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讲座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

来源 :决策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zc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继愈先生(1916年4月15日~2009年7月11日),1939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就职于北大、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图书馆,任教授、研究员、馆长等职。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从旧中国大学走过来,在新中国成长为学术栋梁;从黑暗如磐、疾风骤雨,到春光明媚、马蹄得意。不论顺逆荣辱,他的爱国热情和对人民的责任心从未泯灭,这种热情和责任心渗透在他教学和研究的字字句句中。他的有关论著毛泽东评论为“凤毛麟角”。现将先生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讲演稿摘登供阅。
  
  我们从民族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四个方面来谈谈中华民族的五千年。
  中华民族,这是个统称,细分共有56个民族,汉族是其中之一,人数最多,占90%以上。中华民族的形成,可以分成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个民族大融合时期,融合交流,通过战争,经济交流,政治交往。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
  这个时期前后将近三、四百年,也是个大的融合时期,在第二个时期里,很多民族共同向封建化进步。五胡十六国变化,是北方少数民族接受封建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一个过程。魏晋时期佛教来了,道教也有了,意味着宗教影响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
  这个时期民族的融合又深入了一步,从南北对立的两个政权合成一个,隋唐统一了,合成一个统一的大国。这个时候的民族关系更深了,融合得更多了。比如,唐朝的皇帝,他的身份是汉族,其实他是个混血儿,他的母系是少数民族。窦氏、独孤氏、长孙氏都是北方的少数民族,皇族本身就是混血的一个家族。隋唐时代政府的重要官员,像将军、官吏,好多都是少数民族。我们看农村里过春节贴门神,门神的两个像,一个是尉迟恭,一个是秦琼,门神尉迟恭就是新疆少数民族,唐太宗重用他,做禁卫军的领袖。隋唐时期,文官、武官不分种族,一律对待,升官一样的升,处分也一样的处分,融合得比较好。
  第四个时期是元朝。
  元朝是蒙古族统治,蒙古族人当皇帝了,可下面也用大量的非蒙古族的各级官员和士兵,军队中蒙古族是少数,大量的还是汉族及其他民族。元朝是皇帝改朝换代,皇帝换了,可是指导治国的方针及治国的思想,完全继承了宋朝的,甚至是宋朝以前的一些制度。元朝在全国地方州县普遍建立孔庙,云南有孔庙是从元朝开始的,继承了宋朝,奉孔子思想为治国最高准则。根据孔府的档案,从元朝开始,孔府的档案保存得较完好,没有遗失,中国的档案保存最完整的其中一个就是孔府。
  第五个时期是清朝。
  清朝满族入关,是一次大的融合。
  汉族是一个很优秀的民族。汉族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各族中间的通婚关系不是像别的民族限制得那么严、那么死,远缘通婚的比较普遍。因为汉族有这么一个特点,从隋唐以后,种族歧视在中国不像世界上别的国家那么严重。
  中华民族,从春秋战国、南北朝、隋唐,到宋、元、明、清,经过几次大的民族的交融,犹如河流汇合,慢慢地融成一个多民族的海洋,总称为中华民族。
  
  从经济方面来看,中华民族的活动范围,一个是长江流域,一个是黄河流域。根据史志文献记载,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国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当然不成问题。近年来,我们将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古代传说相结合,可知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传说,禹会诸侯于涂山,涂山就是现在的绍兴一带;舜南巡到苍梧,苍梧就是湖南一带;周穆王南巡,死在汉水,也是到南方;舜死后,娥皇、女英也死在湖南。