)戏曲市场推广存在的问题
  与流行歌舞相比较,戏曲面临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但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让戏曲更加适应时代潮流、更加迎合市场这一问题就非常重要。通过以上分析,当前戏曲市场推广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市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研究中发现,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市场是根本,如何吸引更多的观众认知戏曲是根本中的根本。
  众所周知,2015年,原本不十分有名气的老腔却在国内一炮走红,在上海卫视举办的音乐节目中,老腔和谭维维携手亮相,一曲《给你一点颜色》震惊全场,刘欢等艺人均对老腔给与高度的评价,2016年除夕,谭维维再次携手老腔登上央视春晚,从而让更多观众认识并了解老腔。
  老腔并不是一个大剧种,其传唱范围也极为有限,但因其市场推广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值得一提。明朝末年,老腔以华阴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逐渐发展形成,是皮影戏曲剧的一种。他的特色主要有声腔高亢刚直;落音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和的拖腔;伴奏音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等。
  在市场推广面临的危机和改革中,作为小剧种,老腔因与流行元素完美结合,认知度大幅度提高,相比较一些大剧种,虽底蕴深厚,却不为人所知,形成鲜明对比,足以表明市场推广中改革的重要性。只有正确认知市场,才能做好传统戏曲的推广工作。
  2.宣传手段过于单一
  当今“大数据”已悄然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更是被大家所普遍接受,但戏曲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传播还略显滞后。早期,文化的发展一般由政府包办,传统戏曲的市场推广多依靠政府,多以贴海报,政府组织等形式进行宣传,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的增多,常规的剧院演出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中国戏曲市场推广改革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戏曲面向市场的改革,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1.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政府应当首先提高戏曲工作者的待遇,这样就为他们宣传、传承戏曲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应当加大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解决剧团到地方演出时场地受限的问题,同时政府在出台戏曲普及政策时,在强调“国粹”的基础上应当适当考虑其他剧种,而非一刀切要求全部学习一个剧种。
  2.創新表演形式
  戏曲传播的根本在市场,市场需求的根本在戏曲本身,假若戏曲不能迎合市场,那么政府或其他部门做出再大的努力也有可能付诸东流,相反戏曲如果能结合市场需求做出相应改变,就像老腔与现代摇滚的结合,那么其宣传和传承必将极为顺利。
  3.丰富宣传手段
  伴随着自媒体的异军突起,常规的宣传已经很难实现吸引人们眼球的效果,因此,各个剧种应当专门设立宣传部门,在已有的宣传基础上,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戏曲。
  四、结束语
  中国戏曲历史源远流长,曾经作为人们的主要娱乐形式,其所内涵的自强不屈、艰苦奋斗、团结友爱、孝敬父母等精神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但面对市场经济和科技信息的发展,尤其是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戏曲日趋凋零,受众面越来越小,但我们相信,在政府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在戏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面对市场进行深化改革,探索适合自己剧种的推广途径,戏曲必将焕发出第二春。
  参考文献
  [1]周春雨.当代戏曲演出营销研究[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2009.
  [2]郭月亮.对当代中国戏剧市场的思考[Z].中国戏剧,2007(07).
  [3]陈国华.二十世纪豫剧艺术改革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2006.
  [4]赵逵夫.论秦腔的艺术传统与改革发展问题[J].中国秦腔研究,2003(01).
  [5]田玉婷.戏剧如何适应市场[N].中国戏剧,2007(10).
  [6]王玉坤.戏剧电视节目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2014.
