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成为一种享受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elphi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深知:学习语文是为了享受语文——创设情境享受语文的人文性,入情析文享受语文的审美性,亲历体验享受语文的实用性。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怎样在教学中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呢?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让学生在欣赏自然风光中得到美的享受。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旖丽。如:迷人的张家界、秀丽的桂林山水、广袤无垠的草原、神奇壮丽的青海湖、自然朴实的镜泊湖、千娇百媚的西湖、逶迤蜿蜒的万里长城、气势雄伟的黄河……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无不令人怦然心动、心驰神往。小学语文课本中对她们美丽的容颜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然而单靠语言的描述,即便再发挥丰富大胆的想象,这种美还是显得有些空洞、抽象,在学生的头脑中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借助多媒体,将这些美丽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给他们以直观的感觉,就能引起共鸣。如:人教版第九册《草原》一文,作者老舍描述了他初到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人民热情接待的情景,景美情也美。我从互联网上了解了蒙古族的人情风俗,下载了草原的风光及摔跤、套马、蒙古包等图片,再配上优美的旋律制作了FLASH课件,当学生看到蓝蓝的天空下那翠色欲流而又辽阔的草原时不由眼前一亮,为之动容,再让他们和着优美的音乐,听着朗读,学生陶醉其中。然后,我问学生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有位学生动情地说:“些时此刻我多想高声唱一曲腾格尔的《天堂》啊!”
  二、用“美”的语言让学生得到享受。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报告《激情与思想》中,那一句句“因为我有激情”深深地打动了我。是的,我们应该有“激情”!没有激情的课死水一潭,没有感染力的课平淡无奇!语文课上更需要有“朝气”,更需要有“激情”!那“激情”就是“美”,是“美”的肢体语言,是“美”的教学语言!
  窦桂梅老师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对于“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朗读她是这样指导的,她用她那富有激情的语调,演绎了假如读给邻居小孩儿听,假如读给爸爸听,假如读给不识字的奶奶听……她那一声声不同方法所演绎的充满激情的不同朗读,迎得了台下阵阵掌声。她用她那最美妙的声音征服了学生,征服了在座的每一位听课者!是什么让她被别人如此信服,可以肯定地说,那是因为她有“激情”!窦老师戏说,她的家人每次跟她讲话都要昂首挺胸、充满激情。这充满激情的窦老师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楷模吗?我们也应该像她一样,从走进课堂的那一刻起,就要充满“激情”,要让“激情”在课堂上燃烧!
  受窦老师的感染,我也开始充满激情,用激情的导语让学生不知不觉走进语文课堂;用激情的师生互动让学生遨游于语文课堂;用激情的肢体语言让学生的朗读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让学生的思考翻过一座山,又越过一道岭。“激情”让学生对我的语文课堂总是那么回味,那么依恋。因为“激情”就是“美”呀!这“美”就如那一缕阳光,沐浴着学生,温暖着学生的心田,从而让学生也变得那么“阳光”!
  三、让学生从“创”中得到塑造美的享受。
  “创”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从而塑造出新的形象。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创”,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进而认识社会、感悟人生。
  1、动手操作创造美。
  小学语文文本浅显易懂,语言极为简练。如果仅仅通过语言来学习语文,那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经常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形象的再现文本,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创造美。如教学完《荷花》这一课时,我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来描绘一幅千姿百态的《荷花图》,学生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感受到荷花的意境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填补空白创造美。
  小学语文文本中存在着广大的未确定、未实现的领域,留有空白是艺术的特性和韵味所在。教师在备课时,应善于发现文本预设的空白点。教学中抓好空白点,发挥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完成对作品空白的填补,使他们与文本中的主人公接近,与文本接近,与作者接近,以此达到主、客体的协调。如《白杨》一课结尾写出“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我引导学生思考: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文的情景发挥了想象:爸爸在沉思,自己的孩子能否适应边疆的生活,能否也扎根边疆,成为建设边疆的建设者。爸爸微笑是因为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像小白杨一样,在父辈(大白杨)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填补文本中的空白,学生在想象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體验,激发了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文本中的人格美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使其从文本中汲取营养,升发美感。
  语文课气氛美、形式美、内容美,如果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因生而异的“享受”形式,那么,师生的“共同享受”将彻底改变“目中无人”的传统教学的弊端,语文课堂也将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舞台,师生不仅不再“戴着镣铐跳舞”,而且“舞台”也将更广阔!
其他文献
法国教育家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①这句话令笔者感触很深,不由得想到了我国语文教学的一些现实的问题:历经多年的借鉴、探索与实践,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已摒弃了过去的“一根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的满堂灌的旧模式,逐渐过渡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研究性新模式。研究性教学的关键在于充分体现、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
随着课改的深入,高效课堂成为每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很多原因阻碍着我们迈向高效课堂的步伐。备课不充分、课堂缺乏激趣、课堂节奏慢、教学环节蜻蜓点水等诸多原因导致了语文低效课堂的产生。反思自己教学的点滴,结合自己听课的感受,在实际教学中,导致课堂低效的原因有很多。  一、备课不充分导致的低效课堂  我想每个教师对这一点都深有体会,如果今天你没有精心地准备就去上课,那么课堂效果可想而
期刊
综合性学习——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初中语文新教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是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五大板块之一,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大力倡导。”在中招考试中也作为独立板块加
期刊
岗位适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上工作岗位后能力的发挥,同时也反映了所毕业学校的办学水平.经理论与实践证明能够有效的提高本校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最有效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实验像一缕春风深入我们教师的心田,像一场春雨滋润着家长和孩子的心窝。教育家杜威先生說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
期刊
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是一门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特殊的课程。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它对学生今后长远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在校期间的语文学习,属于打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基本上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药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