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速铁路具有运输量大、不受气候影响、社会经济效益好及对环境污染小等诸多优点,全球高铁行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会。文章对高速铁路领域的专利申请的数量、类型、IPC分类、主要申请人及技术领域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为我国高速铁路技术领域的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速铁路;专利;分析
【中图分类号】T-18,D923.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2-0007-03
2004年“中国南车”按照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要求,和日本“川崎重工”合作,引入了时速200 km动车组列车,开启了我国高速铁路的创新发展之门[1]。由于高速铁路具有运输量大、不受气候影响、社会经济效益好及对环境污染小等诸多优点,全球高铁行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会。而制定和实施铁路知识产权战略直接关系到整个铁路行业的发展[2],对于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参与并融入国际市场竞争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以中国专利文献数据库为数据源,采集了2005—2015年国内高速铁路专利(简称“高铁专利”)申请数据,进行了统计和比较分析,从专利的视角分析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1 我国高速铁路产业专利申请概况
专利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3种类型。不同类型专利的技术含量和经济价值有所差异,因此,不同类型专利的比例关系(即专利结构)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专利整体质量水平。通过对我国近10年间的高铁专利申请数量进行统计发现,2005—2015高铁专利申请总量为3 083件,其中,发明专利1493件、实用新型专利1 470件、外观设计专利120件。授权量是677件,占45.3%。为了分析核心技术的分布,以下仅对1 493件发明专利进行分析。
如图1所示,近10年间我国的高铁专利申请量总体呈明显上升的趋势,2008年后几乎直线增长,但到2013年出现明显的回落,申请发明专利只有180件,这可能与国家的调整政策有关。国家召开专利倍增计划会议后,发明专利申请持续增长,也反映出我国企业及相关研究机构持续增長的创新热情。
2 高速铁路发明专利申请的IPC分布及技术分类趋势
国际专利分类(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IPC)是国际通用的专利分类系统,IPC分类号包括部、大类、小类、大组和小组,以功能分类和技术分类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技术集中点和研究热点。高速铁路技术是一个极其庞杂又广泛的技术体系,包括车体结构、牵引供电、通信信号、运营调度、安全防灾、客运服务、综合检测、路基路轨、桥梁隧道等子系统。本文通过国际专利分类号(简称IPC)及该IPC 所涵盖的技术领域,对前15位专利申请数量及技术分类构成进行分析。从图2、表1可以看出,除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传统技术领域外,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并且在不同的年份,研究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同时,H类的电气、通信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3 主要申请人高铁专利申报趋势
对高速铁路发明专利申请人进行统计排序,筛选出申请量排名靠前15位的申请人作为主要竞争者分析(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高铁发明专利申请量较多的以铁路研究所和高校为主。其中,排在第一的为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其次是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西南交通大学,并且在近2年申请量急速增加,但相对于公司而言,高校基于每年的研发积累,研发能力处于可持续发展中,如西南交通大学,自2006年开始申请发明专利,处于持续增长中。而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由于实验室成立晚,所以其申请量排在第10位。
4 主要申请人综合指标分析
此类技术主题中排名前15的研究所或学校所拥有专利共计2 070件,平均所申报专利为138件,专利活动年限平均为4.2年,专利年龄平均为1.84年(即专利寿命年限),表明我国在高速铁路技术研究处于新兴发展阶段,技术持续发展时间较短。由表3可以看出,平均专利年龄最小的是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平均专利年龄体现专利的新颖性,年龄越小,新颖性越高。可见,未来该企业后续研发能力较强劲。
5 结语
通过专利布局分析可以发现,高速铁路专利在2013—2015年处于快速增长态势,技术分布涉及面广,覆盖198个小类,研究机构以铁路公司和高校为主。对于平均专利年龄最小的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成立于2008年2月26日,该实验室法人为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由中南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组建,几家公司和学校的联合,结合其在高速铁路应用领域的丰富经验,未来有可能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利。
参 考 文 献
[1]周扬.中国高铁引进专利始末[J].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1(8):12-13.
[2]郭姗姗.中国高速铁路技术专利权保护问题探析[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
[3]张顺来.高速铁路通信技术领域的国内外专利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1(10):19-21.
[4]赵卿,杨广辉,莫璐,等.高速铁路牵引供电领域中国专利申请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8):37-43.
[5]王瑞斌.高速铁路无碴轨道板模具技术中国专利申请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8):84-87.
