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抓手示范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来源 :先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abc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是在对工业文明城市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是城市建设模式、城市管理方式、市民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方式的全方位变革。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成都新时代抢抓发展机遇、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核心抓手。
  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的基本特征
  公园城市是对工业文明城市的反思和超越。300年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也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产能过剩、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迫使人类开始反思工业文明的价值体系和以规模化大生产为核心的世界城市体系。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是对工业文明城市理念的一场革命,是在总结人类城市建设经验和反思中国沿海城市得失之上,提出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充分体现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城市文明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城市发展观、“历史文化是城市灵魂”的城市人文观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城市生活观,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
  以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城市新型竞争力。提升对人才、创新等高端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塑造科技、人才、制度和环境等方面新优势,已成为当前提升城市新型竞争力的核心关键。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就是要推动城市加快走出低层次、低档次、同质化竞争,以创新发展理念,激发城市发展新动能;以协调发展理念,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以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城市生态宜居度;以开放发展理念,增强城市要素配置和管理功能;以共享发展理念,增强城市宜业宜商宜居宜游品质。
  以智慧韧性精明包容重塑城市发展高级形态。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是对传统城市的规划建设、营城理念、治理方式等的全方位优化提升,打造绿色、安全、循环、高效的城市运行体系。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是以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核心的智慧城市;是以提高城市应对经济社会、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重大风险能力为重点的韧性城市;是以实现高效集约发展,经济、环境、社会相协调的精明城市;是以高品质人居环境、高水平服务供给、高效能治理为核心,营造国际化、多元化的人文环境的包容城市。
  以顺应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根本归宿。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是把“城市的核心是人”作为价值取向,将“人本原则”作为发展的逻辑起点,将“从群众中来、让群众认同”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坚持以人民的需求和幸福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谋划城市空间布局、环境营造、产业选择、生态建设、社会治理,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发展更具公平性、普惠性、包容性,让城市居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和更优美的环境。
  “公园城市示范区”对“双城经济圈”的独特价值
  率先在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方面形成示范,有利于激发成渝地区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当前,我国正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冲刺阶段,成渝地区需要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成都是西部地区科技人才资源最多、产业基础最好、创新活力最足的区域之一。“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成都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和策源功能,通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制度、组织、文化等全方位创新,助力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率先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方面形成示范,有利于促进成渝相向发展、协同共兴。长期以来,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是成渝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成都和重庆与周边腹地呈现出明显的经济落差。“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以“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为重要引领,通过加快实施成都东进战略,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进一步强化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有利于助推成渝地区形成“干支联动、双核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率先在公园城市建设和生态价值转化方面形成示范,有利于成渝地区塑造大国大城绿色魅力品质形象。成渝地区地处长江上游,生态本底良好,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府新区视察时提出,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和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設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开辟城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通过公园城市建设和创新生态价值转化路径,系统推动城市营城模式变革,构建城市绿色发展动力机制,有利于进一步彰显成渝地区独特生态本底和鲜明生活特质,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率先在国家内陆门户枢纽城市建设方面形成示范,有利于助推成渝地区共建改革开放新高地。成渝地区向西向南开放区位优势明显,承担连接国家向西开放通道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枢纽功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以开放理念开创城市国际化发展新境界,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聚焦全面拓展泛欧泛亚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在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先行示范,有利于助力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率先在超大城市高效能治理方面形成示范,有利于推动共建全球向往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交通拥堵、大气污染、房价高涨等“大城市病”愈加凸显,严重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吸取超大城市传统发展路径的经验教训,以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根本出发点,建设具有优质生活品质和独特人文魅力的城市,率先推行“全周期管理”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有利于在突破超大城市发展困境、提高城镇化质量方面形成示范,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获得感。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基础条件:整体呈现“七强”典型特征
  一是规模红利强。成都长期以来是我国人口大市、经济大市和工业大市,2019年,成都常住人口位列全国城市第四、省会城市第一,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全国城市第七、省会城市第二。
  二是中心集聚强。城市层面,成都呈现明显中心—外围特征,中心城区在全国综合实力靠前,2019年有6个市辖区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三是产业基础强。成都具备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是西部地区产业基础最好的区域之一。
  四是外部植入强。长期以来,成都实行以成本和市场导向、嵌入为主的内陆国际化路径,产业发展动力主要來源于外来企业对西南市场的重视和成都自身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优势,逐步形成了以外生内向型为主的产业体系。
  五是区位枢纽强。成都处于亚太主要人口密集区的中心位置,是链接南北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具有组织西南、贯通内陆、影响东南亚的区位优势。
  六是历史文化强。成都位于藏族、羌族、彝族、苗族等多民族文化交界地区,是中国文化魅力的重要代表地区和全国文化遗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
