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政行企”协同提升高职院校服务能力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vhu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苏南地方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对高职院校服务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校政行企协同提升高职院校为研究目标,介绍了校政行企联动的作用和意义,分析了四方联动存在的问题,对“校政行企”协同的途径与对策进行了探索,总结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政行企”协同下开展产教融合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校政行企;高职院校;服务能力
  2014年5月,国务院颁发并执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行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引导解决校企合作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一系列的文件发布,为校政行企联动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1“校政行企”协同的作用和意义
  “校政行企”协同是指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四大主体协同,解决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的问题。
  1.1政府引导实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重点产业相对接
  政府以民为本,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谋划地方产业发展。高职院校的发展要与政府的长远规划相协调,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地方重点产业相对接,为专业发展谋出路。
  1.2行业引领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职业对接
  行业协会是行业企业的代表,来自于企业,为企业发声,主要任务是服务企业。但作为非营利性质的组织机构,在为整个行业的整体公共利益考虑时,不能仅仅着眼于满足企业的即时利益,还要有为行业发展储备人才培养的长远计划,发挥好企业岗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1.3企业参与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进步对接
  企业是营利组织,兼顾社会责任。在产业升级、技术变革的新挑战中,只有通过合作获得人才和技术等可持续发展资源,才能适应组织生产方式变革。与高职院校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可以实现经济利益的更大化。
  2“校政行企”协同存在的问题
  2.1政府主导功能不足
  “校政行企”在合作过程中,政府发挥的主导功能不足,合作关系比较松散。非营利性的学校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之间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的合作,对企业而言长远来看有机遇,短期来看也有风险。这就需要政府的相关政策来降低企业参与的经济风险,提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極性。
  2.2行业协调功能不明显
  虽然职业教育先关法规中出台了不少要求行业企业参与职教改革的要求,但是根据区域实际出台政策的较少,表现出“中央热、地方冷”,没有形成上下贯通的态势。行业组织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参与者”“协调者”的作用,引领作用不明显,促进作用不突出。
  2.3企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
  虽然说企业有社会责任,但是在中小型、甚至小微企业发展中,没有建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标准体系,大部分企业没有设计科学的顶层模式,缺乏人才储备、技术储备的长远规划,往往出现缺人时紧急火燎地招人、技术故障时焦头烂额地找人的情况,与高校合作的长远意识不强。
  2.4院校与地方产业链的需求定位不够精准
  职业院校没有精准定位产业链需求,优质资源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不高,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不强。
  3“校政行企”协同的途径与对策
  3.1找准定位、明确职责
  (1)职业院校作为教育机构,在“校政行企”协同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高校以人才培养、科研服务、成果转化等为主要利益点,不仅需要资金、设施、设备等支持,更重要的是人才需求信息、产业升级中技术和知识等。办学需要不断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企业、社会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构建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围绕服务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需求开展科研工作,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
  (2)政府是教育发展的主体,在“校政行企”协同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责任促进各主体共同承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政府四方联动中作为“引导者”“推动者”和“监管者”,应当强化责任担当,通过提出战略、制定规划和政策、实施监管与宏观调控,主动构建各方主体积极参与的产教融合,推动落实《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政策文件明确的职责,营造企业主动参与办学的良好氛围。
  (3)企业在“校政行企”协同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企业应当履行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行业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就是要求行业企业承担教育责任。企业的发展从长远来讲是人才的竞争和技术的竞争,是四方合作中最大的投资人和获益者。
  (4)行业在“校政行企”协同发展中处于辅助地位。行业协会作为“参与者”“协调者”,应主动承担搭建信息化平台、增加信息共享度,主动提供社会化的服务,发挥桥梁中介作用,将产业链、教育链优势资源汇集共融,拓宽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推动提升产教深度融合。
