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圈子是“社群”、“部落”、“团体”,用通俗的话说,圈子就是关系网。
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重要指标之一就是看其生活半径的大小,也就是圈子的大小。圈子没章程、没责任、没权利、没义务、没合约,组织形式和行为松散、无序、多变,圈子里的秩序依据名位、能力、资历、声望、人缘和对圈子的贡献自动形成。圈子可以是开放的,也可以是封闭的。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处在一个个洋葱头结构的圈子里,每个圈子都有核心,有边缘,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说话的分量各异,但相同的是对圈子的依赖。
圈子意味着机会。对管理者而言,现在发现高级人才的渠道多种多样,企业可以发布招聘广告,也可以找猎头帮忙。但是大家公认最好的方法是,通过熟悉的朋友或组织,找到一个了解底细的人,并尽可能在各种场合加以观察,判断这个人才对自己有没有合作价值。
圈子还是一个信息的汇集地。海外风险投资目前正在中国走红,那么,它们都是通过什么途径发现投资项目的呢?华平创投公司董事总经理孙强说:“这就像产品一样,一般来讲,最好的企业都是通过熟人介绍,而不是靠广告去发现,因为广告往往掺杂很多水分。所以,我们通常都是通过国内的朋友——比如律师、财务顾问、审计师、会计师以及企业界朋友的介绍来寻找投资对象。我们都是在对相关企业有了比较多的了解之后,比如财务状况、融资需求等,才去与他们接触。”
我们根据自身需要,通过整理人脉,组建一个“自我”的圈子,形成一个事业平台,通过圈子的维护和运用,便可以将资源转化为财富。对个人来说,专业是利刃,人脉是秘密武器。专业过硬,若再加上人脉给力,个人竞争力将是一分耕耘数倍收获。
如何给自己贴一个合适的标签
这是个需要标签的时代。每个人在别人眼里,都是一幅贴了标签的简笔画,而不是有血有肉、有棱有角的活生生的人。在谈论别人时,人们需要的谈资不是这个人真实的立体形象,而是一个戏剧化的情节、一句不可思议的对白或者一种怪诞的行为特征。
在圈子中也不例外,不但“人以圈分”,而且在圈子内部,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或多个属于自己的标签,这个标签会成为你的品牌,人们会根据它来判断和审视你。
Aaron至今仍记得他去第一家公司上班的第一天,人事主管把新员工介绍给公司的其他同事,他听到有人低声说了一句:“那个人看上去好土。”当时他以为说的是自己,一张脸马上涨得通红。这时那个人又低声补了一句:“喏,你看他穿皮鞋居然配白丝袜。”旁边另一个女同事补充道:“对啊,确实挺土的。”Aaron才意识到,他们说的是自己旁边的一位高个子。那时候Aaron刚入职场,对衣服搭配完全不懂,不过暗自庆幸自己没有穿白袜子的习惯。后来,这位新人就落了一个白丝袜先生的绰号。哪怕他穿上最入时的衣服,说最入时的话,做和同事一样的事情,这个标签形象却从此印刻在别人的脑袋里——他穿皮鞋是配白丝袜的。
独特的标签可以使你胜人一筹,要把某件事做得出类拔萃,并不需要具备“点石成金之手”,而要不遗余力地打好手中的牌。能工巧匠很少样样精通,“一招鲜”却能吃遍天。
好标签来得并不容易,必须学会培养自己的独特之处,可以让人一目了然地记住。不论境况、出身怎样,每一个人在某些方面肯定都是特别有天赋的。你可以有亲和力,让他人容易接近;你可以写一手很漂亮的楷书,这是文职人员所需要的;你可以做圈子里的开心果;甚至可以只做一个具有迷人微笑的善解人意的倾听者。相信自己,找到自己区别于其他人的强项并加以发挥,才能给自己在圈子中贴上一个自己中意、别人满意的标签。
别让职场圈变成大圈套
办公室小圈子的确有其迷人之处,它可以给我们提供重要的社会支持。小圈子中的人彼此熟悉,沟通良好,能互相提供协助,完成工作任务,此为“工具性社会支持”。另一种则被称为“情感性社会支持”,工作上遇到挫折,小圈子中的伙伴往往会比家人更容易读懂你的委屈,往往也更能提供安慰,减轻工作及生活所带来的压力。
但是制造派系是人类的本能,如果人为地把非正式组织推到正式组织的对立面,就可能使小圈子成为正式组织中高功率的内耗发源地。
