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经过不断地掠夺和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庞大王国。其之所以成为世界霸主,也与积极吸收和借鉴当时的各种先进技术有关。在武器领域,罗马军团使用的短剑与匕首是最好的佐证之一。
罗马短剑与匕首诞生于怎样的战术背景之时?其形制有哪些特点?如何使用和佩带?本文从西方古代早期的战术演变与罗马短剑产生的关系说起——
古代早期的战争胜负取决于“双方将领的单打独斗”
在奴隶社会早期,战争的胜负主要由英雄人物决定。两国交战时首先由双方派出武艺高强的将领进行单打独斗,然后士兵们才参与战斗。这一时期的军事活动,谈不上排兵布阵等战略战术,将领个人的武艺高低就决定了胜利的天平朝哪一方倾斜。
在西方,对这种“双方将领单打独斗”的情景描述在古希腊诗人荷马(公元前873年出生,卒年不详)编著的《荷马史诗》中有许多呈现。《荷马史诗》是记载西方奴隶制各种社会状况的早期文献,包括两部长篇叙事史诗,一部为《伊利亚特》,另一部是《奥德赛》。《伊利亚特》史诗主要描述希腊人远征特洛伊城的故事,其中有希腊著名将领阿喀琉斯和特洛伊城将领赫克托尔单打独斗的场面描述,也有对这一时期兵器及防护装具的描述。
投掷枪矛是当时主要的战斗方式,首先是双方在较远处投出手里的枪矛,以杀伤对方。当投出的枪矛没有扎死对方时,就会进行近战搏杀。如果这时手中还有一支枪矛,英雄们会选择用枪矛去扎对方;如果这时手中无枪矛了,则会拔出佩剑来刺杀对方。
防护装具主要是盾牌及盔甲。盾牌较大,以青铜为主体,外包多层牛皮,比较沉重。在大盾牌内侧的正中部位,设有一个握柄,以便士兵握持。大盾牌内侧还设有一段皮带,可以套在脖子上,以便士兵可以腾出双手作战。如果要逃跑,又可以把大盾牌移到身后,以便大盾牌保护自己的后背。
盔甲以青铜为主要材料,精美的盔甲还含有金、银。普通的盔甲在打造时不加入金、银,至多只是在表面设有金、银装饰。另外,铁在当时非常稀有。在整部《伊利亚特》史诗里,很难找到铁的踪迹。
这一时期,西方国家没有常备军,即没有专门从事打仗的职业军队。需要打仗时,临时征召男性公民参战,并且兵器和防护装具都要自己购买,古希腊军队也不例外。古希腊社会主要由两个阶层组成: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贵族,以及被他们统治的、贫穷的普通农民。来自富有的贵族阶层的将领们可以购买精美的兵器、盔甲;而来自农民阶层的普通士兵们只能购买简单而寒酸的装备,甚至购置不全。士兵们平时都是农民,种地很在行,杀人却不在行,所以打起仗来就只会用最简单易学的投枪矛这种方式来战斗。只有那些有钱有闲的贵族将领们,可以在练习投矛枪之外学一些剑术等搏击技艺。
正因为如此,一旦本方的将领被杀,剩下的普通士兵很难继续战斗,因为他们的武艺及劣质装备根本无法抵抗对方将领的高超武艺和优良装备。所以,这一时期双方将领之间的单打独斗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发挥群体战斗力:
方阵队形的诞生及演变
据有关文献记载,方阵队形最早出现于利兰丁战争中。公元前670年,利兰丁战争在希腊第二大岛埃维亚岛上爆发,这是希腊诸城邦为争夺该岛霸权而在该岛的利兰丁平原上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这次战争中开始出现希腊重装步兵,并且双方阵营的重装步兵列成方阵队形与对方作战。所谓重装步兵,是指装备比较齐全、负荷总质量较大的士兵,这些士兵由较富裕、体格健壮的农民组成。这种重装步兵方阵的出现是西方战争史上的一次创新,开创了进行战术性作战的先河。
