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时,五次为都,八次为州,冠绝华夏;
今朝,九州之豫,中国之中,傲立群雄。
河南郑州,条条大路通罗马,敢立潮头开新天。
郑州西郊碧沙岗公园,一位银发老者忆起80年代的郑州,顿叹今非昔比。以往仅有65平方公里、78万人,靠着一辆自行车就能逛遍全城的“大郑县”,如今一跃成为了拥有500平方公里、人口超500万人四通八达的“郑中心”。
米字形高铁集结成网连八方,商贸物流经脉畅通游世界,“买卖全球”无远弗届……谁也未曾料到,这样一个不临边、不沿海,原本人口、规模均不占优的城市,竟能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成长为中国中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
倘若你登上矗立在郑州市中心的二七纪念塔,登高望远,便可知晓这座城,四十年间的旧貌焕新颜、浮沉巨变,最该“居功至伟”的,应是陆路、航空、互联网三位一体、通联世界的“丝绸之路”。
上下五千年,世界“弄潮儿”。
“古都”郑州,正昂首阔步在一条条陆海相通、接天连地的“罗马大道”,以一骑绝尘的速度,谱写着这座城的光荣与梦想。
中原之心 祖孙三代的“火车世家”
自古中原腹地,因其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3600年前,商王朝在此建邦,此后,历朝历代,兴衰沉浮。今年,改革开放40周年,追溯郑州的崛起,源于铁路的兴建,恰如其分。站在时代改革潮头,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扮演着联结中国“东西南北”的重要纽带,走出了一条“因交通而兴,因交通而优,因交通而强”的跨越发展之路。

当你站在明亮的月台,看到一列列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像闪电般呼啸而过,大概很难想象,1908年的郑州站,就已经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第一大枢纽。那时,卢汉铁路、汴洛铁路相继建成通车,画下第一个铁路“黄金十字架”,此后,京广高铁全线贯通、郑开、郑焦、郑徐铁路先后开通、不断拉长的“双线路”逐渐成长为京广、陇海两条全国大动脉,郑州中国之“中”的旗帜,就此立起。
火车线路纵深交错,火车车型亦随时代步伐更迭。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电力机车到动车组列车,中国铁路郑州机务段的吕氏祖孙三代火车司机,吕茂林、吕顺平、吕翔,见证了中国铁路半个世纪的风云变迁。
82岁高龄的老爷子吕茂林,回忆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蒸汽机车的岁月,用了三个字形容“脏、苦、累”。苦差事的“苦”,说到底还是车型初级,操作落后,火车接发全靠人工,单行道“一站一停”,看上去“冒狼烟”阵仗颇大的蒸汽机车,时速竟只有四五十公里,今天仨小时内必达的北京,放在那时最快也要走上24个小时。
1984年,吕顺平子承父业,不再饱受“黑色”摧残,他勤跑公里,苦练三年,更不忘从一摞摞专业书中为头脑“充电”,开上了当年郑州铁路局第一批内燃机车,正式告别了与汽门、手把打交道的日子。
但不容忽视的是,机械故障发生率仍然不少,而且柴油机“哐且哐且”的运转声一刻没停过……即使在火车驾驶室里,两名司机彼此讲话也得靠“吼”。
技术的革新,催生着时代车轮向前,很快,内燃机车逐渐淘汰。2007年,三代80后火车司机吕翔正式“接棒”,开上了电力车“韶山4号”,专跑“郑州到安阳”的货运线路。原始阶段的噪声大、操控差、环境不好等顽疾,在电力车“挑大梁”之下,成为历史。
一边是内部机车无线电话由原来发射12公里到50公里,提高了沟通效率。另一边却是长期靠眼力,辨识路旁标识保畅通,吕翔这个壮实的小伙子,竟然患上了“职业病”,“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听见无线电喊火车号,立马就醒了,神奇。”他笑着摇了摇头。
不过,在调到“郑州到北京西”和谐号动车组时,紧绷的一根弦,终于得到短暂的休息。“噪声小、车有劲 、环境好、操作方便、关键处理故障也智能。”吕翔说,再也不用拿着长长电路图判断故障点了,只需几分钟,电脑自动识别A类、B类、C类故障,处于什么位置,距离下一站多少公里,甚至前方桥梁、坡道速度该调整多少,一个类似“黑盒子”的导航,全权替你“考虑周全”。“维修保养逐步智能化,现在火车司机的培训,大多以学习规章理论为主,我赶上了幸福的好时代。”吕翔骄傲地说。
祖孙三代,见证了郑州铁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纵横交往,亨通八方。
打开中国地图,以郑州为圆点,半小时到濮阳,1小时到南阳,2小时到西安、武汉,3小时到北京、青岛……8小时到达哈尔滨、长春,一个用高铁线路写成的“米”字经济圈,逐渐浮现在了广袤的中原大地之上,郑州速度将辐射全国2000公里经济圈,受益人口和经济总量达九成以上。
以铁路为心脏的“陆上丝绸之路”越跑越快,在郑州机务段客运车间党总支书记贾伟军看来,2013年,首次从郑州始发至德国汉堡的中欧班列,即是最好的见证。“中欧班列从莆田站出发,开行总数已超1300多班。”其中,承运的进出口货物,从高档衣帽、汽车配件、工程机械到飞机制造材料等,遍布德国、俄罗斯、法国、波兰等40余个国家,形成了稳定的中国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圈基础货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