  七是生态本底强。成都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川滇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系发达,森林覆盖率较高。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战略重点
  扬长补短,彰显特色,以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行区、内陆开放新高地、彰显巴蜀文化魅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五大功能”建设为引领,将成都打造成为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核心引擎。
  一是巧借外力、苦练内功,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加快以创新发展重塑城市发展动力,加大科技创新前瞻布局和融通发展,加强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营造良好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加快推进成都科学城建设,联合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推动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强与重庆合作建设成渝科创走廊,引领建设成德绵协同创新发展示范带,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二是拓展空间、建圈筑群,打造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高水平推进成都东部新区建设,以国家重要的产业创新区、内陆开放的持续引领区、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国际化活力区等“四区”引领,奋力打造成为牵引成渝相向发展的动力源。以成德眉资同城化为核心,加快建设与重庆主城区同量级的现代化都市圈,推动成都平原一体化发展,拓展支撑成都发展的战略腹地。引领建设成渝发展主轴和沱江流域绿色发展轴,打造成为支撑成渝地区发展的“脊梁”和促进成渝相向发展“新纽带”。
  三是协同治理、示范创新,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行区。统筹推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引领推动成渝地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加快构建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率先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积极探索沱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打造成为长江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区。
  四是转型提质、协同联动,建设国家内陆地区门户枢纽和对外交往中心。加快构建以天府新区和东部新区为引领,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别合作园区、临空临港经济区等开放平台为支撑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与重庆共同争取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内陆自由贸易港等更高水平的开放新平台。以规则制度型开放为引领,打造对标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争创国家级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验区。
  五是均衡普惠、品质提升,建设彰显巴蜀文化魅力的全球向往品质生活宜居地。进一步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按照多元化人口结构、高品质宜居环境、高标准设施品质要求,大力提升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打造西部国际化教育高地和西部生命健康服务基地。加强历史文化传承和创新弘扬,挖掘天府文化内涵,塑造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质,着力打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加快建设巴蜀文化传承创新高地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以提高城市应对经济社会、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重大风险的能力为重点,着力建设安全韧性城市。
  作者
  欧阳慧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李   智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都市工业 /  是指以大都市特有的信息流、人才流、物质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为依托,适宜在都市中心区域内生存和发展,增值快、就业广、适应强,有税收、有环保、有形象的现代工业体系。  生产性服务业 /  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上海、杭州、武汉、重庆等大都市均提出发展绿色、集约、高端、高
期刊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正在加紧落地实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加速形成。在“双循环”和“双城记”背景下,在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中,进一步提升成渝地区产业链水平和竞争力不仅事关战略部署的实施,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变局中开新局的重要手段和抓手。  下一步,成都要以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为引擎,以高质量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总体目标,以
期刊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赋予成都探索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城市愿景规划、建设更新、运营治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持续优化金融生态、提升西部金融中心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以培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动能、提升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新势能,是坚定贯彻落实党中央赋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要支撑,是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区域发展战略全面发力。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确立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经略西部广袤战略腹地,形成东西南北四极牵引、长江上下游首尾呼应、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新格局的重大擘画,是成渝地区面向未来最重大的时代机遇。成都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首倡地和“公园城市”首提地,高
期刊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出版发行以来,成都市各区(市)县各部门、街道、社区迅速行动,掀起学习热潮,把心得和体会落实到基层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纷纷坚持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成效,转化为理论自信、责任担当和研究成果,推动学习贯彻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坚定不移以新思想推动工作指导实践。  深学细悟 融会贯通  中共蒲江县委书记 刘刚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提醒全党同志,“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现摘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有关重要论述。  我们党要求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提醒全党同志,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
期刊
开展“爱成都·迎大运”社区共建共治共享行动是深化社区发展治理的一次重大契机、是回应市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龍泉驿区紧紧围绕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战略部署,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建设全域国际化公园社区为目标,以场景营造为着力点,以迎大运为契机,充分发挥社区发展治理体制机制优势,厚植“依靠市民办大运”理念,切实以社区之治、乘大运之机、促城市之变。  党建引领,社区之治为办赛营城聚势赋能 
期刊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为成都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面对重要的发展机遇,成都提出要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勇探新路、作出示范。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人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的总目标,团结奋斗,创新发展,推动成都
期刊
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青、藏三省区结合部,平均海拔4526米,是四川省最偏远、交通最不方便的县之一。过去,这里有绝美的自然風光、丰富的物产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有高寒缺氧困扰,包虫病、肺结核等疾病肆虐,被称为“生命禁区”。  2010年,成都市金牛区全面开启对口支援石渠县脱贫奔康任务。自此,一批批“金牛亲家”踏上了这片美丽而危险的土地——克服失眠、心悸、气促、头痛、眼眶胀
期刊
全市项目招引攻坚行动启动以来,成都兴城集团赴广州、苏州、青岛等地广泛对接项目资源、招商引资,与标杆企业、行业龙头签订协议16个,加快推动一批高能级优质项目落地见效,确保2020年超额完成480亿元年度投资目标,持续提升服务城市重大战略的支撑力、竞争力。  拓城市发展之疆,助力东进战略持续深化。打造前沿医学“新引擎”。加快高端医疗资源落地东部新区,携手四川大学打造首期投资100亿元,集医、教、研、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