对于全然不明就里的新人来说,比较聪明的做法是,在进入一家单位后,首先留心公司内部的人际网络结构,包括自己所在部门以及整个组织的“圈子”概况,最好弄清楚其中的构成关系如何。在初期,对所有的圈子都抱持友好态度,但不要急于站队。其次,要清楚在这些圈子中哪些圈子是符合企业文化的占优势的主流圈子。有一个比较可行的建议是,如果你的直接上司和部门恰好处于公司的主流圈子内,那么不管从短期利益还是长远的发展来看,自己在平时的行为方式以及关键事件的表态中,应该尽可能地符合这个圈子的利益,使自己尽快接近和融入这个群体;如果很不幸,你的直接上司和部门所处的是个弱势圈子,并且被主流圈所排挤,那么你恐怕就需要重新评估下自身的职业规划了。
在考虑清楚后,若你决定要加入某个小圈子,掌握以下的原则就能让你应对自如:第一,分享信息,而不传递评论。即使是兴趣圈子,工作同事聚在一起,也不可避免地会聊到公事。这时候只交流一些各部门的客观信息,例如已经确定的人事异动、部门的新工作项目等,有助于大家掌握公司近况。第二,提供支持,而不制造矛盾。别忘了小圈子的目的是让大家能够和睦交流。若就此聚众排挤外人,就会容易衍生成严重的办公室冲突,结局往往是两败俱伤。
若最后你决定“独善其身”,那也请提醒自己和各方人保持友好关系,而不是把自己变成游离在外的职场边缘人。只有了解圈子文化,聪明地运用职场小圈子,那么圈子才会是你快乐工作的起点,而不是让你日后悔不当初的圈套。
“择优”主动打入优秀者的圈子
最好的圈子无非分为两类:有用的和有趣的。有用的圈子,就是最有号召力、最有竞争力也最有发言权的圈子,通俗一点说,便是优秀者的圈子。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才刚踏进社会,开展业务时认识的人顶多就是同学或同事,需要帮忙时常会陷入“求助无门”的窘境。如果遇到工作上的烦恼和困难,老圈子里的老交情当然没得说,都会真心实意地帮忙,但因为他们都跟自己一样,是初出茅庐的小青年,所以除了互相给一些安慰和鼓励之外,起不到什么实际的作用。就算是有工作经验的人,若不善于建立和维系关系,也很难进一步扩大人脉圈。
销售界有这样一句话:“要想最快成功,便是复制成功者。”如果能进入优秀者的圈子,拥有成功者的心态和模式,并得到他们的指导和提携,在职业生活中肯定能少走弯路。不过,很多人又会有这样的心态:如果我每个月只有3000元的工资,那么只能跟每月拿3000元工资的人打交道,只有这样才会感到心安,跟顶尖优秀者的圈子就像两条平行线,怎么也不会有相交的可能。
其实,人跟人的本质差别并不是财富的多寡、能力的高低、经验的多少。因为财富可以创造,能力可以提升,经验可以累积。不要因此而放弃勇于融入优秀者圈子的自信心态。勇敢抓住机会认识一些本公司或行业内先行一步的业务优秀者,你的人格魅力和个性潜质也一定会打动别人,成为彼此互相吸引、互相协助的朋友。
巧用培训班里的同学圈
《圣经》里说,这世上的财富会被虫子咬,会锈坏,会贬值,但同学之情却可能历经日月而弥珍。同学圈,是因共同学习而产生的人脉关系。它不仅仅局限于小学、中学、大学的同学关系,随着人们交际意识的提高和交际场合的丰富,各种各样的成人进修班、短期培训班甚至会议中,也蕴涵着十分丰富的人脉关系资源。
有一次,李维的妻子去参加一个女性礼仪课程,硬要拽着他一起去。过去一看,满场全是着装鲜亮的女性,班上除了他,只有另外一位男性,那就是后来跟李维私交甚笃的白总。白总自己有一家小公司,人很不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什么五花八门的培训班上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名“培训班狂”,总乐于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和管理课程,最近还迷上了上党校。他从不否认培训课是个良好的“人脉关系”平台,“良好的同学资源”就是他当初选择培训班的一个理由。不过,他并不认为这样的同学关系只是一种赤裸裸的相互利用关系。“我们真正是从同学、从朋友开始做起的。”现在很多客户在交流业务时都像在培训班里一样称呼他“老白”,这让他很高兴,“这样称呼我的人起码是撕下了面具的,我讨厌那种纯公共营销的关系”。
对于老白来说,这种同学圈还有一个妙处,当他在管理中遇到“瓶颈”时,上不能问领导,下不能问下属,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来处理。在培训班上,他就可以大胆地、亳无顾虑地把自己的难处和疑问提出来,然后那些“身经百战”的同学们就会帮他分析,给他出主意。旁观者的身份和基于同学关系的无私动机,给了他很多有效的支持。
