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是感情的产物。“情动于衷而发于外”。只有作者首先为外物所感,被彻底打动,才有可能写出动人的东西。情感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离开了鲜活的情感之源,文章就会显得死板呆滞,毫无生气。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心灵,只有在感动的天地中徜徉,才能够编织出灿烂的云锦,喷吐出辉煌的光焰。
作文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的心灵沉浸在感动的海洋之中,这是作文教学新天地到来的最根本的途径。
情因物起,缘情造文。一个心灵柔软、容易感动的人首先是一个善于观察、体验、思考,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心地善良、正直无私的人。在一个物欲横流、崇高贬值的时代,能够感动,意味着拥有一份理想的浪漫主义情怀,拥有真实诚恳的人性;意味着朴素的心与大地紧紧相连,在时间之流中能够时刻感受到生命的脉搏,在向往崇敬的冲动中能够超越平庸的自我。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好而有价值的人、事、物、景,关键是缺少一颗善于发现和感动的心灵。只要人们真心地生活,认真地体验和感受,自会得到一份悠远而美丽的心境。在这份心境中,会发现原来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曾经丢失过的许多东西,譬如友爱、真诚、宽厚、质朴、仁爱、善良等。这些东西的缺失或许是由于年岁的增长,追求所谓的成熟;或许是由于生存压力的增大,整天忙着工作;或许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复杂,疲于交往应酬……总之,这样的内心生活时时提醒着人们去回顾过往的岁月,曾经有过怎样的人和事打动着你,使你长久地铭记着这份感动,使你的心灵每时每刻都沉浸在这美妙的甘霖之中。是感动,让人能把握自我运行的轨迹,保持勤勉踏实的本色;是感动,使人真正体验到文思泉涌的快乐和表达自我的喜悦。
为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自始至终、旗帜鲜明地贯注一种鲜活的人文气息,播撒优良的人文种子,使学生沐浴其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学生的内心变得温柔灵动,活泼聪颖,善于感动,容易感动,喜欢感动。要达到这一点,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努力开掘题材领域,拓宽学生视野,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想象,把文格教育和人格教育结合起来。
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学生,应该在做人上具备这样一些特点:责任感强,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家园;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具有平等意识和平民情怀;珍惜生命,爱惜时间,内心充满敬畏和感激;思想自由,人格独立,没有依附心理和自卑情结;意志坚强,信仰坚定,敢于为理想献出一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最关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向蓝天下那一片广袤的空间,培养他们关注现实人生的习惯,使他们的内心永远与大地、与民众相连。这正是我们作文教学的任务。
将狭小的课堂与广阔的生活相连,帮助学生打开心窗,是完成这一作文教学任务的途径。应该在教学中和学生一道树立这样的思想:日子虽然循环反复,仿佛千篇一律,但是,只要认真地去生活,认真地去感受,就会发现,太阳虽然每天都在升起又落下,它卻每天都是新的。这丰富多彩的世界总有某种东西令人感动——
土地上的历尽苦难的父老乡亲,他们用自己的粗糙的双脚丈量着春夏秋冬,以血汗播种着希望;当邪恶在欺凌着善良,暴徒在践踏着公理,恶行在肆虐着幸福,总有一种声音从社会的某个角落传来,抗拒着丑陋,坚守着正义;当你在挫折与失败的境地中徘徊,当你在误解与失落中沮丧,总能看到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当你在喧嚣与嘈杂的尘世无所归依,在暴富者与浅薄者的蔑视中伤感惆怅时,总能看到许许多多平凡而朴实的心灵在叩问着大地,踏实地前行;哪怕是风雨中一朵将败犹放的花儿,那檐头长年累月的滴水,那花枝间结网捕食的蜘蛛,那急流中奋力爬行的航船,那清晨挣脱束缚喷薄而出的朝阳……这些都会令你感动,令你回味!
