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想品德课“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linjie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倡导‘生活化课堂’教学理念”、“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开发课程资源,扩大‘生活化课堂’教学空间”、“实施发展性评价,保障‘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开展”四个方面对思想品德课“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践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关键词:思想品德 生活化 课堂 实践 探讨
  政治课堂的“生活化”教学,不是“一时一事”的行为,它是一种互动式教育、交互式收获的“双益”活动,在实践中让学习生活化,从而真正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达到思想品德课的育人目的。下面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点对思想品德课“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粗浅认识。
  一、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倡导“生活化课堂”教学理念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只有彻底地转变观念,才能在教学行为上有所转变。
  教学中要真正做到思想品德课堂的生活化,就必须转变实践活动“可有可无”的观念,认识到开展实践活动对拓展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空间及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课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要变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突出实践性和体验性,使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本和教室,而是努力为学生创设提高思想品德课综合能力的机会。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将这种“生活化”又适时地搬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例如,针对五月份是“感恩月”这个主题,我抓住“孝敬父母”这个德育教育的好时机,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视频、音乐、诗歌,以境激情,使学生触景生情,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他们的心愿卡,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
  二、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
  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仅仅在十多年前还是属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小镇。而近十几年由于政策的扶持,许多外商独资、合资公司的进入,一座座高新科技大楼的建立,加之大青岛的改造,2008年奥运伙伴城市的契机,使昔日的穷乡僻壤变成了充满无限商机的宝地。可是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是,随着社会转型加快,本地区人们的价值观、思想意识都有了极大的转变,其中凸显的问题就是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观念更新跟不上教育发展需求等不协调现象,这成为阻碍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绊脚石。而农村和城市的协同,现实和理想的冲突,短暂利益的驱使,更使现在的教育工作增加了许多困难。
  以上这些实际问题给我们的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我认为,要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有效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必须首先明确实际教学中面临的受教育者的环境状况,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三、开发课程资源,扩大“生活化课堂”教学空间
  一是挖掘校本资源,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在学校生活中,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学生处处可实践”,学生的视角之处皆为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之处。一般而言,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生活化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参与课堂教学,参加团、班的主题活动。为了很好地挖掘校本资源,我将“尝试教学法”这一理论与我校“自然分材教学”的实际运用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开展家校联谊,开发家庭教育资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作为校外课程资源中最直接、最丰富的家庭课程资源,长期以来,大多停留在德育教育的层面,而没有真正将其纳入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的范畴。实际教学中,我以“渗透于课堂,寄寓于活动,示范于师德,训练于习惯,熏陶于环境”为抓手,以各项活动为载体,坚持多与家长接触。学生的生活空间大了,他们的视野得以拓展,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呈现多极化。
  三是挖掘课外学习资源,开展思想品德课综合性学习。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要借助电影、广播、网络、报刊等渠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方向,认清其主流,了解社会现状,顺应时代潮流,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思考和解决能力,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提高思想水平和思想品德素养。
  四、实施发展性评价,保障“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开展
  评价是制约课程改革的瓶颈,一直以来,在评价机制上,评价的重心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忽视了对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评价主体单一,忽视了学生自我评价的价值;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教师和学生、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性。要使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持久健康地开展,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机制。我在平时课堂上主要是借助每个班黑板左上角的“自然分材课堂评价表”对各个小组在课堂上的表现按“准确度、进度、参与度、专注度”以及学生个人表现和组长表现及时给他们加分并予以鼓励、表扬;课堂之外通过他们的分材作业和实践探究、社会调查等成果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做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手段多样化,为生活化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日益生活化、实际化和实践化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应该立足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实际,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地实践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积极升华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这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其他文献
项目学习,就是通过学生制作某一个特定的“产品”或完成某一项特定的“任务”来实施教育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培养习惯、陶冶情操、学会合作。项目学习,实现了学科的渗透、知识的综合。我们学校以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作为学校办学理念,构建了以校本为主体的“项目课程”,在优化学校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实施水平,全面促进学科教学的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要
期刊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模式已经悄然走进了历史课堂。根据笔者近些年的经验和做法,我们认为坚持采用问题探究策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更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本人就将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进行阐述:  一、问题探究教学策略  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求知欲,常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现有认知水平与将要达到的认知水平的距离使他
期刊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语言能力的发展对孩子今后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知识的获得、兴趣的培养、心理结构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为落实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
期刊
新课程改革推行到今天,我们似乎才明白,之前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课堂教学,很多地方走进了误区,我们盲目地追求形式上的东西,弄出来很多花样和名堂,却始终没有抓住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这个根本性的问题。现在我们研究的落脚点终于回到了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应该是走上了正轨!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学生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同时还能还学生一个轻松的童年,推动素
期刊
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有一个良好的班风。一个班的风气是友伴群较量的结果,友伴群或称非正式小团体。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班级是个群体,学生是由两种不同性质的团体组成的:一种是按教育管理的要求组织起来的正式团体——小组、小队;另一种是三三两两自发聚集在一起交往频繁的小团体,心理学理论称之为“非正式团体”或“友伴群”。教师的教育就是通过正式的团体渠道进行,而学生在接受教师教育的同时,也在接受着潜在
期刊
特殊生可教但难教,难就难在学习基础不好,需要弥补;学习习惯不好,需要纠正;道德品质较差,需要教育;理想目标模糊,需要引导。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或采取的方式不当,这些学生可能就这么毁了;但如果教师处理的方法妥当,将会成为学生一生的转折点。  在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成功地转化那些或是不守纪律、言行不美、品德欠佳,或是家庭结构异常,或是学习成绩较差的特殊生,就应爱心感人,耐心雕琢,细心诱导。他
期刊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它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而言,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针对学习比较紧张的绝大多数的初中学生看书读报很少、写作素材匮乏等实际情况,要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单元我采用
期刊
在儿子“咿呀”学语时,曾用图片教儿子认知事物,等渐渐大些了,能简单地吐字了,在街上看见马,便用手指着大叫:“马——马!”当时,我和妻子便有一种成就感,在床上教图片的功夫总算没有白费。当儿子看到“骡”、“驴”时,也是大叫:“马——马!”妻子欲以纠正,被我制止了,对儿子“指骡为马”的行为,我们默认了。  幼儿认知事物,感性形象具有模糊性,类似的事物常常混为一谈。幼儿由于接触事物少,对比、区别事物的能力
期刊
子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完善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思想基础的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
期刊
“小学双班主任制实践研究”课题是我校的校本课题,由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处和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立项。在“双班主任制”科研实践中,加强双班主任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及过程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校教师人人是班主任,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真正形成了人人育人的浓厚氛围。一批刚毕业两年的新教师,也已成长为优秀的班主任,使我校“双班主任制”科研工作取得了实效。下面谈谈“双班主任制”的课题管理与成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