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俄罗斯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和其混合型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对中国设计产业发展的参考价值。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将俄罗斯设计发展历程分为俄国时期生产艺术阶段,苏联时期的构成主义阶段,以及苏联后期至今设计发展的挫折与探索这三个阶段。以圣彼得堡城市住宅楼和莫斯科城市地铁站为具体实例,分析俄罗斯文化中混合性对其设计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中俄两国的设计发展特点。得到俄罗斯文化对其现代设计发展的影响以及之间的联系,对中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混合型文化是俄罗斯设计发展呈“起伏”规律的主要原因,体现工业基础和文化自信对国家的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俄罗斯 混合型文化 工业设计 设计挫折 住宅楼
中图分类号: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1-0088-04
引言
自二战以来,俄罗斯“战斗民族”的称号闻名世界。但比起其强大的战斗力,俄罗斯的艺术要比他们的英勇作风更早得为人们所知。早在十七世纪,俄罗斯民族便开始在音乐,绘画,舞蹈,文学各个方面就显露出了其非凡的艺术天赋,当今俄罗斯的设计最强大的方面便是它的美学。俄罗斯文化显示出一种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奇妙混合特性,这样一个拥有如此独特文化的民族,其设计发展也是非常丰富,具有独特的历史研究价值。俄罗斯的设计历史,在这样混合性的民族文化中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以当今社会对设计的理解来看,俄罗斯的设计发展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俄国时期的生产艺术阶段,苏联初期的构成主义阶段,苏联后期至今俄罗斯设计发展的挫折与探索阶段。每个设计历史阶段都是其民族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从而每一阶段的设计发展都具有其历史意义的独特性。本篇文章就将梳理自工业革命以来俄罗斯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分析俄罗斯文化对其国家设计发展的影响,同时阐述其发展历程所带来的启发。
一、现代设计前身——俄国时期的生产艺术阶段
谈设计离不开文化与历史,设计来源并发展于历史和文化中。在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与分工时代前,工匠设计工作直接与产品制造相结合。手工艺品生产是设计的先驱。俄罗斯的艺术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俄罗斯国家博物馆,埃尔米塔什博物馆中大量的绘画作品,如图1所示,和民族手工艺作品就能看出。艺术多样性,和混合性在其中表达得淋漓尽致。但在当时“设计”这个观念还并没有形成,那时更多地视为“生产艺术”。俄国十月革命前,俄罗斯还处在封建专制社会,当时设计形式为艺术设计,其风格以古典风格为主,主要表现的载体为建筑与绘画上,以美学作为设计的最主要方面。
以现代社会对设计的定义,俄罗斯的现代设计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工业革命后,设计在世界范围内开启了新篇章。而俄罗斯民族的不羁,热于表现等艺术家般的特质,使美学发展经久不衰。他们在艺术上的天赋从古典时期一直延续至今,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思维与对美学的理解,也是当今俄罗斯工业设计最强大的方面。
二、苏联初期的构成主义阶段
俄罗斯现代设计的发展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俄国设计师,艺术家,知识分子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在绘画,雕塑,工业产品,建筑等各个领域,作为先进知识分子支持革命,设计了大量的作品,在这期间他们的设计风格被称为“构成主义”,形成了一场大规模的设计运动,对于设计的探索有很深的程度,甚至可以于德国包豪斯,荷兰“风格派”运动相媲美[1]。当时政府对于艺术家们,设计者持有开放的态度,这种艺术形式是从自由的体制中发展来的。构成主义积极否定传统艺术,强调精神世界及内心的真实体验,恰好符合当时的政治革命,政府希望艺术创作能够在胡乱之中形成新的为无产阶级政权做代言的艺术形式。
俄罗斯民族追求自由不羁,英勇热烈豪情的特点展现在构成主义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与构成主义并生的还有以马列维奇为代表的“至上主义”艺术,以他为代表的俄罗斯艺术家展现了俄罗斯文化中纯粹,思想上热烈富有激情,带有抽象的一面,他否认艺术上的实用主义功能性,提出要用绝对探索来表现自我感受,追求没有使用价值、思想、许诺的土地。而另一位构成主义代表者李西斯基,则将构成主义风格广泛运用到海报,书籍平面设计,以及手工艺产品制作中。于此同时这体现的,是俄罗斯文化中理性求实的一面,将设计风格画,融于生活中,达到应用的目的。其作品《红色楔子打击白军》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如图2所示,将构成主义在政治宣传海报进行运用。
