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交通枢纽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step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经近5个月的施工,农业路郑北大桥钢梁于10时30分成功顶推到位,跨越了亚洲最大的货运铁路编组站郑州北站。

  古时,五次为都,八次为州,冠绝华夏;
  今朝,九州之豫,中国之中,傲立群雄。
  河南郑州,条条大路通罗马,敢立潮头开新天。
  郑州西郊碧沙岗公园,一位银发老者忆起80年代的郑州,顿叹今非昔比。以往仅有65平方公里、78万人,靠着一辆自行车就能逛遍全城的“大郑县”,如今一跃成为了拥有500平方公里、人口超500万人四通八达的“郑中心”。
  米字形高铁集结成网连八方,商贸物流经脉畅通游世界,“买卖全球”无远弗届……谁也未曾料到,这样一个不临边、不沿海,原本人口、规模均不占优的城市,竟能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成长为中国中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
  倘若你登上矗立在郑州市中心的二七纪念塔,登高望远,便可知晓这座城,四十年间的旧貌焕新颜、浮沉巨变,最该“居功至伟”的,应是陆路、航空、互联网三位一体、通联世界的“丝绸之路”。
  上下五千年,世界“弄潮儿”。
  “古都”郑州,正昂首阔步在一条条陆海相通、接天连地的“罗马大道”,以一骑绝尘的速度,谱写着这座城的光荣与梦想。

中原之心 祖孙三代的“火车世家”


  自古中原腹地,因其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3600年前,商王朝在此建邦,此后,历朝历代,兴衰沉浮。今年,改革开放40周年,追溯郑州的崛起,源于铁路的兴建,恰如其分。站在时代改革潮头,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扮演着联结中国“东西南北”的重要纽带,走出了一条“因交通而兴,因交通而优,因交通而强”的跨越发展之路。
鄭州北站 编组场,十里战区,地处河南省郑州市西北部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汇处,主要担负南北京广,东西陇海四个方向货物列车的到发、改编作业。