可见,从传说尧、舜、禹开始到现在的长江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活动的区域。因为历史朝代不同,有的朝代辖区向外扩展一点,有的朝代向里收缩一些。我们中华民族活动的舞台,生活栖息的地方,范围就是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为中心,向东北可延伸一点,向西也可延伸一点,再远就有沙漠限制了,再往西有大山挡着了,几千年来,就在这个区域里,经济上互补性极大。三千年前从春秋战国开始,荀子的《富国篇》就提到铁出在北方,皮毛也出在北方,盐出在东方,木材出在南方。经济上的互补,各个国家都不能自己独立,都要求加强交流,大家相互受益。所以,经济上互相交流、互相补充,迫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国家与国家的交流、人群与人群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非常频繁,学有专长的人,从这个国家跑到那个国家,从那个国家跑到这个国家。古时候的国有点像城邦的意思,不像现在的国家这么严格。孔子、孟子都曾周游列国,这个国家不用,那个国家可以用。希望能做官,实施政治上的抱负。互相补充、互相需要、互相满足,也是促成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
  
  再从政治上来看五千年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最早国家很多,像禹有3000个诸侯,一个国家就一个部落,一个群体,头儿很多。经过发展,国家的数目越来越少了。到了战国时期,就剩了7个大的、强的国家,称战国七雄,最后就统一到秦了。这个统一是秦始皇个人的野心呢,还是什么原因?从民族交流和经济交流来看,已经有统一的需要。所以,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都在提出治国平天下的方案,那方案中间各个学派都不一样。孔子也提出统一,以周天子为主。孟子也讲天下要定为一,要统一天下。荀子也要统一天下,韩非也要统一天下。老子、庄子好像没有讲到统一天下,可是讲到小国寡民。这个小国寡民,你仔细看,不是讲的国家要那么大,讲的是地方单位,基层组织要小,不是国家要小。因为老子、庄子都讲圣人治天下,这个圣人,不是一个村子的圣人,而是对天下来说的。在百家争鸣的不同观念中间,我们看到一个共同的地方。哪个共同地方呢?就是要求我们把天下怎么合在一起。有这么一个愿望,方法不同,手段也不一样。可是统一这个要求是一致的。思想家能看到历史的潮流,历史前进的方向,就是要统一。
  原先讲秦始皇“焚书坑儒”,说秦始皇比较粗暴。后来秦朝实际的做法,以及地下发掘的资料来看,秦始皇并没有真正地“焚书坑儒”。他坑的那些儒生是什么人呢,就是帮助秦始皇求长生的那些人——方术儒生,不是孔孟之道的那些儒生。儒家的书,秦朝还保留了,不但保留了,而且还学习它,用来教育秦始皇的子弟。历史记载,秦始皇死的时候,赵高给胡亥出主意,唆使幼子胡亥假借秦始皇的口气,让太子扶苏自尽。扶苏接到赵高这个假诏书,当时与扶苏同时镇守在北方的一个大将蒙恬,说这个诏书可能是假的,你是不是再去核实核实,问问是真是假。扶苏说这个不能问,这事不需要问。按忠孝的原则父亲交下的任务只能完成,不能怀疑,一定要遵守,用不着问。可见秦始皇教育子弟,用孔孟的思想来教育他们,不是用法治。赵高又劝胡亥,说你可以当皇帝,可以继位。胡亥说我有兄长,我替他,不合理,我不能越过他去继位,违反孝道,废兄而立弟,这是不义。可见胡亥也是接受孔孟之道的教育,《史记》上,司马迁有明确记载,有他们的原话。
  这么一个大国怎么实行有效统治?从政治上看,要有理论指导才行,就是秦始皇开始已经采纳了“孝”、“忠”,忠君,孝父母,用这个观念统治全国,统一思想。因为这么大的国家,要直接管理很难,必须统一思想才行。总的格局是中央权力要集中,分散的农民要安居乐业。秦汉以后就是这么一个总的局面,一直维持了两千多年,就是政治上要求集中,这是个总的趋势。秦朝亡国很快,秦始皇统一了十几年,国家就亡了。后来对秦始皇的评价不是太公正,说秦始皇是暴君。因为秦朝的历史是汉朝人写的,汉朝人代替了秦朝,它打倒了秦朝,就把秦朝说得坏些。怎么看出秦始皇没那么坏呢?就是秦朝那些法律,到了汉朝得天下20多年以后,还实行秦朝的法律。从政治上看秦朝大变革,就是由中央直接管理全国这么大的地方,就是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这么一大片地方。
  这个新体制的变化很复杂,在今天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很难的事情,管理经验也不足,所以10多年就失败了。刘邦继承后,认为秦朝失败可能与没有分封他的子弟有关系,所以刘邦就对他的子弟都封王,分兵把守各省,还公布“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后来又传了两代,他的子弟自己起来造反,反对汉朝的中央政府。汉朝一看这个不行,又放弃了分封的办法,这是汉朝变更秦朝制度的一次反弹。