俄国包豪斯创始人戈罗比乌斯受构成主义观念的影响,从表现主义转向理性主义,改变了包豪斯的教学方向,并请来了俄国的抽象主义先驱康定斯基担任教员。构成主义对世界设计格局现场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1922年,俄国的构成主义者们其中以亚历克赛·甘(Aleksei Gan)为主要作者,撰写了《构成主义宣言》,在里面提到了三个构成主义的基本原则,技术性,肌理,构成[2]。人们将这三个元素解读,技术性指社会实用性的运用,构成主义是主张走出实验室为无产阶级服务的。肌理代表了对材料的升入认识,也可以理解为工艺处理。构成则是组织视觉新规律的过程。这样的视觉特点对俄国的艺术设计,从苏联时期到如今的俄罗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如今的俄罗斯市场上的手工艺商品中依然可以看到理性主义的特点,用几何形体和简约抽象的色彩概括客观对象。
三、苏联后期至今俄罗斯设计发展的挫折与探索阶段
在二战结束后初期,苏联政府投入与战后恢复建设,以及同美国的冷战斗争中,赫鲁晓夫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采取了“多快好省”的政策,建造了大量相同樣式的楼房,其中的设计含量被迅速缩小。战后苏联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现代化工业生产,设计者必须首先考虑产品的经济高效,以及匹配的生产能力,而不是考虑人的需求。工业设计的地位一路下滑。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设计在当时成为了一部分的牺牲品。
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政府开始修订了许多标准,设计逐渐开始成为国家的一部分。1961年,苏联设计研究所(BNTIITE)成立,其由苏联国家建设委员会设立,主要目的是提高苏联产品的设计质量,以缩小苏联与西方国家工业之间的差距。1962年,政府颁布了一项法令“通过实施设计方法提高工业产品和家居用品的质量”。该法令在国内设计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消费品的功能和美学的主要性给予了重视[3]。到了70年代,每个行业领域都有一个组织负责产品的美学质量。可以说,当时设计在苏联拥有了新的地位,企业有大量需要设计的产品订单找到了设计师。大规模设计出现并开始投入实践,改进机床制造和日常生活领域的工业产品,这样的实践旨在形成功能和美学上有意义的环境。从当时人们许多日常消费产品,如ZIS莫斯科冰箱如图3所示,Saturn吸尘器如图4所示,设计风格进入早期的现代几何风格,并广受欢迎。这个时期的美学,是设计复兴的时代,对设计活动的新概念框架的发展,满足时代要求并给予了很多关注。 然而,在苏联解体后到世纪初期,由于苏联因解体而导致的国内工业和项目业务的危机,俄罗斯设计的这一相当有希望的发展线逐渐被打破,目前,俄罗斯国内正处于十字路口。一方面,政府对大型项目的支持几乎已经消失。另一方面,以前封闭的创造形式成为可能,而私人创业的相当有限但开始的发展使得以前受国家制度约束的年轻人开始自己的事业。开始逐渐有很多与私人企业(企业形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时装业)有关的个人订单出现,这样的情况催生了对新业务的需求增长。在新环境下,设计者有了更加自信的先决条件,更专业的工业设计,逐渐从自发的现象转变为在俄罗斯和今天在世界市场上紧紧占据其部分的现象。设计发展的新篇章又将开启。
四、俄罗斯民族文化背景
俄罗斯领土跨越欧亚两大洲,由于俄罗斯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历史,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独特的混合现象,并且长久以来的政权更替与民族的迁移,同时也形成了多民族与宗教的并存,这些造成其文化的“多样性”。俄罗斯人的粗犷,勇猛闻名世界,其战斗民族的特征犹如他们的国酒——伏特加般的热烈豪情。在二战中作为同盟国的一员,苏联时期的俄罗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关键力量。加上对于科学理性严谨的态度,使俄罗斯在战后一举成为与美国在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但同时在外表下的,是如艺术家般的无拘无束的心灵,热于在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带有的抽象艺术思维,以及对生活的细腻体验,瓦西里·康定斯基,马列维奇等俄罗斯民族艺术家对世界艺术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对于这一充满心理和性格矛盾的民族,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3]中的经典表述总是非常的犀利与独到:“俄罗斯文明显示出一种奇妙的混合特性,既有违抗不得的纪律,又充满着冷酷无情的压迫,虔诚中夹带着暴力,祈祷神祗而又亵渎它们,充满着音乐但也非常粗俗,忠诚而又残忍,一副奴隶似的卑微却时而表现出不屈不挠的英勇。这一民族无从发展出和平的美德,因为面对着漫长的冬天和待不到黎明的冬夜,他们必须要战斗,而这是一场苦斗,他们要战胜横扫冰封大地的凛烈极风[4]。”
五、俄罗斯文化中理性思维对设计的影响——以苏联时期圣彼得堡住宅区建筑为例
