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羊拉铜矿里农矿段二期矿体空间分布特征复杂,构造对矿体的赋存状态影响较大。本文在阐述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该区域的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等控矿因素进行总结,并重点分析了对矿体的空间分布状态有较大影响的构造特征。
[关键词]里农矿段二期 控矿因素 羊拉铜矿 构造特征
[中图分类号] P578.2+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5-21-2
羊拉铜矿里农二期矿体赋存主要受地层、构造和岩浆岩体等因素的控制。矿体空间分布规律复杂,分枝复合现象明显,构造对矿体的赋存形态影响较大。本文在阐述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里农矿段二期的控矿因素。
1地质特征
1.1地层及岩性
羊拉铜矿的含矿地层为泥盆系江边组和里农组,岩性为一套碎屑岩、大理岩,夹火山岩组成不等厚互层沉积,其中大理岩、碎屑岩具矽卡岩化、角岩化。主要分布于印支-燕山期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泥盆系為矿区主要含矿层位,呈北北东向纵贯全区,向北延伸至里农矿段,向南被加仁花岗岩体侵位、破坏而出露不全。
1.2构造
羊拉铜矿构造活动强烈,断层构造大量发育,矿区岩石强烈变形、变质。区内断裂构造发育,由地表和深部控制的断裂主要有 F4断裂。一系列近NS、NNE走向断层及近EW走向走滑型断层对矿体空间分布形态影响较大,造成矿体沿走向的波浪式起伏和沿倾向的错失或尖灭再现。
1.3矿体特征
KT6号矿体走向近东西,向北缓倾,一般倾角50°—75°。矿体产于F4断裂下盘,赋存于强烈风化的构造破碎带内,泥化及氧化程度较高,顶板为构造破碎带F4-1,以碎裂岩化大理岩为主,底板为破碎的碎裂岩化大理岩及F4断层。含矿岩石主要为破碎的大理岩、石英砂岩等。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断层F4以南(下盘),向北交于断层F4,向南西延伸至路农矿段。KT2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产出,分枝复合现象较明显。地表矿体厚大且品位较高,深部矿体逐渐变薄且品位逐渐降低,受深部隐伏构造影响,空间变化较大;矿体沿走向、倾向延伸较长,沿倾向厚度变化较稳定,品位相对较稳定;由于受侵入岩体和深部隐伏构造影响,矿体沿走向连续性较差。KT2矿石中有用矿物组分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及少量斑铜矿和辉铜矿,并伴生有金、银等元素。KT6矿体的矿石矿物以孔雀石为主,少量黄铜矿,褐铁矿化强烈。
1.4围岩蚀变
矿区岩石经构造活动和热液作用、蚀变叠加改造,围岩蚀变发育、类型众多、复杂。主要有钾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泥化、绿泥石化及矽卡岩化。
2控矿因素
2.1构造因素分析
矿区为一单斜构造,F4断层对地层及矿体影响较大。矿区构造活动强烈,在里农背斜核部侵入有里农、江边、尼吕复式中酸性岩体,两翼发育断层、层间破碎带及节理、裂隙,为含矿热液运移提供通道。含矿热液沿变质石英砂岩、绢云砂质板岩、大理岩的节理、裂隙上升过程中,产生热液变质,形成含矿角岩、角岩化变质石英砂岩、石榴石矽卡岩和透辉石矽卡岩等。
2.2岩浆岩因素分析