  怎么样把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巩固下来,进行有效管理,是很困难、很麻烦、很不容易的。经历了差不多一千年之久的探索,才找到一个路子把它稳定下来,有效地统治起来。关键在哪里?最大的困难在于中央政府要绝对的统一,没有绝对的权力,它不能支配全局。中国这么大的面积等于整个欧洲,欧洲现在还统一不起来,还在争论,何况中国这么大面积,要有效地控制实在不容易。另一方面,还要老百姓过好生活,要保证生产维持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小农经济非常脆弱,一家一户,是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经不起风吹雨打。一有天灾人祸,这个家的主要劳动力一生病,一下就垮下去了。既要维护、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又要维持中央政府的绝对统治,这一对长期的矛盾当中,怎么取得平衡,让它有效地运转?差不多一千年,直到唐朝中期才开始找到这条道路,而从理论上提出则是《大学》这个书。《大学》字数不是太多,是《礼记》的一篇,唐朝就把它单独提出来,着重地推崇《大学》。《大学》主要讲什么呢?它就讲一个人从思想活动、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一直到国王治国平天下,分8个步骤、8个阶段、8个层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步骤。对内,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内心修养叫一个人从内心到行动都要纳入这个大一统的国家的要求范围之内。唐朝韩愈总结了《大学》的这个思想以后,宋朝就接受了。在唐朝以前,考试主要是考“五经”,宋以后“四书”代替了“五经”的地位。“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宋明以后考试都用这“四书”,这是思想方面有这么个变化。
  再从政治体制上来看,君臣之间的关系、地位也在变化。在汉唐的时候,皇帝和宰相坐而论道,坐下来互相讨论问题,几乎是平等的讨论问题,君臣之间的关系,不像后来距离那么远。汉光武帝写信问他的大臣:你的夫人对你很好,是不是给你挠挠背,抓抓痒?再一个就是汉朝皇帝的姐姐新寡,皇帝看上一个大臣宋弘,忠厚正直,想把宋弘介绍给他姐姐,让他姐姐与宋弘结婚。皇帝有一天找宋弘谈话说:听说富易交、贵易妻,有这个话吗?意思是说,富了以后可以换一换朋友,做了大官,地位变了,可以换换老婆,有这话没有?宋弘说:我只听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皇帝一听宋弘的态度很明朗,他姐姐就在屏风后面,他回头对姐姐说:“事不谐矣”,事情办不成了。可见君臣之间很自由,不像后来地位那么悬殊。到了宋朝以后,宰相与皇帝之间讨论问题时,皇帝坐着,宰相大臣站着。朱熹是南宋的著名学者,给皇帝讲书,皇帝不喜欢朱熹这个老师,于是就赶他走,给他下了个条子,说天气冷了,我看你岁数大了,站着讲书也很累,就不要讲了,你回去吧,就给辞退了。可是再往后,明朝、清朝君臣关系又进一步拉开距离,君臣之间对话站着也不行,得跪着。试想一个人坐着,一个人跪着,根本没法讨论问题,只能一个发指示,一个接受命令。
  所以从历史上看,这几千年来中央政府的权力越来越重,皇帝的权威越来越大,人民的地位越来越受限制。这个变化说明,君权越来越重。所以,有人说中国向来有民主的传统,这话不符合事实。孟子说过:“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那个“贵”的意思,不是民比君主还贵重,而是说农民问题很重要,民心的向背很重要,孟子没有民比君还尊贵的意思。从政治上看,五千年来中央权力越重,人民和臣的地位越低。
  
  从文化上来看,这五千年来也很有变化。文化,就是中国的长期统一,中央政令不受隔阂,一直通行无阻。靠的是什么呢?一个是靠工具好,中国有统一的汉字,这是很了不起的,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你看古希腊文,也是古文字。有一次在雅典图书馆,见有一个人在借柏拉图的书,当然是用古希腊文写的。我就问那个借书的人,我说你看这个?他说我看不懂,我是来查字典的。我说你是教什么的?他说我是教希腊语文的老师。就这个语文老师,看不懂柏拉图用古文写的书。可中国汉字怎么样呢?你们看从甲骨文到现在,文字没有中断,那个鱼、马,现在还认得出、看得见,它不是考古的对象,它还活着。这汉字起作用太大了。我们到福建、广东出差,语言不通,说话很困难,可是你拿着《人民日报》就通行无阻。完全可以看得出,中国的长期凝聚力与这个古汉字大有关系,而且是秦始皇统一做的很有功劳的一件事。前几年在湖北楚墓发现的竹简,那些字我们有些不认识,怎么才能找到认识的途径呢?里头有些书是北方的书,有的是《老子》的,有的是《论语》的,对照着看,对着上下文猜,这是什么字,那是什么字,而且还认不全。我们现在的楚文字还认不全,这是发现楚国有文字,别的国家也有各国文字,北方也有各国文字,不过没有发现,那没法推论了。