如今在圣彼得堡市区,随处可见集中式的高层住宅区与苏联时期留下的住宅楼,二战后的苏联迎来了其国力巅峰时期,政府给国民建立了大量住宅区。这些住宅区房屋具有相同的特点,密集的房间排列设计,非常节省空间,但同时结构又整齐划一,每一层结构相同,楼层平行排列,与平行排列的蜜蜂蜂箱结构相似,如图5所示,与中国重庆地区的高层住宅区有相近的设计理念,外表上,可以利用构成主义来描述,具有非常明显的几何形体排列,整体上显现出简约的设计特点。而这种建筑风格的来源,则更加表出了俄罗斯文化中粗放,简单的特点。这样的建筑风格形成是由于因为苏联时期政府的政策推行,非常的极简主义,抛弃了传统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推行简洁,实用的风格。苏联时期赫鲁晓夫解决住房问题的办法是“多快好省”。当时人们行事简单直接,追求高效,建造共产主义社会。在他全力的倡导下,全国建造了大批楼房高度低、建造成本低、不含装饰的“赫鲁晓夫楼”。这种楼采用的是组合式钢筋混凝土部件与结构,预制件都是在工厂里流水线生产的标准件,成本低廉。然后采取统一的工业化建造。所以这些大楼都是统一的规格,如同复制粘贴出来的一样[5]。但同时,这样的建筑特点也符合俄罗斯文化中,对于生活的高效需求,对于生活追求实际,追求理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苏联时期建造的“斯大林式”,“赫鲁晓夫式”,“火柴盒式”,“勃列日涅夫式”和“船式”等房屋已远不能满足圣彼得堡市居民对改善住在质量和数量的客观要求。新型的住宅楼应允而生,在原有几何元素基础上,加入了更加丰富的色彩组合,形式更多与空间排列方式,但建筑依旧是结构为紧凑排列,整体形态为简单几何体的风格,保留了原先高效实用的特点,整体给人一种稳重坚固的视觉感受。与此同时也展现了当时新时期里俄罗斯社会特征。
俄罗斯民族对于实际生活的追求,在此时使设计收到了很大影響,它不再是一个整合的创造性活动,其发展由一个普遍的对象确定。标准化原则不仅适用于当时社会,也适用于创造人工的环境,允许俄罗斯国内设计达到世界认可高度的发明要素,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不相符,在苏联时期20世纪60年代前,设计作为一个单一的塑造过程不复存在。
六、俄罗斯文化中的感性艺术的思维对设计的影响——以莫斯科城市地铁站为例
苏联设计发展中一个特别重要的事件是莫斯科地铁的建立,从其设计和建造的一开始就被认为是一个完整的建筑和运输系统。莫斯科地铁最早开通1935年,每一个地铁站都由著名设计师设计,具有各自独特的魅力,每一站地铁都是一个景点,如宫殿一般,美轮美奂。这里的建筑师几乎变成了设计师,他们的感性艺术思维展现出民族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了车站的结构,还决定了车辆的结构,铭文的字体,自动扶梯的形状,站台的位置以及它们与地面交通的联系。地铁成为一个为地下乘客提供舒适的交通系统,这是当时莫斯科人民是从未见过的。莫斯科地铁拥有舒适的地铁车厢,明亮而美丽的车站大厅,没有感觉是身处“地下”,这对所有其他的城市交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莫斯科人认为电车和公共汽车是丑陋和不令人舒适的。
其中,“马雅科夫斯基”(Mayakovskaya)地铁站,如图6所示,位于莫斯科地铁河畔线上。它于1938年9月11日开放,该站设计是一个三拱形深层柱(深度为33米)。“马雅科夫斯基”是世界上第一个深层铺设柱式的站。该项目的作者是A.N.Dushkin。尽管,马雅科夫斯基地铁站的建筑是“斯大林主义的新古典主义”,但是一些前卫细节的存在赋予了它“装饰艺术”风格的阴影。在车站的设计中,Dushkin倾向于放弃支撑拱门的古典柱系统。在他看来,这在地下空间是不合适的,“他遵循哥特式建筑的逻辑,其中结构的承载和承载部分没有分开,而是相互流动:支撑和拱形用复杂形状的钢棒搭建,柱子的边缘用半宝石装饰乌拉尔口”。目前大部分都丢失了,并用相同颜色的大理石或石膏代替。当时,“马雅科夫斯基”已成为世界上装饰艺术风格的真正杰作,受到同时代人的高度赞赏。它的项目于1938年在纽约世界工业展览会上赢得了大奖,直到今天它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铁站之一。 地铁对于我们來说是便利的交通工具,而对于俄罗斯人民来说,是一件艺术品。莫斯科地铁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地上建筑风格一脉相承,都是表现一种民族的、地域的、时代的文化,这种文化反映出俄罗斯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而这种自信体现在俄罗斯所有的建筑文化中,同样也体现在地下轨道交通中[6]。
七、俄罗斯现代设计与其混合型民族文化的联系
俄罗斯的设计发展呈现出起伏却又不连续的,甚至可以视为“起伏”的表现,艺术创作的高潮与其深度衰退时期交替出现。俄罗斯文化中有一项一直传承的遗产——美学,美学在设计中所占的比例是俄罗斯现代设计发展的核心要素。俄罗斯民族文化有一种如同历史发展相同的特性——不确定性,历史发展总是由盛及衰,再由衰及盛,循环往复。而俄罗斯文化是结合了东西方两种文化形成的,具有更多样的文化特性,其中也不乏相互对立的特性,这种特性进一步夸大了历史发展中的不确定性,表现在历史发展中则为时代交替的速度更快和程度更深。俄罗斯民族经历了从沙皇时期的贵族阶级的专政,苏联时期的个人阶级领导共产主义,战后一举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时代,再到苏联解体如今的俄罗斯联邦。他们在这短短一百多年间经历的起起落落,很好地展现了这样的历史发展规律。俄罗斯民族文化中的理性与感性交织在一起,其文化中表现的混合性不仅仅是东西地域的混合,更是长久历史以来多民族文化与宗教的混合。这种混合性使俄罗斯区别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造就了它的独立性与矛盾性。而同时,这种文化中的独立性与矛盾性,也导致了这个国家的设计以及历史发展注定是曲折跌宕的,不稳定的,但同时也是极具生命力的。
目前俄罗斯设计最强大的方面是并且仍然是美学,这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解释:俄罗斯设计的特殊性和20世纪国家发展的具体情况。与其他国家不同,其他国家设计源于工业界以任何方式刺激商品销售,俄罗斯设计主要通过生产工人和构成主义者的创造力从抽象艺术中脱颖而出。这些领域的艺术家和理论家推动了它的出现。他们意识到需要确定艺术品的基本组成部分,借助它们可以向观众传达任何感官信息。他们寻找艺术形式的普遍元素,抗议现实物体的传统现实形象。因此,艺术家开始反对设计作为对象和构图的真实本质的体现,作为从外部引入的形式,人为地放在现有的形式上。人们希望将“构成主义”塑造成不同方向的艺术家在运动中的团结基础。目前俄罗斯又有一种积极复兴的趋势,近年来已经准备好并能够在新条件下工作的艺术家,设计师正在上演新的表演。各类设计组织和工作室,各个类型的设计公司,提供高等教育的设计学院,还有为设计而办的节日活动,以及面向全国和世界而设立的设计荣誉。
