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我不再害怕

来源 :作文周刊(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onyun_117_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站在山顶,俯视大地,嘴角不禁微微上扬。这一刻,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畅快……(倒叙手法,写出了“我”登上山顶的自豪感。)
  从小,我就十分怕高。在高处,我不自觉的就会两股战战,手心里直冒冷汗;自己可以清晰地听见心脏怦怦跳动的声音。(细节描写,写活了“我”登山的心理体验。)母亲认为我不能再带着这恐惧走下去,便不管我同不同意,坚持带我来爬山。
  母亲是一个温柔的人,但温柔中又透着一股倔强与坚强。我听说,母亲是当年村子里唯一一个考出来的大学生,村中的老人一提起她,语气中怎么也藏不住那份赞美与自豪。
  山是连绵不断的,清泉从山谷中穿过。颇有些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意味。泉水激石,泠泠作响。那清脆的声响随风入耳,却是有些刺耳了。崇山被浓浓的雾气笼罩,看着感到很是沉重。阳光射下,也射不穿这天然的屏障。山脚下,母亲大步向山顶而去,我犹豫了一下,小步跟在后面。(景物描写,渲染山的美丽,衬托“我”的心情。)
  起初,路很平,我便分心去欣赏风景了。路两旁花朵很多,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绽放,露出明朗的笑脸,很是生动,可我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景物描写,渲染路旁花的美丽。“我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伏笔暗示,平坦的大路,虽然也有风景,但是缺少美的震撼。)
  路开始弯曲了,踩着蜿蜒的小路,来到了一座吊桥边,那是唯一的通路,挂在两山之间。母亲站在一边,似乎是要等着我先迈开步子。没有想到,却只等到了我的一句话:“我们回去吧。”我似是带着祈求的语气说。母亲皱了皱眉,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不要害怕心中的高度,如此,怎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我深吸了几口气,将双手紧握成拳,迈着沉重的步子,缓慢走到桥上。吊桥伴随着其他人欢快的脚步,摇摇晃晃。我死死抓住两边的绳子,像是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这时,母亲温柔而又有力的声音传来,“看着前方的路,不要回头。”这动听的声音并没有消除我内心的恐惧,但充满了鼓励。因为看除我之外的每个人都很享受在这桥上的感受。我照母亲说的做,抬起头,大步向前走,不知不觉的,我竟走到了对面。我回头兴奋地看着母亲,我看见她笑了,是那么动人。(“深吸”“紧握”“迈开”“缓慢走到”“死死抓住”“大步向前走”,连续性动作,写出了“我”克服困难的过程。“我似是带着祈求的语气”,“我内心的恐惧”,心理活动,写出了“我”内心的恐惧不安。)
  之后,我终于登到了山顶,视野开阔,的确与山下不同。山顶的花很少,却都美得动人。我突然明白,只有克服心中的恐惧,才能绽放最美的花朵。我站在风中,任凭它吹着我,我感觉到,山顶的风,竟也有些坚毅。(“山顶的花很少,却美得动人”,与前面大路两旁花的繁多,形成对比,借事说理,表明,世界上雄奇瑰丽的美景,常在于险远的地方,要欣赏到美景,需要有坚毅的精神,要克服困难。)
  我知道,没有什么能比心中的高度要高,终于,我不再害怕。(篇末扣题,再次强化主旨。)
  (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遄台中学)
  点评
  亮点有三:其一,借事说理,卒章显志。小作者通过隨母亲登山的经历,说明只有克服困难,才能领略最美的景致的道理。其二,人物描写,细腻传神。小作者运用了恰当的心理描写,连续性的动作描写,对母亲的神态描写,写出了登山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其三,景物描写渲染烘托。大路鲜花绽开的沿途美丽风光与山顶风光“山顶的花很少,却都美得动人”对比描写,不但伏笔照应结合得好,而且还让读者明白了人生道理——要领略最美的奇异风景,需要克服困难。此外,“泉水激石,泠泠作响”,课本名篇的语言活用到作文中来,使得语言清新自然。
其他文献
宁静的午后,春日的阳光慵懒地洒进我的房间。我铺开毛毡,端坐书桌前,拿起毛笔,在纸上写下了您教我的第一个——“一”。  也是这样的一个午后,我走进您的书堂,开始了我的第一堂书法课。那时,我上小学一年级,是书堂中年龄最小的孩子。您勉强收下我,但并没有着急教我写字,而是发给我一堆报纸。您俯在我的桌前,铺开其中的一张,直直地用毛笔画了两条横线和两条竖线,并告诉我,用这种方法画完这堆报纸,便可以正式成为您的
