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需要通过准确定位、培育竞争优势、着力营造环境、准确识别资源、不断创新管理来实现提升。准确定位就是在明确发展环境的基础上,确立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6-0281-02
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发展既不是天然而成的,也不是随意进行的,它需要基于一定的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然而,各种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之间关系的结合方式与结合方式又具有特定性,这种特定性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或者其他培育主体必须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发展实际为依据,结合不同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之间关系的需求,着力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主体可以分为外提升和内提升两种,外提升主要是依靠外部力量实现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内提升主要是依靠高职院校教师自己的设计、主体能动性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从这两种提升方式的关系来看,内提升是外提升的前提,内提升带动外提升的发展;外提升由外部力量决定,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制约和影响,内提升是由高职院校教师自己探索获得,不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力量影响而发生改变;内提升与外提升的有效实施都需要高职院校教师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一、以发展环境为依据,做到准确定位
从类型上看,发展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高职院校环境和心理环境。这些不同层面的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的空间形态。不同的发展时期,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同的空间形态,它会随着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要求和实际而变化。尽管发展环境会发生变化,但都以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为中心。准确定位就是在明确发展环境的基础上,确立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不同地区的发展环境具有差异性,即便是同一地区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环境也具有相异性。为此,首先要着力研究本地区发展环境的实际特点,尤其要考虑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特殊性;其次要重点关注本地区发展环境的优势特色,并结合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实际要求,努力构建能够体现本地区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要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改革上有所突破,并在教育教学研究上取得进步。
二、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培育竞争优势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是高职教育功能价值的充分体现,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客观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具有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掌握适度的理论知识,并学以致用,动手实践能力强;二是基础知识必需够用,具有通识性;三是业务熟练、技术精尖、个性特征明显;四是思维敏捷、开阔、新奇、超前,追踪时代,把握机遇、善于联想、善于综合、推陈出新;五是具备扩大业务范围,拓展业务空间的能力;六是能够开辟新的职业,创立新的就业岗位 [1]。这些特征相互依存、彼此联系,共同决定和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内在本质和基本特性。高职教育竞争的实质就是高职教育人才的竞争,高职教育人才竞争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竞争,人才培养模式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竞争和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比拼。培养高职院校教师竞争优势,教师要创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方法,优化教育教学模式,明确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地位,树立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生态意识和理念;教师能够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挖掘高职学生学习潜能,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教师综合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机制;教师不断学习高职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新方法,并灵活这些理念和方法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育教学竞争优势和绩效水平。
三、以文化建设为重点,塑造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发展过程的集中体现和能动反映。从特征上看,校园文化既体现文化的基本属性,也表现高职教育、高职院校的特有本质,对高职院校系统内部的构成要素产生多层面影响,通常能够内化为引导高职院校主体要素思维、意识和行为的因子,积淀为高职院校的特色理念和精神品质。同时,校园文化也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文化形态,深刻体现、反映和引导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取向。首先,要明确高职校园文化的特征。高职院校文化具有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特色性、融合性等特征。职业性是指校园文化影响高职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形成发展;社会性是指校园文化集中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它会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发展;实践性是指校园文化通过影响高职教育教学实践过程而不断引导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特色性是指校园文化能够体现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学科特色和培养特色,进而塑造高职院校的特色品牌;融合性是指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区域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体现。其次,要明确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客体。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随着高职院校发展实践逐渐形成的,其建设主要包括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后勤服务人员。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客体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层;制度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间层;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层。最后,要明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原则。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促进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同时要体现先进性、人本性、创新性等原则 [2]。
四、以有序运作为基点,准确识别资源