八、混合型文化对国家现代设计发展的启示
(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设计立足世界的根本
目前俄罗斯国内设计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苏联解体后,新一代的年轻设计师们,摒弃了苏联时期的遗产,大部分设计者们不再认同之前的设计理念与文化,开始了对设计新的探索。此时欧美的,西方的文化浪潮也开始席卷世界,同样也影响了这个重新建立的国家。文化的传承遭到了破坏。其中不乏如有洋务运动般的,靠近西方而对其设计的全盘学习,也有如“大跃进”式的,出现设计思想或行为上对西方的盲目“追赶和超车”。同样的中国也正经历着与俄罗斯相同的经历,在世界文化浪潮的冲击中寻求自身的发展。中国要成为世界上的工业设计的强国,首先要立足于自身文化。文化是一个影响设计长期形成,也是将来一直影响设计发展的核心要素。一个工业设计师既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同时也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并将其在新时代下实现创新,将文化从一个是空间性地区性概念转变为时间性概念,将其历史发展的轴线。
(二)工业基础是国家现代工业设计发展的支柱
俄罗斯目前还处在市场关系发展的初始阶段,工业水平不高,又处于国际经济危机;中国与俄罗斯的工业设计,都是刚刚起步,行业上有许多的相同点,整体的工业化水平不够。《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创新能力要显著增强,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同时提出,要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设立国家工业设计奖,激发全社会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目前,距离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已经过去了近一半的时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已经到来,中国需要把握住机遇,依托自身的制造业与工业基础,实现工业设计的地位提升。
(三)良好的工业秩序是国家工业设计腾飞的关键
工业设计真正的本质是整合、集成,并不是最后一道工序,而是全过程的设计干预。这一点上中国和俄罗斯的问题都非常明显。企业管理中对工业产品外观设计在生产中的作用的评估不准确,使企业在生产中发展工业设计部分的兴趣低,并且在教育上缺少完全分离出单独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在2025计划实行初期,中国工业设计学术的带头人柳冠中先生,曾对中国工业设计现状表示:“中国的工业设计是商场观念,而不是工业设计环境所需要的健康市场观念。企业在选择设计方案时,往往看能否快速卖货,设计师也想尽办法更加时尚。此类时尚的工业设计实则为‘短命鬼’,一旦过时,就会造成商品大量的积压,企业就请品牌公司做概念包装和定位,其实一个行业内品牌永远只有极少数,更多的品牌是有‘牌’无‘品’,形成过度营销和企业转型之困的‘症结’在于忽视了工业设计的基础价值”[8]。中国要成为世界上工业设计的强国,进入工业设计的长期盛世,工业设计师需要立足工业基础,实现良好的分工合作与整合,秉持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自信,走进中国设计发展的新时代。
结论
基于苏联时期的工业文化以及发展沉浮中得到的经验,今天俄罗斯设计已经脱离了苏联过去的经典风格。如今设计的存在形式是相当年轻的,正在不断发展。他们也在探索中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西方社会设计观念的价值,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性质,社会环境,是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中国同俄罗斯在设计环境和工业基础上非常相似,俄罗斯的设计发展历程对中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文化是影响设计是深远的,也是赋予设计独一无二的价值最关键的要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中国设计在世界范围内提升地位,发展开启新篇章最有力的支持。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企合作项目(201810320179H)。
参考文献
[1]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4-118.
[2] Maria Gough. The Artist as Producer:Russian Constructivism in Revolution [M] .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1-2.
[3](美)维尔·杜兰特.台湾幼师文化译.世界文明史[M].北京:天地出版社,2018:690-691.
[4]郑永旺.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看俄罗斯思想的文学之维[J].俄罗斯文艺,2009(01):72-78.
[5]黄金生.“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让苏联人情感复杂的“赫鲁晓夫楼”[J].国家人文历史,2018(13):32-37.
