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事件里面,有男有女、有情有色、有正有反、有明有暗,这个事件没有不受关注的理由,而这个事件恰恰是一个节目。
周末的晚上,闲来无事,守在电视机前无聊地扫台,你会发现很多卫视节目都被这样那样的情感类节目霸占着,《非诚勿扰》、《幸福魔方》、《我们约会吧》……
没错,尽管舆论一片声讨之声,但超高的关注度和收视率还是让大大小小的电视台趋之若鹜,他们开始用便宜的价格买来剧本,再找来一些不入流的演员签约,在节目中出演有特点的嘉宾,电视台操纵着每一个上镜的“演员”,适时地牺牲别人成全自己。
这些话当然不是记者信口雌黄,而是出自一位新浪资深娱评人(以下简称“小V”)之口,“是节目就别指望绝对真实,大家就看个热闹,至于那些破口大骂、盲目拜金、大打出手的情节纯粹是节目效果,千万别当真。”小V对记者说。
真实率仅20%节日造就“走穴父母”
记者:情感类电视节目分哪几类?有多少是真人真事?如果都不保真的话,有哪个台更没诚意?
小V:感情两个字本身含义就不一样,有亲情,友情,爱隋。原来比较有名的节目是人间、艺术人生、玫瑰之约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你无法考证节目的真假,特别是当时电视观众是很单纯的。也没有特别疯狂的炒作案例,基本上是真情的、真挚的、真诚的。
但是现在的情感类节目确实引来无数质疑之声,而且我肯定这并非空穴来风。如果让我非常负责任地去评价这些节目的真假,现阶段这类节目的真假程度应该是2:8,不管是男女嘉宾,如果10个里面能有2个是真的,那成色就已经很高了。
记者:这个“以事实之名行表演之实”的现状是不是有一个演变过程呢?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小V:也许大部分人会以为这些节目都是一开始是真实的,后来资源穷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才慢慢演变得缺少诚意的,但事实其实恰好相反。
也就是说,这些节目最开始就是假的。试想节目一开始到哪里去找那么鲜活的嘉宾?这几乎就是完全不可能的任务。节目红了以后,反倒是会有很多想出名的男生女生自告奋勇地去表现“另一面”,总之,这些节目一开始就都是经过节目组设置的,有节奏的。直到观众看出了一些瑕疵,或者是对于某些观点出奇的愤怒才引发出社会问题。
记者:一期节目的所有环节都需要演员和剧本吗?连观众?细节能做到什么程度?
小V:不需要全部都是剧本,一期节目l到3个剧本足够了。观众要有特点,譬如某些父母就会出现在现场。
像来自杭州的母亲就公然在节目上说不要农村的儿媳妇。其实这对母子早就在其他节目上亮相过了,只不过是没上星的地方台。后来又被《非诚勿扰》请去,目的不言而喻。很多细节,确实是设计的,比如,什么环节谁站出来说什么,这些导演组和孟非应该是最清楚的。不过有些也确实是在节目进行中产生出来的,靠主持人和嘉宾的引导,两个人之间是有默契的,有时候被引导的嘉宾反而还蒙在鼓里。
记者:这样的节目是不是会有一遍一遍的彩排?现场或激烈或感动甚至破口大骂、泪奔等极其夸张的情节都是表演的吗?有没有闹出过事故?
小V:彩排是会有的,但不会是很多次,毕竟是录播,可以NG的。破口大骂和泪奔大家就当做看电视剧,千万别当真。闹出事故就更不太可能了,因为大家都没有利害关系,多数人台后根本也没什么情感交流,整个过程就像走个过场—样。
收视率超火爆主持人也“乐在其中”
记者:情感类节目的开山鼻祖是谁?湖南卫视还是江苏卫视?现在收视率最好的是谁?
小V:最开始的鼻祖在中国古代,比武招亲或者皇帝选妃子。至于电视台,早期很多电视台都做过,浙江的《男孩女孩》,北京的《伊甸园》,都没有火爆到某种地步。
至于收视率上,现在这类节目周末的档期应该是《非诚勿扰》第一,周一到周二的档期《爱情连连看》收视率占第一,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始终处于下风。
记者:情感类节目的电视台编导的工作是什么状态?