  语言的统一,也有记载。北京话,咱们在北京住这么多年,从北京往西走,走到门头沟,语言就跟北京话不一样。再往东走到天津,北京话和天津话显然就不一样。河北省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北京这个区域里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北京官话呢?明朝的笔记记载,明朝是太监专政,说着官话,穿着华贵的衣服,骑着大马的,就是朝廷来的,是北京派来的。明朝开始已经出现了以北京语言为中心的变化,清朝就更普遍了。明朝的科举考试,除了考他的文章以外,还有一个口试,这个口试不一定考别的,就拿一段书让他讲一讲,念一念。广东人也不能用广东话来念,福建人也不能用福建话来念,只能用国语普通话来念,语言的统一从那个年代已经在做工作了。总的来讲,汉语语言对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一点欧洲远远没做到。
  
  再从信仰来看,也看出我们中国文化的统一也很早。3世纪时候,五胡十六国,北方正在乱,有一个大臣就劝国王,说信佛没什么好处吧?佛是外国人。那个国王就说,正因为他是外国人我才信,我也是外国人嘛。那个时候皇帝自己不是汉族。又过了若干年,到了10世纪的时候,或者9世纪末,辽国与宋对立,南边是宋,北边是辽。辽国国王对大臣说,咱们要提出一个信仰,让大家供奉,才有一个中心,你想想信什么好?大臣说,当然信佛了,大家都崇拜佛。辽国王说:不,我想,信孔子好,这孔子治国平天下,对我们辽国有好处。从辽开始就信孔子,儒家的思想。这种思想,这种意识,就在少数民族里都能接受,也不是强迫它,是自己选择的。后来战争这么多,孔庙没有焚毁过,一直保存较好,各个民族都尊重它、供奉它。这就是说文化上有一个倾向,就是有一个共同喜欢的中心。
  清朝乾隆皇帝,虽然自觉地保持满族的传统,说骑射、尚武精神不要丢掉,但他从心里很欣赏、佩服汉族的文化和礼教。乾隆曾经让人画过《行乐图》,也就是现在的生活照,画有山、水、竹林、七弦琴,乾隆穿着晋人`
  的衣冠,不带辫子,未穿箭袖袍服,这说明乾隆心里觉得中华文化很可爱,很愿意学习,而且接受了中华汉文化的伦理标准。可见从辽到清都认为汉文化很深厚,值得学习,值得信奉,因此接近它,认同它。
  这是从四个方面来讲,说起来是为了方便。实际上,这四个方面是混融的,交替的发生关系,绝不是单独的发生关系。中华民族这五千年,整个是各民族共同走过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有文化的、民族的、经济的、政治的,各方面的综合,造成了越融合越近,越融合越密切,形成共同的一个机构、一个组织、一个意识。这个意识,变成牢不可破的一种意识,就是认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是正常的,不统一是不正常的,统一是应该的,不统一是不应该的。这个意识也不是后来才有的,就是从分裂开始,就有这个倾向。三国时候,诸葛亮要恢复汉室,要统一;曹操的赤壁之战,他打孙权,也为的是统一;到了淝水之战,五胡时代的苻坚打晋朝,有他的政治野心,从理论上说他要统一天下;南朝也有几次北伐,像刘裕也打到过洛阳,打到过北方,也要统一。这说明什么呢,就说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正常状态,应该是统一,不应该是分裂。我们看中国历史实际情况,也是这么一种情况。我初步把这个分裂与统一的年代算了一算,分裂的时间从秦汉以后占中华七分之一的时间,七分之六是统一时代。
  
  统一给我们国家和民族带来什么好处呢?我初步地想一想,有这么几点:
  第一,消灭了内战。
  我们看历史,战国时代没有一天不打仗的。打败了就不用说了,当了奴隶,当了俘虏,打胜的也是灾难重重,吃亏的总是老百姓。比如:战后的瘟疫、灾荒,普遍存在。但战争也锻炼了人,提高了战争的理论。比如说,《孙子兵法》那个书就是战争的总结,是战争理论的总结。有一个朋友说《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完成的,后来没有发展,是不是后来不行了。我看他问得有道理,事出有因,实际上也很自然,因为秦汉以后没有大战争了,没有大战你总结什么呢?所以说中国的兵书自《孙子兵法》以后就没有新的大的发展,就是因为战争规模小了,时间也短了,文字经验自然也少了。
  第二,兴修水利,防止水害。
  没有统一的国家治水不可能实现。像前几年长江大水,要不是全国力量,光是局部力量,湖北治湖北,江西治江西,那就治不好,永远不可能治好。有了统一,可以除水害,兴水利,有统一的规划,这是显著的好处。特别是像黄河这种河,要不在统一的国家,不治,老百姓要遭大殃。
  第三,统一调拨,以丰补歉。