  当你站在明亮的月台,看到一列列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像闪电般呼啸而过,大概很难想象,1908年的郑州站,就已经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第一大枢纽。那时,卢汉铁路、汴洛铁路相继建成通车,画下第一个铁路“黄金十字架”,此后,京广高铁全线贯通、郑开、郑焦、郑徐铁路先后开通、不断拉长的“双线路”逐渐成长为京广、陇海两条全国大动脉,郑州中国之“中”的旗帜,就此立起。
  火车线路纵深交错,火车车型亦随时代步伐更迭。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电力机车到动车组列车,中国铁路郑州机务段的吕氏祖孙三代火车司机,吕茂林、吕顺平、吕翔,见证了中国铁路半个世纪的风云变迁。
  82岁高龄的老爷子吕茂林,回忆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蒸汽机车的岁月,用了三个字形容“脏、苦、累”。苦差事的“苦”,说到底还是车型初级,操作落后,火车接发全靠人工,单行道“一站一停”,看上去“冒狼烟”阵仗颇大的蒸汽机车,时速竟只有四五十公里,今天仨小时内必达的北京,放在那时最快也要走上24个小时。
  1984年,吕顺平子承父业,不再饱受“黑色”摧残,他勤跑公里,苦练三年,更不忘从一摞摞专业书中为头脑“充电”,开上了当年郑州铁路局第一批内燃机车,正式告别了与汽门、手把打交道的日子。
  但不容忽视的是,机械故障发生率仍然不少,而且柴油机“哐且哐且”的运转声一刻没停过……即使在火车驾驶室里,两名司机彼此讲话也得靠“吼”。
  技术的革新,催生着时代车轮向前,很快,内燃机车逐渐淘汰。2007年,三代80后火车司机吕翔正式“接棒”,开上了电力车“韶山4号”,专跑“郑州到安阳”的货运线路。原始阶段的噪声大、操控差、环境不好等顽疾,在电力车“挑大梁”之下,成为历史。
  一边是内部机车无线电话由原来发射12公里到50公里,提高了沟通效率。另一边却是长期靠眼力,辨识路旁标识保畅通,吕翔这个壮实的小伙子,竟然患上了“职业病”,“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听见无线电喊火车号,立马就醒了,神奇。”他笑着摇了摇头。
  不过,在调到“郑州到北京西”和谐号动车组时,紧绷的一根弦,终于得到短暂的休息。“噪声小、车有劲 、环境好、操作方便、关键处理故障也智能。”吕翔说,再也不用拿着长长电路图判断故障点了,只需几分钟,电脑自动识别A类、B类、C类故障,处于什么位置,距离下一站多少公里,甚至前方桥梁、坡道速度该调整多少,一个类似“黑盒子”的导航,全权替你“考虑周全”。“维修保养逐步智能化,现在火车司机的培训,大多以学习规章理论为主,我赶上了幸福的好时代。”吕翔骄傲地说。
  祖孙三代,见证了郑州铁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纵横交往,亨通八方。
  打开中国地图,以郑州为圆点,半小时到濮阳,1小时到南阳,2小时到西安、武汉,3小时到北京、青岛……8小时到达哈尔滨、长春,一个用高铁线路写成的“米”字经济圈,逐渐浮现在了广袤的中原大地之上,郑州速度将辐射全国2000公里经济圈,受益人口和经济总量达九成以上。
  以铁路为心脏的“陆上丝绸之路”越跑越快,在郑州机务段客运车间党总支书记贾伟军看来,2013年,首次从郑州始发至德国汉堡的中欧班列,即是最好的见证。“中欧班列从莆田站出发,开行总数已超1300多班。”其中,承运的进出口货物,从高档衣帽、汽车配件、工程机械到飞机制造材料等,遍布德国、俄罗斯、法国、波兰等40余个国家,形成了稳定的中国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圈基础货源地。
其他文献
上海家庭文化建设工作引领着全市家庭把实现“家庭梦”融入到构建“中国梦”之中,让更多的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成为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征程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股生机勃发的力量。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上海市五好文明家庭、海上“最美家庭”颁奖仪式现场。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的家庭文化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快速发展,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创
自媒体“逐利求名”,早已不是秘密,一波倒下,一波又起,曾经信誓旦旦地“痛改前非”,“风头”一过“死灰复燃”。他们的套路、题梗换了一茬又一茬,乍看之下敲诈勒索的只是金钱,殊不知,肮脏交易背后的“连锁反应”远不止亲眼所见那么简单。  他们为之雀跃的流量变现,很可能成为腐蚀中国经济链条的“蛀虫”;他们随手炮制一条谣言,或许正在影响一件国际大事的外交走向;他们贩卖焦虑、狠戳人性弱点,在政治、经济、民生等各
反光骑行服  “智能骑行服”销量破万  一件由三个中国大学生研发的智能骑行服,最近在购物网站亚马逊的海外销量已经突破万件。此外,这款风衣刚刚在最具全球影响力的美国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荣获创新奖。这件智能风衣是如何从无到有迅速走向市场?它的研发模式又能不能成功复制,为其他创业者提供参考?  马锬是一名1988年出生的小伙子,他和两个同学创立了一家叫做“肩并肩”的公司,智能骑行服就是他们的杰作之一
北上广深等地房租高企,“付三押一”的房租加上中介费,常常让首次租房或者换房的租客感到巨大的压力。瞄准这个痛点,不少网络租房平台推出了租房分期贷款服务,让大多数人都可以轻松付费入住。  看上去很美,但实际上,其中迷局和陷阱密布。“租一年贷两年”的迷局  2018年4月中旬,来上海打工一年多的年轻人林军(化名)想换一个地方租住,于是开始在网上找房。他下载了“青客公寓”的App,发现房租除了原价,还标着
天猫双11晚会现场,马云祝愿全世界的消费者和商家双11快乐。  前不久,一段辅导小学生写作业的搞笑视频在网上疯传,视频里的孩子面对“马车”“云朵”的连词题,把马和云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亲妈在一边着急上火:这马和云能连在一块儿吗?孩子:“能啊,马云啊!”  那一刻,崩溃的家长可能在后悔当年没有机会参加马云的英语辅导班,不然现在自己说不定就是阿里巴巴的“十八罗汉”之一,不用给熊孩子辅导作业了——哪怕是当
最近,我有幸到广州、深圳参加读书推广活动,顺便前往阳江海陵岛,参观了向往已久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亲眼看到“南海一号”沉船上那一长串又一长串尚在清理中的宋代瓷器,才知道中国对外海洋贸易早就达到惊人庞大的规模,自己对于历史的既有认知即刻遭到颠覆。  这是一座独特的博物馆,专门为安置一艘宋代沉船而建,它的“藏品”和“展品”只有一样,那就是这艘沉船和从船上发掘清理的物品,因为沉船由考古学家命名为
人人皆说,生在江湖,身不由己。但对一些自媒体“操盘手”们来说,他们已俨然在自媒体江湖“称王”,不是身不由己,而是无法无天——  中国台湾领土被“大V”莫名划归他国麾下;居心叵测之徒变身“专家”,一遍遍唱衰中国经济;“黄赌毒”套上“白莲花”的外壳,藏身学习教育类APP,以“社交”为名,堂而皇之地毒害青少年……  自媒体“逐利求名”,早已不是秘密,一波倒下,一波又起,曾经信誓旦旦地“痛改前非”,“风头
《生活大爆炸》的粉丝们对剧中一个细节应该都有印象:每当科学宅们在谢耳朵宿舍聚餐的时候,中餐出镜率总是出奇地高。大家拿着个长方形的盒子,吃中餐外卖,相谈甚欢。不仅如此,谢耳朵每周雷打不动的日程里面,还有一天是特意留出来的“中餐日”。  事实上,中餐不仅在美国越来越“火”。外国人对中餐的爱,可谓是——感谢天,感谢地,感谢命运让他们相遇。  能让全美人民都联想起“中餐”一词的,除了主打平价快捷的熊猫快餐
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全球体外诊断领导者罗氏诊断携手罗氏制药,以罗氏集团名义共同亮相首届进博会,入驻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是该区参展面积最大的企业之一。作为体外诊断领域的领导者,罗氏诊断在首届进博会的展示围绕体外诊断技术在推动精准医疗、数字医疗和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等医疗前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罗氏诊断中国总经理黄柏兴先生表示:“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向世界
从1979年到2017年,中国在达沃斯,从默默无闻的小角色到“中国力量”牵引全球目光,这既是一部达沃斯自我提升、摆脱“富人俱乐部”命运的嬗变史,也是中国逐步掌握全球治理话语权的观察窗和舞台。  如果没有“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瑞士小镇,隐居在阿尔卑斯山的怀抱里,山道崎岖,五谷不出,总人口才一万多。  它最早被世人所青睐,靠的是好空气。就像有些北京人,雾霾一来就喜欢躲去海拔一两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