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饺子,在清朝乃至民国又叫“煮饽饽”,是深受中国北方人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清代李光庭《乡言解颐》一书中有一首吃饺子的民歌:“夏令去,秋季过,年节又要奉婆婆,快包煮餑饽。皮儿薄,馅儿多,婆婆吃了笑呵呵,媳妇费张罗。”
实际上,这也是吃饺子的趣闻。饺子作为一种年节食品,古今都有不少习俗,丰富的饺子文化,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民间趣闻。
巴掌饺子待客人
十多年前,我到广东河源一姨妈家拜年。
刚坐定,姨妈就为我们忙忙碌碌,一会儿,从厨房里端出几个盘子,欢欢喜喜地说:“吃饭,吃萝卜饭。”
我们每人一个盘子里放着一个热呼呼的饺子,只有巴掌大。我惊奇地问:“这么大的饺子啊?”姨妈说:“我们客家叫萝卜饭,你们叫饺子。”
据说,当年战乱,客家人从中原向南迁后,生活十分艰苦,他们思念家乡的饺子,没有面粉,没有肉,就用米粉做面皮,萝卜丝做肉馅,后来生活慢慢好起来,馅里加了猪肉、虾米、葱、胡椒粉和酱油蒜头合在一起,过年时,包的饺子大的有250 g一个,小的也有150 g,其味很鲜美。客家人不忘自己的历史,这种叫“萝卜饭”的大饺子,就传到至今了。
硬币饺子有财运
饺子里包硬币,据传源于北方的民间习俗。在北方过年包饺子要包三样:第一是麸子,寓意幸福;第二是硬币,寓意求财;第三是糖,寓意甜蜜。而大部分地方是包硬币,吃到硬币的会发财,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好运连连,这是对梦想的憧憬。这个习俗现在已盛行各地,除夕晚辞旧迎新,在饺子中只包上部分带硬币的,谁夹到了带硬币的饺子,就是捉到了好运。
因为硬币很脏,一般是夹到有硬币的饺子就不要吃,只要大家祝贺。过年饺子包硬币,为的是增加年的热闹气氛和神秘感,也表示了生活愈来愈幸福美满。
叩头谢恩吃饺子
清代的慈禧太后把除夕晚吃饺子当成“叩头谢恩”的礼仪。叶赫颜礼·仪民写过一篇《清末宫廷过新年》,其中有关于吃饺子的回忆:“除夕之夜12点的钟点将过,太后命众人齐至殿上,排好长案后,由御膳房将事先预备好的各种素菜端上桌,众人一起下手做素馅煮饽饽,于是切的切、剁的剁,大殿之上霎时叮儿叮儿乱响。切剁好后,都交到太后面前,由皇后、妃子、大公主等人拌馅儿,口味咸淡,由太后决定。到天亮时,饺子已包齐。太后命众人退回更衣,重新梳头打扮。不大工夫,众人回到殿上。太后坐在案端,皇后等人都站在案旁。太后命宫女把煮好的煮饽饽端上来,太后说:‘此刻是新年、新月、新日、新时开始,我们不能忘记去岁的今日今时,今天我们能吃一碗太平饭,这就是神佛的保佑,列祖列先的庇护。’说完,命大家用膳。大家向太后叩头谢恩。吃罢煮饽饽,天才大亮。”
岁更交子吃饺子
清代,饺子作为一种喜庆的食物,配合节日的氛围,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习俗。清代皇帝在除夕子时这一重要时刻,先要进行一系列的瞻拜仪式,然后再开始吃饺子。因此,御膳房的厨役煮饺子时间,必须要掌握得十分准确,皇帝一到昭仁殿,饺子就要出锅,旋即端上膳桌。
