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外部文化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研究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toum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教育生态的主要规范环境。教育与外部文化生态系统的协同是二者协调进化的基础。事实上,教育与外部文化生态系统的诸多失调现象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制约因子,阻碍教育健康发展,也影响着外部文化环境的优化。
  
  一、教育与外部文化生态系统失调的表现
  
  1.肥大的教育目标文化和贫瘠的教育操作文化。首先,从教育文化生态系统自身来看,教育目标文化和教育操作文化明显不对等,在现实中存在教育目标明显肥大化和相应操作文化的极端贫瘠化的冲突。
  一方面,目前有关教育目标的研究成果可谓丰富而多样。另一方面,相关的教育操作文化却比较贫瘠,即关于“应该是什么”的教育目标系统比较发达,但关于“怎么做”的操作文化较为贫弱。
  从整个社会文化系统来看,情况正好相反。所有用人单位都比较看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教育内部操作文化贫瘠却直接导致这种能力的缺失。许多学生因为不符合用人单位“具有相关经验”等指标找不到工作;某些毕业生即便有幸签约,但因为难以适应实际工作而被退回。其次,社会对教育不信任。“新读书无用论”的出现与此紧密相关:尽管认可教育的价值,但是考虑到教育投入与工作难找的反差,感觉上学太不划算。这种受教育信心的缺失直接影响到普通基础教育的入学率和巩固率,从而也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这无论对于教育自身还是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而言,都是不利因子。
  2.半截子教育科技文化与虚浮的教育人本文化。无论从个体健康发展,还是从社会进步角度来看,科学性与人文性协调发展都是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题中应有之义。科学性与人文性并存是文化发展基本规律。然而人们在实践中很容易把二者对立起来,偏执于一方。一方面,科技文化至上者片面夸大科技对人类发展的作用,只重视对科技发展的工具性功能,忽视人自身发展功能,在教育中表现为重视科技教育,忽视道德教育,有极强的功利主义倾向。这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教育产品的“卖点”,但最终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准下降,甚至社会文明的腐败和崩溃。所以,这种割裂文化体系完整价值系统的科技文化显然并不可取,基于其上的教育也只能称之为“半截子教育科技文化”。另一方面,针对纯粹科技文化缺失而崛起的人本文化在增进个人价值、尊严、自由以及培养和谐人格方面具有极大意义。但是,这种人本精神培养显然也离不开科技文化熏陶。科技文化涵盖的科学知识、技术及态度等是和谐人格的应有之义,脱离科技文化的支撑,人本文化教育会变得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虚浮而缥缈。
  3.扭曲、误读、误传的教育产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关于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各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根本相悖。我们认为,当今教育的确具有产业性、商品性,许多方面不能不受市场规律制约,但是某方面特性与完全市场化是两码事。所谓“化”,是一种事物的性质和状态发生根本性变化,所谓教育产业化、商品化或市场化,即教育的一切方面都要纳入市场轨道。但这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首先,教育称为产业,不过是产业这个概念的泛化,不是原本意义上的产业。教育或学校毕竟不同于物质生产部门,还具有公益事业性,因此所谓教育产业化显然行不通。把教育完全产业化显然会扭曲教育的本质属性,不利于教育健康发展。同样,教育商品化命题也使之偏颇。我们只能说教育部分产品具有商品性,而商品性也只不过是教育多种功能之一。教育商品化也只不过是曲解了商品化的本来含义。关于教育市场化的观点,总的来看,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比较模糊、概念不明确。因为“市场”是商品交换或买卖的领域与场所。从这个意义上很难把握教育市场的实际内容。如果承认教育市场化,实际上就要承认所有教育资源、产品和服务都是商品,都要实行市场上的买卖关系。这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所谓教育商品化、市场化及产业化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行业性质的误读、误传或扭曲。
  4.艰难的教育制度更新。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育制度作为教育构件和构式的标准化规范系统,必然也必须随之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育制度应有的导向作用。但是,由于观念滞后法律体系不完善以及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教育制度更新一直步履缓慢。
  5.教育体系的封闭性和保守性。文化系统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作用要求教育体系给予相应应答,即反映文化体系的变化。教育体系如果过于封闭,就会排斥外来文化影响,仍然立足于本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当作唯一教育内容,导致教育体系成为一个与外部文化隔离的封闭系统。
  另外,教育体系的保守性致使教育更新缓慢。由于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重复地把上一代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知识传给下一代,因此注重的是巩固现有结构并促使个人按照现有社会从事活动,有相当大的惯性。教育系统本身倾向于稳定保守的特性,使它在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首先是适应由来已久的社会要求,而对变迁反应迟钝。当然,教育系统保守性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保守性的反映,教育相对保守也利于文化继承延续。
  