  中国这么大,总是有荒年,不是这里旱灾,就是那里涝灾、虫灾。有了统一的国家,它可以统一调拨、调剂,以丰补歉,可以免灾区的赋税,施行救济。唐朝还有一个规定,可以易地避荒灾,政府允许逃荒。
  第四,防止外在势力的侵略。
  过去中国历史上外来的侵略从北方来的多,从山西大同、河套、绥远来的多,要不是统一的话,谁挨着边界最近,首当其冲,它就受损害,别人也不管。统一就不一样,统一后,你打山西,可广东、河南都来支援你。所以,后来抵抗外来的侵略,统一的政府有这个条件,有这个能力。要不是统一,没有这个条件,也没有这个能力。抗日战争咱们记忆犹新,日本并不是首先占领南京,它是先占的东北。我们不承认,不认可,非跟它打不可,后来占了华北,还不行,还要打,一直打到最后,我们把日本的人力、财力全耗光,我们胜利了。欧洲就不一样,欧洲不统一,欧洲希特勒打捷克,别国不管。
  第五,便于经济的内外协调。
  比如咱们增加内需,要不是统一大国的话,别国没有资格提这个条件。新加坡的经济学家很多,日本的经济学家也不少,它就不能用增加内需来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
  第六,有利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要靠全国的人力、财力来完成,靠局部完成不了。比如说我们的运河,牵扯到好多省。我们修长城,也是牵扯到好多省,这是物质方面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就更多了:我们修书,如明朝的《永乐大典》、清朝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用钱不是很多,纸张书籍用不了很多钱。可是精神产品光有钱是做不到的,要有人才,要有专家,要有人力,人才绝不是有了钱就可以解决的。人才要从全国选拔才行。前几年,台湾的经济比大陆人均高得多,可是编个像样的书就有困难。人才就那么多,就两千万人,你选拔人才,能选出多少?修《四库》有多少人才?来自安徽的戴东原,江苏的王念孙,河北的纪晓岚,还有各省的专家。所以人才的集中,不是全国选,选不出来。不论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靠全国的人才来完成,这就是多民族的统一大国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正因为有这么些好处,所以,政府改朝换代换了多少次,皇帝有汉族,也有非汉族的,可这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体制始终没有变,而且维持得很好,全国各族人民接受了这种体制。
  那么,也有人会提出,怎能说明中国的老百姓拥护这种制度呢?这个问题,孟子就答复过,孟子说,尧传给舜,舜传给禹,这是天命。那个孟子的学生也很调皮,问天命是怎么告诉你的?是怎么知道的呀,孟子说:“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人民有了问题找谁,他找禹还是找舜的儿子呢?最后还是到禹那里去告状。他们主持祭祀,被天接受了,他们主持国家事务,被老百姓接受了,服从了,这就证明是天命,这是民意,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表示同意、不同意的方式。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国,不管改朝换代怎么变,始终维持多民族统一这个形式,这是民意愿意采取这个方式,所以这个方式就维持二千年之久。
  所以说中国二千年的国情,就是“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我们从历史上看,这就是我们的国情。这是摸索了若干年才找到的道路。长治久安、抵抗外来侵略、防御自然灾害、从事建设都离不开这个体制。人口多,有它的好处,比如一个人拿1块钱,凑齐了就是12、13亿。一个人2块钱20多亿就出来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综合力量。这个条件举世无双,只有中国才有这么个条件。印度人口跟我们差不多,也是10亿以上,它的民族问题始终没解决,而且很矛盾很尖锐。俄罗斯国家也很大,民族问题也没解决。欧洲更别说,迄今仍是列国林立,统一不起来。民族之间绝对没有问题那也不可能,亲兄弟有时还吵吵闹闹,夫妻还有离婚的。总体来看,民族关系在中国处理得是相当好的。
  中华民族共同生活、共同组成这么个国家,这么大一个范围的集体,长治久安,维持几千年不断发展,克服了很多困难,而且最后站起来了,前进了,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我们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这个条件是很了不起的,是买不到的,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厚的遗产。清朝道光以后,连割地带赔款,割到最后我们还剩960万平方公里(我们以前是1300万多平方公里)。只有这么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国,才能抗得住沉重的磨难,没有被摧垮。