小V:压力对于每一个电视工作者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一天睡4个小时是相当正常的。会出现烦躁,但是不会什么事情都抓耳挠腮,毕竟这是他们的工作。
记者:通过情感类节目走红的主持人是否有压力?还是乐在其中?
小V:这是他们的工作,像孟非和乐嘉都已经成为这个品牌的一部分了,当然是乐在其中。
记者:你认为,情感类节目生命力能有多长久?生机勃勃还是命不久矣?
小V:最少还可以存活一年,这也要看怎么活,如果没有更好的节目创意把观众带到另一个领域,维持现状的可能性比较大,那么活下去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小。
至于情感节目如何改变,我个人觉得在现阶段的大环境下,可能很难让电视台做出最真实的节目,所以,他们可以继续导演下去,只要有观众就证明这类节目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当然,如果再继续疯狂的炒作,一定会走上一条不归路。
剧本低至300元成全自己“牺牲演员”
记者:这样一期造假的节目成本有多少?对剧本和演员的要求高吗?酬劳如何?
小V:成本多少不重要,因为有的是赞助商。但是成本绝对不是花给剧本和演员了。一个剧本300到3000元不等,一个演员要看是签一场还是多场,反正是包吃包住赚点小钱,还有机会出名。所有的演员基本上都是各种“漂”,属于5线开外小的不能再小的艺人,做一场节目跟拍个小广告片的价格差不多。
记者:这些节目都保证绝对真实,可事实上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破绽,有些节目的主角和嘉宾语言非常流利甚至妙语连珠,而且有些VCR都是本人出演,拍得跟纪录片似的,这些难免让人生疑,电视台在“公关危机”上会做哪些准备?死不承认还是有其他手段?一切关联人物都要封口吗?
小V:节目组和所有参加节目的人之前会签一个协议。主人公要是出来承认一些事情,有可能会遭到更持久的封杀,得不偿失。
此外,有些“危机”对于电视台来说并非坏事,有些电视台更是会制造一些话题以博得观众的眼球。
以某电视台为例,该电视台的一档现在当红的节目在刚开播时遇到过“危机”,但当社会质疑声刚出现时,节目组方面就安排了一个人出来解围。例如,某人公开以男嘉宾的身份质疑马诺(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女嘉宾,被网民称为拜金女)的宝马论,直到把马诺气哭,好似让老百姓“出口气”,其实都是安排好的。
后来,马诺的利用价值基本饱和的时候,该电视台又与某知名论坛合作,爆出了马诺等一系列人的身份,也就是说,在网上拍砖的人是他们自己,还有因“艳照”事件快速上位的闰凤娇也是电视台的安排,从而制造网络舆论最大化。
然后电视台塑造孟非和乐嘉两个正面形象,利用他们的粉丝的无知去时不时地解释一些事情,这一反一正的宣传其实在炒作系统里最简单,但是往往效果最好。一个事件里面,有男有女、有情有色、有正有反、有明有暗,这个事件没有不受关注的理由。而这个事件恰恰是一个节目。
记者:有没有借助情感类节目快速上位、走红的艺人?举例,过去与现在对比。
小V:走红谈不上,什么叫走红?谁在电视上或者主流的报刊上看过他们正面的报道吗?所以,这样的艺人根本不能称之为艺人。
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受益者,闹得最凶的时候,很多人都被封杀了,大家知道的譬如马诺这些人。其实男嘉宾也有被封杀的,譬如喜欢大龄女人的帅哥刘丞(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男嘉宾),多少女生为之倾倒,不约而同地寻找刘丞喜欢大龄女的原因,后来节目组安排刘丞返场,领走了“经常给自己发QQ鼓励自己的神秘女孩”,这些其实压根都是一场戏,后来刘丞也被封杀了。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富二代”刘云超也被封杀了,他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穷光蛋,太多太多的圈里人知道这件事了,这几乎就不能算是个秘密。就算大家一开始想瞒住老百姓,但是节目组到一定时刻一定会爆料出去。
所以,想出名而被封杀的小艺人很多,真正的受益者只有这个节目和所属电视台。
周末的晚上,闲来无事,守在电视机前无聊地扫台,你会发现很多卫视节目都被这样那样的情感类节目霸占着,《非诚勿扰》、《幸福魔方》、《我们约会吧》……
没错,尽管舆论一片声讨之声,但超高的关注度和收视率还是让大大小小的电视台趋之若鹜,他们开始用便宜的价格买来剧本,再找来一些不入流的演员签约,在节目中出演有特点的嘉宾,电视台操纵着每一个上镜的“演员”,适时地牺牲别人成全自己。
这些话当然不是记者信口雌黄,而是出自一位新浪资深娱评人(以下简称“小V”)之口,“是节目就别指望绝对真实,大家就看个热闹,至于那些破口大骂、盲目拜金、大打出手的情节纯粹是节目效果,千万别当真。”小V对记者说。
真实率仅20%节日造就“走穴父母”
记者:情感类电视节目分哪几类?有多少是真人真事?如果都不保真的话,有哪个台更没诚意?