里农二期主要出露加仁花岗岩体及辉绿岩,深部岩浆岩发育有花岗闪长岩,地表大面积出露辉绿岩。综合分析岩浆岩的特征,初步认为里农二期的花岗闪长岩属加仁花岗闪长岩体的一部分。岩体与围岩呈港湾状接触,围岩具角岩化、强矽卡岩化,与铜矿化关系密切,岩体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
2.3变质因素分析
里农二期分布于区域变质低绿片岩相的浅变质岩系中,叠加变质作用主要是热液蚀变作用及动力变质作用,实际上区域变质作用与构造作用及岩浆、热液活动紧密相伴生,所反映出的变质岩面貌是诸因素变质综合作用的结果,并控制矿床的分布和类型。区内地层均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动力变质、接触交代等变质作用。
2.4地层因素分析
矿体主要产在泥盆系中,其岩性为浅灰变质绢云石英砂岩、绢云砂质板岩夹白色中—厚层大理岩。受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大理岩被热液交代形成含矿石榴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而变质绢云石英砂岩、绢云砂质板岩则重结晶形成角岩、角岩化变质石英砂岩。这类变质砂岩矽卡岩化较强,铜矿化也随之增强。
2.5区域地球化学因素分析
区域内很多为花岗岩/斜长花/石英闪长/二长花岗/花岗斑岩等,一般具备酸性趋势,复式岩具有钙碱性 这样易于形成矽卡矿的浆岩。 黑云母闪长与石英闪长之铷锶同位素200Ma左右,矿体在岩体内或者接触带。以中心相多为中粗粒闪长花冈,铜化不强,边缘相多呈中细粒花岗,矿化率较高。
3里农二期地质构造情况
3.1褶皱
矿区为断层破坏的单斜构造。综合区域资料来看,该单斜属于里农背斜的南部西翼。区内由西向东出露泥盆系里农组三段、二段、一段及江边组三段、二段、一段,地层总体走向北东—近南北,F4断层上盘倾角10-40°,F4断层下盘55-65°。F4断层上盘地层倾角明显小于下盘地层。
3.2断裂
F4断层明显控制着岩体和地层的分布,断层F4位于矿区中部,是区内最大的重要断层,为印支—燕山挤压推覆过程中形成的次级断裂。地表出露延长大于6km,走向北东,向东(北)、西(南)均延出图外,倾向280—340°,倾角42—80°,向深部变陡,断裂面波状起伏。断层两盘部分地层错失。沿断裂见2—4m宽破碎带,最宽达15m,角砾成份与相邻两旁岩石有关,有砂岩、板岩、片岩、大理岩、局部为花岗闪长岩等组成,大小不等,最大约25cm,一般5—10cm,呈透镜状、碎裂状分布,具定向排列;断面上有5—10cm灰黑色断层泥,具正断层特点;片理化发育,胶结物与角砾组成定向排列,形成片理化带,其走向与断面呈小角度相交,显示上盘下降之特点。附近岩石具较强的碎裂岩化、糜棱岩化,偶见迁引褶曲。破碎带上无矿化。该断层地表出露较差,多数地段被掩盖,但地貌上多形成沟谷及负地形,平面上显示顺时针扭动。属张性平移断层。综合上述特征,推断F4断层具多期活动特征,早期为挤压推覆,控制岩体、地层的分布,为成矿过程创造了很好的地质条件;晚期破坏矿体的南延部分,平移距离约300-400米,改变了矿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为破矿构造,属张扭性破矿正断层。
KT2上-1矿体深部受构造影响较大,沿倾向呈阶梯状产出;里农二期KT2上-1矿体由于受断层Fj13和Fj14影响,矿体在深部有变薄变陡的趋势,从矿体产出位置和矿石性质来看,在深部两支矿体有合并为一支矿体的趋势。矿体的空间产出与褶皱、裂隙和断层有密切的关系。顺层破碎带是主要的容矿和含矿构造,顺层破碎带的形成与印支-燕山期的挤压推覆构造活动及中酸性岩体的上侵入活动密切相关,产生了较大的成矿空间,当含矿热液上侵至该带中,在节理、裂隙破碎带中富集成矿,同时,与大理岩发生交代作用,形成复杂的矽卡岩,并萃取了大理岩中的有用元素而富集成矿。
4结论