清宫规定,元旦前后,皇帝出门、入门,都要放纸炮作前导。御膳房就是根据炮声的远近推测出皇帝的行踪,掌握饺子出锅上桌时间。
年三十夜,一家老少团圆包饺子,待子时一到,全家人—起吃饺子,这叫“岁更交子”,其意是祝愿福寿绵绵、子孙满堂。尤其是青年人结婚,入洞房后,要先吃煮得半生的饺子,以祈祝早生贵子。皇帝大婚之时就要吃饺子。
据《清宫述闻》对同治皇帝大婚入洞房的情景有这样的记载:“……皇上、皇后坐龙凤喜床,食子孙饽饽……”
辣椒饺子表敬意
据说在湖北有一个小县城,过去到春节时,民间有个习俗,说新姑爷在新年上老丈人家以及女方娘家这边的亲戚家拜年,叫做“拜新年”。娘家的嫂子、表嫂子一般都有一个吃饺子开玩笑的风俗,叫做“表敬意”。嫂子们在包饺子时,特意准备辣椒面饺子馅,有的饺子全部包干辣椒馅,并单独煮、单碗盛。煮熟的饺子透过饺皮可见里面的馅是红红的。
传说当一家新姑爷新年上门拜新年时,这家嫂子按照风俗开始“害”姑爷了。端上盛好的一碗热饺子给新姑爷时,新姑爷故意献殷勤,随手奉送给老丈人享用,这老丈人也不客气,心想,这新女婿还懂得孝敬长辈,便不假思索张口就吃,谁知道这一吃,竟然全是辣椒,辣得嘴巴火辣辣的,眼泪直流,原来饺子全是辣椒馅。
饺子大赛有奖品
据报载,在俄罗斯曾举行过一次吃饺子大赛,只要交纳500卢布报名费即可参加,最终有12人入围。比赛规则为每位参赛者面前摆有11个盘子,每个盘子里盛着14个肉馅大饺子,参赛者需要在5 min内吃完一盘。
冠军将所有饺子“横扫一空”,并表示感觉良好,还能吃下更多。亚军吃下了149个饺子,赢得一个微波炉。季军则“消灭”掉140个饺子,奖品为一套茶具。
主办单位说,他们计划今后每年举办一次吃饺子大赛,使之成为该市的一项传统赛事。
实际上,这也是吃饺子的趣闻。饺子作为一种年节食品,古今都有不少习俗,丰富的饺子文化,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民间趣闻。
巴掌饺子待客人
十多年前,我到广东河源一姨妈家拜年。
刚坐定,姨妈就为我们忙忙碌碌,一会儿,从厨房里端出几个盘子,欢欢喜喜地说:“吃饭,吃萝卜饭。”
我们每人一个盘子里放着一个热呼呼的饺子,只有巴掌大。我惊奇地问:“这么大的饺子啊?”姨妈说:“我们客家叫萝卜饭,你们叫饺子。”
据说,当年战乱,客家人从中原向南迁后,生活十分艰苦,他们思念家乡的饺子,没有面粉,没有肉,就用米粉做面皮,萝卜丝做肉馅,后来生活慢慢好起来,馅里加了猪肉、虾米、葱、胡椒粉和酱油蒜头合在一起,过年时,包的饺子大的有250 g一个,小的也有150 g,其味很鲜美。客家人不忘自己的历史,这种叫“萝卜饭”的大饺子,就传到至今了。
硬币饺子有财运
饺子里包硬币,据传源于北方的民间习俗。在北方过年包饺子要包三样:第一是麸子,寓意幸福;第二是硬币,寓意求财;第三是糖,寓意甜蜜。而大部分地方是包硬币,吃到硬币的会发财,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好运连连,这是对梦想的憧憬。这个习俗现在已盛行各地,除夕晚辞旧迎新,在饺子中只包上部分带硬币的,谁夹到了带硬币的饺子,就是捉到了好运。
