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肖斯塔科维奇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被人们誉为当代的贝多芬。他一生所创作的作品几乎涵盖了各种体裁,其中,涉及小提琴的领域,肖斯塔科维奇一生共创作了两部小提琴协奏曲,无论是上演率还是作曲家的创作手法及个性体现,《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都要更胜一筹。那么,在20世纪充斥着先锋派求新求变潮流的小提琴作品创作领域,这部作品何以占据如此高的历史地位?
这是因为肖斯塔科维奇没有摒弃传统,而是汲取古典时期创作的精华。同时,他又不拘泥于传统,对传统进行继承创新,融入个性化的创作手法。
《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947--1948年间,当时正处于苏联国内第三次思想批判的政治漩涡之中,肖斯塔科维奇的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题献给他的挚友小提琴家D·奥伊斯特拉赫的,并于1955年10月29日举行了被推迟了七年之久的首演式。
肖斯塔科维奇的这部《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对于一个小提琴演奏者来说,面临着“技”与“意”的双重挑战。由于它大量的变化音及不协和和弦充斥其中,使演奏者在视奏阶段就困难重重。指法方面,各种不协和和弦造成了演奏上需要运用大量的伸张和紧缩的非常规排列指法,这无形中就造成了左手手指的紧张度。 这部协奏曲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单音双音的滑奏及连续的八度十度进行,而且这种技巧均出现在一种不间断的密集紧凑的节奏律动当中,并要求有强烈的音响效果,这对于演奏者技巧的纯熟度和体力的要求不得不说是一大挑战。弓法方面,连续下弓和连续上弓的双音、和弦,在第三乐章频繁使用,强拍、弱拍重音的处理,这都要求演奏者具备极强的控制弓子和音色的能力。
这部协奏曲的第一和第三慢乐章,是肖氏作品的统一动力展开原则的最直接体现——即趋向统一的高潮和高潮之后的逐渐平静。在这样的慢乐章当中,为了恰如其分的展现这种动力展开原则,乐章最高潮的段落往往是一些时值较长把位极高的长音,而这些长音又需要制造强烈震撼的音响效果,在这些地方演奏者右手的功力可见一斑。
肖斯塔科维奇的这部《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向来是大师们备受亲睐的大部头作品,因此它的录音版本颇多,对这部作品录音版本的取舍之于爱乐者而言无疑至关重要,笔者不想在本文里一一赘述,只希望通过对几个推荐版本的比较分析给广大喜爱肖氏这部作品的听者提供一个指南。
奥伊斯特拉赫的版本:
提到这部作品的录音版本,人们首先会想到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版本,不仅因为这位大师在古今小提琴界的崇高地位,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是肖斯塔科维奇这部作品的题献者。在笔者听过的此曲诸多的演奏版本当中,这个版本在速度上是属于中速的,笔者认为也是比较恰到好处的。奥伊斯特拉赫以严谨的态度来诠释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使这部交响性的宏伟作品的每一个结构都得到了近乎于完美的展现。奥伊斯特拉赫的音色向来都具有很高的辨识度,演奏家极致地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狂热风格,在如此繁杂的音乐中,奥伊斯特拉赫准确无误的左右手技术仍然让当今任何一位小提琴家叹为观止。在这个版本中,笔者认为最应该推崇的还是第三乐章的帕萨卡里亚,不仅因为它很好的体现了作品的交响性,笔者一直觉得最能触动人灵魂的往往不是那些欢快有力的旋律,而是那些蕴含着丰富深意的慢板乐章,大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音希声”吧。奥伊斯特拉赫用极其丝滑的美妙音色把这部作品的标志——悲剧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笔者认为,这个版本可以算得上是这部作品的范本,也能够成为演奏者接触这部作品的指路灯。
帕尔曼的版本:
由EMI公司推出的帕尔曼独奏,祖宾·梅塔指挥以色列爱乐乐团的版本也是值得推荐的版本之一。他的速度虽比奥伊斯特拉赫稍快(35’28”),但在笔者听过的多个版本中也属中等速度,帕尔曼的技巧的确达到了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地步,他一向以音色甜美著称,他的音色在这部作品中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给一些粗犷嘈杂的段落以滋润。帕尔曼的版本第一乐章的张力更大,各种乐句间的呼吸稍多,更能体现出肖氏作品中的统一的动力展开原则——即趋向统一的高潮和高潮后的平静。在帕尔曼如泣如诉的演奏中,我们甚至可以听到古老的俄罗斯民族几代人的哀诉和控告。第四乐章,帕尔曼的演奏是几个版本中速度最慢的,但并未显得拖沓,快而不燥,慢而不拖,这大概就是大师们的不同反响之处吧。总之,帕尔曼的演奏技术上精准无误,感情上恰到好处,也是众多版本中的佼佼者。