[6]姚远达,郎志涛,孙晶晶.高速铁路列车定位技术专利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8):73-76.
[责任编辑:邓进利]
【关键词】高速铁路;专利;分析
【中图分类号】T-18,D923.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2-0007-03
2004年“中国南车”按照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要求,和日本“川崎重工”合作,引入了时速200 km动车组列车,开启了我国高速铁路的创新发展之门[1]。由于高速铁路具有运输量大、不受气候影响、社会经济效益好及对环境污染小等诸多优点,全球高铁行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会。而制定和实施铁路知识产权战略直接关系到整个铁路行业的发展[2],对于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参与并融入国际市场竞争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以中国专利文献数据库为数据源,采集了2005—2015年国内高速铁路专利(简称“高铁专利”)申请数据,进行了统计和比较分析,从专利的视角分析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1 我国高速铁路产业专利申请概况
专利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3种类型。不同类型专利的技术含量和经济价值有所差异,因此,不同类型专利的比例关系(即专利结构)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专利整体质量水平。通过对我国近10年间的高铁专利申请数量进行统计发现,2005—2015高铁专利申请总量为3 083件,其中,发明专利1493件、实用新型专利1 470件、外观设计专利120件。授权量是677件,占45.3%。为了分析核心技术的分布,以下仅对1 493件发明专利进行分析。
如图1所示,近10年间我国的高铁专利申请量总体呈明显上升的趋势,2008年后几乎直线增长,但到2013年出现明显的回落,申请发明专利只有180件,这可能与国家的调整政策有关。国家召开专利倍增计划会议后,发明专利申请持续增长,也反映出我国企业及相关研究机构持续增長的创新热情。
2 高速铁路发明专利申请的IPC分布及技术分类趋势
国际专利分类(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IPC)是国际通用的专利分类系统,IPC分类号包括部、大类、小类、大组和小组,以功能分类和技术分类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技术集中点和研究热点。高速铁路技术是一个极其庞杂又广泛的技术体系,包括车体结构、牵引供电、通信信号、运营调度、安全防灾、客运服务、综合检测、路基路轨、桥梁隧道等子系统。本文通过国际专利分类号(简称IPC)及该IPC 所涵盖的技术领域,对前15位专利申请数量及技术分类构成进行分析。从图2、表1可以看出,除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传统技术领域外,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并且在不同的年份,研究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同时,H类的电气、通信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3 主要申请人高铁专利申报趋势
对高速铁路发明专利申请人进行统计排序,筛选出申请量排名靠前15位的申请人作为主要竞争者分析(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高铁发明专利申请量较多的以铁路研究所和高校为主。其中,排在第一的为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其次是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西南交通大学,并且在近2年申请量急速增加,但相对于公司而言,高校基于每年的研发积累,研发能力处于可持续发展中,如西南交通大学,自2006年开始申请发明专利,处于持续增长中。而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由于实验室成立晚,所以其申请量排在第10位。
4 主要申请人综合指标分析
此类技术主题中排名前15的研究所或学校所拥有专利共计2 070件,平均所申报专利为138件,专利活动年限平均为4.2年,专利年龄平均为1.84年(即专利寿命年限),表明我国在高速铁路技术研究处于新兴发展阶段,技术持续发展时间较短。由表3可以看出,平均专利年龄最小的是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平均专利年龄体现专利的新颖性,年龄越小,新颖性越高。可见,未来该企业后续研发能力较强劲。
5 结语
通过专利布局分析可以发现,高速铁路专利在2013—2015年处于快速增长态势,技术分布涉及面广,覆盖198个小类,研究机构以铁路公司和高校为主。对于平均专利年龄最小的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成立于2008年2月26日,该实验室法人为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由中南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组建,几家公司和学校的联合,结合其在高速铁路应用领域的丰富经验,未来有可能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利。
参 考 文 献
[1]周扬.中国高铁引进专利始末[J].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1(8):12-13.
[2]郭姗姗.中国高速铁路技术专利权保护问题探析[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
[3]张顺来.高速铁路通信技术领域的国内外专利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1(10):19-21.
[4]赵卿,杨广辉,莫璐,等.高速铁路牵引供电领域中国专利申请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8):37-43.
[5]王瑞斌.高速铁路无碴轨道板模具技术中国专利申请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8):84-87.
[6]姚远达,郎志涛,孙晶晶.高速铁路列车定位技术专利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8):73-76.
[责任编辑:邓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