  作者简介:王靓颖(1993—),女,汉族,山东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硕士,研究方向:传统音乐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顾名思义,就是"由四把弦樂器组合而成的室内乐形式".它包含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以及一把大提琴,是目前最主要和最受欢迎的室内乐类型。而配器就是给一段主旋律配上多声部伴奏总谱的过程。要更完美地写出精彩的弦乐四重奏篇章,我们必须要注意配乐的运用与配合。本文就弦乐四重奏中配乐的自由度进行探究。  【关键词】弦乐四重奏;配器;自由度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摘要】在茶陵县红色歌曲发展现状及现有传承模式的基础上,发掘新的,有价值的传承手段和措施,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机上,探讨茶陵红色歌曲的发展空间,为同类非遗的传承提供有价值的參考。  【关键词】红色歌曲;传承研究;茶陵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红色歌曲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它不仅是一首首 旋律优美的歌曲,更包含着中国人民的心声,是革命时代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在
期刊
【摘要】歌唱表演艺术主要是通过站立姿势来进行的,站姿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发声时各个器官配合的协调性,歌唱器官的调节和运用不恰当,就会产生种种不良的声音,阻碍了歌唱正常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歌唱者的表现。因此,找出形成种种不良声音的原因予以纠正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歌唱发声;站姿;呼吸;通道;支点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音乐表演艺术的姿态美,不仅给受众带来极大的
期刊
【摘要】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又名“上路戏”,主要流传于山西、河北、陕西、内蒙古等地,属于梆子腔剧种。本文主要对北路梆子在山西省忻州一带的发展状况展开研究。具体研究中通过采访、观摩、记录等实地调查的方法进行探究,结合北路梆子的音乐形态、声腔体制及文化内涵进行阐述,对北路梆子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北路梆子;音乐形态;声腔体制;忻州地区;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侗族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侗族传统乐器四大件之一的侗笛不仅具有鲜明的侗乡特色,深受侗族人民喜爱,更是我国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本着传承和发展侗笛的初衷,顺应当下保护与弘扬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历史潮流,对侗笛及其艺术特色进行介绍、侗笛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侗笛今后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同时列举了一些对侗笛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摘要】中国声乐艺术历经千年,在重重波折中不断前进,最终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的声乐体系,是中华文化的宝贵结晶。《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源起与演变》从时间的纵向角度分析阐述了中国古代的声乐艺术历史,并从空间的横向角度对每一朝代的声乐艺术进行分类溯源,探讨古代声乐艺术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中国古代;声乐艺术;源起;演变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代音乐艺术
期刊
【摘要】肖邦把谐谑曲从古典演奏曲风中分离出来,演变为独立的创作体裁,使之减少了谐谑的韵味,增添了更多的戏剧性,通过明快急促的旋律向外界传递着作者内心的情感。本文就将从肖邦的《b小调谐谑曲》出发,分析其中包含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走进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肖邦;钢琴音乐;爱国主义情怀;《b小调谐谑曲》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作为19世纪最著名的钢琴家之一的肖邦,
期刊
【摘要】古诗词演唱是传承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具有代表性语言艺术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了解古诗词精炼的语言、巧妙的构思、高超的技艺、含蓄的情感、深远的意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本文以《月满西楼》为切入点,从古诗词创作背景的准确把握与情感认知的统一和音乐特点与内心情感体验的统一这两个个部分浅谈宋词的创作与演唱的关系。对古诗词演唱技巧和表达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让诗词的美在歌声中更好的演绎。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声乐艺术作品与文学艺术相互融合,又相互区别,结合中吸收“多元化”,构成独具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和特色。本文以古曲《阳关三叠》为例,论述其在诗乐相合的基础上表现的艺术特征,演唱方法及其意韵之美。  【关键词】《阳关三叠》;诗词;艺术特征;意韵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阳关三叠》艺术创作及历史背景  中国古曲《阳关三叠》,歌词取材于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据记载
期刊
【摘要】《箜篌引》是庄曜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一首古筝曲目,该曲取材于唐诗中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此曲打破了古筝传统的五声音阶的定弦方式,采用人工定弦方式,融汇了西方的作曲技法,并且很很巧妙地传达了中国独特的韵味,带给人以全新的感受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一首优秀的现代筝曲。本文从创作背景、创作手法和创作特色方面做深入的解析,以便更好的了解这首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的含义。  【关键词】箜篌引;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