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奇葩,其独特的芬芳陶醉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在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排中,古诗文的比重则随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增加。作为文本类型中的一员,古诗文无疑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取向——“语用”价值。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识得‘语用’东风面,发我诗文枝上花”,旨在让每一节语文课成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课。
一、识得东风面——关注“语用”点的选择
选入教材的古诗文,都是历久弥新的经典名篇,在遣词造句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因此,“语用”点的选择需从诗文的字词句出发,才能发现其中运用语言文字的“奥秘”。
1. 关注“诗眼”“文眼”。古诗文语言凝练,其传神之处即是“诗眼”“文眼”。抓住了它们,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独坐敬亭山》(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题目中有“独”,诗句里藏“独”显“独”。一个“独”字而境界全出,中国语言文字的高妙可见一斑。教学中解“独”悟“独”,大有嚼头。要让学生发现这一点,感受这一点,运用这一点,即可将此作为本课的“语用”点之一。
2. 关注经典意象。古诗文多借景抒情,作者把情感心绪、意态与形象都融合为特定的意象,比如“水”“月亮”等。其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正是姹紫嫣红时节,作者为什么单单写“柳”呢?原来“柳”“留”谐音,古人常折柳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教学时,以此熟知的意象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能深入品味诗中蕴涵的情感。为此,我们也可将其列入“语用”点,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积累运用。
3. 关注精妙用词。古诗文中有很多诗句用词意蕴丰富,很值得品味,具有不容忽视的“语用”价值:
(1)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词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性的形容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与众不同的特殊词。叠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霏霏”正是怅然若失的征夫情怀;数量词,“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作者将洞庭湖的美景比作白银盘,这种绝妙联想完全是在“一青螺”的基础上形成的,可见数量词的美化作用。
另外,还有虚词、拟声词等。歌德说:“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如果教师不关注古诗文用词的精妙,也就难以找到具有文章独特“言语表现形式”的“语用”点。
4. 关注经典名句。古诗文中那些千古传诵的经典名句,是令人回味的芳菲。沉潜其中,往往使人唇齿生香,灵动飞扬。因此,古诗文教学自然更要重视名句的教学。 例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之所以成为经典名句,是因为这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诗人由满树细叶,想象着二月春风柔美细致的“裁出”。春色在这“似剪刀”的想象中,显示出一种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度。二月春风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引起读者许多的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在以此为“语用”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感悟,一定会有所发现和体会,也能更有效地内化于学生的话语系统和精神生命中。
二、发我枝上花——促进“语用”点的增值
要紧扣“语用”点,着力言语运用,引导学生品味、咀嚼、感悟、运用,促进“语用”点的有效增值。实践中,笔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做法:
1. 古诗文言语形式的仿写。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从诗眼出发,让学生对意象辨析重组,仿写其语言形式。例如,李白的《赠汪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这首诗主要写友情,以水之深喻情之深,既夸张又恰当地流露了对友谊的赞美。所以我在教学中抓住 “深”进行引导:“李白还会看见哪些景物?还会用什么和‘汪伦送我情’比一比?”结合插图,学生很快就找出许多景物:大地、青山、小草、桃花……此时引导言语形式仿写,学生很快写出:“大地广阔千万里,不及汪伦送我情。”“青山耸立高千丈,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开放香千里,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教学,在学生的心田上播下一颗诗的语言形式的种子。若长此以往不断浇水施肥,相信总有一天,这种子会发芽开花的。
2. 古诗文言语材料的引用。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地引用经典名句,能起到言约意丰、辞彩典雅的效果。笔者曾听一位教师执教《游山西村》(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片段写作练习的要求:内容不限,但必须用上其中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结果学生思绪飞扬,所写的句子内容丰富,精彩迭出。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记忆古诗文的名句,提高在习作中引用古诗文佳句的能力。
3. 古诗文言语内容的创生。这一策略的形式比较多样,可以是诗文内容的补白、改写、续写、扩写等等,实践的手段也很丰富。例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长相思》(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时,运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形象地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充满了远离与牵挂。接着,王老师又将话题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又应该是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这样,学生的想象与表达有了明确的方向,所写的内容就比较丰富。这既是书面语言表达的训练,也是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