  3.2精准施策,协调共赢
  3.2.1财政激励
  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为了避免自身利益受损,企业在校政行企协同合作中频繁出现“三分钟热度”情况,影响合作的预期效果,所以财政激励是最有效的方式。2019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部分省市出台了相应的办法,对进入目录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内生动力,加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在企业和院校之间的流动。   3.2.2文化激励
  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要重视高职教育,改善高职院校的办学环境。如地方政府清除对高职院校的各种歧视性政策,落实高职院校师生与本科院校师生的平等地位;对具有突出成绩的高职院校进行宣传和奖励,扭转人们对高职教育的歧视心理。
  3.2.3政策激励
  行业协会是非营利性组织,在参与校企合作方面,要加大、落实和细化激励政策,为参与校企合作的行业协会提供专项经费,对于有资质有能力且没有实际困难但拒不进行“校企合作”的行业协会制定适度处罚措施;同时还应加强完善政策执行过程的动态监管、及时评价和反馈成果制度,将激发行业协会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落在实处,产生实际效果。
  4“校政行企”产教融合的具体实践——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4.1学院内部优化顶层设计
  常州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中小企业鳞次栉比。在工业4.0的形势下,转型升级的需求非常迫切。根据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为促进产教融合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协同科技、教学、人事、招生就业、继续教育、国际交流等部门进行顶层设计,全方位构建网络立体式服务体系:动态进行专业设置,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人才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依据,根据招生就业情况,施行末位淘汰制,进行动态调整布局,并设置地方企业行业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订单班;通过校地、校企、校行合作建立联合办学机制,协同创新,并通过学院技术转移中心进行项目孵化;建立人才双向流动渠道,采用柔性人才聘用制度,聘用产业教授对接学院专业教学发展,通过教师科技镇长挂职、企业教师工作站、教师一人一企等制度加强产教融合深度;对接地方,举行定制培训班,满足企业人才培训提升需求;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服务国企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进一步提高地方企业国际竞争力。
  4.2产教融合主要具体实践
  4.2.1共建平台
  学院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江苏检验检疫质量研究中心、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共建常州检验检测认证学院;与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共建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行业学院、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实现学历教育与国民终身教育互通互认。牵头组建全国检验检测认证职教集团(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全国医疗建筑职教联盟、长三角绿色化工与医药一体化发展职教联盟。联合江苏地坪行业协会、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哈尔滨焊接研究员、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中检邦迪、京东集团、中天汽车、北京东方仿真、蓝澄晶体科技等大院大所及龙头企业,共建8个产业学院、10个实训平台,累计吸引企业投入7280万元。
  4.2.2科技服务
  学校持续推进科技创新,高效供给高品质技术服务。建有各类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25个,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工程中心3个,省级服务平台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年度“四技”服务到款额超5000万元,科研到账经费超2000万元,连续多年位居省内高职院校第一方阵。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是全省少数具备独立申报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格的高职院校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重点科研任务数量均居全省前列。拥有高职唯一具有合同认定资质的省级技术转移中心,年度成果转化到账1200万元。四度蝉联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
  4.2.3订单式培养与社会培训
  学院与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北汽新能源等行业领军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项目36个、订单班30个。
  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开展各类社会培训。2020年累计开展培训80期,11400余人;开展各类技能鉴定2300余人。响应国家高职院校扩招两百万的政策,开设企业班40余个,共计招收学员1700余人。
  4.2.4人才互聘
  在人才引進与互聘方面,柔性引进产业教授,国外知名专家、国家劳模等高层次领军人才,成立劳模工作室等,深度参与专业开发。灵活机动聘任企业的管理人员协同参与管理校企合作班级的教学管理工作。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学院教师积极响应地方“双十百千”行动、“科教城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活动,提升科研服务水平。
  5总结
  基于服务地方经济的视角,构建“校政行企”四位一体协同发展模式,学校能够更好地明确自身在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实现与政府、行业、企业对接协作,实现良性互动的产教深度融合。
  作者简介:秦海芳(1978— ),女,江苏武进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科研管理、高职教育。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