[6]高祥生.尊重民族文化的地铁艺术——参观莫斯科地铁站有感[J].建筑与文化,2014(04):208-211.
[7]朱宏任.稳增长促升级工业设计大有可为[N].中国工业报,2016-01-05(B04).
[8]蜂迷世界.柳冠中:让设计回归本质[J].企业研究,2016(07):58-59.
关键词:俄罗斯 混合型文化 工业设计 设计挫折 住宅楼
中图分类号: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1-0088-04
引言
自二战以来,俄罗斯“战斗民族”的称号闻名世界。但比起其强大的战斗力,俄罗斯的艺术要比他们的英勇作风更早得为人们所知。早在十七世纪,俄罗斯民族便开始在音乐,绘画,舞蹈,文学各个方面就显露出了其非凡的艺术天赋,当今俄罗斯的设计最强大的方面便是它的美学。俄罗斯文化显示出一种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奇妙混合特性,这样一个拥有如此独特文化的民族,其设计发展也是非常丰富,具有独特的历史研究价值。俄罗斯的设计历史,在这样混合性的民族文化中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以当今社会对设计的理解来看,俄罗斯的设计发展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俄国时期的生产艺术阶段,苏联初期的构成主义阶段,苏联后期至今俄罗斯设计发展的挫折与探索阶段。每个设计历史阶段都是其民族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从而每一阶段的设计发展都具有其历史意义的独特性。本篇文章就将梳理自工业革命以来俄罗斯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分析俄罗斯文化对其国家设计发展的影响,同时阐述其发展历程所带来的启发。
一、现代设计前身——俄国时期的生产艺术阶段
谈设计离不开文化与历史,设计来源并发展于历史和文化中。在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与分工时代前,工匠设计工作直接与产品制造相结合。手工艺品生产是设计的先驱。俄罗斯的艺术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俄罗斯国家博物馆,埃尔米塔什博物馆中大量的绘画作品,如图1所示,和民族手工艺作品就能看出。艺术多样性,和混合性在其中表达得淋漓尽致。但在当时“设计”这个观念还并没有形成,那时更多地视为“生产艺术”。俄国十月革命前,俄罗斯还处在封建专制社会,当时设计形式为艺术设计,其风格以古典风格为主,主要表现的载体为建筑与绘画上,以美学作为设计的最主要方面。
以现代社会对设计的定义,俄罗斯的现代设计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工业革命后,设计在世界范围内开启了新篇章。而俄罗斯民族的不羁,热于表现等艺术家般的特质,使美学发展经久不衰。他们在艺术上的天赋从古典时期一直延续至今,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思维与对美学的理解,也是当今俄罗斯工业设计最强大的方面。
二、苏联初期的构成主义阶段
俄罗斯现代设计的发展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俄国设计师,艺术家,知识分子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在绘画,雕塑,工业产品,建筑等各个领域,作为先进知识分子支持革命,设计了大量的作品,在这期间他们的设计风格被称为“构成主义”,形成了一场大规模的设计运动,对于设计的探索有很深的程度,甚至可以于德国包豪斯,荷兰“风格派”运动相媲美[1]。当时政府对于艺术家们,设计者持有开放的态度,这种艺术形式是从自由的体制中发展来的。构成主义积极否定传统艺术,强调精神世界及内心的真实体验,恰好符合当时的政治革命,政府希望艺术创作能够在胡乱之中形成新的为无产阶级政权做代言的艺术形式。
俄罗斯民族追求自由不羁,英勇热烈豪情的特点展现在构成主义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与构成主义并生的还有以马列维奇为代表的“至上主义”艺术,以他为代表的俄罗斯艺术家展现了俄罗斯文化中纯粹,思想上热烈富有激情,带有抽象的一面,他否认艺术上的实用主义功能性,提出要用绝对探索来表现自我感受,追求没有使用价值、思想、许诺的土地。而另一位构成主义代表者李西斯基,则将构成主义风格广泛运用到海报,书籍平面设计,以及手工艺产品制作中。于此同时这体现的,是俄罗斯文化中理性求实的一面,将设计风格画,融于生活中,达到应用的目的。其作品《红色楔子打击白军》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如图2所示,将构成主义在政治宣传海报进行运用。
俄国包豪斯创始人戈罗比乌斯受构成主义观念的影响,从表现主义转向理性主义,改变了包豪斯的教学方向,并请来了俄国的抽象主义先驱康定斯基担任教员。构成主义对世界设计格局现场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1922年,俄国的构成主义者们其中以亚历克赛·甘(Aleksei Gan)为主要作者,撰写了《构成主义宣言》,在里面提到了三个构成主义的基本原则,技术性,肌理,构成[2]。人们将这三个元素解读,技术性指社会实用性的运用,构成主义是主张走出实验室为无产阶级服务的。肌理代表了对材料的升入认识,也可以理解为工艺处理。构成则是组织视觉新规律的过程。这样的视觉特点对俄国的艺术设计,从苏联时期到如今的俄罗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如今的俄罗斯市场上的手工艺商品中依然可以看到理性主义的特点,用几何形体和简约抽象的色彩概括客观对象。
三、苏联后期至今俄罗斯设计发展的挫折与探索阶段