第二,发扬民主作风,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开展形式多样、活泼新颖的教学活动。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看到,学生的年纪尽管不大,但却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情感、理想,有自己对世界认识的独特角度。作文教学就是要目中有人,把学生当成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生命实体,容许他们自由地观察、思考、表达,即使幼稚、肤浅,也相信它是真诚的、美好的,如同带露的鲜花。有什么比这更为可贵的呢?在我的作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的作文缺乏情感的投入。换言之,即学生的作文没有灵魂,充斥在字里行间的无非是无病呻吟、虚构和谎言。他们也会说“母爱深深”、“父爱如山”,他们也会在文章中坚定地表白“我爱我的父母,他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父母”。可是在他们的作文中可以虚构父母生病甚至伤残,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不是什么事实,所以他们可以很轻松地让父母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一些意外。如果他们认为需要的话,他们也会轻描淡写地诉说自己的伤残往事,比如重病、意外事故等,非常富有传奇甚至神话色彩。不少事例还有八十年代优秀作文的影子。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作文时说真话、抒真情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丰富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
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场合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置身于浓烈的写作氛围中,才能使学生乐于积累材料、提高认识,从而培养情感。
1.通过大量阅读丰富学生的阅历,充实其情感体验
我的做法是:每周开设两节阅读课,开展读书活动;提倡学生精看名著,多看杂家,不啃大部头,读一些名著简装本;常读一些优秀期刊,特别是其中篇幅短小、情感丰满的美文,是学生充实其情感体验最佳的教材。这些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善良、正义,富含的生活哲理,张扬的英雄主义、人道主义情怀,将充实学生的情感体验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2.采用灵活多样的写作活动,调动学生情感提倡写日记、周记、随笔,在无拘无束的心境中随意漫谈,袒露思想,真实表达;进行专题作文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切近其生活实际的话题,分组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在独立思考与共同讨论的基础上自由作文;安排实地写生式作文活动,让学生走出户外,与大自然接触,直接面对花草树木、蓝天白云,清风流莺,在心灵的感动与沉醉中,在有感而发的状态下作文。
3.让学生参与作文的评改把作文批改与讲评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自评与互改中体验作文的乐趣。长期以来,作文的批改与讲评是教师沉重的负担,几乎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可这样做的效果却不见得好,学生往往只是注意了分数和老师的评语,随后束之高阁。现在我们把它交付出去,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内参与修改,参与品评。
二、通过拓展学生视野,激活他们丰富的情感
生活中的每一页都是五彩纷呈的,只有对熟悉的对象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才能寻找到打开自己情感闸门的钥匙。在写作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避免两种情况:
一是观察的人和事太熟了,反而会“熟视无睹”。跟老师、同学、家里人天天在一起,许多值得一写的材料都认为很平常,引不起写作的冲动。其实,正是那些看似平常的人和事中就蕴含着真情,蕴含着美。
二是虽然有写作的冲动,却感到无从下手。因为我们对写作对象缺少有目的的观察,结果写作时只好添油加醋、胡编乱造,靠“吹”出来的文章自然是不能打动人的。要学会热情投入,处处留心,学会观察;要善于捕捉感受,认真体验,深入思考。
三、教师用自身情感,牵引学生的情感
一个教师要让学生在作文实践中受到感动,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富有激情、容易感动、喜欢感动的人。如果指导的内容连教师自己都不能被打动,又怎能打动学生呢?所以,作文教学要取得实际的成效,努力提高我们自身的各种基本素养。
我想,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如能自然而顺利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引来源头活水,让他们真正做到“我口表我心,我心抒我情”,学生定能写出好文章。
(责任编辑 吕 行)
作文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的心灵沉浸在感动的海洋之中,这是作文教学新天地到来的最根本的途径。
情因物起,缘情造文。一个心灵柔软、容易感动的人首先是一个善于观察、体验、思考,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心地善良、正直无私的人。在一个物欲横流、崇高贬值的时代,能够感动,意味着拥有一份理想的浪漫主义情怀,拥有真实诚恳的人性;意味着朴素的心与大地紧紧相连,在时间之流中能够时刻感受到生命的脉搏,在向往崇敬的冲动中能够超越平庸的自我。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好而有价值的人、事、物、景,关键是缺少一颗善于发现和感动的心灵。只要人们真心地生活,认真地体验和感受,自会得到一份悠远而美丽的心境。在这份心境中,会发现原来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曾经丢失过的许多东西,譬如友爱、真诚、宽厚、质朴、仁爱、善良等。这些东西的缺失或许是由于年岁的增长,追求所谓的成熟;或许是由于生存压力的增大,整天忙着工作;或许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复杂,疲于交往应酬……总之,这样的内心生活时时提醒着人们去回顾过往的岁月,曾经有过怎样的人和事打动着你,使你长久地铭记着这份感动,使你的心灵每时每刻都沉浸在这美妙的甘霖之中。是感动,让人能把握自我运行的轨迹,保持勤勉踏实的本色;是感动,使人真正体验到文思泉涌的快乐和表达自我的喜悦。
为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自始至终、旗帜鲜明地贯注一种鲜活的人文气息,播撒优良的人文种子,使学生沐浴其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学生的内心变得温柔灵动,活泼聪颖,善于感动,容易感动,喜欢感动。要达到这一点,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努力开掘题材领域,拓宽学生视野,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想象,把文格教育和人格教育结合起来。
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学生,应该在做人上具备这样一些特点:责任感强,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家园;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具有平等意识和平民情怀;珍惜生命,爱惜时间,内心充满敬畏和感激;思想自由,人格独立,没有依附心理和自卑情结;意志坚强,信仰坚定,敢于为理想献出一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最关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向蓝天下那一片广袤的空间,培养他们关注现实人生的习惯,使他们的内心永远与大地、与民众相连。这正是我们作文教学的任务。
将狭小的课堂与广阔的生活相连,帮助学生打开心窗,是完成这一作文教学任务的途径。应该在教学中和学生一道树立这样的思想:日子虽然循环反复,仿佛千篇一律,但是,只要认真地去生活,认真地去感受,就会发现,太阳虽然每天都在升起又落下,它卻每天都是新的。这丰富多彩的世界总有某种东西令人感动——
土地上的历尽苦难的父老乡亲,他们用自己的粗糙的双脚丈量着春夏秋冬,以血汗播种着希望;当邪恶在欺凌着善良,暴徒在践踏着公理,恶行在肆虐着幸福,总有一种声音从社会的某个角落传来,抗拒着丑陋,坚守着正义;当你在挫折与失败的境地中徘徊,当你在误解与失落中沮丧,总能看到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当你在喧嚣与嘈杂的尘世无所归依,在暴富者与浅薄者的蔑视中伤感惆怅时,总能看到许许多多平凡而朴实的心灵在叩问着大地,踏实地前行;哪怕是风雨中一朵将败犹放的花儿,那檐头长年累月的滴水,那花枝间结网捕食的蜘蛛,那急流中奋力爬行的航船,那清晨挣脱束缚喷薄而出的朝阳……这些都会令你感动,令你回味!