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的运作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它需要基于一定的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这些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形成特定的关系链和关系网,支撑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任何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的缺失都会影响到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运作。事实上,核心竞争力运作所需的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的形成也具有过程性,这种过程性是环境条件、资源因子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影响。正是在此过程中,核心竞争力逐渐确立生存发展所需的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的结构体系,明确生存发展的环境空间和资源维度。如何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不能够有效满足核心竞争力运作的内在要求,非但无益于核心竞争力的正常发展,反而会制约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高,进而影响核心竞争力绩效水平的整体提升。此时,高职院校教师就应该准确识别各种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并通过有效方式和途径将这些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转化为核心竞争力运作发展的内在动力。事实上,识别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的过程就是核心竞争力资源配置的过程。从类型上,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生存发展需要的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等;无形资源包括高职院校校风、学风、考风、声望、研究氛围等 [3]。高职院校教师对这些资源进行使用方向上的不同分配就是资源配置。然而,资源配置并不是随意进行的,它需要基于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每个高职院校教师的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都存有差异,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使得原有的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分解为若干个新的条件和因子,进一步拉大了高职院校教师之间核心竞争力的差距。可见,合理的资源配置既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所有教师的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水平,也有助于增强高职院校某个教师的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还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包括计划调节型和市场调节型两种,前者以行政权力支配和命令为基础,后者以市场供给需求机制为基础。
五、以发展要求为导向,不断创新管理
当个体层面的核心竞争力上升为群体层面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就会形成一个整体态势,对高职教育内外环境产生广泛的影响效应。审视目前一些国家级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其竞争优势和特色优势主要还是依靠过硬的师资队伍,如果没有合理健全的师资队伍做基础,其人才培养模式就不能有效推进,专业和课程改革就不能扎实开展,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就不能顺利进行。从本质上讲,合理健全的师资队伍体现和反映的就是师资队伍的竞争力。这些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始通过个别核心竞争力较强的教师的引导,而后实现师资队伍整体优势的提高,逐渐形成自身所特有的特色优势。这一目标的有效完成通常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过程,与之相伴随的就是各种发展风险的涌现。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很可能会出现分叉,当风险携带的破坏力和作用力超过了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平衡机制时,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内在结构、外部关系和功能绩效就会出现无序、动乱的情况,甚至会走向衰退。为此,需要不断创新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机制,合理引导资源流向,保持资源丰度和效度,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创新管理机制就是创新核心竞争力培养提高的计划机制、组织机制、领导机制、控制机制和评价机制,将动态复杂的培养和提高过程转变为彼此协调、统一的阶段,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加以整合,在保持各个阶段正常有序推进的同时,增强核心竞争力培养提高过程的特色优势,进而促进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 王金虹.对高职教育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3,(5):49-51.
[2] 刘艳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3] 马金虎,李景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欠缺与对策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39-44.
[责任编辑 魏杰]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6-0281-02
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发展既不是天然而成的,也不是随意进行的,它需要基于一定的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然而,各种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之间关系的结合方式与结合方式又具有特定性,这种特定性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或者其他培育主体必须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发展实际为依据,结合不同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之间关系的需求,着力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主体可以分为外提升和内提升两种,外提升主要是依靠外部力量实现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内提升主要是依靠高职院校教师自己的设计、主体能动性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从这两种提升方式的关系来看,内提升是外提升的前提,内提升带动外提升的发展;外提升由外部力量决定,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制约和影响,内提升是由高职院校教师自己探索获得,不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力量影响而发生改变;内提升与外提升的有效实施都需要高职院校教师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一、以发展环境为依据,做到准确定位
从类型上看,发展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高职院校环境和心理环境。这些不同层面的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的空间形态。不同的发展时期,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同的空间形态,它会随着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要求和实际而变化。尽管发展环境会发生变化,但都以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为中心。准确定位就是在明确发展环境的基础上,确立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不同地区的发展环境具有差异性,即便是同一地区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环境也具有相异性。为此,首先要着力研究本地区发展环境的实际特点,尤其要考虑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特殊性;其次要重点关注本地区发展环境的优势特色,并结合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实际要求,努力构建能够体现本地区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要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改革上有所突破,并在教育教学研究上取得进步。
二、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培育竞争优势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是高职教育功能价值的充分体现,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客观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具有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掌握适度的理论知识,并学以致用,动手实践能力强;二是基础知识必需够用,具有通识性;三是业务熟练、技术精尖、个性特征明显;四是思维敏捷、开阔、新奇、超前,追踪时代,把握机遇、善于联想、善于综合、推陈出新;五是具备扩大业务范围,拓展业务空间的能力;六是能够开辟新的职业,创立新的就业岗位 [1]。这些特征相互依存、彼此联系,共同决定和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内在本质和基本特性。高职教育竞争的实质就是高职教育人才的竞争,高职教育人才竞争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竞争,人才培养模式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竞争和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比拼。培养高职院校教师竞争优势,教师要创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方法,优化教育教学模式,明确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地位,树立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生态意识和理念;教师能够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挖掘高职学生学习潜能,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教师综合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机制;教师不断学习高职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新方法,并灵活这些理念和方法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育教学竞争优势和绩效水平。