  一直到今天,我们的国力也不算很强大。可是,就连不喜欢我们的列强,也不敢轻视我们。是什么原因呢?我看主要的原因,不是我们强,是我们大。这个大是买不来的条件,它不是现在变大的,是从来就大,几千年了就这么大。我们这个国家,在世界来说是惟一五千年持续不断发展的大国。你看历史上没有啊,埃及历史比我们早一点,中亚那边也比我们早一点,两河流域巴比伦也比我们早一点,赫梯比我们早一点,他们都中断了。希腊也是古代文明古国,现在也不行了。到过雅典的人,看到很残破的一些旧殿宇,给人以破落户的印象,风景很好,就是败落。从古到今几千年维持不断,持续发展,惟一的国家就是我们中国。要充分地认识这个国情。这是我们考虑问题,选择方向、道路的依据,这是个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我们对过去的优点、长处要给以足够的认识。这就说明封建文化给我们创造了举世无比的、丰厚的遗产。我们中国这么多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很多成就都是在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社会里完成的。比一比欧洲封建社会,它也有成就,比起中国来就差得太远了。就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与西方的共产党也不一样。咱们学过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那是根据欧洲情况讲的。在我们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在哪里呢?我看就一个来源,就是爱国主义。它是从救国救民的追求来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的。有识之士为了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不受肢解,不当亡国奴,自强独立,走现代化,才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从一开始就是要走自己的道路,所以有些西方国家不了解中国的国情,认为苏联一垮,就跟多米诺骨牌一样,都倒了。中国国情不一样,它不会跟着倒,这个话毛泽东也说过,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这样接受了马列主义。
  今天我们面临一个新问题,现代化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了解过去,在过去的基础上,怎么样才能不被目前激烈的竞争所淘汰,立于不败之地。这个现代化的道路还很艰难,不能躺在古人的成就上,躺在祖宗遗产上来过日子。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封建社会给我们带来好多实惠,好多好处,让我们避免了亡国,克服了灾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可是,同时也要看到,在我们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封建主义思想的残余对我们起到什么干扰,起到什么阻碍,也要充分地认识到、认识足,才能迈开步,要不然很容易变成复古主义,说我们祖宗样样都好,一直都是好,好到没法再前进了,这行吗?显然是不对的。
  有哪些封建残余到现在还有影响呢?比如说家长制。家长式的不民主影响到各级政府,影响到党内,党员对民主精神也不是了解得那么透。家长制在过去有它的根源,小农经济需要家长制,一家的生产计划、劳力安排都要听家长的,家长有绝对的权威,他有支配权,要没有家长制生产就不能维持。家庭是个生产单位,也是个消费单位,没有家长当家怎么行呢?小农经济的生产,它的产品,不是为了交换,是为了自己消费。小农经济不存在成本核算的意识,它也不需要成本核算,一家一户过日子可以行得通。如果把这种思想带到企业里,管理一个企业,管理一个国家的财政,成本核算的观念不强,甚至不懂得成本核算,不计成本,这个企业非关门不可,它不适应现代化。再比如,小农经济很容易看重近期效益,不看长远。从我们多年经济建设来看,各地方的领导官员,近期效益看得非常重。成绩做在本届政府当任上最好,不考虑遥远,这就是封建残余思想在作祟。
  小农经济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直接经验看得多,看不起书本知识,认为书没用。其实书本知识,就是前人的直接经验的记录。如果书本知识不重要,光看直接经验,那么就狭窄得很,有限得很。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就是要扫除文化盲。这个文化盲不是说不识字,而是文化素质不够,只看近的,不看远的,只看眼前,不看将来。
