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年以来,中国美术市场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也是一个沉重的、剪不断理还乱的话题。 在几年前,曾有人认为中国根本没有自己的美术市场,理由很简单,中国只有卖方市场,没有买方市场,因为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尚不具备整体的购买和收藏艺术品的能力,绝大多数艺术品是被海外人士买走,国内人士少有问津;另一种看法则是只要有卖有买,不管是谁卖的还是谁买的,有了卖方买方就有了市场。之后,又有了关于美术市场发展方向、艺术与市场的关系以及艺术市场如何定义与定位等等诸多问题的探讨。 就在这种理论上的探讨在不断持续的同时,一个不争的事实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那就是越来越多的画家正在把自己的作品挂在画店出售或送去拍卖;越来越多的人士以不同的方式和手段介入到艺术品的商业行为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品经营机构纷纷登场亮相;越来越多的艺术商业活动正在策划和进行着;更有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着这一切一切的动态。这都说明了中国的美术市场已经在商品大潮的裹挟下,随着艺术商品化观念的转变和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启动和发展起来,它成为了不由人们主观意志所左右的必然现象。 从80年代初至今,从美术市场的酝酿、形成到发展,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但它却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速运转着,尤其是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更是一片繁荣景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正式登记注册的画廊画店已多达3000余家,仅北京一地平均一年就有十几家新画廊开业,而作品的价格也如脱缰野马,一路飙升,从最初的几百几千元涨到现在的几万几十万元,一些名家手迹的价格更是令人瞠目,张大千的《荷花》在1986年只卖到4万港币,而1989年就以26万元再度卖出。在中国首次进行的中国嘉德’94春季拍卖会上,齐白石的《松鹰》以176万人民币卖出;’96翰海秋季拍卖会中,袁耀的《九成宫图》更是以364万元成交,这些似乎都是在表明着中国美术市场繁荣的高度,然而在繁荣的背后却并非一派形势大好,这种繁荣只是浮在表层上的一层华彩,在这一高度下没有扎实的基础和完善的机制来支撑。 表面看来,中国美术市场正在大步流星地前进,其实他还只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十几年的时间,对于完善一个市场,健全一种机制实在太短了,尽管这十几年间经历了许多风雨,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它仍需要进一步地成熟,只有成熟后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当历史走到了世纪末的今天,一个新的转型期已经来临,它给了我们一个回顾过去的机会,也打开了一个展望未来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