期刊
一盘色泽油亮、味道鲜美的红辣椒登上了餐桌。爷爷夹起几大片,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看爷爷大快朵颐的模样,奶奶也不由得夹一小片尝了尝,却辣得满脸通红,急忙端起一杯凉白开往嘴里灌。其实,生活中爷爷和奶奶的性格就像这红辣椒和凉白开,一个暴烈如火,一个温柔似水。  一个风平浪静的下午,窗外的阳光温和地照进屋子。我正在一脸严肃的爷爷的陪伴下做着数学题。突然,电话铃响了,爷爷示意我不要管,然后起身到另一个房间去接
期刊
中学生写回忆师长的作文,缺少个性、趋同化是常见病。《回望先生》中的“我”“回望”的是高中语文老师,时间已经相隔几十年了,却用白描手法把“先生”写得活灵活现,个性鲜明,令读者如闻似见。真善美与反思的融合,是作者凸显人物个性的“秘诀”。  一、立体写“真”,体现“原生态”。本文写“先生”之“真”,涉及多方面。既有长相穿戴(如头发、眼镜、粗衣等),生活喜好(嗜酒、烟、茶)、言行习惯(口音、清嗓子、大口喝
期刊
无论多么忧郁的日子,只要抬起头,就可以看见一朵美丽的祥云在我身旁,从未远离。  她是那样与众不同,不仅学习好还长得漂亮,完美得像童话故事里的精灵。我的小伙伴们知道我有这样一个女神表姐,都十分羡慕,可我曾一度只想远离她。她处处与我针锋相对,每次都令我落荒而逃。当我取得全年级第三名沾沾自喜时,她就抢回全年级第一的奖状;当我获得市级作文一等奖时,她又成了国家级比赛的优秀选手;当我一次性抢回四五张奖状时,
期刊
【图片点击】  2017年春天,在西安渭河北岸,馬家湾米家崖附近的一处工地里,来了一群燕子,它们在工地施工中产生的一处沙土崖壁上筑起了巢。放眼望去,20米长,10米高的崖壁上密密麻麻被燕子凿出了拳头大小的洞穴,筑成了它们的巢穴。  这种小燕子名为崖沙燕,和家燕在屋檐下筑巢不同的是,崖沙燕是在沙土崖壁上筑巢。“这种燕子每个洞穴就是一个家庭,也就说每一洞穴最少有两只燕子。从这么多洞穴来看应该有上千只崖
期刊
生命若如夏花,尊严就如花茎,茎硬花才艳;生命若如岩松,尊严就如盘曲的根,根深叶才茂;生命若如航船,尊严就如船舵,舵固船才正。卢梭说:“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的确如此。  在历史的长卷中,我看到了你毅然辞官归来的背影。你曾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你也曾有过在官场一展宏图的幻想,但几度为官的经历让你看到了官场的黑暗,于是“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你,愤然辞职,归隐于
期刊
导引篇  “无米为炊”“临阵磨枪”是考生在考场上面对作文题时常有的困惑。“一材多向,随题应变”是使考生走出上述困境的一根“魔杖”。这里的“一材”是指平时积累的热点人物、事件或其他有价值的材料,也可以是记录自己经历或虽然在作文中已经用过但迁移性较强的素材;“多向”是指将“一材”科学地移用至其他命题里,充分发挥优质素材的使用价值;“随题应变”指的是将原来的素材依据新题的要求作出相应的构思、扩充、提炼和
期刊
【图片点击】  二維码真是无处不在。4月22日,在北京朝阳区的一个婚礼现场,伴娘居然在脖子上挂支付宝的收钱码收份子钱。伴娘解释,用收钱码是和新人商议过的,并不是为了向宾客要钱,也没有觉得不妥,反而还挺好玩的。对此,不少年轻网友觉得毫无违和感,但一些长辈不認可这种方式,其婆婆当众要求伴娘取下二维码。  【关键词】 变迁、时尚、传统、人情与功利  【小作文】 就以上信息,请发表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期刊
【图片点击】  朗读亭是3米高、占地约2.5平方米的亭子,外观古朴别致,比普通电话亭略大一些,上面写着大大的“朗读亭”字樣,24小时开放。“朗读亭”伴随着央视开年力作——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的筹划应运而生。  “朗读亭的意义,就在于给了人们一个朗读的空間,让人们自由、畅快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推动全民阅读深入进行。”正如董卿的初衷一样,朗读亭是带着《朗读者》节目的使命,通过走近每个朗读者的身边
期刊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关于“格物”究竟是什么意思?朱熹讲就是“穷究事物道理”的意思。怎么个研究法?说到底就是对事物进行观察分类。《说文解字》说,“格,从木各声”,是树高长枝为格的意思,引申为“木格”。“格”说白了就是木做的格子,好比中药铺里的药格子,用来对草药进行分类。分类作为研究事物的方法,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研究事物,首先要会对其进行分类。中国古代特别注重观察事物并对其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