  中国的家族观念很强,这也是小农意识的体现。我看好多现代企业用人,特别是农村乡镇企业用人,第一代发展得很好,后来发展不下去了,因为什么呢?因为任人惟亲!美国有个王安电脑公司,是一个很不错的企业,但王安的儿子把事业给毁了。我们的企业,私人创业的有许多是传给他的亲属、家属、家族的,董事长、理事长的下属许多都是亲属!这就是封建主义的残余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外国人很少靠他的父辈发迹,外国人看重的是自己创造。就说中关村,这个现代企业的核心地方,有人初步统计一下,那些管事的人,跟家族血缘有关系的人很多,这就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我们农村干部的选举,如果这个村姓张的多,这个书记如果不是姓张,是个外姓的,就行不通。这些都说明封建残余思想阻碍了现代化。
  国家是保护一个群体最基本的单位,也是最有效的单位。国家的作用绝对不能忽视。爱国主义在今天来说,绝不是过时的东西。一个国家若是不强大,科技不发展,就要挨打,事实已经证明这点。所以说爱国主义教育一定要坚持、要抓紧。爱国,就是爱我们这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国,要爱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要放开眼光,外国也有一些他们的英雄人物,我们也要学习,也要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可是外国(比如欧洲)各民族人民也不都是懒惰、愚昧的,他们也有他们的长处。我们胸怀要大一点,真正放眼世界,走向世界吸收一切有价值的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所用,这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从事教育这么多年,深感全国上下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没有放在足够重视的地位上,这是很危险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么立竿见影。正因为这样,所以大家更要及早引起注意,早点抓抓爱国主义教育,让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科教兴国”是真理。直到大家摆脱了愚昧,才能走向富强。人民愚昧,国家怎么能够发展呢?过去我们工作中的许多失误,不就是无知造成的吗?不就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后果造成的吗?现代化需要优秀历史传承,也需要放眼世界,吸纳百家之长,以助我强大统一国家千秋长盛。
其他文献
这一天,北京建银大厦主会议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山东永泰集团旗下蓬巴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招商会现场出现了火爆的场面。全国各地40多家新闻媒体云集现场,目睹了1000多名经销商纷纷加盟魔肽的壮观情景。    “中国所有企业销售额加起来,不如欧莱雅一个品牌”    2003年中国护肤品市场达到140多亿元,庞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惹来不少世界护肤品名企,他们几乎无一遗漏地抢摊大陆市场。2003年,全球化妆品
备受关注的2006央视黄金资源广告争夺战落下了帷幕,日化企业以9.58亿元的总中标额位列第三。然而在这次夺标中,“标王”的概念似乎被弱化了,日化企业的广告策略也显得更加理性和
有人说,夫妻之间,结婚时间越长,情感越淡,这与夫妻之间的生活情调分不开的,有的夫妻,把每天都当做是蜜月期来过,烛光晚餐、花前月下,依旧浪漫不已,夫妻感情有增无减,越加恩爱甜蜜。
我去看住在广东的父母,他们在佛山帮弟弟带小孩,已经在那里住了一年.车停在小区门口,我就看到父母在那里等候.广东也遭遇多年不见的寒流,但是太阳很大.他们在小区门口晒太阳
今年5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环比均继续上涨,同比上涨6.4%,环比上涨1.0%,涨幅创出自2005年12月以来的新高,再度让人感受到房地产市场形势的严峻。而在此情况下,人们
我们小时候渴望拥有的“花钥匙”还是没有出现,不过现代科技的发展圆了我们美丽变身的梦想,谁说不可以把那台软光子嫩肤仪想象成一把花钥匙?不只是软光子嫩肤仪,随着更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