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算法》颁布和实施以来,预算管理有了法律依据和方向,取得了显著成效。毋庸讳言,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此,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文章从制度建设和资源配置两个层面阐述了强化预算管理的意义。从思想認识、预算编制、机构设置和预算管理监督机制等方面剖析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提高认识、提高预算编制的精准度和完善监督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思想认识;预算编制;机构设置;监督机制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预算法》无疑是预算管理的“大法,必须严格执行。我国经过多年的预算管理改革,目前预算管理体系正逐步完善,建立了以公共财政为导向、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体系,有效减少了违法违纪行为,较之以往“无法可依”、“执法不严”状态下,近几年来的预算管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不同程度的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新的《预算法》毕竟实施时间较短,加之,长期以来,多种原因积累下来的“习惯性”做法,致使《预算法》执行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情况和问题也是正常的。对此,正确的态度是正视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总结、发现、探索、创新,为完善预算管理法制体系积累经验。
一、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意义
1. 从制度层面看,有利于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预算法》是大法,直到整个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但具体到一个单位,就要在这个大法的指导下,对本单位的收入支出未来的发展做出科学规划。
2. 从资源配置层面看,有利于优化单位的资源配置 。相对于企业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的资源较少,但如果配置合理,就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衡量预算管理是否得到强化,突出的表现就是看看单位的资源是否得到优化与整合,资源是否被浪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算管理是得到了强化还是被弱化了,如果是强化了预算管理,就会取得好的结果,反之,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层面上的问题
1. 对预算管理所涉及到的“全面性”认识不到位。预算应该是全面的,即金额全面、人员全面。有的单位只编制财政资金,有的财务人员并不是完全清楚整个单位当年的工作计划和安排,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造成编制的预算出现片面性,无法从全局的角度把握情况,做出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判断。
2. 预算管理意识薄弱。主要是思想重视不够,没有系统学习,认为反正是财政资金,该用就用,编制预算是为了完成财政布置的工作。单位领导关注的是工作完成情况和工作业绩,偏重于对事情结果的关注,忽视了对过程的控制。比如,多是对成本节约率、资金使用率和资产质量方面不够重视,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最终成效。
(二)预算编制环节上存在的问题
1. 预算管理粗放不够精细。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基本由财务部门完成,各部门之间的勾通、配合、协作程度较差,对一些业务项目开支内容管理不透明,缺乏科学化与精细化的管理,由此导致预算资金利用不够合理、预算权力相对集中、预算管理人员岗位分工不细致及责任不明确、用数字出预算、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
2. 预算编制方法不规范、不严谨 。预算编制是否可信,直接影响到预算编制的质量。而规范的方法则是保证预算编制可信度的前提。科学的、严谨的预算编制必须具有准确的前瞻性,必须将经济预测与预算编制密切结合起来。实践证明:没有一个科学、规范、严谨的方法,一定得不到高质量的结果。
3. 预算编制准确率不高,质量偏低。究其原因主要为:第一、无论是近年实行的增量预算编制方法还是目前实行的零基预算编制方法,都还存在着准确性不够的问题,编制依据主要还是根据上年收支情况,再简单的估计一下今年的支出安排,没有详细严谨的流程。各单位、各部门从各自的利益角度考虑编制预算,没有结合实际情况,预算管理人员也缺乏与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只能凭借着自己的主观性和经验性进行预测,导致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差,从而也使得实际行政预算执行工作没有科学、合理的参考与决策参考;第二、部门预算编制时间短,目前,大都是从财政一体化系统上编制预算,内容包括基本支出、业务费、项目支出、政府采购等的编制及细化,所有内容不是一次完成,每次按照通知要求完成一部分工作。第三、领导意图强加后的结果。工作中,我们发现,一定程度上依旧存在着“领导出数据”的现象,使预算结果出现了偏差甚至造成不该出现的损失。
(三)机构设置层不合理
突出表现为机构设置虚化或弱化。从某种意义上讲,预算机构的设置是准确贯彻执行《预算法》的第一道“岗哨”。必须名副其实地设置好,切实履行“岗位职责”,不能徒有其名,摆空架子。之所以出现这些被虚设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单位领导法制意识不够强,重视不够。另一方面,预算管理部门的人员法制和业务学习力不够,没有主动适应新的形势,方法陈旧。
(四)预算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
监督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必须科学、严谨、完善,不能片面、局部或阶段性。有的单位认为只要使用完了财政资金,就是完成了预算执行,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即没有加强执行监督,也没有相应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来进行监控,并且外部监督机制也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可能出现资金使用效率低、用途不明确、随意现象严重,甚至发生违法乱纪的情况。