因为硬币很脏,一般是夹到有硬币的饺子就不要吃,只要大家祝贺。过年饺子包硬币,为的是增加年的热闹气氛和神秘感,也表示了生活愈来愈幸福美满。
叩头谢恩吃饺子
清代的慈禧太后把除夕晚吃饺子当成“叩头谢恩”的礼仪。叶赫颜礼·仪民写过一篇《清末宫廷过新年》,其中有关于吃饺子的回忆:“除夕之夜12点的钟点将过,太后命众人齐至殿上,排好长案后,由御膳房将事先预备好的各种素菜端上桌,众人一起下手做素馅煮饽饽,于是切的切、剁的剁,大殿之上霎时叮儿叮儿乱响。切剁好后,都交到太后面前,由皇后、妃子、大公主等人拌馅儿,口味咸淡,由太后决定。到天亮时,饺子已包齐。太后命众人退回更衣,重新梳头打扮。不大工夫,众人回到殿上。太后坐在案端,皇后等人都站在案旁。太后命宫女把煮好的煮饽饽端上来,太后说:‘此刻是新年、新月、新日、新时开始,我们不能忘记去岁的今日今时,今天我们能吃一碗太平饭,这就是神佛的保佑,列祖列先的庇护。’说完,命大家用膳。大家向太后叩头谢恩。吃罢煮饽饽,天才大亮。”
岁更交子吃饺子
清代,饺子作为一种喜庆的食物,配合节日的氛围,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习俗。清代皇帝在除夕子时这一重要时刻,先要进行一系列的瞻拜仪式,然后再开始吃饺子。因此,御膳房的厨役煮饺子时间,必须要掌握得十分准确,皇帝一到昭仁殿,饺子就要出锅,旋即端上膳桌。
清宫规定,元旦前后,皇帝出门、入门,都要放纸炮作前导。御膳房就是根据炮声的远近推测出皇帝的行踪,掌握饺子出锅上桌时间。
年三十夜,一家老少团圆包饺子,待子时一到,全家人—起吃饺子,这叫“岁更交子”,其意是祝愿福寿绵绵、子孙满堂。尤其是青年人结婚,入洞房后,要先吃煮得半生的饺子,以祈祝早生贵子。皇帝大婚之时就要吃饺子。
据《清宫述闻》对同治皇帝大婚入洞房的情景有这样的记载:“……皇上、皇后坐龙凤喜床,食子孙饽饽……”
辣椒饺子表敬意
据说在湖北有一个小县城,过去到春节时,民间有个习俗,说新姑爷在新年上老丈人家以及女方娘家这边的亲戚家拜年,叫做“拜新年”。娘家的嫂子、表嫂子一般都有一个吃饺子开玩笑的风俗,叫做“表敬意”。嫂子们在包饺子时,特意准备辣椒面饺子馅,有的饺子全部包干辣椒馅,并单独煮、单碗盛。煮熟的饺子透过饺皮可见里面的馅是红红的。
传说当一家新姑爷新年上门拜新年时,这家嫂子按照风俗开始“害”姑爷了。端上盛好的一碗热饺子给新姑爷时,新姑爷故意献殷勤,随手奉送给老丈人享用,这老丈人也不客气,心想,这新女婿还懂得孝敬长辈,便不假思索张口就吃,谁知道这一吃,竟然全是辣椒,辣得嘴巴火辣辣的,眼泪直流,原来饺子全是辣椒馅。
饺子大赛有奖品
据报载,在俄罗斯曾举行过一次吃饺子大赛,只要交纳500卢布报名费即可参加,最终有12人入围。比赛规则为每位参赛者面前摆有11个盘子,每个盘子里盛着14个肉馅大饺子,参赛者需要在5 min内吃完一盘。
冠军将所有饺子“横扫一空”,并表示感觉良好,还能吃下更多。亚军吃下了149个饺子,赢得一个微波炉。季军则“消灭”掉140个饺子,奖品为一套茶具。
主办单位说,他们计划今后每年举办一次吃饺子大赛,使之成为该市的一项传统赛事。