第二,发扬民主作风,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开展形式多样、活泼新颖的教学活动。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看到,学生的年纪尽管不大,但却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情感、理想,有自己对世界认识的独特角度。作文教学就是要目中有人,把学生当成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生命实体,容许他们自由地观察、思考、表达,即使幼稚、肤浅,也相信它是真诚的、美好的,如同带露的鲜花。有什么比这更为可贵的呢?在我的作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的作文缺乏情感的投入。换言之,即学生的作文没有灵魂,充斥在字里行间的无非是无病呻吟、虚构和谎言。他们也会说“母爱深深”、“父爱如山”,他们也会在文章中坚定地表白“我爱我的父母,他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父母”。可是在他们的作文中可以虚构父母生病甚至伤残,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不是什么事实,所以他们可以很轻松地让父母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一些意外。如果他们认为需要的话,他们也会轻描淡写地诉说自己的伤残往事,比如重病、意外事故等,非常富有传奇甚至神话色彩。不少事例还有八十年代优秀作文的影子。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作文时说真话、抒真情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丰富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
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场合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置身于浓烈的写作氛围中,才能使学生乐于积累材料、提高认识,从而培养情感。
1.通过大量阅读丰富学生的阅历,充实其情感体验
我的做法是:每周开设两节阅读课,开展读书活动;提倡学生精看名著,多看杂家,不啃大部头,读一些名著简装本;常读一些优秀期刊,特别是其中篇幅短小、情感丰满的美文,是学生充实其情感体验最佳的教材。这些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善良、正义,富含的生活哲理,张扬的英雄主义、人道主义情怀,将充实学生的情感体验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2.采用灵活多样的写作活动,调动学生情感提倡写日记、周记、随笔,在无拘无束的心境中随意漫谈,袒露思想,真实表达;进行专题作文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切近其生活实际的话题,分组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在独立思考与共同讨论的基础上自由作文;安排实地写生式作文活动,让学生走出户外,与大自然接触,直接面对花草树木、蓝天白云,清风流莺,在心灵的感动与沉醉中,在有感而发的状态下作文。
3.让学生参与作文的评改把作文批改与讲评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自评与互改中体验作文的乐趣。长期以来,作文的批改与讲评是教师沉重的负担,几乎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可这样做的效果却不见得好,学生往往只是注意了分数和老师的评语,随后束之高阁。现在我们把它交付出去,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内参与修改,参与品评。
二、通过拓展学生视野,激活他们丰富的情感
生活中的每一页都是五彩纷呈的,只有对熟悉的对象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才能寻找到打开自己情感闸门的钥匙。在写作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避免两种情况:
一是观察的人和事太熟了,反而会“熟视无睹”。跟老师、同学、家里人天天在一起,许多值得一写的材料都认为很平常,引不起写作的冲动。其实,正是那些看似平常的人和事中就蕴含着真情,蕴含着美。
二是虽然有写作的冲动,却感到无从下手。因为我们对写作对象缺少有目的的观察,结果写作时只好添油加醋、胡编乱造,靠“吹”出来的文章自然是不能打动人的。要学会热情投入,处处留心,学会观察;要善于捕捉感受,认真体验,深入思考。
三、教师用自身情感,牵引学生的情感
一个教师要让学生在作文实践中受到感动,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富有激情、容易感动、喜欢感动的人。如果指导的内容连教师自己都不能被打动,又怎能打动学生呢?所以,作文教学要取得实际的成效,努力提高我们自身的各种基本素养。
我想,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如能自然而顺利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引来源头活水,让他们真正做到“我口表我心,我心抒我情”,学生定能写出好文章。
(责任编辑 吕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