小V:感情两个字本身含义就不一样,有亲情,友情,爱隋。原来比较有名的节目是人间、艺术人生、玫瑰之约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你无法考证节目的真假,特别是当时电视观众是很单纯的。也没有特别疯狂的炒作案例,基本上是真情的、真挚的、真诚的。
但是现在的情感类节目确实引来无数质疑之声,而且我肯定这并非空穴来风。如果让我非常负责任地去评价这些节目的真假,现阶段这类节目的真假程度应该是2:8,不管是男女嘉宾,如果10个里面能有2个是真的,那成色就已经很高了。
记者:这个“以事实之名行表演之实”的现状是不是有一个演变过程呢?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小V:也许大部分人会以为这些节目都是一开始是真实的,后来资源穷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才慢慢演变得缺少诚意的,但事实其实恰好相反。
也就是说,这些节目最开始就是假的。试想节目一开始到哪里去找那么鲜活的嘉宾?这几乎就是完全不可能的任务。节目红了以后,反倒是会有很多想出名的男生女生自告奋勇地去表现“另一面”,总之,这些节目一开始就都是经过节目组设置的,有节奏的。直到观众看出了一些瑕疵,或者是对于某些观点出奇的愤怒才引发出社会问题。
记者:一期节目的所有环节都需要演员和剧本吗?连观众?细节能做到什么程度?
小V:不需要全部都是剧本,一期节目l到3个剧本足够了。观众要有特点,譬如某些父母就会出现在现场。
像来自杭州的母亲就公然在节目上说不要农村的儿媳妇。其实这对母子早就在其他节目上亮相过了,只不过是没上星的地方台。后来又被《非诚勿扰》请去,目的不言而喻。很多细节,确实是设计的,比如,什么环节谁站出来说什么,这些导演组和孟非应该是最清楚的。不过有些也确实是在节目进行中产生出来的,靠主持人和嘉宾的引导,两个人之间是有默契的,有时候被引导的嘉宾反而还蒙在鼓里。
记者:这样的节目是不是会有一遍一遍的彩排?现场或激烈或感动甚至破口大骂、泪奔等极其夸张的情节都是表演的吗?有没有闹出过事故?
小V:彩排是会有的,但不会是很多次,毕竟是录播,可以NG的。破口大骂和泪奔大家就当做看电视剧,千万别当真。闹出事故就更不太可能了,因为大家都没有利害关系,多数人台后根本也没什么情感交流,整个过程就像走个过场—样。
收视率超火爆主持人也“乐在其中”
记者:情感类节目的开山鼻祖是谁?湖南卫视还是江苏卫视?现在收视率最好的是谁?
小V:最开始的鼻祖在中国古代,比武招亲或者皇帝选妃子。至于电视台,早期很多电视台都做过,浙江的《男孩女孩》,北京的《伊甸园》,都没有火爆到某种地步。
至于收视率上,现在这类节目周末的档期应该是《非诚勿扰》第一,周一到周二的档期《爱情连连看》收视率占第一,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始终处于下风。
记者:情感类节目的电视台编导的工作是什么状态?