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重要指标之一就是看其生活半径的大小,也就是圈子的大小。圈子没章程、没责任、没权利、没义务、没合约,组织形式和行为松散、无序、多变,圈子里的秩序依据名位、能力、资历、声望、人缘和对圈子的贡献自动形成。圈子可以是开放的,也可以是封闭的。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处在一个个洋葱头结构的圈子里,每个圈子都有核心,有边缘,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说话的分量各异,但相同的是对圈子的依赖。
圈子意味着机会。对管理者而言,现在发现高级人才的渠道多种多样,企业可以发布招聘广告,也可以找猎头帮忙。但是大家公认最好的方法是,通过熟悉的朋友或组织,找到一个了解底细的人,并尽可能在各种场合加以观察,判断这个人才对自己有没有合作价值。
圈子还是一个信息的汇集地。海外风险投资目前正在中国走红,那么,它们都是通过什么途径发现投资项目的呢?华平创投公司董事总经理孙强说:“这就像产品一样,一般来讲,最好的企业都是通过熟人介绍,而不是靠广告去发现,因为广告往往掺杂很多水分。所以,我们通常都是通过国内的朋友——比如律师、财务顾问、审计师、会计师以及企业界朋友的介绍来寻找投资对象。我们都是在对相关企业有了比较多的了解之后,比如财务状况、融资需求等,才去与他们接触。”
我们根据自身需要,通过整理人脉,组建一个“自我”的圈子,形成一个事业平台,通过圈子的维护和运用,便可以将资源转化为财富。对个人来说,专业是利刃,人脉是秘密武器。专业过硬,若再加上人脉给力,个人竞争力将是一分耕耘数倍收获。
如何给自己贴一个合适的标签
这是个需要标签的时代。每个人在别人眼里,都是一幅贴了标签的简笔画,而不是有血有肉、有棱有角的活生生的人。在谈论别人时,人们需要的谈资不是这个人真实的立体形象,而是一个戏剧化的情节、一句不可思议的对白或者一种怪诞的行为特征。
在圈子中也不例外,不但“人以圈分”,而且在圈子内部,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或多个属于自己的标签,这个标签会成为你的品牌,人们会根据它来判断和审视你。
Aaron至今仍记得他去第一家公司上班的第一天,人事主管把新员工介绍给公司的其他同事,他听到有人低声说了一句:“那个人看上去好土。”当时他以为说的是自己,一张脸马上涨得通红。这时那个人又低声补了一句:“喏,你看他穿皮鞋居然配白丝袜。”旁边另一个女同事补充道:“对啊,确实挺土的。”Aaron才意识到,他们说的是自己旁边的一位高个子。那时候Aaron刚入职场,对衣服搭配完全不懂,不过暗自庆幸自己没有穿白袜子的习惯。后来,这位新人就落了一个白丝袜先生的绰号。哪怕他穿上最入时的衣服,说最入时的话,做和同事一样的事情,这个标签形象却从此印刻在别人的脑袋里——他穿皮鞋是配白丝袜的。
独特的标签可以使你胜人一筹,要把某件事做得出类拔萃,并不需要具备“点石成金之手”,而要不遗余力地打好手中的牌。能工巧匠很少样样精通,“一招鲜”却能吃遍天。
好标签来得并不容易,必须学会培养自己的独特之处,可以让人一目了然地记住。不论境况、出身怎样,每一个人在某些方面肯定都是特别有天赋的。你可以有亲和力,让他人容易接近;你可以写一手很漂亮的楷书,这是文职人员所需要的;你可以做圈子里的开心果;甚至可以只做一个具有迷人微笑的善解人意的倾听者。相信自己,找到自己区别于其他人的强项并加以发挥,才能给自己在圈子中贴上一个自己中意、别人满意的标签。
别让职场圈变成大圈套
办公室小圈子的确有其迷人之处,它可以给我们提供重要的社会支持。小圈子中的人彼此熟悉,沟通良好,能互相提供协助,完成工作任务,此为“工具性社会支持”。另一种则被称为“情感性社会支持”,工作上遇到挫折,小圈子中的伙伴往往会比家人更容易读懂你的委屈,往往也更能提供安慰,减轻工作及生活所带来的压力。
但是制造派系是人类的本能,如果人为地把非正式组织推到正式组织的对立面,就可能使小圈子成为正式组织中高功率的内耗发源地。