三、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思想认识
有了《预算法》,重在切实执行,前提是要全面、系统、准确学习好、运用好。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重视为前提,全员参与是基础,完善制度是保障。加强预算管理相关人员对管理体制改革中带来的新观念、新理论、新知识的培训学习,提高他们对预算管理的主动性,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全程进行预算数据信息、预算方案制定、控制、财务分析、财政资源管理。预算管理人员应该胸怀全局,将预算管理涉及到的相关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去思考,而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财务活动,避免出现责任划分不明确,工作踢皮球现象。充分运用大数据、计算机信息技术,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变粗放型管理为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工作的系统化、有序化、效益化。
(二)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确性
有了《预算法》,各单位还必须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法制化的开展预算编制工作。一是领导牵头,部门参与,各司其职。在财务部门的统筹下,通过业务、人事、信息、技术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实现预算管理的精细化。二是摸清家底,挖掘潜力。认真测算当年收支,优化人、财、物等各项资源的配置,对出现的问题认真梳理,分析原因,并研究出对策,及时加以解决。三是完善预算编制方法,加强同其它职能部门的沟通,掌握各部门当年工作计划和可能的收支情况,合理分配资源,真实有效的反映各项经济活动。通过上级管理单位和基层单位的相互情况了解,共同商议、讨论分析、平衡,综合各种因素,达成一致目标。
(三)完善预算监督机制
首先,要在机制上要完善建立预算管理机构,制定出切实可行互相配套的各项监督管理办法。健全财政资金安全管理等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审计、财政督查及财务检查的作用,推行“阳光财政”,杜绝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其次,加强沟通交流,严格审核下级部门提供的预算收支,加强预算管理的监管,推行预算经济责任制审计,加大对操作人员、主管人员和具有审批权限人员严重违规行为的问责力度。再就是要运用“互联网+”,建立比较权威的预算数据库,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促进预算数据的共享与监测、监督。推行“阳光财政”,杜绝违法、违纪、违规行为。
参考文献:
[1]牛晓曦.如何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J].中国集体经济,2015(01).
[2]李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6(14).
[3]宋艳东.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7(06).
[4]李红.构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7(08).
(作者单位:云南省昭通市接待处)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思想认识;预算编制;机构设置;监督机制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预算法》无疑是预算管理的“大法,必须严格执行。我国经过多年的预算管理改革,目前预算管理体系正逐步完善,建立了以公共财政为导向、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体系,有效减少了违法违纪行为,较之以往“无法可依”、“执法不严”状态下,近几年来的预算管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不同程度的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新的《预算法》毕竟实施时间较短,加之,长期以来,多种原因积累下来的“习惯性”做法,致使《预算法》执行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情况和问题也是正常的。对此,正确的态度是正视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总结、发现、探索、创新,为完善预算管理法制体系积累经验。
一、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意义
1. 从制度层面看,有利于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预算法》是大法,直到整个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但具体到一个单位,就要在这个大法的指导下,对本单位的收入支出未来的发展做出科学规划。
2. 从资源配置层面看,有利于优化单位的资源配置 。相对于企业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的资源较少,但如果配置合理,就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衡量预算管理是否得到强化,突出的表现就是看看单位的资源是否得到优化与整合,资源是否被浪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算管理是得到了强化还是被弱化了,如果是强化了预算管理,就会取得好的结果,反之,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层面上的问题
1. 对预算管理所涉及到的“全面性”认识不到位。预算应该是全面的,即金额全面、人员全面。有的单位只编制财政资金,有的财务人员并不是完全清楚整个单位当年的工作计划和安排,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造成编制的预算出现片面性,无法从全局的角度把握情况,做出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判断。
2. 预算管理意识薄弱。主要是思想重视不够,没有系统学习,认为反正是财政资金,该用就用,编制预算是为了完成财政布置的工作。单位领导关注的是工作完成情况和工作业绩,偏重于对事情结果的关注,忽视了对过程的控制。比如,多是对成本节约率、资金使用率和资产质量方面不够重视,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最终成效。