在二战结束后初期,苏联政府投入与战后恢复建设,以及同美国的冷战斗争中,赫鲁晓夫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采取了“多快好省”的政策,建造了大量相同樣式的楼房,其中的设计含量被迅速缩小。战后苏联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现代化工业生产,设计者必须首先考虑产品的经济高效,以及匹配的生产能力,而不是考虑人的需求。工业设计的地位一路下滑。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设计在当时成为了一部分的牺牲品。
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政府开始修订了许多标准,设计逐渐开始成为国家的一部分。1961年,苏联设计研究所(BNTIITE)成立,其由苏联国家建设委员会设立,主要目的是提高苏联产品的设计质量,以缩小苏联与西方国家工业之间的差距。1962年,政府颁布了一项法令“通过实施设计方法提高工业产品和家居用品的质量”。该法令在国内设计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消费品的功能和美学的主要性给予了重视[3]。到了70年代,每个行业领域都有一个组织负责产品的美学质量。可以说,当时设计在苏联拥有了新的地位,企业有大量需要设计的产品订单找到了设计师。大规模设计出现并开始投入实践,改进机床制造和日常生活领域的工业产品,这样的实践旨在形成功能和美学上有意义的环境。从当时人们许多日常消费产品,如ZIS莫斯科冰箱如图3所示,Saturn吸尘器如图4所示,设计风格进入早期的现代几何风格,并广受欢迎。这个时期的美学,是设计复兴的时代,对设计活动的新概念框架的发展,满足时代要求并给予了很多关注。 然而,在苏联解体后到世纪初期,由于苏联因解体而导致的国内工业和项目业务的危机,俄罗斯设计的这一相当有希望的发展线逐渐被打破,目前,俄罗斯国内正处于十字路口。一方面,政府对大型项目的支持几乎已经消失。另一方面,以前封闭的创造形式成为可能,而私人创业的相当有限但开始的发展使得以前受国家制度约束的年轻人开始自己的事业。开始逐渐有很多与私人企业(企业形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时装业)有关的个人订单出现,这样的情况催生了对新业务的需求增长。在新环境下,设计者有了更加自信的先决条件,更专业的工业设计,逐渐从自发的现象转变为在俄罗斯和今天在世界市场上紧紧占据其部分的现象。设计发展的新篇章又将开启。
四、俄罗斯民族文化背景
俄罗斯领土跨越欧亚两大洲,由于俄罗斯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历史,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独特的混合现象,并且长久以来的政权更替与民族的迁移,同时也形成了多民族与宗教的并存,这些造成其文化的“多样性”。俄罗斯人的粗犷,勇猛闻名世界,其战斗民族的特征犹如他们的国酒——伏特加般的热烈豪情。在二战中作为同盟国的一员,苏联时期的俄罗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关键力量。加上对于科学理性严谨的态度,使俄罗斯在战后一举成为与美国在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但同时在外表下的,是如艺术家般的无拘无束的心灵,热于在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带有的抽象艺术思维,以及对生活的细腻体验,瓦西里·康定斯基,马列维奇等俄罗斯民族艺术家对世界艺术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对于这一充满心理和性格矛盾的民族,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3]中的经典表述总是非常的犀利与独到:“俄罗斯文明显示出一种奇妙的混合特性,既有违抗不得的纪律,又充满着冷酷无情的压迫,虔诚中夹带着暴力,祈祷神祗而又亵渎它们,充满着音乐但也非常粗俗,忠诚而又残忍,一副奴隶似的卑微却时而表现出不屈不挠的英勇。这一民族无从发展出和平的美德,因为面对着漫长的冬天和待不到黎明的冬夜,他们必须要战斗,而这是一场苦斗,他们要战胜横扫冰封大地的凛烈极风[4]。”
五、俄罗斯文化中理性思维对设计的影响——以苏联时期圣彼得堡住宅区建筑为例
如今在圣彼得堡市区,随处可见集中式的高层住宅区与苏联时期留下的住宅楼,二战后的苏联迎来了其国力巅峰时期,政府给国民建立了大量住宅区。这些住宅区房屋具有相同的特点,密集的房间排列设计,非常节省空间,但同时结构又整齐划一,每一层结构相同,楼层平行排列,与平行排列的蜜蜂蜂箱结构相似,如图5所示,与中国重庆地区的高层住宅区有相近的设计理念,外表上,可以利用构成主义来描述,具有非常明显的几何形体排列,整体上显现出简约的设计特点。而这种建筑风格的来源,则更加表出了俄罗斯文化中粗放,简单的特点。这样的建筑风格形成是由于因为苏联时期政府的政策推行,非常的极简主义,抛弃了传统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推行简洁,实用的风格。苏联时期赫鲁晓夫解决住房问题的办法是“多快好省”。当时人们行事简单直接,追求高效,建造共产主义社会。在他全力的倡导下,全国建造了大批楼房高度低、建造成本低、不含装饰的“赫鲁晓夫楼”。这种楼采用的是组合式钢筋混凝土部件与结构,预制件都是在工厂里流水线生产的标准件,成本低廉。然后采取统一的工业化建造。所以这些大楼都是统一的规格,如同复制粘贴出来的一样[5]。但同时,这样的建筑特点也符合俄罗斯文化中,对于生活的高效需求,对于生活追求实际,追求理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苏联时期建造的“斯大林式”,“赫鲁晓夫式”,“火柴盒式”,“勃列日涅夫式”和“船式”等房屋已远不能满足圣彼得堡市居民对改善住在质量和数量的客观要求。新型的住宅楼应允而生,在原有几何元素基础上,加入了更加丰富的色彩组合,形式更多与空间排列方式,但建筑依旧是结构为紧凑排列,整体形态为简单几何体的风格,保留了原先高效实用的特点,整体给人一种稳重坚固的视觉感受。与此同时也展现了当时新时期里俄罗斯社会特征。