羊拉铜矿里农二期矿体受构造影响较大,前期构造为成矿创造了良好的容矿空间和导矿通道,后期构造对矿体具有破坏和改造作用。里农矿段二期KT6矿体被矿区构造F4和F4-1控制;KT2上-1矿体深部受构造影响较大,沿倾向呈阶梯状产出;深部仍然有较好的地层、岩性和构造等成矿条件。
[关键词]里农矿段二期 控矿因素 羊拉铜矿 构造特征
[中图分类号] P578.2+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5-21-2
羊拉铜矿里农二期矿体赋存主要受地层、构造和岩浆岩体等因素的控制。矿体空间分布规律复杂,分枝复合现象明显,构造对矿体的赋存形态影响较大。本文在阐述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里农矿段二期的控矿因素。
1地质特征
1.1地层及岩性
羊拉铜矿的含矿地层为泥盆系江边组和里农组,岩性为一套碎屑岩、大理岩,夹火山岩组成不等厚互层沉积,其中大理岩、碎屑岩具矽卡岩化、角岩化。主要分布于印支-燕山期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泥盆系為矿区主要含矿层位,呈北北东向纵贯全区,向北延伸至里农矿段,向南被加仁花岗岩体侵位、破坏而出露不全。
1.2构造
羊拉铜矿构造活动强烈,断层构造大量发育,矿区岩石强烈变形、变质。区内断裂构造发育,由地表和深部控制的断裂主要有 F4断裂。一系列近NS、NNE走向断层及近EW走向走滑型断层对矿体空间分布形态影响较大,造成矿体沿走向的波浪式起伏和沿倾向的错失或尖灭再现。
1.3矿体特征
KT6号矿体走向近东西,向北缓倾,一般倾角50°—75°。矿体产于F4断裂下盘,赋存于强烈风化的构造破碎带内,泥化及氧化程度较高,顶板为构造破碎带F4-1,以碎裂岩化大理岩为主,底板为破碎的碎裂岩化大理岩及F4断层。含矿岩石主要为破碎的大理岩、石英砂岩等。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断层F4以南(下盘),向北交于断层F4,向南西延伸至路农矿段。KT2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产出,分枝复合现象较明显。地表矿体厚大且品位较高,深部矿体逐渐变薄且品位逐渐降低,受深部隐伏构造影响,空间变化较大;矿体沿走向、倾向延伸较长,沿倾向厚度变化较稳定,品位相对较稳定;由于受侵入岩体和深部隐伏构造影响,矿体沿走向连续性较差。KT2矿石中有用矿物组分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及少量斑铜矿和辉铜矿,并伴生有金、银等元素。KT6矿体的矿石矿物以孔雀石为主,少量黄铜矿,褐铁矿化强烈。
1.4围岩蚀变
矿区岩石经构造活动和热液作用、蚀变叠加改造,围岩蚀变发育、类型众多、复杂。主要有钾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泥化、绿泥石化及矽卡岩化。
2控矿因素
2.1构造因素分析
矿区为一单斜构造,F4断层对地层及矿体影响较大。矿区构造活动强烈,在里农背斜核部侵入有里农、江边、尼吕复式中酸性岩体,两翼发育断层、层间破碎带及节理、裂隙,为含矿热液运移提供通道。含矿热液沿变质石英砂岩、绢云砂质板岩、大理岩的节理、裂隙上升过程中,产生热液变质,形成含矿角岩、角岩化变质石英砂岩、石榴石矽卡岩和透辉石矽卡岩等。
2.2岩浆岩因素分析
里农二期主要出露加仁花岗岩体及辉绿岩,深部岩浆岩发育有花岗闪长岩,地表大面积出露辉绿岩。综合分析岩浆岩的特征,初步认为里农二期的花岗闪长岩属加仁花岗闪长岩体的一部分。岩体与围岩呈港湾状接触,围岩具角岩化、强矽卡岩化,与铜矿化关系密切,岩体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
2.3变质因素分析