  二、教育和外部文化生态系统的调适
  
  1.改进教育目标文化。首先,尽量把总目标转化为能够操作的具体目标,以利于寻找并选择具体操作办法。其次,改变研究思路。一方面,研究者可以从大局出发,研讨教育目标问题;另一方面,又必须立足于现实实践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可操作性方略。再次,教育目标本身首先要真实地反映本系统的价值取向和行动哲学,以期让教育者产生共鸣。这样,教育目标文化才能转化为每个成员真正学习和认同的理念,最终通过种种机制,正式变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即变为操作性文化。最后,科学的制度体系是教育操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各种系统和严明的制度明确规定行为标准,规定了员工必须怎样做和不能怎样做,如果对员工的相应教育与培训比较到位,与教育目标配套的教育操作模式也比较容易产生。
  2.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教育者态度过于保守或者浪漫都可能导致系统间失调。如果教师对新价值持排斥态度,尽管意识到新价值存在,但是在课堂中也会一如既往、坚定地灌输旧观念,以减轻新价值对学生的“威胁”。但是如果教师一味强调与新文化群体认同,不加批判接受新价值,可交流的学生人数不会很多,适应面过于狭窄,也会导致文化传播的低效性。这种情况下,教育与外部文化生态系统的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提高教师素质,可以增强教育的文化张力,即教育的“弹性”——变通能力。只有教师具有了比较正确的观念,才有可能维持现代教育应有的动态性和“流动感”,摆脱亦步亦趋的局面,从而与外部文化系统积极适应。
  3.疏通社会文化传输渠道。疏通社会文化传输渠道是教育和外部文化系统协调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畅通而多样的文化传输渠道使教育系统可以及时获取丰富的文化信息,扩大文化选择区,优化自身发展的土壤。另一方面,畅通而多样化的文化传输渠道必然会冲淡教育系统的保守氛围,从而使教育与外部文化系统的步调不致于因落差太大而产生冲突。
  4.及时更新教育文化。教育文化一方面集中反映社会主流文化,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整个文化系统的发展。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与实践的结晶,没有人类就没有人类文化,而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如果缺少创新活动,人类文化的更新与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而教育文化能否及时更新,直接关系着能否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直接决定着该民族文化的发展速度及发展进程。所以,教育文化更新至关重要。这主要可从教育内容更新和价值观念更新入手。
  (责任编辑 付一静)
其他文献
胸科手术前常规需要留置胃管,由于留置胃管有一定程度的痛苦和不适,会使患者感到一定的心理压力而产生应激反应,甚至会影响插管的顺利完成.本文通过对接受留置胃管病人的客观痛苦行为的观察与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关系来阐明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城市交通规划工作即针对城市的发展情况对交通事业进行科学的计划与安排,其中的重点就是多交通枢纽的规划,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城市交通规划作
我院自1993年~1999年应用尿激酶(UK)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4例,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根据公司“一号工程”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要求,对已建成的三农服务网点运行及产能情况进行调研,了解现状,分析问题成因,提出改进建议。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中小型企业在我国的发展日益突飞猛进,企业的管理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在当代的企业管理中,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已经愈加凸显出
物流产业是新兴的复合型产业(又称聚合性产业),是指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加速原材料、产成品流动,属一体化综合性服务
跑步运动在初中各年级体育教材中都列为重点教材,但不管是长距离耐久跑还是短距离速跑,学生的兴趣都不是很大。这是一个普遍问题。本文旨在探讨体育课如何在训练中帮助学生取得
从清朝末年开始,清政府逐步开始兴办近代式的学校教育,并开始有了体操科,拉开了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序幕。我国体育学界把“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期,看作为中国近代体育时期。中国近代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主要历史分期及大体时间范围如下:(1)清朝末期(1840~1902年);(2)《癸卯学制》时期(1903~1911年);(3)“壬子癸丑学制”时期(1912~19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