古希腊人利用自己创制的重装步兵方阵及其他当时先进的军事技术,在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均获得了胜利。在之后庞大的希腊马其顿帝国建立过程中,亚历山大以其著名的“马其顿方阵”打败了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对手,主要因素也是在战术上占了上风。但马其顿帝国好景不长,随着亚历山大的突然病逝就四分五裂了。最终,分崩离析的马其顿王国败给了罗马帝国,从而结束了古希腊历史。
罗马帝国建于公元前27年,其与古希腊隔海相望,极盛时版图西起西班牙、不列颠岛,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其之所以成为庞大的帝国,与积极吸收和借鉴当时的各种先进技术有关。在军事领域,“马略改革”、罗马军团编制的改进及罗马短剑的诞生是最好的佐证。
早期的罗马军事体制与古希腊相同,实行公民兵制度,即公民必须具有一定的财产才能入伍,并按照年龄和所持财产多少被分成许多等级。公民入伍至少要有3000塞斯特尔提乌斯(Sestertius,罗马帝国时代的铜币单位)的财产,能够自行购置相应等级的兵器及防护装具。
士兵等级主要分为少年兵、青年兵、壮年兵、老年兵等若干级别。少年兵由无力自备重装步兵所需装备的年少者组成;青年兵和壮年兵的装备基本相同,只是根据年龄不同进行了分组;老年兵也称为后备兵,由年长者和军旅经验丰富者组成,他们的装备与青年军和壮年军略有差别。当时,17~46岁的公民有义务应征入伍,47~60岁的高龄公民,虽不必服兵役,但有义务随时应召参加罗马城的守备部队。除了上述步兵等级之外,富裕的公民往往以骑兵或骑士身份参战,因为只有很富有的人才能负担得起购买马匹的费用。
由于战争不断,占罗马兵源主体的农民要么死于战火,要么因长期征战,无暇顾及自家田地而导致土地被吞并,农民们纷纷破产,变成无地者,公民兵制的基础遭到严重破坏,兵源越来越匮乏。
公元前107年,盖乌斯·马略当选罗马执政官,他上任后就进行一系列军事改革,包括以募兵制代替征兵制,延长服役年限,明确军饷报酬,改革军团组成,统一武器装备等措施,史称“马略改革”。马略改革使罗马军团的战斗力大大提升,为日后罗马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军事基础。
马略改革规定:凡是自愿且符合条件的罗马公民,包括无财产者都可以应募入伍,这样就解决了困扰罗马多年的兵源不足问题。在马略改革之前,罗马军队的服役期非常短,有时只有数月甚至数日。随着战争规模的升级以及罗马征服地域的扩大,服役期变得越来越长,但一直没有统一标准。马略规定,士兵一旦入伍,必须服役满16年。同时明确军饷报酬,在服役期间,士兵由国家统一供养,并按照等级发给薪酬。这实际上就是将罗马军队改成一支全部由职业军人组成的部队。士兵退伍后,还能在被征服地区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这样做,使得士兵们在服役期间和退役后衣食无忧。
马略还将先前的军团分类进行改革,由国家统一提供装备,调整军团编组,进行长期的军事专业训练。早期的罗马军团采用仿希腊方阵的作战模式,但在实战中发现希腊方阵存在队形密集、按年龄分组、不太适用于多森林丘陵地带等诸多问题。马略调整了罗马军团的编组和队形,取消了士兵按照年龄分队的法则,还将希腊方阵中的长矛与盾牌的组合改良为短剑与盾牌相结合,这些方阵中的步兵被称为“剑盾兵”,他们成为西方古代史上最早使用短剑作为主要武器的军队。剑盾兵还携带一到两支2m多长的标枪,在作战时,最前方的若干方阵中的剑盾兵先抛出标枪以打乱对方的队形,然后以盾牌为防护,用短剑与敌人近战,疲惫之后,后面的若干方阵穿过前面方阵之间的间隙前进,接替作战,撤下来的士兵休息,准备再上。如此轮番出击,直至将对方打败为止。
此外,马略还为每个小型战斗单位设置军旗、军杖等标志,每个军团设有自己的鹰徽,此举无疑增强了每个战斗单位的集体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