里农二期分布于区域变质低绿片岩相的浅变质岩系中,叠加变质作用主要是热液蚀变作用及动力变质作用,实际上区域变质作用与构造作用及岩浆、热液活动紧密相伴生,所反映出的变质岩面貌是诸因素变质综合作用的结果,并控制矿床的分布和类型。区内地层均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动力变质、接触交代等变质作用。
2.4地层因素分析
矿体主要产在泥盆系中,其岩性为浅灰变质绢云石英砂岩、绢云砂质板岩夹白色中—厚层大理岩。受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大理岩被热液交代形成含矿石榴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而变质绢云石英砂岩、绢云砂质板岩则重结晶形成角岩、角岩化变质石英砂岩。这类变质砂岩矽卡岩化较强,铜矿化也随之增强。
2.5区域地球化学因素分析
区域内很多为花岗岩/斜长花/石英闪长/二长花岗/花岗斑岩等,一般具备酸性趋势,复式岩具有钙碱性 这样易于形成矽卡矿的浆岩。 黑云母闪长与石英闪长之铷锶同位素200Ma左右,矿体在岩体内或者接触带。以中心相多为中粗粒闪长花冈,铜化不强,边缘相多呈中细粒花岗,矿化率较高。
3里农二期地质构造情况
3.1褶皱
矿区为断层破坏的单斜构造。综合区域资料来看,该单斜属于里农背斜的南部西翼。区内由西向东出露泥盆系里农组三段、二段、一段及江边组三段、二段、一段,地层总体走向北东—近南北,F4断层上盘倾角10-40°,F4断层下盘55-65°。F4断层上盘地层倾角明显小于下盘地层。
3.2断裂
F4断层明显控制着岩体和地层的分布,断层F4位于矿区中部,是区内最大的重要断层,为印支—燕山挤压推覆过程中形成的次级断裂。地表出露延长大于6km,走向北东,向东(北)、西(南)均延出图外,倾向280—340°,倾角42—80°,向深部变陡,断裂面波状起伏。断层两盘部分地层错失。沿断裂见2—4m宽破碎带,最宽达15m,角砾成份与相邻两旁岩石有关,有砂岩、板岩、片岩、大理岩、局部为花岗闪长岩等组成,大小不等,最大约25cm,一般5—10cm,呈透镜状、碎裂状分布,具定向排列;断面上有5—10cm灰黑色断层泥,具正断层特点;片理化发育,胶结物与角砾组成定向排列,形成片理化带,其走向与断面呈小角度相交,显示上盘下降之特点。附近岩石具较强的碎裂岩化、糜棱岩化,偶见迁引褶曲。破碎带上无矿化。该断层地表出露较差,多数地段被掩盖,但地貌上多形成沟谷及负地形,平面上显示顺时针扭动。属张性平移断层。综合上述特征,推断F4断层具多期活动特征,早期为挤压推覆,控制岩体、地层的分布,为成矿过程创造了很好的地质条件;晚期破坏矿体的南延部分,平移距离约300-400米,改变了矿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为破矿构造,属张扭性破矿正断层。
KT2上-1矿体深部受构造影响较大,沿倾向呈阶梯状产出;里农二期KT2上-1矿体由于受断层Fj13和Fj14影响,矿体在深部有变薄变陡的趋势,从矿体产出位置和矿石性质来看,在深部两支矿体有合并为一支矿体的趋势。矿体的空间产出与褶皱、裂隙和断层有密切的关系。顺层破碎带是主要的容矿和含矿构造,顺层破碎带的形成与印支-燕山期的挤压推覆构造活动及中酸性岩体的上侵入活动密切相关,产生了较大的成矿空间,当含矿热液上侵至该带中,在节理、裂隙破碎带中富集成矿,同时,与大理岩发生交代作用,形成复杂的矽卡岩,并萃取了大理岩中的有用元素而富集成矿。
4结论
羊拉铜矿里农二期矿体受构造影响较大,前期构造为成矿创造了良好的容矿空间和导矿通道,后期构造对矿体具有破坏和改造作用。里农矿段二期KT6矿体被矿区构造F4和F4-1控制;KT2上-1矿体深部受构造影响较大,沿倾向呈阶梯状产出;深部仍然有较好的地层、岩性和构造等成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