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月,精神病医院儿童病房里来了一个小男孩儿,他懒懒散散地坐在床上,穿着一身不干净的校服,小小的脸蛋儿上显得毫无善意。对为什么来精神病院,小男孩儿显得满不在乎地说:“我叫凌凌(化名),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这次是因为几天前全班外出春游,在郊外吃饭时,我向几位同学索要食物遭到拒绝,事后我用菜刀将两名男生砍伤,这叫‘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家人担心他精神上有病便送来精神病院住院。在了解家庭状况时,凌凌说:“我父母是个体户,平时很少在家,从二年级我就自己照顾自己了。父亲从小经常告诉我要学会独立生活,在社会上,没钱没权的人力气第一,要做个生活的强者。”由于凌凌在班上个子高大,一般同学都怕他,碰到什么事,他从来不会吃亏。如果同学有所不从,他就动手打人,凭暴力在班上当起了“大哥”。
作了入院的常规检查后,医生又为凌凌作了心理测查,结果显示:凌凌身体健康,他的智商正常,但冲动型人格突出,存在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心理问题。
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言语和身体的攻击。很多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会表现出一些攻击性行为,但轻重程度不一,男孩比女孩表现得明显一些。这些儿童往往言语较多,喜欢与人争执,好胜心强,并时常讲粗话,情绪也不稳定,脾气暴躁,任性执拗,稍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叫喊、摔东西等。他们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殴打、戏弄、恐吓、欺负同龄或比自己小的儿童,强占、抢夺他们的玩具和物品等。
引起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如教育不当、模仿和学习负面的社会行为及本身的心理因素等都可能引起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教育不当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亏,常教育孩子说:“如果别人打了你,你就狠狠地打他,下次他就不敢打你了。”如果当孩子被人打而孩子又未还手时,家长就对孩子骂道:“你真蠢,别人打你都不知道还手啊?!”有的家长甚至在老师或别的孩子及家长向他反映“你的孩子今天打了人”时,不仅不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还当着孩子的面说:“我家小孩是有点儿调皮,但如果别人不先动手打他,他是绝对不会先动手打人家的。”很明显,家长在袒护自己的孩子。由于家长这种过分的保护和偏袒,使儿童产生了一种随时可以攻击别人的合理感。特别是在攻击性行为中占了“便宜”、得到了“好处”的儿童,更是攻击欲强,攻击性行为更重。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模仿性强,许多攻击性行为都是从父母、同伴等周围人和电影电视中模仿学习而来的。如有的父母惯用打骂等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学着父母的这种方式来“征服”其他儿童。当儿童看到同伴通过打人、抢夺等方式获得了更多的玩具,他也会尝试用同样的方式去获得玩具。有调查显示,电影电视中攻击性行为对儿童影响很大,儿童许多稀奇古怪的攻击行为都是从电视录像中模仿而来的。特别是那些受到赞扬的攻击行为,儿童更易模仿。因此,常看暴力武打影视片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这些儿童,我们先要控制环境对他的影响。首先,应从社会环境中寻找那种能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予以消除。如有的孩子是从电影电视中学来的,应禁止孩子看暴力影视节目,正常影视节目中有暴力画面时教养者应该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告诉孩子不要模仿。鼓励儿童学习、模仿影视中的积极行为,批评攻击性行为。如果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从父母那儿模仿来的,父母应作自我检查并改正,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当儿童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要尽量减少其行为的强化机会,以达到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目的。例如,儿童在玩儿玩具时,出现了抢夺玩具的行为,老师可让该儿童暂时停止玩儿玩具,并告诉他为什么不让他玩儿,让其在一旁看其他小朋友玩儿,待此儿童向老师表示不再抢玩具了,可再让他和大家一起玩儿并观察他的改善状况。
纠正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最为关键,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被欺负和欺负别人。当孩子受到欺负后,家长应引导他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比如找老师或家长来处理。而当孩子欺负别人后,家长绝不能偏袒,要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并要求孩子向对方赔礼道歉。而老师对于这样的事件一定要认真询问,调查清楚后作出公正的判断,千万不要敷衍更不能不了了之。当儿童合理处理自己的事情时,要予以鼓励;当大人处理有错时,要主动向孩子道歉,并与孩子交流感受,不要让孩子误入歧途。