小V:压力对于每一个电视工作者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一天睡4个小时是相当正常的。会出现烦躁,但是不会什么事情都抓耳挠腮,毕竟这是他们的工作。
记者:通过情感类节目走红的主持人是否有压力?还是乐在其中?
小V:这是他们的工作,像孟非和乐嘉都已经成为这个品牌的一部分了,当然是乐在其中。
记者:你认为,情感类节目生命力能有多长久?生机勃勃还是命不久矣?
小V:最少还可以存活一年,这也要看怎么活,如果没有更好的节目创意把观众带到另一个领域,维持现状的可能性比较大,那么活下去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小。
至于情感节目如何改变,我个人觉得在现阶段的大环境下,可能很难让电视台做出最真实的节目,所以,他们可以继续导演下去,只要有观众就证明这类节目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当然,如果再继续疯狂的炒作,一定会走上一条不归路。
剧本低至300元成全自己“牺牲演员”
记者:这样一期造假的节目成本有多少?对剧本和演员的要求高吗?酬劳如何?
小V:成本多少不重要,因为有的是赞助商。但是成本绝对不是花给剧本和演员了。一个剧本300到3000元不等,一个演员要看是签一场还是多场,反正是包吃包住赚点小钱,还有机会出名。所有的演员基本上都是各种“漂”,属于5线开外小的不能再小的艺人,做一场节目跟拍个小广告片的价格差不多。
记者:这些节目都保证绝对真实,可事实上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破绽,有些节目的主角和嘉宾语言非常流利甚至妙语连珠,而且有些VCR都是本人出演,拍得跟纪录片似的,这些难免让人生疑,电视台在“公关危机”上会做哪些准备?死不承认还是有其他手段?一切关联人物都要封口吗?
小V:节目组和所有参加节目的人之前会签一个协议。主人公要是出来承认一些事情,有可能会遭到更持久的封杀,得不偿失。
此外,有些“危机”对于电视台来说并非坏事,有些电视台更是会制造一些话题以博得观众的眼球。
以某电视台为例,该电视台的一档现在当红的节目在刚开播时遇到过“危机”,但当社会质疑声刚出现时,节目组方面就安排了一个人出来解围。例如,某人公开以男嘉宾的身份质疑马诺(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女嘉宾,被网民称为拜金女)的宝马论,直到把马诺气哭,好似让老百姓“出口气”,其实都是安排好的。
后来,马诺的利用价值基本饱和的时候,该电视台又与某知名论坛合作,爆出了马诺等一系列人的身份,也就是说,在网上拍砖的人是他们自己,还有因“艳照”事件快速上位的闰凤娇也是电视台的安排,从而制造网络舆论最大化。
然后电视台塑造孟非和乐嘉两个正面形象,利用他们的粉丝的无知去时不时地解释一些事情,这一反一正的宣传其实在炒作系统里最简单,但是往往效果最好。一个事件里面,有男有女、有情有色、有正有反、有明有暗,这个事件没有不受关注的理由。而这个事件恰恰是一个节目。
记者:有没有借助情感类节目快速上位、走红的艺人?举例,过去与现在对比。
小V:走红谈不上,什么叫走红?谁在电视上或者主流的报刊上看过他们正面的报道吗?所以,这样的艺人根本不能称之为艺人。
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受益者,闹得最凶的时候,很多人都被封杀了,大家知道的譬如马诺这些人。其实男嘉宾也有被封杀的,譬如喜欢大龄女人的帅哥刘丞(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男嘉宾),多少女生为之倾倒,不约而同地寻找刘丞喜欢大龄女的原因,后来节目组安排刘丞返场,领走了“经常给自己发QQ鼓励自己的神秘女孩”,这些其实压根都是一场戏,后来刘丞也被封杀了。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富二代”刘云超也被封杀了,他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穷光蛋,太多太多的圈里人知道这件事了,这几乎就不能算是个秘密。就算大家一开始想瞒住老百姓,但是节目组到一定时刻一定会爆料出去。
所以,想出名而被封杀的小艺人很多,真正的受益者只有这个节目和所属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