俄罗斯民族对于实际生活的追求,在此时使设计收到了很大影響,它不再是一个整合的创造性活动,其发展由一个普遍的对象确定。标准化原则不仅适用于当时社会,也适用于创造人工的环境,允许俄罗斯国内设计达到世界认可高度的发明要素,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不相符,在苏联时期20世纪60年代前,设计作为一个单一的塑造过程不复存在。
六、俄罗斯文化中的感性艺术的思维对设计的影响——以莫斯科城市地铁站为例
苏联设计发展中一个特别重要的事件是莫斯科地铁的建立,从其设计和建造的一开始就被认为是一个完整的建筑和运输系统。莫斯科地铁最早开通1935年,每一个地铁站都由著名设计师设计,具有各自独特的魅力,每一站地铁都是一个景点,如宫殿一般,美轮美奂。这里的建筑师几乎变成了设计师,他们的感性艺术思维展现出民族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了车站的结构,还决定了车辆的结构,铭文的字体,自动扶梯的形状,站台的位置以及它们与地面交通的联系。地铁成为一个为地下乘客提供舒适的交通系统,这是当时莫斯科人民是从未见过的。莫斯科地铁拥有舒适的地铁车厢,明亮而美丽的车站大厅,没有感觉是身处“地下”,这对所有其他的城市交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莫斯科人认为电车和公共汽车是丑陋和不令人舒适的。
其中,“马雅科夫斯基”(Mayakovskaya)地铁站,如图6所示,位于莫斯科地铁河畔线上。它于1938年9月11日开放,该站设计是一个三拱形深层柱(深度为33米)。“马雅科夫斯基”是世界上第一个深层铺设柱式的站。该项目的作者是A.N.Dushkin。尽管,马雅科夫斯基地铁站的建筑是“斯大林主义的新古典主义”,但是一些前卫细节的存在赋予了它“装饰艺术”风格的阴影。在车站的设计中,Dushkin倾向于放弃支撑拱门的古典柱系统。在他看来,这在地下空间是不合适的,“他遵循哥特式建筑的逻辑,其中结构的承载和承载部分没有分开,而是相互流动:支撑和拱形用复杂形状的钢棒搭建,柱子的边缘用半宝石装饰乌拉尔口”。目前大部分都丢失了,并用相同颜色的大理石或石膏代替。当时,“马雅科夫斯基”已成为世界上装饰艺术风格的真正杰作,受到同时代人的高度赞赏。它的项目于1938年在纽约世界工业展览会上赢得了大奖,直到今天它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铁站之一。 地铁对于我们來说是便利的交通工具,而对于俄罗斯人民来说,是一件艺术品。莫斯科地铁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地上建筑风格一脉相承,都是表现一种民族的、地域的、时代的文化,这种文化反映出俄罗斯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而这种自信体现在俄罗斯所有的建筑文化中,同样也体现在地下轨道交通中[6]。
七、俄罗斯现代设计与其混合型民族文化的联系
俄罗斯的设计发展呈现出起伏却又不连续的,甚至可以视为“起伏”的表现,艺术创作的高潮与其深度衰退时期交替出现。俄罗斯文化中有一项一直传承的遗产——美学,美学在设计中所占的比例是俄罗斯现代设计发展的核心要素。俄罗斯民族文化有一种如同历史发展相同的特性——不确定性,历史发展总是由盛及衰,再由衰及盛,循环往复。而俄罗斯文化是结合了东西方两种文化形成的,具有更多样的文化特性,其中也不乏相互对立的特性,这种特性进一步夸大了历史发展中的不确定性,表现在历史发展中则为时代交替的速度更快和程度更深。俄罗斯民族经历了从沙皇时期的贵族阶级的专政,苏联时期的个人阶级领导共产主义,战后一举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时代,再到苏联解体如今的俄罗斯联邦。他们在这短短一百多年间经历的起起落落,很好地展现了这样的历史发展规律。俄罗斯民族文化中的理性与感性交织在一起,其文化中表现的混合性不仅仅是东西地域的混合,更是长久历史以来多民族文化与宗教的混合。这种混合性使俄罗斯区别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造就了它的独立性与矛盾性。而同时,这种文化中的独立性与矛盾性,也导致了这个国家的设计以及历史发展注定是曲折跌宕的,不稳定的,但同时也是极具生命力的。
目前俄罗斯设计最强大的方面是并且仍然是美学,这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解释:俄罗斯设计的特殊性和20世纪国家发展的具体情况。与其他国家不同,其他国家设计源于工业界以任何方式刺激商品销售,俄罗斯设计主要通过生产工人和构成主义者的创造力从抽象艺术中脱颖而出。这些领域的艺术家和理论家推动了它的出现。他们意识到需要确定艺术品的基本组成部分,借助它们可以向观众传达任何感官信息。他们寻找艺术形式的普遍元素,抗议现实物体的传统现实形象。因此,艺术家开始反对设计作为对象和构图的真实本质的体现,作为从外部引入的形式,人为地放在现有的形式上。人们希望将“构成主义”塑造成不同方向的艺术家在运动中的团结基础。目前俄罗斯又有一种积极复兴的趋势,近年来已经准备好并能够在新条件下工作的艺术家,设计师正在上演新的表演。各类设计组织和工作室,各个类型的设计公司,提供高等教育的设计学院,还有为设计而办的节日活动,以及面向全国和世界而设立的设计荣誉。
八、混合型文化对国家现代设计发展的启示
(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设计立足世界的根本