三、以文化建设为重点,塑造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发展过程的集中体现和能动反映。从特征上看,校园文化既体现文化的基本属性,也表现高职教育、高职院校的特有本质,对高职院校系统内部的构成要素产生多层面影响,通常能够内化为引导高职院校主体要素思维、意识和行为的因子,积淀为高职院校的特色理念和精神品质。同时,校园文化也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文化形态,深刻体现、反映和引导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取向。首先,要明确高职校园文化的特征。高职院校文化具有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特色性、融合性等特征。职业性是指校园文化影响高职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形成发展;社会性是指校园文化集中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它会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发展;实践性是指校园文化通过影响高职教育教学实践过程而不断引导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特色性是指校园文化能够体现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学科特色和培养特色,进而塑造高职院校的特色品牌;融合性是指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区域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体现。其次,要明确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客体。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随着高职院校发展实践逐渐形成的,其建设主要包括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后勤服务人员。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客体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层;制度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间层;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层。最后,要明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原则。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促进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同时要体现先进性、人本性、创新性等原则 [2]。
四、以有序运作为基点,准确识别资源
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的运作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它需要基于一定的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这些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形成特定的关系链和关系网,支撑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任何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的缺失都会影响到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运作。事实上,核心竞争力运作所需的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的形成也具有过程性,这种过程性是环境条件、资源因子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影响。正是在此过程中,核心竞争力逐渐确立生存发展所需的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的结构体系,明确生存发展的环境空间和资源维度。如何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不能够有效满足核心竞争力运作的内在要求,非但无益于核心竞争力的正常发展,反而会制约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高,进而影响核心竞争力绩效水平的整体提升。此时,高职院校教师就应该准确识别各种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并通过有效方式和途径将这些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转化为核心竞争力运作发展的内在动力。事实上,识别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的过程就是核心竞争力资源配置的过程。从类型上,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生存发展需要的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等;无形资源包括高职院校校风、学风、考风、声望、研究氛围等 [3]。高职院校教师对这些资源进行使用方向上的不同分配就是资源配置。然而,资源配置并不是随意进行的,它需要基于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每个高职院校教师的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都存有差异,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使得原有的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分解为若干个新的条件和因子,进一步拉大了高职院校教师之间核心竞争力的差距。可见,合理的资源配置既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所有教师的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水平,也有助于增强高职院校某个教师的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还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包括计划调节型和市场调节型两种,前者以行政权力支配和命令为基础,后者以市场供给需求机制为基础。
五、以发展要求为导向,不断创新管理
当个体层面的核心竞争力上升为群体层面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就会形成一个整体态势,对高职教育内外环境产生广泛的影响效应。审视目前一些国家级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其竞争优势和特色优势主要还是依靠过硬的师资队伍,如果没有合理健全的师资队伍做基础,其人才培养模式就不能有效推进,专业和课程改革就不能扎实开展,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就不能顺利进行。从本质上讲,合理健全的师资队伍体现和反映的就是师资队伍的竞争力。这些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始通过个别核心竞争力较强的教师的引导,而后实现师资队伍整体优势的提高,逐渐形成自身所特有的特色优势。这一目标的有效完成通常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过程,与之相伴随的就是各种发展风险的涌现。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很可能会出现分叉,当风险携带的破坏力和作用力超过了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平衡机制时,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内在结构、外部关系和功能绩效就会出现无序、动乱的情况,甚至会走向衰退。为此,需要不断创新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机制,合理引导资源流向,保持资源丰度和效度,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创新管理机制就是创新核心竞争力培养提高的计划机制、组织机制、领导机制、控制机制和评价机制,将动态复杂的培养和提高过程转变为彼此协调、统一的阶段,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加以整合,在保持各个阶段正常有序推进的同时,增强核心竞争力培养提高过程的特色优势,进而促进高职院校教师核心竞争力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 王金虹.对高职教育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3,(5):49-51.
[2] 刘艳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3] 马金虎,李景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欠缺与对策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39-44.
[责任编辑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