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改善起来也需要时间和付出努力,希望所有的教育者都能尽心尽力,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了入院的常规检查后,医生又为凌凌作了心理测查,结果显示:凌凌身体健康,他的智商正常,但冲动型人格突出,存在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心理问题。
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言语和身体的攻击。很多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会表现出一些攻击性行为,但轻重程度不一,男孩比女孩表现得明显一些。这些儿童往往言语较多,喜欢与人争执,好胜心强,并时常讲粗话,情绪也不稳定,脾气暴躁,任性执拗,稍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叫喊、摔东西等。他们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殴打、戏弄、恐吓、欺负同龄或比自己小的儿童,强占、抢夺他们的玩具和物品等。
引起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如教育不当、模仿和学习负面的社会行为及本身的心理因素等都可能引起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教育不当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亏,常教育孩子说:“如果别人打了你,你就狠狠地打他,下次他就不敢打你了。”如果当孩子被人打而孩子又未还手时,家长就对孩子骂道:“你真蠢,别人打你都不知道还手啊?!”有的家长甚至在老师或别的孩子及家长向他反映“你的孩子今天打了人”时,不仅不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还当着孩子的面说:“我家小孩是有点儿调皮,但如果别人不先动手打他,他是绝对不会先动手打人家的。”很明显,家长在袒护自己的孩子。由于家长这种过分的保护和偏袒,使儿童产生了一种随时可以攻击别人的合理感。特别是在攻击性行为中占了“便宜”、得到了“好处”的儿童,更是攻击欲强,攻击性行为更重。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模仿性强,许多攻击性行为都是从父母、同伴等周围人和电影电视中模仿学习而来的。如有的父母惯用打骂等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学着父母的这种方式来“征服”其他儿童。当儿童看到同伴通过打人、抢夺等方式获得了更多的玩具,他也会尝试用同样的方式去获得玩具。有调查显示,电影电视中攻击性行为对儿童影响很大,儿童许多稀奇古怪的攻击行为都是从电视录像中模仿而来的。特别是那些受到赞扬的攻击行为,儿童更易模仿。因此,常看暴力武打影视片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这些儿童,我们先要控制环境对他的影响。首先,应从社会环境中寻找那种能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予以消除。如有的孩子是从电影电视中学来的,应禁止孩子看暴力影视节目,正常影视节目中有暴力画面时教养者应该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告诉孩子不要模仿。鼓励儿童学习、模仿影视中的积极行为,批评攻击性行为。如果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从父母那儿模仿来的,父母应作自我检查并改正,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当儿童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要尽量减少其行为的强化机会,以达到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目的。例如,儿童在玩儿玩具时,出现了抢夺玩具的行为,老师可让该儿童暂时停止玩儿玩具,并告诉他为什么不让他玩儿,让其在一旁看其他小朋友玩儿,待此儿童向老师表示不再抢玩具了,可再让他和大家一起玩儿并观察他的改善状况。
纠正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最为关键,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被欺负和欺负别人。当孩子受到欺负后,家长应引导他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比如找老师或家长来处理。而当孩子欺负别人后,家长绝不能偏袒,要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并要求孩子向对方赔礼道歉。而老师对于这样的事件一定要认真询问,调查清楚后作出公正的判断,千万不要敷衍更不能不了了之。当儿童合理处理自己的事情时,要予以鼓励;当大人处理有错时,要主动向孩子道歉,并与孩子交流感受,不要让孩子误入歧途。
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改善起来也需要时间和付出努力,希望所有的教育者都能尽心尽力,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