目前俄罗斯国内设计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苏联解体后,新一代的年轻设计师们,摒弃了苏联时期的遗产,大部分设计者们不再认同之前的设计理念与文化,开始了对设计新的探索。此时欧美的,西方的文化浪潮也开始席卷世界,同样也影响了这个重新建立的国家。文化的传承遭到了破坏。其中不乏如有洋务运动般的,靠近西方而对其设计的全盘学习,也有如“大跃进”式的,出现设计思想或行为上对西方的盲目“追赶和超车”。同样的中国也正经历着与俄罗斯相同的经历,在世界文化浪潮的冲击中寻求自身的发展。中国要成为世界上的工业设计的强国,首先要立足于自身文化。文化是一个影响设计长期形成,也是将来一直影响设计发展的核心要素。一个工业设计师既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同时也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并将其在新时代下实现创新,将文化从一个是空间性地区性概念转变为时间性概念,将其历史发展的轴线。
(二)工业基础是国家现代工业设计发展的支柱
俄罗斯目前还处在市场关系发展的初始阶段,工业水平不高,又处于国际经济危机;中国与俄罗斯的工业设计,都是刚刚起步,行业上有许多的相同点,整体的工业化水平不够。《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创新能力要显著增强,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同时提出,要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设立国家工业设计奖,激发全社会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目前,距离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已经过去了近一半的时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已经到来,中国需要把握住机遇,依托自身的制造业与工业基础,实现工业设计的地位提升。
(三)良好的工业秩序是国家工业设计腾飞的关键
工业设计真正的本质是整合、集成,并不是最后一道工序,而是全过程的设计干预。这一点上中国和俄罗斯的问题都非常明显。企业管理中对工业产品外观设计在生产中的作用的评估不准确,使企业在生产中发展工业设计部分的兴趣低,并且在教育上缺少完全分离出单独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在2025计划实行初期,中国工业设计学术的带头人柳冠中先生,曾对中国工业设计现状表示:“中国的工业设计是商场观念,而不是工业设计环境所需要的健康市场观念。企业在选择设计方案时,往往看能否快速卖货,设计师也想尽办法更加时尚。此类时尚的工业设计实则为‘短命鬼’,一旦过时,就会造成商品大量的积压,企业就请品牌公司做概念包装和定位,其实一个行业内品牌永远只有极少数,更多的品牌是有‘牌’无‘品’,形成过度营销和企业转型之困的‘症结’在于忽视了工业设计的基础价值”[8]。中国要成为世界上工业设计的强国,进入工业设计的长期盛世,工业设计师需要立足工业基础,实现良好的分工合作与整合,秉持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自信,走进中国设计发展的新时代。
结论
基于苏联时期的工业文化以及发展沉浮中得到的经验,今天俄罗斯设计已经脱离了苏联过去的经典风格。如今设计的存在形式是相当年轻的,正在不断发展。他们也在探索中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西方社会设计观念的价值,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性质,社会环境,是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中国同俄罗斯在设计环境和工业基础上非常相似,俄罗斯的设计发展历程对中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文化是影响设计是深远的,也是赋予设计独一无二的价值最关键的要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中国设计在世界范围内提升地位,发展开启新篇章最有力的支持。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企合作项目(201810320179H)。
参考文献
[1]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4-118.
[2] Maria Gough. The Artist as Producer:Russian Constructivism in Revolution [M] .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1-2.
[3](美)维尔·杜兰特.台湾幼师文化译.世界文明史[M].北京:天地出版社,2018:690-691.
[4]郑永旺.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看俄罗斯思想的文学之维[J].俄罗斯文艺,2009(01):72-78.
[5]黄金生.“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让苏联人情感复杂的“赫鲁晓夫楼”[J].国家人文历史,2018(13):32-37.
[6]高祥生.尊重民族文化的地铁艺术——参观莫斯科地铁站有感[J].建筑与文化,2014(04):208-211.
[7]朱宏任.稳增长促升级工业设计大有可为[N].中国工业报,2016-01-05(B04).
[8]蜂迷世界.柳冠中:让设计回归本质[J].企业研究,2016(07):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