温格洛夫的版本:
Teldec公司1994年录制,于1995年推出了温格洛夫独奏,由罗斯特罗波维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肖斯塔科维奇和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专辑。该唱片获得了《留声机》当年度最佳唱片奖,应该说是新生代小提琴家的成功尝试。奇怪的是,温格洛夫的演奏一向是以快而准著称,但是这部作品却是笔者听到过的最慢的速度( 39’37” ),竟然比有些版本慢了6分钟,但这丝毫没有降低这个版本的大师风范,我们都知道,肖斯塔科维奇是罗斯特罗波维奇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配器老师,后者又是作曲家大提琴作品的权威诠释者,而温格洛夫无疑是俄罗斯学派继承人中的佼佼者,他糅合了海菲兹和米尔斯坦的演奏特色,即高超的技巧加之出色的音乐感觉,这样的黄金组合足以说明这个版本的可听性。
乐曲的开始,罗斯特罗波维奇采用了很慢的速度,这正显示出温格洛夫的自信,他知道自己已不必以哗众取宠的快速度来取悦赢得赞叹,相反,他凭着对俄罗斯民族音乐与生俱来的敏锐感觉,细细品味雕琢每一个音符。比起那些重技巧而控制情感的版本,温格洛夫在情感上的流露就要浓郁得多,此版的卓越之处是感慨颇多而不滥情伤怀的第一乐章,阴暗、厚重、有力,演奏家恰如其分地刻画了作曲家在重压下的挣扎与低沉的呐喊,伦敦爱乐的表现也的确不俗,气势磅礴,色彩的衔接也相当自如,时而深藏若虚,时而若隐若现,像一幅俄罗斯油画展现在听者面前。
萨拉·张的版本:
最后,再推荐一个版本,就是韩国新生代小提琴家萨拉·张的版本。这个版本是EMI公司为纪念肖斯塔科维奇诞辰100周年而推出的,由萨拉·张和西蒙·拉特尔执棒的柏林爱乐乐团联决演出的。对于涉世不深年轻的萨拉·张,这次的演录,既是为纪念肖斯塔科维奇,也是对自己艺术生涯中的一次挑战。
萨拉·张的演奏与整个乐队遥相呼应,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乐曲的悲剧性内涵,尤其是第三乐章的帕萨卡里亚,这正是作曲家为那个苦难时代的受害者们创作的安魂弥撒,独奏声部的抒情段落占据了较大的篇幅,萨拉·张的琴声表现了深沉的哀思和丰富的忧愁,华彩乐段里,演奏家又把人们带入了那个充满了焦虑和疯狂的时代。紧接着第四乐章的滑稽曲中,萨拉·张的那些炫技段落处理得恰如其分,不温不火,总之,这张唱片无论是演绎还是录音品质,都能与以往的版本相媲美,是值得鉴赏家们品聆的。
综上所述,肖斯塔科维奇《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作曲家创作成熟期的经典之作,其气势磅礴,内涵丰富,堪称是一部小提琴和乐队的交响曲。同时,这部作品中炙热的情感力量和极强的穿透力,也清晰地再现了那一段带有悲剧色彩的历史。
这是因为肖斯塔科维奇没有摒弃传统,而是汲取古典时期创作的精华。同时,他又不拘泥于传统,对传统进行继承创新,融入个性化的创作手法。
《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947--1948年间,当时正处于苏联国内第三次思想批判的政治漩涡之中,肖斯塔科维奇的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题献给他的挚友小提琴家D·奥伊斯特拉赫的,并于1955年10月29日举行了被推迟了七年之久的首演式。
肖斯塔科维奇的这部《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对于一个小提琴演奏者来说,面临着“技”与“意”的双重挑战。由于它大量的变化音及不协和和弦充斥其中,使演奏者在视奏阶段就困难重重。指法方面,各种不协和和弦造成了演奏上需要运用大量的伸张和紧缩的非常规排列指法,这无形中就造成了左手手指的紧张度。 这部协奏曲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单音双音的滑奏及连续的八度十度进行,而且这种技巧均出现在一种不间断的密集紧凑的节奏律动当中,并要求有强烈的音响效果,这对于演奏者技巧的纯熟度和体力的要求不得不说是一大挑战。弓法方面,连续下弓和连续上弓的双音、和弦,在第三乐章频繁使用,强拍、弱拍重音的处理,这都要求演奏者具备极强的控制弓子和音色的能力。
这部协奏曲的第一和第三慢乐章,是肖氏作品的统一动力展开原则的最直接体现——即趋向统一的高潮和高潮之后的逐渐平静。在这样的慢乐章当中,为了恰如其分的展现这种动力展开原则,乐章最高潮的段落往往是一些时值较长把位极高的长音,而这些长音又需要制造强烈震撼的音响效果,在这些地方演奏者右手的功力可见一斑。
肖斯塔科维奇的这部《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向来是大师们备受亲睐的大部头作品,因此它的录音版本颇多,对这部作品录音版本的取舍之于爱乐者而言无疑至关重要,笔者不想在本文里一一赘述,只希望通过对几个推荐版本的比较分析给广大喜爱肖氏这部作品的听者提供一个指南。
奥伊斯特拉赫的版本:
提到这部作品的录音版本,人们首先会想到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版本,不仅因为这位大师在古今小提琴界的崇高地位,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是肖斯塔科维奇这部作品的题献者。在笔者听过的此曲诸多的演奏版本当中,这个版本在速度上是属于中速的,笔者认为也是比较恰到好处的。奥伊斯特拉赫以严谨的态度来诠释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使这部交响性的宏伟作品的每一个结构都得到了近乎于完美的展现。奥伊斯特拉赫的音色向来都具有很高的辨识度,演奏家极致地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狂热风格,在如此繁杂的音乐中,奥伊斯特拉赫准确无误的左右手技术仍然让当今任何一位小提琴家叹为观止。在这个版本中,笔者认为最应该推崇的还是第三乐章的帕萨卡里亚,不仅因为它很好的体现了作品的交响性,笔者一直觉得最能触动人灵魂的往往不是那些欢快有力的旋律,而是那些蕴含着丰富深意的慢板乐章,大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音希声”吧。奥伊斯特拉赫用极其丝滑的美妙音色把这部作品的标志——悲剧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笔者认为,这个版本可以算得上是这部作品的范本,也能够成为演奏者接触这部作品的指路灯。
帕尔曼的版本:
由EMI公司推出的帕尔曼独奏,祖宾·梅塔指挥以色列爱乐乐团的版本也是值得推荐的版本之一。他的速度虽比奥伊斯特拉赫稍快(35’28”),但在笔者听过的多个版本中也属中等速度,帕尔曼的技巧的确达到了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地步,他一向以音色甜美著称,他的音色在这部作品中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给一些粗犷嘈杂的段落以滋润。帕尔曼的版本第一乐章的张力更大,各种乐句间的呼吸稍多,更能体现出肖氏作品中的统一的动力展开原则——即趋向统一的高潮和高潮后的平静。在帕尔曼如泣如诉的演奏中,我们甚至可以听到古老的俄罗斯民族几代人的哀诉和控告。第四乐章,帕尔曼的演奏是几个版本中速度最慢的,但并未显得拖沓,快而不燥,慢而不拖,这大概就是大师们的不同反响之处吧。总之,帕尔曼的演奏技术上精准无误,感情上恰到好处,也是众多版本中的佼佼者。
温格洛夫的版本:
Teldec公司1994年录制,于1995年推出了温格洛夫独奏,由罗斯特罗波维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肖斯塔科维奇和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专辑。该唱片获得了《留声机》当年度最佳唱片奖,应该说是新生代小提琴家的成功尝试。奇怪的是,温格洛夫的演奏一向是以快而准著称,但是这部作品却是笔者听到过的最慢的速度( 39’37” ),竟然比有些版本慢了6分钟,但这丝毫没有降低这个版本的大师风范,我们都知道,肖斯塔科维奇是罗斯特罗波维奇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配器老师,后者又是作曲家大提琴作品的权威诠释者,而温格洛夫无疑是俄罗斯学派继承人中的佼佼者,他糅合了海菲兹和米尔斯坦的演奏特色,即高超的技巧加之出色的音乐感觉,这样的黄金组合足以说明这个版本的可听性。
乐曲的开始,罗斯特罗波维奇采用了很慢的速度,这正显示出温格洛夫的自信,他知道自己已不必以哗众取宠的快速度来取悦赢得赞叹,相反,他凭着对俄罗斯民族音乐与生俱来的敏锐感觉,细细品味雕琢每一个音符。比起那些重技巧而控制情感的版本,温格洛夫在情感上的流露就要浓郁得多,此版的卓越之处是感慨颇多而不滥情伤怀的第一乐章,阴暗、厚重、有力,演奏家恰如其分地刻画了作曲家在重压下的挣扎与低沉的呐喊,伦敦爱乐的表现也的确不俗,气势磅礴,色彩的衔接也相当自如,时而深藏若虚,时而若隐若现,像一幅俄罗斯油画展现在听者面前。
萨拉·张的版本:
最后,再推荐一个版本,就是韩国新生代小提琴家萨拉·张的版本。这个版本是EMI公司为纪念肖斯塔科维奇诞辰100周年而推出的,由萨拉·张和西蒙·拉特尔执棒的柏林爱乐乐团联决演出的。对于涉世不深年轻的萨拉·张,这次的演录,既是为纪念肖斯塔科维奇,也是对自己艺术生涯中的一次挑战。
萨拉·张的演奏与整个乐队遥相呼应,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乐曲的悲剧性内涵,尤其是第三乐章的帕萨卡里亚,这正是作曲家为那个苦难时代的受害者们创作的安魂弥撒,独奏声部的抒情段落占据了较大的篇幅,萨拉·张的琴声表现了深沉的哀思和丰富的忧愁,华彩乐段里,演奏家又把人们带入了那个充满了焦虑和疯狂的时代。紧接着第四乐章的滑稽曲中,萨拉·张的那些炫技段落处理得恰如其分,不温不火,总之,这张唱片无论是演绎还是录音品质,都能与以往的版本相媲美,是值得鉴赏家们品聆的。
综上所述,肖斯塔科维奇《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作曲家创作成熟期的经典之作,其气势磅礴,内涵丰富,堪称是一部小提琴和乐队的交响曲。同时,这部作品中炙热的情感力量和极强的穿透力,也清晰地再现了那一段带有悲剧色彩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