对于全然不明就里的新人来说,比较聪明的做法是,在进入一家单位后,首先留心公司内部的人际网络结构,包括自己所在部门以及整个组织的“圈子”概况,最好弄清楚其中的构成关系如何。在初期,对所有的圈子都抱持友好态度,但不要急于站队。其次,要清楚在这些圈子中哪些圈子是符合企业文化的占优势的主流圈子。有一个比较可行的建议是,如果你的直接上司和部门恰好处于公司的主流圈子内,那么不管从短期利益还是长远的发展来看,自己在平时的行为方式以及关键事件的表态中,应该尽可能地符合这个圈子的利益,使自己尽快接近和融入这个群体;如果很不幸,你的直接上司和部门所处的是个弱势圈子,并且被主流圈所排挤,那么你恐怕就需要重新评估下自身的职业规划了。
在考虑清楚后,若你决定要加入某个小圈子,掌握以下的原则就能让你应对自如:第一,分享信息,而不传递评论。即使是兴趣圈子,工作同事聚在一起,也不可避免地会聊到公事。这时候只交流一些各部门的客观信息,例如已经确定的人事异动、部门的新工作项目等,有助于大家掌握公司近况。第二,提供支持,而不制造矛盾。别忘了小圈子的目的是让大家能够和睦交流。若就此聚众排挤外人,就会容易衍生成严重的办公室冲突,结局往往是两败俱伤。
若最后你决定“独善其身”,那也请提醒自己和各方人保持友好关系,而不是把自己变成游离在外的职场边缘人。只有了解圈子文化,聪明地运用职场小圈子,那么圈子才会是你快乐工作的起点,而不是让你日后悔不当初的圈套。
“择优”主动打入优秀者的圈子
最好的圈子无非分为两类:有用的和有趣的。有用的圈子,就是最有号召力、最有竞争力也最有发言权的圈子,通俗一点说,便是优秀者的圈子。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才刚踏进社会,开展业务时认识的人顶多就是同学或同事,需要帮忙时常会陷入“求助无门”的窘境。如果遇到工作上的烦恼和困难,老圈子里的老交情当然没得说,都会真心实意地帮忙,但因为他们都跟自己一样,是初出茅庐的小青年,所以除了互相给一些安慰和鼓励之外,起不到什么实际的作用。就算是有工作经验的人,若不善于建立和维系关系,也很难进一步扩大人脉圈。
销售界有这样一句话:“要想最快成功,便是复制成功者。”如果能进入优秀者的圈子,拥有成功者的心态和模式,并得到他们的指导和提携,在职业生活中肯定能少走弯路。不过,很多人又会有这样的心态:如果我每个月只有3000元的工资,那么只能跟每月拿3000元工资的人打交道,只有这样才会感到心安,跟顶尖优秀者的圈子就像两条平行线,怎么也不会有相交的可能。
其实,人跟人的本质差别并不是财富的多寡、能力的高低、经验的多少。因为财富可以创造,能力可以提升,经验可以累积。不要因此而放弃勇于融入优秀者圈子的自信心态。勇敢抓住机会认识一些本公司或行业内先行一步的业务优秀者,你的人格魅力和个性潜质也一定会打动别人,成为彼此互相吸引、互相协助的朋友。
巧用培训班里的同学圈
《圣经》里说,这世上的财富会被虫子咬,会锈坏,会贬值,但同学之情却可能历经日月而弥珍。同学圈,是因共同学习而产生的人脉关系。它不仅仅局限于小学、中学、大学的同学关系,随着人们交际意识的提高和交际场合的丰富,各种各样的成人进修班、短期培训班甚至会议中,也蕴涵着十分丰富的人脉关系资源。
有一次,李维的妻子去参加一个女性礼仪课程,硬要拽着他一起去。过去一看,满场全是着装鲜亮的女性,班上除了他,只有另外一位男性,那就是后来跟李维私交甚笃的白总。白总自己有一家小公司,人很不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什么五花八门的培训班上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名“培训班狂”,总乐于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和管理课程,最近还迷上了上党校。他从不否认培训课是个良好的“人脉关系”平台,“良好的同学资源”就是他当初选择培训班的一个理由。不过,他并不认为这样的同学关系只是一种赤裸裸的相互利用关系。“我们真正是从同学、从朋友开始做起的。”现在很多客户在交流业务时都像在培训班里一样称呼他“老白”,这让他很高兴,“这样称呼我的人起码是撕下了面具的,我讨厌那种纯公共营销的关系”。
对于老白来说,这种同学圈还有一个妙处,当他在管理中遇到“瓶颈”时,上不能问领导,下不能问下属,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来处理。在培训班上,他就可以大胆地、亳无顾虑地把自己的难处和疑问提出来,然后那些“身经百战”的同学们就会帮他分析,给他出主意。旁观者的身份和基于同学关系的无私动机,给了他很多有效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