(二)预算编制环节上存在的问题
1. 预算管理粗放不够精细。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基本由财务部门完成,各部门之间的勾通、配合、协作程度较差,对一些业务项目开支内容管理不透明,缺乏科学化与精细化的管理,由此导致预算资金利用不够合理、预算权力相对集中、预算管理人员岗位分工不细致及责任不明确、用数字出预算、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
2. 预算编制方法不规范、不严谨 。预算编制是否可信,直接影响到预算编制的质量。而规范的方法则是保证预算编制可信度的前提。科学的、严谨的预算编制必须具有准确的前瞻性,必须将经济预测与预算编制密切结合起来。实践证明:没有一个科学、规范、严谨的方法,一定得不到高质量的结果。
3. 预算编制准确率不高,质量偏低。究其原因主要为:第一、无论是近年实行的增量预算编制方法还是目前实行的零基预算编制方法,都还存在着准确性不够的问题,编制依据主要还是根据上年收支情况,再简单的估计一下今年的支出安排,没有详细严谨的流程。各单位、各部门从各自的利益角度考虑编制预算,没有结合实际情况,预算管理人员也缺乏与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只能凭借着自己的主观性和经验性进行预测,导致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差,从而也使得实际行政预算执行工作没有科学、合理的参考与决策参考;第二、部门预算编制时间短,目前,大都是从财政一体化系统上编制预算,内容包括基本支出、业务费、项目支出、政府采购等的编制及细化,所有内容不是一次完成,每次按照通知要求完成一部分工作。第三、领导意图强加后的结果。工作中,我们发现,一定程度上依旧存在着“领导出数据”的现象,使预算结果出现了偏差甚至造成不该出现的损失。
(三)机构设置层不合理
突出表现为机构设置虚化或弱化。从某种意义上讲,预算机构的设置是准确贯彻执行《预算法》的第一道“岗哨”。必须名副其实地设置好,切实履行“岗位职责”,不能徒有其名,摆空架子。之所以出现这些被虚设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单位领导法制意识不够强,重视不够。另一方面,预算管理部门的人员法制和业务学习力不够,没有主动适应新的形势,方法陈旧。
(四)预算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
监督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必须科学、严谨、完善,不能片面、局部或阶段性。有的单位认为只要使用完了财政资金,就是完成了预算执行,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即没有加强执行监督,也没有相应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来进行监控,并且外部监督机制也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可能出现资金使用效率低、用途不明确、随意现象严重,甚至发生违法乱纪的情况。
三、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思想认识
有了《预算法》,重在切实执行,前提是要全面、系统、准确学习好、运用好。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重视为前提,全员参与是基础,完善制度是保障。加强预算管理相关人员对管理体制改革中带来的新观念、新理论、新知识的培训学习,提高他们对预算管理的主动性,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全程进行预算数据信息、预算方案制定、控制、财务分析、财政资源管理。预算管理人员应该胸怀全局,将预算管理涉及到的相关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去思考,而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财务活动,避免出现责任划分不明确,工作踢皮球现象。充分运用大数据、计算机信息技术,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变粗放型管理为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工作的系统化、有序化、效益化。
(二)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确性
有了《预算法》,各单位还必须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法制化的开展预算编制工作。一是领导牵头,部门参与,各司其职。在财务部门的统筹下,通过业务、人事、信息、技术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实现预算管理的精细化。二是摸清家底,挖掘潜力。认真测算当年收支,优化人、财、物等各项资源的配置,对出现的问题认真梳理,分析原因,并研究出对策,及时加以解决。三是完善预算编制方法,加强同其它职能部门的沟通,掌握各部门当年工作计划和可能的收支情况,合理分配资源,真实有效的反映各项经济活动。通过上级管理单位和基层单位的相互情况了解,共同商议、讨论分析、平衡,综合各种因素,达成一致目标。
(三)完善预算监督机制
首先,要在机制上要完善建立预算管理机构,制定出切实可行互相配套的各项监督管理办法。健全财政资金安全管理等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审计、财政督查及财务检查的作用,推行“阳光财政”,杜绝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其次,加强沟通交流,严格审核下级部门提供的预算收支,加强预算管理的监管,推行预算经济责任制审计,加大对操作人员、主管人员和具有审批权限人员严重违规行为的问责力度。再就是要运用“互联网+”,建立比较权威的预算数据库,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促进预算数据的共享与监测、监督。推行“阳光财政”,杜绝违法、违纪、违规行为。
参考文献:
[1]牛晓曦.如何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J].中国集体经济,2015(01).
[2]李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6(14).
[3]宋艳东.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7(06).
[4]李红.构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7(08).
(作者单位:云南省昭通市接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