(作者单位:福建省罗源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一、识得东风面——关注“语用”点的选择
选入教材的古诗文,都是历久弥新的经典名篇,在遣词造句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因此,“语用”点的选择需从诗文的字词句出发,才能发现其中运用语言文字的“奥秘”。
1. 关注“诗眼”“文眼”。古诗文语言凝练,其传神之处即是“诗眼”“文眼”。抓住了它们,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独坐敬亭山》(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题目中有“独”,诗句里藏“独”显“独”。一个“独”字而境界全出,中国语言文字的高妙可见一斑。教学中解“独”悟“独”,大有嚼头。要让学生发现这一点,感受这一点,运用这一点,即可将此作为本课的“语用”点之一。
2. 关注经典意象。古诗文多借景抒情,作者把情感心绪、意态与形象都融合为特定的意象,比如“水”“月亮”等。其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正是姹紫嫣红时节,作者为什么单单写“柳”呢?原来“柳”“留”谐音,古人常折柳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教学时,以此熟知的意象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能深入品味诗中蕴涵的情感。为此,我们也可将其列入“语用”点,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积累运用。
3. 关注精妙用词。古诗文中有很多诗句用词意蕴丰富,很值得品味,具有不容忽视的“语用”价值:
(1)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词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性的形容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与众不同的特殊词。叠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霏霏”正是怅然若失的征夫情怀;数量词,“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作者将洞庭湖的美景比作白银盘,这种绝妙联想完全是在“一青螺”的基础上形成的,可见数量词的美化作用。
另外,还有虚词、拟声词等。歌德说:“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如果教师不关注古诗文用词的精妙,也就难以找到具有文章独特“言语表现形式”的“语用”点。
4. 关注经典名句。古诗文中那些千古传诵的经典名句,是令人回味的芳菲。沉潜其中,往往使人唇齿生香,灵动飞扬。因此,古诗文教学自然更要重视名句的教学。 例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之所以成为经典名句,是因为这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诗人由满树细叶,想象着二月春风柔美细致的“裁出”。春色在这“似剪刀”的想象中,显示出一种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度。二月春风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引起读者许多的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在以此为“语用”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感悟,一定会有所发现和体会,也能更有效地内化于学生的话语系统和精神生命中。
二、发我枝上花——促进“语用”点的增值
要紧扣“语用”点,着力言语运用,引导学生品味、咀嚼、感悟、运用,促进“语用”点的有效增值。实践中,笔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做法:
1. 古诗文言语形式的仿写。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从诗眼出发,让学生对意象辨析重组,仿写其语言形式。例如,李白的《赠汪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这首诗主要写友情,以水之深喻情之深,既夸张又恰当地流露了对友谊的赞美。所以我在教学中抓住 “深”进行引导:“李白还会看见哪些景物?还会用什么和‘汪伦送我情’比一比?”结合插图,学生很快就找出许多景物:大地、青山、小草、桃花……此时引导言语形式仿写,学生很快写出:“大地广阔千万里,不及汪伦送我情。”“青山耸立高千丈,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开放香千里,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教学,在学生的心田上播下一颗诗的语言形式的种子。若长此以往不断浇水施肥,相信总有一天,这种子会发芽开花的。
2. 古诗文言语材料的引用。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地引用经典名句,能起到言约意丰、辞彩典雅的效果。笔者曾听一位教师执教《游山西村》(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片段写作练习的要求:内容不限,但必须用上其中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结果学生思绪飞扬,所写的句子内容丰富,精彩迭出。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记忆古诗文的名句,提高在习作中引用古诗文佳句的能力。
3. 古诗文言语内容的创生。这一策略的形式比较多样,可以是诗文内容的补白、改写、续写、扩写等等,实践的手段也很丰富。例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长相思》(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时,运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形象地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充满了远离与牵挂。接着,王老师又将话题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又应该是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这样,学生的想象与表达有了明确的方向,所写的内容就比较丰富。这既是书面语言表达的训练,也是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
(作者单位:福建省罗源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